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明分宜人,洪武進士,授修撰,侍讀東宮,累遷太學東卿。朱允炆即位,命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向朱允炆建議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指黃子澄、齊泰為奸,燕師渡江破京師,被執,抗辯不屈,磔死,族誅。黃子澄的無慚臣節,為舊時的士子所歌頌,清乾隆年間,追諡忠愨。


    黃子澄,從小勤學苦讀,並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勤齋”。為了弄清四書五經的根本大義,他曾向“以易經魁江西鄉試”的分宜防裏人歐陽貞學《易經》,跟“精通經義”的分宜人周與學學《書經》,後又拜在大學問家梁寅的門下學習《春秋》。他在精通經史的同時,對文學也肯下功夫。黃子澄的詩文頗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據《曝書亭詩話》記載,黃子澄去蒙山石門初次拜謁梁寅時,梁寅令他作《枯梅》詩,他稍事思索,一首好詩就出來了。


    黃子澄考中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當明太祖問他的年齡,他說是34歲,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於是,明太祖把他從第一名換成第三名,就這樣,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到手的狀元變成了探花。殿試後,黃子澄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升職為掌修國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作為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和侍從官,黃子澄伴讀於東宮,後官職到了太常寺卿。


    黃子澄曾與朱允炆談論削藩之事,朱允炆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麽辦?”黃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隻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朱允炆認為他說得對,後來每次叫黃子澄,必尊稱他為黃先生。朱允炆同意他的話,加強了將來削藩的決心,緊接著,朝廷將懲辦周王的消息透露給燕王,觀察燕王的態度,並先後調走燕王的護衛兵力,又派出重兵在如今的北京周圍嚴密監視燕王的舉動。


    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但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現在想要問罪,應該先從周王開始。黃子澄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後黃子澄的意見被采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後被削藩。朱棣自知即將大禍臨頭,上書申冤喊屈,之後又裝瘋賣傻起來,三伏天裏穿著皮襖躺在大街上傻笑瘋鬧。朱允炆為人懦弱,看了燕王的上書後心軟了,對黃子澄、齊泰說削藩之事應該停下來了,黃、齊二人不同意,表示應該趁熱打鐵削除燕王權力。


    朝廷用黃子澄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視燕王。朱棣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朱允炆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不利,朱允炆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後,表現更令人失望,屢戰屢敗,損失數十萬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戰敗之時,上書朝廷,極力批評黃子澄和齊泰,建文帝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


    李景隆在濟南戰敗後被撤換,建文帝赦免了他,黃子澄哭著請求建文帝治李景隆的罪,朱允炆沒有接納,黃子澄便說:“大勢已去了,我舉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當盛庸在東昌大破燕軍後,朱允炆恢複了黃、齊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夾河戰敗後,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朱允炆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子澄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朱允炆召黃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


    當朱棣的叛軍逼近南京、建文朝大勢已去時,黃子澄當時不在主戰場南京,而是在蘇州募兵,他沒有逃跑,沒有投降,決心與建文朝共存亡,還將妻子許氏與四個兒子,從老家分宜接到南京,拉入了血腥戰場。不久,南京陷落,朱棣當上了皇帝,黃子澄在嘉興被人告發,押到了南京,朱棣親自審問“削藩”政策的主要製定者,欲重用黃子澄,隻要其寫下認罪書,即可享受榮華富貴,但黃子澄威武不屈,朱棣大怒,下令砍去他的雙手、雙腳後,又對其處以“五馬分屍”的酷刑,並誅其九族。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是位仁厚之君,對黃子澄後人較為寬容,發配邊疆之人除留一人外,其餘的可回原籍。結果,發配之人沒有回到分宜原籍,而是回到了第二故鄉昆山。到正德年間,明武宗為黃子澄平反昭雪,稱其為忠臣,後人立祠公開紀念。到清代,乾隆下詔改黃子澄的諡號為“忠愨公”,黃子澄終於成為可公開祭拜的忠臣。


    如果,建文帝聽從黃子澄的意見,削藩大業就告成功,明朝曆史就會改寫,但建文帝優柔仁弱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對朱棣動了惻隱之心,一再貽誤戰機,最終,燕王以“清君側”為名,公開舉兵叛亂,從侄子手中奪取了皇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