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裏,諡文貞,江西泰和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曆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一生見證了明朝的盛轉衰,後因子致仕,不久憂慮而世,贈太師,諡文貞。
楊士奇年幼時,家庭貧寒,父親早逝,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成他勤奮好學、堅韌不拔、寬容嚴謹的優秀品格。朱棣經過靖難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保證政局的穩定,將楊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選入內閣,參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楊士奇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正式開始了從政的生涯。朱棣選拔他為輔助皇太子的官僚,於是他和後來的皇帝朱高熾,結下了難得的師友之緣,朱棣即位之初,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有意爭奪皇太子之位,後來幾經周折,才確定長子為皇太子。
在這場爭奪皇太子之位的爭鬥中,楊士奇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但他采取了靈活的策略,由於次子的讒言,有意找尋皇太子的過失,向楊士奇詢問朱高熾的情況。楊士奇並不執意為皇太子辯解,隻是說太子仁孝,凡有事宗廟,祭物、祭器皆親閱,並舉例說:“去年將時享,頭風作,醫言當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請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親祭。祭畢,汗遍體,勿藥病自愈。”同時還總結說:“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無意中表彰了朱高熾寬厚仁愛的個性。結果在卷入爭奪太子位的大臣中,處境較好,雖被牽連下獄,但很快被釋放,不像解縉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從而順利地度過了自己從政生涯的多事之秋。
楊士奇與仁宗皇帝關係極為融洽,朱高熾特地賜給楊士奇及楊榮、金幼孜和夏原吉每人一顆銀印,上刻“繩愆糾繆”的格言。楊士奇可以用此印密奏關於貴族甚至皇族胡作非為的案件,擁有了皇帝賜予的特權,對於及時有效地揭露貪汙腐化、改善政治風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李慶建議朝廷將軍隊所屬多餘軍馬給予地方官吏,楊士奇上疏反對,朱高熾為了不使他過多樹敵,故意沒有批準楊士奇的奏折,而借陝西按察使陳智上奏的機會駁回李慶的建議,君臣的相得由此可見一斑。
楊士奇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極力促使朱高熾,變成一個開明有為的君主,朱高熾監國時,禦史舒仲成曾得罪過他,他即位後便想將其治罪。楊士奇認為這樣做,將使言官不敢說話,朱高熾於是打消了自己的念頭,大理卿虞謙、大理少卿弋謙也因上疏言事得罪朱高熾,由於楊士奇的調解才沒有獲罪,言路因此得以暢通,下情得以上達。
朱高熾即位後,許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楊士奇卻反其道而行之,讓他居安思危,看到“流徙尚未歸、瘡痍尚未複、民尚艱食”的社會現實,朱高熾甚為感激,特地創製了“楊貞一印”賞賜給他,朱高熾去世,楊士奇成為首席顧命大臣。
“三楊”中,楊榮以才識見長,做事果斷,精通邊防事務,曾隨朱棣遠征蒙古,但生活作風比較奢侈,邊疆的將官經常向他行賄。朱瞻基知道後,私下召見楊士奇,問他對此有何看法,楊士奇認為對於邊防事務,楊榮比自己精通,所以不要因小過怪罪他,朱瞻基微笑著反駁說,你還為他辯解,他可是經常在我麵前指責你的短處。楊士奇馬上說:“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明確懇求皇帝以對待自己的寬厚態度對待楊榮,不久楊榮得知了這一消息,非常慚愧,自此兩人便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友誼,關係甚為融洽。
楊士奇在宣宗朝的貢獻,更多地體現在內政建設上,長江下遊是國家的財賦重心所在,沉重的賦稅導致了大量人口的出逃和農民的貧困,成為朝廷非常關心的問題。周幹奉朱瞻基之命進行實地調查後,建議減少官田稅賦份額,打擊稅吏的貪汙腐敗行為,楊士奇大力支持,戶部官員由於擔心減稅會造成國家財源的枯竭,因此極力反對。如何兼顧朝廷與農民的利益,楊士奇選拔了兩個幹練的行政官員和財政專家周忱與況鍾去解決這一難題,周忱受權管理南直隸府,況鍾出任蘇州知府,他們進行了一係列的財政改革。
楊士奇還特別注意人才的選拔和政治的清明,他向朱瞻基積極建議,糾察貪官汙吏,舉薦具備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屬於刑家子孫也不例外,並且規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積極為朝廷推薦人才,以便鞏固朝廷的根基。楊士奇還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如前述周忱和況鍾以及後來赫赫有名的於謙皆得力於他的引薦。在楊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皇朝一片安居樂業的社會景象,朱瞻基自然高興,每年歲首,他讓百官休息十天,自己和楊士奇等大學士唱和,幾乎可以稱得上國泰民安了。
