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朝開國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李文忠父親李貞,世居泗州盱眙縣太平鄉明光集。從小就養成孝敬長輩、尊重親友的好習性,為人敦厚勤儉,謙虛謹慎,李貞家境貧寒,住在池河東岸太平集的一個小漁村裏,靠打魚為生,三十歲才娶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為妻,生二子,長失紀,保兒是李貞與朱佛女次子,後舉家遷徙至臨淮之東鄉。元代末季,中原地區像沸騰的開水,喧鬧不堪,戰亂連連,李貞見鄉裏有人在廣置田產,擴建府宅,不惜花費大量精力,想方設法聚斂財貨,就歎息道:“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於是捐出自己家中所有資產,殺掉耕牛和小豬,置辦酒食,招待鄉民,與鄉民約定,共同防守了望,遇事互相幫助。
過了一不長時間,各地亂兵四起,並攻入李貞家鄉境內,當時淮河以東還是元兵駐守,李貞於是帶著全家避亂淮東地區,保兒十二歲時,母親不幸病死,時年三十六歲。從此,保兒與父親李貞相依為命,輾轉浪跡於亂軍之中,兩年多時間,東躲西藏,朝不保夕,幾次瀕臨死亡。
朱元璋率領大軍南下攻下滁陽,得知此消息,保兒跟隨父親李貞趕到滁陽軍營,拜見到了舅舅朱元璋,舅甥相見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場。朱元璋見外甥李保兒雖然衣衫襤褸,兩隻大眼睛卻炯炯有神,長得虎頭虎腦,顯得特別精神,就十分喜愛,朱元璋從李氏父子口中得知自己二哥、三哥均已不在人世,李氏父子已成為他唯一的親人,感慨萬千,就說:“外甥見舅,如見母也。”說罷,便將他收為養子,改姓朱,取名文忠,並專門延請名師教他讀書識字,並告誡文忠說:“一個人雖說不可以不知曉儒家學問,但當今之時,應當多學習弓箭馬術等功夫。”朱元璋為籠絡人心,還將定遠孤兒沐英也收為義子,改姓朱,把朱沐英和朱文忠一起交由妻馬氏撫養,舅母馬氏待文忠和沐英如同己出,朱元璋同時留李貞做軍中留守。
朱文忠天資穎慧,敏而好學,“初令就學,穎悟輒能記憶”,一邊刻苦攻讀儒學和兵法,一邊認真練習武藝,所學知識和技術猶如平素熟悉一般,很快掌握。幾年時間,朱文忠就能詩善歌,誠實恭順如溫文雅爾的讀書人,又精通武藝,功夫超群,十九歲的朱文忠已經文武雙全,樣樣擅長,尤其偏重武藝,朱元璋決定把他放到軍中鍛煉,就命朱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自己的親軍,在萬年街擊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在於潛、昌化擊敗苗軍,驍勇善戰在諸將之中首屈一指,初露鋒芒。
朱元璋得金陵,以軍食供應不足,知府王宗顯請求增加田租,老百姓非常反感此事,李文忠知道後,上書請求減少百姓田租額度,朱元璋欣然批準同意。至正二十七年李文忠上書舅舅,請求將母親“乞歸改葬”,得到允許,將母親之墳還“葬於先隴”“盱眙縣靈跡鄉冷水澗之原”,然後還軍。洪武三年,李文忠打敗元將楊思祖,俘獲了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餘人,六月二十日,以平定沙漠詔告天下,元朝殘餘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這一役意義重大,有力地穩定了新生的明朝政權。
李文忠到京城奉獻捷報,太祖朱元璋禦臨奉天門接受大臣使節的朝賀,並隨即將李文忠獲勝消息書諭李貞,殷切教誨李文忠:“今年正月,保兒帥帥師北征,大獲勝利,勇冠三軍,威鎮塞外。在朕歡欣,於貞可賀。然今既回京,速遣還家省侍,貞當更加多訓。勿作非為使滿朝稱善,豈不偉歟?臨書誠祝,想宜知悉。”六月,李文忠返鄉,四處尋訪,多方打聽,在泗州盱眙縣尋找到早已失散離世的朱元璋長姐及姐夫王七一的靈櫬,因其衣衾棺槨,改葬於本縣太平鄉段家莊,返回朝廷後據實以告,得知長期音信全無的長姐及姐夫下落,太祖感慨萬端,唏噓不已,六月九日下詔,追封長姐為太原長公主,夫王七一為駙馬都尉,同時追封李文忠母親為隴西長公主。
太祖為了朝夕都能見到李貞,就賜第於皇城西華門外之津橋,詔李貞住進賜第,太祖經常駕臨李府賜宴,太子諸王時往起居,皇親當中受到如此重視的,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比,令李貞感激不盡,李貞晚年尤折節謙抑,曾說:“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
李文忠解除兵權,閑居家中後,為人恭敬謹慎,在家一論兵法,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宛如一位儒者,太祖十分偏愛他看重他,但是朱元璋對李文忠愛恨交加,在他看來,李文忠的文韜武略是一個隱患,因此總對他懷有戒心。他對待李文忠的做法和李善長一樣,給他們很高的榮譽但是不給實權,他讓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似乎是發揮了他文武雙修的長處,實際上隻讓他蓋房子。
