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字玄德,幽州涿郡涿縣人,蜀漢的開國皇帝,相傳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卻是個十足的落魄貴族,雖說他和曹操一樣也是官三代,但前麵兩代人都不過是在偏遠的涿郡當個小官吏,沒有什麽人脈,甚至也沒有給家中積蓄下財物,加上劉備自幼喪父,以至於到他這一代,家中隻能靠織席販履為生。日子雖說過得不富裕,但劉備的母親卻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所以節衣縮食,終於在劉備15歲這一年,將其送到了名師盧植的門下。按理說,劉備能得到這個學習機會,應該努力進學才是,可是史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


    不可思議的也正在於此,此時的劉備展現出了某種難以被覺察的魅力,他的同學劉德然和他是同宗,德然的父親劉元起長期資助劉備,而且標準和自己的兒子完全一樣。似乎劉元起家也不是很富裕,又或者劉元起的妻子小氣,兼之劉備的學業表現讓人失望,終於有一天,劉元起的妻子忍不住發了牢騷,認為大家雖然都姓劉,但各自一家,偶爾幫幫也就罷了,怎麽能經常性地供養呢?劉元起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一度極其風光的公孫瓚此時也和劉備是同學,似乎也看出了劉備的出眾之處,故而在所有同學中特別結交比自己年幼的劉備,不僅如此,連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的中山販馬大商都“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這些資助成了日後劉備崛起的第一筆啟動資金。


    從織席販履之子的角度講,劉備能夠當上個縣尉,已經算是根本性地,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前景,可是,就如同早年在盧植門下不務正業一樣,劉備似乎很瞧不上這個安喜尉,以至於當他的上級督郵“以公事到縣”求見未獲批準後,劉備竟強行將其綁捆在樹上,一口氣打了二百杖,然後把自己的印信係在督郵的脖子上,“棄官亡命”。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官場裏,劉備初出道就敢杖打上級,確實不同尋常。


    中央政府暗潮湧動,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一方麵調兵入京,一方麵則派自己的親信,前往地方分頭募兵,其中一位名叫丘毅的都尉,奉命去丹楊募兵,劉備投奔了他。途經下邳時遭遇賊寇襲擊,劉備因為“力戰有功”,當上了下密丞,但是沒多久,劉備再次甩手走人。


    劉備不像曆史上其它一些皇帝,和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將軍們有明顯的等級分化,他對所有的將軍一樣,都像對待自己的朋友,從來沒有讓哪個將軍,因為自己的問題而投奔他人。就算在他稱帝以後,也沒有因為擁有皇權,就對將軍們冷眼相看,還是像他們的“老大哥”一樣,在他對待俘虜降將們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此,大部分被俘的別國將軍,都向劉備投降了,而那些歸順劉備的將軍大部分都別無他心,一心一意地幫助蜀漢打天下,直到戰死或病死。


    從下密丞的任上不辭而去後不久,劉備又當上了高唐尉,不久居然又升遷為高唐令,後又離開高唐,追隨了公孫瓚。在公孫瓚的表奏下,劉備成了別部司馬,奉命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擊冀州牧袁紹的進攻。因為在這個阻擊戰中“數有戰功”,劉備又當上了平原令,並很快升為平原相。就是在平原相任期內,發生了曹操遠征徐州,陶謙四處求援的事情。劉備和他的上級青州刺史田楷都出兵援救。但劉備卻格外得到陶謙的賞識,一見麵就得到了四千部隊的配屬指揮,曹操撤軍後,陶謙更讓劉備屯兵小沛,做起了徐州的外藩。


    沒多久陶謙病故,臨終前陶謙決定將徐州轉交劉備治理,這一決定又得到了徐州基層官吏和地方大族的支持,就這樣劉備忽然轉了大運,一下擁有了一州之地,但是劉備的好運引發了很多軍閥的妒忌和垂涎,北麵的曹操,南麵的袁術,一時都成了直接的對手,劉備被迫兩線作戰。


