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


    諸葛恪,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曆史上就是眾說紛紜、毀譽參半,與其關係最密切的兩人,吳主孫權與父親諸葛瑾,對他的看法就大相徑庭。權深器異之,謂藍田生玉,真不虛也;而諸葛瑾則“常嫌之,謂非保家之子,每以憂戚”,“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事實證明,知子莫若父,諸葛恪的下場最終還被諸葛瑾不幸言中了。


    孫權器重諸葛家族,肯定有利益上的驅使,諸葛亮是蜀國事實上的當權者,與他搞好關係,結盟共同對付魏國,是關係東吳生死存亡的大事。諸葛謹父子也確有才幹,幹出了幾件讓孫權非常振奮的事情。嘉禾年間,成為丹陽太守的諸葛恪平定山越,使吳國軍隊增加了4萬壯丁,使朝廷增加了6萬編戶平民,“主上歡然,遙用歎息。感《四牡》之遺典,思飲至之舊章。”諸葛恪深通兵法,他堅壁清野,派人守住要害峪口,並搶收稻穀,山越土著們餓得嗷嗷大叫,為了活命,隻有下山向朝廷投降,“既掃凶慝,又充軍用”,這也成為諸葛恪後來被孫權托孤的資本。


    早逝的吳國太子孫登,是這樣評論諸葛恪的,“英才卓越,超逾倫匹”,他們還有這樣一段佳話,孫登曾罵諸葛恪,“諸葛元遜吃馬糞”,諸葛恪回擊道,“太子殿下吃雞蛋”,孫權在一旁聽到了,笑到,“他請你吃馬糞,你請他吃雞蛋,你不是吃虧了,這是為什麽呀?”諸葛恪回答說,“因為這兩樣東西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出來的。”孫權笑得前仰後合,更增加了他對諸葛恪的喜愛。以吳太子孫登的寬厚與英明,如果繼承皇位,諸葛恪一定能夠展其所長,而不必擔心陰謀家的暗算和毒手。諸葛恪不是叛逆之人,孫權在位時,諸葛恪曾想攻取魏國的壽春,孫權不許,諸葛恪也沒有堅持,可見隻要明君在朝,諸葛恪會謹守為臣之道,不會為所欲為。


    孫權臨終時,太子孫亮隻有十歲,向大臣托孤是必然的事情,但平心而論,當時的吳國重臣中,陸抗比他更適合太子太傅這個位置,陸抗出生於江東大族,是名將陸遜的兒子,拜將之時不過二十一歲,比諸葛恪小了二十歲,他為人嚴謹,一次奉命與諸葛恪互換防區,臨走將駐地修葺一新,諸葛恪原來駐守的柴桑卻相當破敗,換防後,諸葛恪兩相對比,頓時感到十分慚愧。陸抗有一回生病,魏國的羊祜派人送來自己配好的中藥,陸抗的手下擔心“敵人趁機毒害統帥”,勸他不要喝,陸抗的回答讓人感動,“羊祜豈是下毒的人?”將藥一飲而盡,很快就身體就複原了。“宰相肚裏能撐船”,陸抗的穩健和大度足以勝任托孤大臣的職責,而孫權偏偏托孤給諸葛恪,應該有多方麵的原因,限製江東大族的勢力,維係與蜀國的關係,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光環效應,諸葛恪幹練迅捷的處世作風,還有不能遺漏的一條,那就是一種百年難遇的“君臣相得”,這是一種緣分,可遇而不可求。


    諸葛恪的得意之筆,就是東興之戰。諸葛恪重修東興大堤,並依山新築兩城,分別以千軍駐守。魏國命胡遵、諸葛誕率軍七萬圍攻兩城,由於城堅地險,魏軍一時不能取勝。諸葛恪率軍四萬馳援解圍,前鋒丁奉率先以三千軍,經水路兩日至徐塘,正值天降大雪,魏軍將士飲酒聚會,丁奉令士兵去甲戴盔,手持刀劍攀堤而至,魏兵笑而不備,丁奉發起突然進攻,破敵前營,恰好呂據等援軍,也都陸續趕到,魏軍倉促之際,四散奔逃,爭渡浮橋,橋被擠壞,溺水者死傷數萬,吳軍大獲全勝,繳獲輜重堆積如山。