朱瞻基去世,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張太皇太後行使攝政之權,極力倚重“三楊”,凡軍國大事皆請他們參決,同時她的同鄉宦官王振開始控製司禮監,與“三楊”相抗衡。年邁的楊士奇極力支撐危局,施展自己的才能,建議朝廷訓練士兵,鞏固邊防,設南京參讚機務大臣,分派文武鎮撫到各地考察民情,罷除派往各地的特務,減輕百姓的賦稅,放寬刑罰,加緊吏治的整頓,使明英宗統治初年繼續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麵。
王振,是最早在內書堂受過嚴格的書本教育和行政訓練的太監之一,朱祁鎮做太子時,他被派往東宮,成為太子的啟蒙老師,他為人狡黠,善於逢迎,贏得了朱祁鎮的歡心。王振通過對英宗皇帝朱祁鎮的個人控製,及司禮監的獨特權力開始幹預朝政,給楊士奇為首的內閣造成極大的威脅,王振還很快爭取到一批政治盟友,其中包括錦衣衛指揮馬順和他的外甥副指揮王山,錦衣衛因從事軍事以及情報和司法工作,成為皇帝手中最有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是皇權運作過程中的樞紐所在。此外,王振還贏得了兵部尚書徐曦和王冀的追隨,控製了明皇朝的軍事力量,開始向楊士奇等人進行挑戰。
王振首先攻擊楊士奇的盟友楊榮,楊榮好收受賄賂,使王振找到了借口。靖江王佐敬乘楊榮不在家時,私下送去一些金銀財寶,王振偵知後,必欲置楊榮於死地而後快,楊士奇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楊榮向皇帝求情,才避免了災難。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楊士奇感勢單力薄。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去世,楊士奇更失去了最堅強的後盾,麵對王振勢力的膨脹,他憂心如焚,積鬱成疾。《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更會“齊家”,但也許是他光顧著國家了,自家的後院卻起了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了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麵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著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時,年老的楊士奇還沒有糊塗,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歸,皇帝也給了他十足的麵子,安慰並且挽留他,楊士奇感激涕零,但畢竟事關兒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終憂鬱而死,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
楊士奇年幼時,家庭貧寒,父親早逝,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成他勤奮好學、堅韌不拔、寬容嚴謹的優秀品格。朱棣經過靖難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保證政局的穩定,將楊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選入內閣,參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楊士奇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正式開始了從政的生涯。朱棣選拔他為輔助皇太子的官僚,於是他和後來的皇帝朱高熾,結下了難得的師友之緣,朱棣即位之初,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有意爭奪皇太子之位,後來幾經周折,才確定長子為皇太子。
在這場爭奪皇太子之位的爭鬥中,楊士奇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但他采取了靈活的策略,由於次子的讒言,有意找尋皇太子的過失,向楊士奇詢問朱高熾的情況。楊士奇並不執意為皇太子辯解,隻是說太子仁孝,凡有事宗廟,祭物、祭器皆親閱,並舉例說:“去年將時享,頭風作,醫言當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請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親祭。祭畢,汗遍體,勿藥病自愈。”同時還總結說:“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無意中表彰了朱高熾寬厚仁愛的個性。結果在卷入爭奪太子位的大臣中,處境較好,雖被牽連下獄,但很快被釋放,不像解縉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從而順利地度過了自己從政生涯的多事之秋。
楊士奇與仁宗皇帝關係極為融洽,朱高熾特地賜給楊士奇及楊榮、金幼孜和夏原吉每人一顆銀印,上刻“繩愆糾繆”的格言。楊士奇可以用此印密奏關於貴族甚至皇族胡作非為的案件,擁有了皇帝賜予的特權,對於及時有效地揭露貪汙腐化、改善政治風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李慶建議朝廷將軍隊所屬多餘軍馬給予地方官吏,楊士奇上疏反對,朱高熾為了不使他過多樹敵,故意沒有批準楊士奇的奏折,而借陝西按察使陳智上奏的機會駁回李慶的建議,君臣的相得由此可見一斑。
