張嶷,字伯岐,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巴郡南充國人。


    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披發,號嘯而進。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是王平,配屬是馬謖。本來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但因馬謖的失誤,而導致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麵死戰,一麵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據《三國誌》記載,王平在馬謖失街亭之後,因為表現出色而受到諸葛亮的提拔,統領無當飛軍。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懿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隻有三千,隻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拚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懿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衝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漢嘉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製了局麵,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張嶷出身自孤苦家庭,少時有膽色,諸葛亮北伐,漢中、廣漢、綿竹地區山賊張慕等乘機作亂,張嶷以都尉身份領兵討伐,用計將張慕等五十餘人斬首,十日內就將山賊評定,拜為牙門將。張嶷主要功績為平定南中,南中自諸葛亮死後多次叛亂,多次殺死上任的太守,使後來的太守不敢上任,隻在安定做遙控。張嶷到任後,恩威並施,不但常常給予南中人錢財,也會對叛亂份子給予懲罰,贏得南中人民的信任。張嶷駐守南中之地長達十五年,離開時南中人民依依不舍,紛紛傷心的向張嶷道別,回到成都拜為蕩寇將軍。


    薑維北伐,患有風濕的張嶷這時已經嚴重到不能走動,必須依靠拐杖站立,於是有人提議把張嶷留在後方,但是張嶷執意跟隨大軍北伐。出發之前,張嶷向後主上疏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屢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時常擔憂突然身亡,不能報答主上。如今總算可以隨軍出征,為國效勞。如果取得涼州,臣願意擔任藩鎮守將;如果不能報捷,隻好犧牲自己以作報答。”後主看了感動不禁流下淚來,之後在與敵將徐質的作戰中,死於亂軍之中。


    無當飛軍,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薑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書記載殺敵倍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複存在了。


    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誌》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裏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曆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