    被曹操擊敗的呂布勢窮來投,雖然明知呂布為人反複無常,但為了應付兩線作戰的局麵,劉備還是收容了呂布。呂布趁劉備和袁術作戰的時候,突然襲取了下邳,當時留守下邳的張飛禦下無方,激起了劉備嫡係部隊,和原陶謙係將領的內訌,遂使得呂布輕易得手,不僅占了徐州,而且“虜先主妻子”。此後呂布出於現實考慮,又反過來收容劉備,讓他屯兵小沛,重新給自己做了外藩,劉備的家眷也被放回。這個合作並未持續很久,由於劉備的力量增長過快,引發了呂布的忌憚,雙方終於爆發了軍事衝突,呂布再次擊敗劉備,並“複虜先主妻子”,無處容身的劉備轉而投奔了曹操,曹操隨之攻滅呂布。第二年冬,劉備襲取徐州,豎起了衣帶詔討曹的大旗,但即被曹操擊破,曹操“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一無所有的劉備轉而投奔了袁紹。


    劉備在徐州豎起反曹大旗,到長阪坡死裏逃生,劉備的經曆可以說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但是劉備從不屈服,而且任憑曹操如何使盡手段,都從來不曾消滅劉備,甚至從未能消滅劉備的核心班底。相反,劉備卻在屢戰屢敗中聲望日隆,當袁紹決定與曹操攤牌時,陳琳討曹檄文第一位的就是劉備,而之前當劉備勢窮投袁時,先是袁紹的長子青州刺史袁譚“步騎迎先主”。到平原後,袁紹又“遣將道路奉迎”,自己也出城二百裏郊迎,他們看重的正是劉備的政治聲望與號召力,這個政治聲望與號召力,當然首先源自劉備的親民風格,其次則來自於劉備興複漢室的政治號召。


    三顧茅廬可謂劉備的轉折點,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士人們,夢寐以求的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種魚水境界的君臣,隻有此二人。三分天三下的戰略構想一經提出,劉備集團第一次擁有了明晰的發展戰略,諸葛亮與魯肅聯手促成孫劉聯盟,則使這個戰略具備了可行性,從赤壁之戰到奪取漢中,堪稱劉備的全盛時期。


    當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之際,為了牽製曹軍在漢中方向的集結,關羽的荊州軍在中原戰場發起了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從策反曹軍邊境守將直到雙方正式開打,本來隻是一個有限的牽製行動,卻因為過於順利的軍事進展而一步步失控,最後演變成曹劉之間的一場主力會戰。關羽太過專注於軍事鬥爭,而忽略了外交戰場的暗潮湧動,就在他拔襄陽、圍樊城,水淹七軍,達到一生軍功的頂點時,卻突然遭遇了呂蒙白衣渡江的襲擊,並最終在曹、孫兩軍的夾擊下全軍覆滅。


    荊州的丟失和關羽集團的覆滅,對劉備顯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並非致命一擊,如果繼續忍耐,逐步恢複和孫權的聯盟關係,沒有了曹操之後的中原,究竟鹿死誰手實在尚未可知,更何況此時又發生了曹丕篡漢的事件,這對一向標榜匡扶漢室的劉備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可是,劉備並沒有全力對付靠篡漢新成立的曹魏政權,反而決定東征孫權,奪回荊州。劉備這一決策的失策之處,當年趙雲就已經分析得很明白:“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當然,有人認為劉備的軍事才能本來就不高,博望坡之戰,漢中爭奪戰,可謂劉備集團在對抗曹操的過程中,兩場很出彩的勝利。在《三國演義》中,這兩個勝利都被歸入了諸葛亮的名下,可曆史上,這兩仗都是劉備親自指揮取得的勝利。博望坡之戰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高臥。而奪取漢中時,諸葛亮被留在了成都,負責為前線運輸兵員、糧草。這又怎麽能說劉備軍事低能呢?