朱元璋一直嚴禁統兵將領蓄養幕僚,在朱元璋看來,蓄門客和收養義子都是心有大誌的表現,而李文忠偏有此好。在浙江時,他用了很多文士作幕僚,楊憲向朱元璋告發,朱元璋一怒之下借故殺了李文忠的幕僚,並將其痛斥一頓。但是李文忠並沒有吸取教訓,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文忠無所事事,但他卻在行軍的路程中收養了不少孤兒,史稱“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
大明建立後,李文忠又蓄養了很多門客,家中因此賓客很多,李文忠曾以賓客之言,勸說太祖:“人才難得,不想像路邊青草割了再生,請陛下多給人開一條自信之路。”希望太祖行仁道,少殺戮,又勸諫太祖征伐日本,甚至說宦官過多,而且這些人多數不認不義,勸明太祖要少接近太監,因此,李文忠屢屢觸犯聖旨,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東征日本與朱元璋睦鄰的戰略相左,容易給異謀者提供機會,而遠離太監的建議則被認為是企圖削弱朱元璋的羽翼,李文忠的建議難免遭受譴責,朱元璋曾怒斥李文忠:“你要削弱我的羽翼,是想幹什麽呢?“朱元璋認為李文忠是一個有大誌的人,而他的非份之想表現在大量收納門客和幕僚上,於是借機下令將李文忠的門客全部殺死。
李文忠因憂懼而患重病,朱元璋親幸曹國公府邸探視,長時間撫慰李文忠,叮囑他安心養病,並命淮安侯華雲龍之子太醫華中親自去給他護理醫治,李文忠久治不愈,最終去世,終年46歲。
朱元璋非常悲傷,數日不能臨事,罷朝三日。華中襲父親之爵淮安侯,朱元璋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全部放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朱元璋親自寫文派遣大臣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諡號武靖,有人猜測,李文忠之死,其實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太醫下毒,以解後患。
不過,也有人認為,朱元璋沒有毒殺外甥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他一生中除了馬皇後外最親之人,而且早已罷兵在家,與世無爭,不再過問政事了,患又何在?朱元璋對李文忠“自幼撫育,視同己子,教以文藝,習以弓馬”,曾高度評價自已與李文忠的親密關係:“以分則君臣也,以親則舅甥也,以恩則父子也。”褒獎李文忠“惟慎可以奉職,惟勤可以處事,惟公可以律己”,料想也不至於加害於文忠。
李文忠父親李貞,世居泗州盱眙縣太平鄉明光集。從小就養成孝敬長輩、尊重親友的好習性,為人敦厚勤儉,謙虛謹慎,李貞家境貧寒,住在池河東岸太平集的一個小漁村裏,靠打魚為生,三十歲才娶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為妻,生二子,長失紀,保兒是李貞與朱佛女次子,後舉家遷徙至臨淮之東鄉。元代末季,中原地區像沸騰的開水,喧鬧不堪,戰亂連連,李貞見鄉裏有人在廣置田產,擴建府宅,不惜花費大量精力,想方設法聚斂財貨,就歎息道:“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於是捐出自己家中所有資產,殺掉耕牛和小豬,置辦酒食,招待鄉民,與鄉民約定,共同防守了望,遇事互相幫助。
過了一不長時間,各地亂兵四起,並攻入李貞家鄉境內,當時淮河以東還是元兵駐守,李貞於是帶著全家避亂淮東地區,保兒十二歲時,母親不幸病死,時年三十六歲。從此,保兒與父親李貞相依為命,輾轉浪跡於亂軍之中,兩年多時間,東躲西藏,朝不保夕,幾次瀕臨死亡。
朱元璋率領大軍南下攻下滁陽,得知此消息,保兒跟隨父親李貞趕到滁陽軍營,拜見到了舅舅朱元璋,舅甥相見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場。朱元璋見外甥李保兒雖然衣衫襤褸,兩隻大眼睛卻炯炯有神,長得虎頭虎腦,顯得特別精神,就十分喜愛,朱元璋從李氏父子口中得知自己二哥、三哥均已不在人世,李氏父子已成為他唯一的親人,感慨萬千,就說:“外甥見舅,如見母也。”說罷,便將他收為養子,改姓朱,取名文忠,並專門延請名師教他讀書識字,並告誡文忠說:“一個人雖說不可以不知曉儒家學問,但當今之時,應當多學習弓箭馬術等功夫。”朱元璋為籠絡人心,還將定遠孤兒沐英也收為義子,改姓朱,把朱沐英和朱文忠一起交由妻馬氏撫養,舅母馬氏待文忠和沐英如同己出,朱元璋同時留李貞做軍中留守。
朱文忠天資穎慧,敏而好學,“初令就學,穎悟輒能記憶”,一邊刻苦攻讀儒學和兵法,一邊認真練習武藝,所學知識和技術猶如平素熟悉一般,很快掌握。幾年時間,朱文忠就能詩善歌,誠實恭順如溫文雅爾的讀書人,又精通武藝,功夫超群,十九歲的朱文忠已經文武雙全,樣樣擅長,尤其偏重武藝,朱元璋決定把他放到軍中鍛煉,就命朱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自己的親軍,在萬年街擊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在於潛、昌化擊敗苗軍,驍勇善戰在諸將之中首屈一指,初露鋒芒。
