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休,字子烈,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孫權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
曆史上孫休的即位時源於一次政變,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休即位不久就把飛揚跋扈的孫綝除掉了,緊接著是濮陽興和張布二人執掌朝政。
這二人並不比孫綝好哪去,阿諛奉承,欺上瞞下,弄得吳國上下是怨聲載道,孫休由於權力的限製對他們看在眼中也隻能記在心裏了,盡管這樣,但是孫休並非是蠢材,他對二人的所作所為是了如指掌。有一次他故意讓當時的大學者國子祭酒韋昭、國子博士盛衝一起講論學術,這時的張布開始緊張了,極力阻止皇上見兩位學者,說是影響公務等,最後皇帝孫休就對他們說了:“我涉獵學術,群書大致都讀完了,現在隻想與韋昭等人講論學習以前所學的內容。這又有什麽損害?你不過是害怕韋昭等人談你們這些人的奸詐邪惡之行,所以不想讓他們入宮,像這類事情,我自己已經有所了解,不需韋昭等人說了然後才知道。”這種場麵很尷尬,又讓人覺得很搞笑,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張布十分惶恐的謝罪,硬說這事恐怕要妨礙政事,吳王孫休說:“政事和學術,其源流各不相同,不會相互妨礙,讓他們入宮沒有什麽不對的,而你卻認為不宜讓他們進來,因此我才說起這些事。沒想到你現在在官任事又對我做這種不讓我接近儒生的事,這是在讓我不能同意!”張布跪下叩頭,孫休雖然揭露了這些人的企圖,但是也不想徹底得罪這些人,也知道得罪了這些人自己的日子不好過,這種皇帝當的實在是太難受了,明知道你在搞我,我還拿你沒辦法,還得裝模作樣端著一副領導的架子。
孫休無奈,誰讓自己隻是個傀儡,架子還不能倒,於是,一本正經地說:“我不過是開導開導你,何必叩頭謝罪呢!像你這樣的忠誠,遠近之人都很了解,我能有今日南麵為君的尊嚴,全都是你的功勞。《詩》雲:‘事皆有始,卻少能終。’希望你能堅持到最後。”但是吳王孫休恐怕張布會懷疑害怕,這種手握重權的人,不知道會作出什麽悖逆的事出來,所以孫休終究還是順了張布之意,廢止講論學業,不再讓韋昭等人入宮。
古來有帝王之才的人很多,但成就帝王之業的人就很少了,不是人沒有聰明才智,而是環境條件不允許,孫休無疑是有能力的,前皇帝孫亮權臣孫琳被放逐後,他以琅邪王的身份即王位,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權臣孫琳,然後給蒙冤受害的人平反,有謀略,有魄力,看問題深刻,而且有見地。比如有人要給諸葛恪這個好大喜功的人立碑時,他說:“諸葛恪盛夏出兵,士卒損傷嚴重,又沒有取得任何成功,不能說是有才能,他接受托孤的重任,卻死在一個小子(孫琳)手裏,不能說有智慧。”評論相當的得當,具有帝王器宇見識,可是卻不得不受製於張布,連正常的儒生學業講論都辦不成,這是為什麽呢?凡事都有個勢,這個勢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皇家的權力優勢、君臣名分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形成以後就不容易衰落,相反處於衰勢之中的帝王,任你有過人的才華天賦,依然要受製於已成強勢的權臣製約,所能做的隻能委屈求全,積蓄力量。
事實上,孫休這樣做還是很聰明的,就像當年的漢獻帝一樣,始終沒有和曹操公開撕破臉皮,當然曹操也不會和他公開撕破臉皮,盡管沒有保住大漢的江山,至少能讓自身的一保全,而且是體體麵麵的保全,漢獻帝被廢後,待遇和皇帝的一樣,隻是沒有了皇帝的稱號,去世時魏明帝親自帶領大臣們去哭喪,他保住了大漢最後的臉麵,孫休主動給權臣台階下,這也無非是保全自己,保全政權的一種方式。
