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師泰,字泰甫,號玩齋,宣城人,元代著名散文家。曾任吏部待郎、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官至戶部尚書。祖父和父親貢奎皆為飽學之士,可謂家學淵源,自幼天資穎慧,喜讀經典著作,嗜習古詩詞,由國子生登進士第,出任安吉路太和州判官和徽州路丞。曆任翰林侍製、國子司業、監察禦史、吏部侍郎,遷兵部侍郎,授兩浙都轉鹽運使,曆戶部尚書,轉漕閩海。著有《詩經補注》、《玩齋集》、《東軒集》等。
貢師泰,在治政業績和詩作方麵,遠遠超過他父親貢奎,據元史貢師泰本傳稱,他在任行省丞相和兩浙轉運鹽使期間,對轄地派遣差役,征收賦稅、糧食和行管鹽務方麵,首先聯訪民眾,做好實際調查工作。然後按“其貧富而高下焉,數十郡貧者,賴以稍蘇,豪富深妒之”《元史·貢師泰傳》。概意是說,按當地被征者經濟實際情況,決定征收份額,按時交付完成上繳任務,但遭到富商們極力反對。在鹽運征收上,他采取的方法是“剔其積蠹,通其利源,大課以集,國用資之。”概意是說革除陋習陳規,趨於公道,征集賦稅,以閩鹽換糧食轉運京師供朝廷敷政之需。這樣一個為民著想,在封建統治社會中是罕見的。
在紹興路推官任上,對獄政的治理和科刑方麵,著重於調查研究,以證據和事實取決於審判和量刑的高低。時紹興府白洋港有一大船飄落岸旁,並有篙櫓靠船邊,有一高姓富商雇史姓夥計等二十多人於海灘取鹽鹵,為借用該船篙櫓,見船艙內有死屍2具,嚇得離去不敢言。後來,被徐姓告發,說史等劫貨殺人。這樣一來,高、史主雇等統統被收入死牢等待秋後決審。該案經師泰調查取證後,得知原死者係其同鄉一沈姓船商劫貨所為。高、史等冤案終大白於天下。故史稱:“吏治行為,諸郡第一”。
貢師泰,同時又是個著名詩人,史上記載他性情倜儻,狀貌偉岸,符合詩人的氣質。《元史》本傳說他“以文學知名,而優於政事”。
其文學功底深厚,著作頗多。著有《東軒集》、《晚齋集》、《在遇集》、《詩經補注》等。時論說他“承家學,又早遊上庠,受業諸公間,故其學問培植甚厚”。又說他“痔格高雅,虞揚範揭之後,亦雲晚矣”。
至正年後期,由於張士誠、苗蠻與朱元璋部戰亂連年,徭役賦稅,橫征暴斂,民眾流離失所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兼有黃河決堤,浮屍枕野,民眾痛不欲生。麵對此,他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給予無情的鞭撻和揭露。在《河決》一詩中寫道“濁浪近翻雪,洪濤遠舂天,人哭菇蒲裏,船行桑柘顛,丁男往北走,老稚向南遷。”詩中可見百姓流離失所,淚雨漫天與家訣別的慘景,已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
貢師泰,後病故異鄉,貧無葬身之地,幸得門生朱燧贈地數畝為“兆域而安之”,“朱氏圍居之以祀祭”。其第十三世孫吏部郎中貢歙在《謁祖墓贈朱氏詩》中說“我祖尚書隕海寧,朱家原是舊門生。古雲賜也全恩誼,今見朱家葬祭情。”明代劉伯溫曾路過此地,手書“小桃園”三字,對這位元代曆史上“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顯赫人物以示敬意。
貢師泰,在治政業績和詩作方麵,遠遠超過他父親貢奎,據元史貢師泰本傳稱,他在任行省丞相和兩浙轉運鹽使期間,對轄地派遣差役,征收賦稅、糧食和行管鹽務方麵,首先聯訪民眾,做好實際調查工作。然後按“其貧富而高下焉,數十郡貧者,賴以稍蘇,豪富深妒之”《元史·貢師泰傳》。概意是說,按當地被征者經濟實際情況,決定征收份額,按時交付完成上繳任務,但遭到富商們極力反對。在鹽運征收上,他采取的方法是“剔其積蠹,通其利源,大課以集,國用資之。”概意是說革除陋習陳規,趨於公道,征集賦稅,以閩鹽換糧食轉運京師供朝廷敷政之需。這樣一個為民著想,在封建統治社會中是罕見的。
在紹興路推官任上,對獄政的治理和科刑方麵,著重於調查研究,以證據和事實取決於審判和量刑的高低。時紹興府白洋港有一大船飄落岸旁,並有篙櫓靠船邊,有一高姓富商雇史姓夥計等二十多人於海灘取鹽鹵,為借用該船篙櫓,見船艙內有死屍2具,嚇得離去不敢言。後來,被徐姓告發,說史等劫貨殺人。這樣一來,高、史主雇等統統被收入死牢等待秋後決審。該案經師泰調查取證後,得知原死者係其同鄉一沈姓船商劫貨所為。高、史等冤案終大白於天下。故史稱:“吏治行為,諸郡第一”。
貢師泰,同時又是個著名詩人,史上記載他性情倜儻,狀貌偉岸,符合詩人的氣質。《元史》本傳說他“以文學知名,而優於政事”。
其文學功底深厚,著作頗多。著有《東軒集》、《晚齋集》、《在遇集》、《詩經補注》等。時論說他“承家學,又早遊上庠,受業諸公間,故其學問培植甚厚”。又說他“痔格高雅,虞揚範揭之後,亦雲晚矣”。
至正年後期,由於張士誠、苗蠻與朱元璋部戰亂連年,徭役賦稅,橫征暴斂,民眾流離失所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兼有黃河決堤,浮屍枕野,民眾痛不欲生。麵對此,他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給予無情的鞭撻和揭露。在《河決》一詩中寫道“濁浪近翻雪,洪濤遠舂天,人哭菇蒲裏,船行桑柘顛,丁男往北走,老稚向南遷。”詩中可見百姓流離失所,淚雨漫天與家訣別的慘景,已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
貢師泰,後病故異鄉,貧無葬身之地,幸得門生朱燧贈地數畝為“兆域而安之”,“朱氏圍居之以祀祭”。其第十三世孫吏部郎中貢歙在《謁祖墓贈朱氏詩》中說“我祖尚書隕海寧,朱家原是舊門生。古雲賜也全恩誼,今見朱家葬祭情。”明代劉伯溫曾路過此地,手書“小桃園”三字,對這位元代曆史上“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顯赫人物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