朱元璋得金陵,以軍食供應不足,知府王宗顯請求增加田租,老百姓非常反感此事,李文忠知道後,上書請求減少百姓田租額度,朱元璋欣然批準同意。至正二十七年李文忠上書舅舅,請求將母親“乞歸改葬”,得到允許,將母親之墳還“葬於先隴”“盱眙縣靈跡鄉冷水澗之原”,然後還軍。洪武三年,李文忠打敗元將楊思祖,俘獲了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餘人,六月二十日,以平定沙漠詔告天下,元朝殘餘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這一役意義重大,有力地穩定了新生的明朝政權。
李文忠到京城奉獻捷報,太祖朱元璋禦臨奉天門接受大臣使節的朝賀,並隨即將李文忠獲勝消息書諭李貞,殷切教誨李文忠:“今年正月,保兒帥帥師北征,大獲勝利,勇冠三軍,威鎮塞外。在朕歡欣,於貞可賀。然今既回京,速遣還家省侍,貞當更加多訓。勿作非為使滿朝稱善,豈不偉歟?臨書誠祝,想宜知悉。”六月,李文忠返鄉,四處尋訪,多方打聽,在泗州盱眙縣尋找到早已失散離世的朱元璋長姐及姐夫王七一的靈櫬,因其衣衾棺槨,改葬於本縣太平鄉段家莊,返回朝廷後據實以告,得知長期音信全無的長姐及姐夫下落,太祖感慨萬端,唏噓不已,六月九日下詔,追封長姐為太原長公主,夫王七一為駙馬都尉,同時追封李文忠母親為隴西長公主。
太祖為了朝夕都能見到李貞,就賜第於皇城西華門外之津橋,詔李貞住進賜第,太祖經常駕臨李府賜宴,太子諸王時往起居,皇親當中受到如此重視的,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相比,令李貞感激不盡,李貞晚年尤折節謙抑,曾說:“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
李文忠解除兵權,閑居家中後,為人恭敬謹慎,在家一論兵法,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宛如一位儒者,太祖十分偏愛他看重他,但是朱元璋對李文忠愛恨交加,在他看來,李文忠的文韜武略是一個隱患,因此總對他懷有戒心。他對待李文忠的做法和李善長一樣,給他們很高的榮譽但是不給實權,他讓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似乎是發揮了他文武雙修的長處,實際上隻讓他蓋房子。
朱元璋一直嚴禁統兵將領蓄養幕僚,在朱元璋看來,蓄門客和收養義子都是心有大誌的表現,而李文忠偏有此好。在浙江時,他用了很多文士作幕僚,楊憲向朱元璋告發,朱元璋一怒之下借故殺了李文忠的幕僚,並將其痛斥一頓。但是李文忠並沒有吸取教訓,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文忠無所事事,但他卻在行軍的路程中收養了不少孤兒,史稱“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
大明建立後,李文忠又蓄養了很多門客,家中因此賓客很多,李文忠曾以賓客之言,勸說太祖:“人才難得,不想像路邊青草割了再生,請陛下多給人開一條自信之路。”希望太祖行仁道,少殺戮,又勸諫太祖征伐日本,甚至說宦官過多,而且這些人多數不認不義,勸明太祖要少接近太監,因此,李文忠屢屢觸犯聖旨,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東征日本與朱元璋睦鄰的戰略相左,容易給異謀者提供機會,而遠離太監的建議則被認為是企圖削弱朱元璋的羽翼,李文忠的建議難免遭受譴責,朱元璋曾怒斥李文忠:“你要削弱我的羽翼,是想幹什麽呢?“朱元璋認為李文忠是一個有大誌的人,而他的非份之想表現在大量收納門客和幕僚上,於是借機下令將李文忠的門客全部殺死。
李文忠因憂懼而患重病,朱元璋親幸曹國公府邸探視,長時間撫慰李文忠,叮囑他安心養病,並命淮安侯華雲龍之子太醫華中親自去給他護理醫治,李文忠久治不愈,最終去世,終年46歲。
朱元璋非常悲傷,數日不能臨事,罷朝三日。華中襲父親之爵淮安侯,朱元璋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全部放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朱元璋親自寫文派遣大臣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諡號武靖,有人猜測,李文忠之死,其實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太醫下毒,以解後患。
不過,也有人認為,朱元璋沒有毒殺外甥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他一生中除了馬皇後外最親之人,而且早已罷兵在家,與世無爭,不再過問政事了,患又何在?朱元璋對李文忠“自幼撫育,視同己子,教以文藝,習以弓馬”,曾高度評價自已與李文忠的親密關係:“以分則君臣也,以親則舅甥也,以恩則父子也。”褒獎李文忠“惟慎可以奉職,惟勤可以處事,惟公可以律己”,料想也不至於加害於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