    關羽死後,魏國內部曾發生一場關於劉備和孫權是否會開戰的大爭論。劉曄認為一定會開戰,其理由就是: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而以劉備的為人,不可能不給關羽報仇,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就在於劉備已經老了,人一老,往往不講理,更何況劉備本來就是一個極有個性,而且重人際感情的異類政治人物。但劉備畢竟是個政治家,是一國之君,諸葛亮、趙雲的反複勸諫,諸多重臣的堅決反對,不可能不對劉備的決策產生影響。這或許就是劉備拖了三年遲遲,沒有發起進攻的一個主要原因。偏偏就在這個微妙的當口上,張飛又被暗殺,而凶手又投奔了孫權,這一事件最終扼殺了諸葛亮與趙雲,阻止劉備東征的最後一絲希望,也鑄成了劉備和蜀漢政權最大的一個悲劇性事件。


    劉備的一生也就不免要在火燒連營的灰飛煙滅,與白帝城托孤的淒淒冷冷中落幕了,淒然托孤。托孤是古代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現象,它往往發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況下,因此後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稱為顧命大臣。托孤的對象應該是滿足忠誠度足夠深、能力足夠強、威望足夠高、與先君關係足夠好等幾個條件的大臣,其中忠誠是第一條件。無疑諸葛亮是最適合的人選,第二個人選李嚴,劉備就煞費苦心了。


    李嚴其實是荊州南陽人,因兵亂入蜀在劉璋手下任區區的成都縣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劉備一來,正好另擇明君。善於識人的劉備將其提升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回報以耿耿忠心,劉備登基時有異象“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說“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所謂的“黃龍”,其實就是李嚴為了勸進所炮製的異象,這對劉備來說當然是大忠臣了,後來,這裏成為劉備的“籍田”。李嚴的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經鎮壓了土著豪族馬秦、高勝及越嶲土著高定。


    劉備兩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劉表之語與劉備之語同出一轍,還更明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劉表的托孤之語對劉備影響甚大,也間接影響了中國曆史。正因為這類話在不同場合反複出現,所以其真實的意思都一樣,就是嗣子可輔輔之,這個問題看似是個二選一的問題,實際上隻有一個答案,絕不會是要其取而代之。


    當時的諸葛亮也曾經問過劉備的理想是什麽,劉備就說他希望光複漢室迎來和平,諸葛亮覺得劉備是一心想著國家,想著為人民,願意為他們奉獻一切的“平民”君主,為這種人付出自己的才能,值了!為了這個理想,許多將領甘願為他賣命,諸葛亮和趙雲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諸葛亮一生都在幫助劉備,在劉備死後,他還在輔助昏庸的劉禪,從來沒有篡位之心,在這期間,他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為蜀漢的統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能都獻給了蜀漢。


    劉備不會真心讓位於諸葛亮,因為自古就沒人,會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給別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劉備也絕脫不了這個曆史的慣性。同時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說的一個陰謀詭計,如果這是詭計,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詭計?諸葛亮之所以表態盡忠,是出於他的忠臣本心,感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沒有這句話,他也一樣會盡肱股之力的,如果說這一句話有壓力的話,那也是隻會使得諸葛亮更加努力。


    托孤時諸葛亮自然是一號角色,那二號李嚴的地位如何理解?李嚴是尚書令,軍職是“中都護”,相當於魏國司馬懿的都督雍、涼等一或多個州的軍事,蜀國隻有一州,李嚴的中都護都督五個郡,實力遠在郡守之上。劉備選擇諸葛亮和李嚴,應該說是費了心思的。


    諸葛亮是可以信賴的荊襄老人代表,李嚴雖是荊州人士,但原是劉璋屬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劉備用他來平衡諸葛亮,劉備的托孤算是托對了人,比起同期魏國曹睿將曹芳托孤於司馬懿和曹爽,東吳的孫權將孫亮托孤於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場的結局,盡管諸葛亮、李嚴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權利之爭,如李嚴請求割益州東邊五郡為巴州,諸葛亮沒有許可,李嚴因為犯錯被諸葛亮免職等,但總體而言,這是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