曆史上孫休的即位時源於一次政變,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休即位不久就把飛揚跋扈的孫綝除掉了,緊接著是濮陽興和張布二人執掌朝政。
這二人並不比孫綝好哪去,阿諛奉承,欺上瞞下,弄得吳國上下是怨聲載道,孫休由於權力的限製對他們看在眼中也隻能記在心裏了,盡管這樣,但是孫休並非是蠢材,他對二人的所作所為是了如指掌。有一次他故意讓當時的大學者國子祭酒韋昭、國子博士盛衝一起講論學術,這時的張布開始緊張了,極力阻止皇上見兩位學者,說是影響公務等,最後皇帝孫休就對他們說了:“我涉獵學術,群書大致都讀完了,現在隻想與韋昭等人講論學習以前所學的內容。這又有什麽損害?你不過是害怕韋昭等人談你們這些人的奸詐邪惡之行,所以不想讓他們入宮,像這類事情,我自己已經有所了解,不需韋昭等人說了然後才知道。”這種場麵很尷尬,又讓人覺得很搞笑,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張布十分惶恐的謝罪,硬說這事恐怕要妨礙政事,吳王孫休說:“政事和學術,其源流各不相同,不會相互妨礙,讓他們入宮沒有什麽不對的,而你卻認為不宜讓他們進來,因此我才說起這些事。沒想到你現在在官任事又對我做這種不讓我接近儒生的事,這是在讓我不能同意!”張布跪下叩頭,孫休雖然揭露了這些人的企圖,但是也不想徹底得罪這些人,也知道得罪了這些人自己的日子不好過,這種皇帝當的實在是太難受了,明知道你在搞我,我還拿你沒辦法,還得裝模作樣端著一副領導的架子。
孫休無奈,誰讓自己隻是個傀儡,架子還不能倒,於是,一本正經地說:“我不過是開導開導你,何必叩頭謝罪呢!像你這樣的忠誠,遠近之人都很了解,我能有今日南麵為君的尊嚴,全都是你的功勞。《詩》雲:‘事皆有始,卻少能終。’希望你能堅持到最後。”但是吳王孫休恐怕張布會懷疑害怕,這種手握重權的人,不知道會作出什麽悖逆的事出來,所以孫休終究還是順了張布之意,廢止講論學業,不再讓韋昭等人入宮。
古來有帝王之才的人很多,但成就帝王之業的人就很少了,不是人沒有聰明才智,而是環境條件不允許,孫休無疑是有能力的,前皇帝孫亮權臣孫琳被放逐後,他以琅邪王的身份即王位,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權臣孫琳,然後給蒙冤受害的人平反,有謀略,有魄力,看問題深刻,而且有見地。比如有人要給諸葛恪這個好大喜功的人立碑時,他說:“諸葛恪盛夏出兵,士卒損傷嚴重,又沒有取得任何成功,不能說是有才能,他接受托孤的重任,卻死在一個小子(孫琳)手裏,不能說有智慧。”評論相當的得當,具有帝王器宇見識,可是卻不得不受製於張布,連正常的儒生學業講論都辦不成,這是為什麽呢?凡事都有個勢,這個勢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皇家的權力優勢、君臣名分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形成以後就不容易衰落,相反處於衰勢之中的帝王,任你有過人的才華天賦,依然要受製於已成強勢的權臣製約,所能做的隻能委屈求全,積蓄力量。
事實上,孫休這樣做還是很聰明的,就像當年的漢獻帝一樣,始終沒有和曹操公開撕破臉皮,當然曹操也不會和他公開撕破臉皮,盡管沒有保住大漢的江山,至少能讓自身的一保全,而且是體體麵麵的保全,漢獻帝被廢後,待遇和皇帝的一樣,隻是沒有了皇帝的稱號,去世時魏明帝親自帶領大臣們去哭喪,他保住了大漢最後的臉麵,孫休主動給權臣台階下,這也無非是保全自己,保全政權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