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臣,壽州安豐人,明朝開國將領。早年聚兵保鄉裏,後歸降明太祖,曆任江淮行省參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職。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勳卓著,封宣寧侯。後又隨征明夏,再次隨軍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追封安國公,諡號忠壯。
曹良臣,早年曾率鄉眾築城堡自衛,抵禦潁州一帶的起義軍,後在應天府歸附朱元璋,被授為江淮行省參政。隨後,跟隨朱元璋大軍攻取淮東、浙西,因功擢升為行省左丞。
朱元璋建立明朝,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大都,並攻至澤州、潞州一帶,晉封山西行省平章。徐達命曹良臣與馬指揮一同駐守通州,北元丞相也速率一萬騎兵駐軍白河,進逼通州。當時,明軍主力正征討山西一帶,通州守備薄弱,兵力不足千人。曹良臣道:“我軍兵力少,不可與其對戰。敵軍兵力雖多,氣勢不振,可用計逼走他們。”他設下疑兵計,命指揮仵勇沿河樹紅旗,綿延三十餘裏,並敲鼓相應。也速果然上當,率軍遁去。曹良臣又派騎兵追擊,一直追出百餘裏。元軍從此不敢窺視北平。
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定西、三不剌川,擊敗元將擴廓帖木兒。明太祖大封功臣,曹良臣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宣寧侯,食祿九百石,獲賜鐵券,子孫世襲。曹良臣隨湯和伐蜀,征討蜀地的明夏政權,他先後奪取歸州山寨、容美諸土司、茅岡覃垕寨,後兵出白鹽山、紙坊溪,進軍夔州,繼而攻克重慶。
曹良臣隨副將軍李文忠北伐,兵至臚朐河,收複沿河部落,後在阿魯渾河一帶與元將哈剌章展開會戰,明軍經過殊死戰鬥,最終擊走元軍,但曹良臣卻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盡皆戰死。
明太祖追封曹良臣為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賜諡忠壯。藍玉案爆發,曹良臣之子曹泰受牽連被殺,世襲的宣寧侯爵位被廢除。
曹良臣參與了明朝統一江南、滅亡元朝、平定蜀地的戰爭,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他在明太祖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十二。明太祖曾在雞籠山設立功臣廟,祭祀二十一位開國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曹良臣也位列其中,居第十七位。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采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
曹良臣,早年曾率鄉眾築城堡自衛,抵禦潁州一帶的起義軍,後在應天府歸附朱元璋,被授為江淮行省參政。隨後,跟隨朱元璋大軍攻取淮東、浙西,因功擢升為行省左丞。
朱元璋建立明朝,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大都,並攻至澤州、潞州一帶,晉封山西行省平章。徐達命曹良臣與馬指揮一同駐守通州,北元丞相也速率一萬騎兵駐軍白河,進逼通州。當時,明軍主力正征討山西一帶,通州守備薄弱,兵力不足千人。曹良臣道:“我軍兵力少,不可與其對戰。敵軍兵力雖多,氣勢不振,可用計逼走他們。”他設下疑兵計,命指揮仵勇沿河樹紅旗,綿延三十餘裏,並敲鼓相應。也速果然上當,率軍遁去。曹良臣又派騎兵追擊,一直追出百餘裏。元軍從此不敢窺視北平。
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定西、三不剌川,擊敗元將擴廓帖木兒。明太祖大封功臣,曹良臣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宣寧侯,食祿九百石,獲賜鐵券,子孫世襲。曹良臣隨湯和伐蜀,征討蜀地的明夏政權,他先後奪取歸州山寨、容美諸土司、茅岡覃垕寨,後兵出白鹽山、紙坊溪,進軍夔州,繼而攻克重慶。
曹良臣隨副將軍李文忠北伐,兵至臚朐河,收複沿河部落,後在阿魯渾河一帶與元將哈剌章展開會戰,明軍經過殊死戰鬥,最終擊走元軍,但曹良臣卻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盡皆戰死。
明太祖追封曹良臣為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賜諡忠壯。藍玉案爆發,曹良臣之子曹泰受牽連被殺,世襲的宣寧侯爵位被廢除。
曹良臣參與了明朝統一江南、滅亡元朝、平定蜀地的戰爭,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他在明太祖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十二。明太祖曾在雞籠山設立功臣廟,祭祀二十一位開國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曹良臣也位列其中,居第十七位。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采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