    然而正是因為東興之戰,諸葛恪日後在對敵上常有輕敵之心。建興二年三月,諸葛恪調動二十萬大軍,兵至淮南。開始是想掠獲人口為目的,四月,在眾將建議下,才將攻擊目標,轉向新城,並以此誘殲前來解救的魏軍。當時,揚州牙門將張特,隻有三千軍守城。諸葛恪連月鏖戰,卻久攻不下,士兵已十分疲憊,因為天熱飲水,軍中多是感染痢疾,疫情迅速蔓延,患者大半。諸葛恪對報告疫情的人,認為是詐語,要斬首示眾,致使軍中不敢多言。至到七月,據《資治通鑒·卷五十六》記載,張特見城中守軍,戰死與病死的傷亡過半,危在旦夕,才派遣使者向諸葛恪說,魏國法令,百日後城陷不治家中罪,現已圍城九十餘日,請再寬限幾天。張特借此機會,拆除民房補城缺口,再整軍死戰,正值魏國援軍又到,諸葛恪見大勢已去,才匆忙撤軍。撤退路上,傷兵到處可見,有的葬身溝壑、有的被魏軍俘獲,幸存的士兵,淒楚交加怨聲載道,諸葛恪卻視而不見,泰然自若。並滯留途中,競有一月之久,直到八月,接到數次招還的詔書,才回到建業。回軍後的諸葛恪,威嚴示眾,首先,嚴斥下詔書的中書令孫嘿,嚇得孫嘿報病在家,其次,罷免出征後任命的官員,改換各官署的侍衛,用人唯親,以致想見諸葛恪的人,都感到誠惶誠恐。再後,為了挽回失利局麵,準備再次出征,奪取魏國的徐州或青州。


    諸葛恪返回吳國之後,孫權指定的另一位托孤大臣孫峻,趁機與孫亮合謀,埋伏甲士,殺害了諸葛恪。諸葛恪的次子諸葛竦,當時是吳國的長水校尉,聽說父親被殺,用馬車載著母親逃跑,被孫峻派來的騎督劉承追上,斬殺於白都;幼子諸葛建,當時是吳國的步兵校尉,渡江跑了幾十裏,想投奔魏國,被吳國的追兵趕上,慘遭殺害;諸葛恪的弟弟和侄兒全部死於非命,外甥都鄉侯張震和常侍朱恩等,都被夷滅三族。貴盛無比的吳國諸葛家族,遭到了與西漢霍氏家族同樣悲慘的下場,以霍光的忠誠與謹慎,以霍光對大漢的彪柄功業,尚且不能保全霍氏家族的一個嬰兒,功業不及霍光的諸葛恪,身死族滅,並不希奇。


    諸葛恪輔政之初,大司馬呂岱曾對他說,“世事多難,子每事必十思。”側重十思,是對他不善於把握自己,最衷懇的告誡,可惜的是,他沒有深悟其意,以致在不覺中,難以自拔。就孫峻來說,本來很推崇諸葛恪的才能,孫權病危時,是他首先推薦諸葛恪輔政,當時孫權曾有疑慮,而孫峻卻極力保舉。諸葛恪曾與少傅孫弘不睦,孫弘乘孫權病死,企圖假傳遺詔除掉他,又是孫峻將此事告訴諸葛恪,才得以誅滅孫弘。


    現在卻是孫峻首先發難,事情的迅速變化,已見其難容程度,諸葛恪初掌朝綱,凡事不加檢點,以自己所好,強加於人,不能不說是他從政的敗筆之處,所以他的失敗帶有必然性。諸葛恪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在吳國掀起的波瀾,至重至遠,也是三國後期,頗有震動的事件,以致其後的吳國,再無大規模規模伐魏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