楊士奇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極力促使朱高熾,變成一個開明有為的君主,朱高熾監國時,禦史舒仲成曾得罪過他,他即位後便想將其治罪。楊士奇認為這樣做,將使言官不敢說話,朱高熾於是打消了自己的念頭,大理卿虞謙、大理少卿弋謙也因上疏言事得罪朱高熾,由於楊士奇的調解才沒有獲罪,言路因此得以暢通,下情得以上達。
朱高熾即位後,許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楊士奇卻反其道而行之,讓他居安思危,看到“流徙尚未歸、瘡痍尚未複、民尚艱食”的社會現實,朱高熾甚為感激,特地創製了“楊貞一印”賞賜給他,朱高熾去世,楊士奇成為首席顧命大臣。
“三楊”中,楊榮以才識見長,做事果斷,精通邊防事務,曾隨朱棣遠征蒙古,但生活作風比較奢侈,邊疆的將官經常向他行賄。朱瞻基知道後,私下召見楊士奇,問他對此有何看法,楊士奇認為對於邊防事務,楊榮比自己精通,所以不要因小過怪罪他,朱瞻基微笑著反駁說,你還為他辯解,他可是經常在我麵前指責你的短處。楊士奇馬上說:“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明確懇求皇帝以對待自己的寬厚態度對待楊榮,不久楊榮得知了這一消息,非常慚愧,自此兩人便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友誼,關係甚為融洽。
楊士奇在宣宗朝的貢獻,更多地體現在內政建設上,長江下遊是國家的財賦重心所在,沉重的賦稅導致了大量人口的出逃和農民的貧困,成為朝廷非常關心的問題。周幹奉朱瞻基之命進行實地調查後,建議減少官田稅賦份額,打擊稅吏的貪汙腐敗行為,楊士奇大力支持,戶部官員由於擔心減稅會造成國家財源的枯竭,因此極力反對。如何兼顧朝廷與農民的利益,楊士奇選拔了兩個幹練的行政官員和財政專家周忱與況鍾去解決這一難題,周忱受權管理南直隸府,況鍾出任蘇州知府,他們進行了一係列的財政改革。
楊士奇還特別注意人才的選拔和政治的清明,他向朱瞻基積極建議,糾察貪官汙吏,舉薦具備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屬於刑家子孫也不例外,並且規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積極為朝廷推薦人才,以便鞏固朝廷的根基。楊士奇還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如前述周忱和況鍾以及後來赫赫有名的於謙皆得力於他的引薦。在楊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皇朝一片安居樂業的社會景象,朱瞻基自然高興,每年歲首,他讓百官休息十天,自己和楊士奇等大學士唱和,幾乎可以稱得上國泰民安了。
朱瞻基去世,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張太皇太後行使攝政之權,極力倚重“三楊”,凡軍國大事皆請他們參決,同時她的同鄉宦官王振開始控製司禮監,與“三楊”相抗衡。年邁的楊士奇極力支撐危局,施展自己的才能,建議朝廷訓練士兵,鞏固邊防,設南京參讚機務大臣,分派文武鎮撫到各地考察民情,罷除派往各地的特務,減輕百姓的賦稅,放寬刑罰,加緊吏治的整頓,使明英宗統治初年繼續保持政治清明的局麵。
王振,是最早在內書堂受過嚴格的書本教育和行政訓練的太監之一,朱祁鎮做太子時,他被派往東宮,成為太子的啟蒙老師,他為人狡黠,善於逢迎,贏得了朱祁鎮的歡心。王振通過對英宗皇帝朱祁鎮的個人控製,及司禮監的獨特權力開始幹預朝政,給楊士奇為首的內閣造成極大的威脅,王振還很快爭取到一批政治盟友,其中包括錦衣衛指揮馬順和他的外甥副指揮王山,錦衣衛因從事軍事以及情報和司法工作,成為皇帝手中最有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是皇權運作過程中的樞紐所在。此外,王振還贏得了兵部尚書徐曦和王冀的追隨,控製了明皇朝的軍事力量,開始向楊士奇等人進行挑戰。
王振首先攻擊楊士奇的盟友楊榮,楊榮好收受賄賂,使王振找到了借口。靖江王佐敬乘楊榮不在家時,私下送去一些金銀財寶,王振偵知後,必欲置楊榮於死地而後快,楊士奇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楊榮向皇帝求情,才避免了災難。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楊士奇感勢單力薄。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去世,楊士奇更失去了最堅強的後盾,麵對王振勢力的膨脹,他憂心如焚,積鬱成疾。《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更會“齊家”,但也許是他光顧著國家了,自家的後院卻起了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了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麵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著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時,年老的楊士奇還沒有糊塗,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歸,皇帝也給了他十足的麵子,安慰並且挽留他,楊士奇感激涕零,但畢竟事關兒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終憂鬱而死,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