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字時彥,號泉坡,江西省金溪縣興賢坊人,明代詩人,書法家,明朝宿儒,官至禮部尚書。詩文創作有成就,文風典雅,密切謹嚴,尤以七言律為佳,著有《泉坡集》,流傳甚少,詩作收入《石倉曆代詩選》、《江西詩征》、《明詩初集》、《明詩綜》等詩集中。


    王英,曆仕四朝,政治上作為不大,但他才華出眾,在翰林40餘年,屢為會試考官,朝廷製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銘誌碑文者不絕。書法造詣高深,其書法勁麗,飛動圓轉,有懷素之風。皇帝特賜金釧束手,以免應接不暇,隻有皇帝需要書寫時,才開金釧。他稟性耿直,好規人過,宰輔楊榮、楊士奇、楊溥均與他不合,因而王英也未得重用,其子王裕累官至四川按察使。


    王英喪父後,曾隆親自教他念書,此時家道中落,加之賦役繁重,有人勸曾隆把家藏書籍和田園全賣掉,曾隆氣憤地說:“王家世代產業,是要留給子孫,怎麽能為了一己之利而賣掉呢?”於是賣了首飾和部分衣服以資家用。一個婦人自己親自挑水舂米,王英也幫著撿柴火給家裏做飯,生活非常艱苦,過了幾年,王英到縣學讀書,並在母親教誨下,刻苦學習。


    蒙古犯邊,朱棣親征,王英扈從,至闊欒兒海,五月凱旋,大軍走出威虜鎮李陵城已經有四十裏,朱棣召見王英:“聽說李陵城有石碑,你去查一下。”當時城中被蒙古軍隊殺掠燒毀一空,隻見北門有石露出尺餘,掘土拭磨觀之,題額“李陵台驛令謝君德政之碑”,其文略可讀,碑的反麵刻有達魯花赤等官姓名。次日王英備奏此事,朱棣說:“這碑既然刻有蒙古人姓名,他日蒙古人見了,一定認為這是他們的地盤。你應該再去,把石碑打碎,用火煆燒,沉到河裏,省去爭端。”王英遵旨而往,複命後,朱棣大喜:“王秀才是二十八人讀書者,我要重重用你,你要盡力,不要憚怕勞苦。”朱棣又問:“我率大軍征討蒙古,你可以分析一下形勢。”王英說:“蒙古犯邊,罪在不赦,但聽到皇上親征,一定遠逃漠北,我願陛下不要入險窮追。”朱棣笑道:“我為天下國家計,秀才的話,是不要我窮兵黷武呀。”又說:“但凡軍中一切動靜或謠言之類,你有所聞,即來密奏。”朱棣又諭太監孟驥:“秀才有事,即讓入見,不要阻攔。”


    朱棣駐紮安平鎮,一些立功官軍因有過失而沒有口糧分配,相聚悲泣:“我們糧盡,一定會死在路上呀。”王英替他們說情:“這些都是壯士,願陛下寬恕他們的過失,惠予恩賜,以後他們一定會效死力。”朱棣大悅,即命兵部尚書李慶,不僅發放口糧,還每人配發一頭驢用來裝衣甲。宣宗即位,召王英入便殿說:“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沈、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有解縉、胡廣,俱有重名。你要講經史、陳道義,以啟發我心,不要隻讓前人獨專這種美差。”賜宮內酒及鈔千緡,命入內閣參預中秘。王英上奏,請求分一半俸祿養母於家,獲得皇帝準許。


    然而,曾隆把直接從地方財政獲得的這部分俸祿,還有王英每次寄回的賞賜,悉數散給親戚,從不自用。王英參與修撰的太宗、仁宗兩朝《實錄》完成,獲賜白金、彩幣、襲衣,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講學士,又獲賜金相琥珀麒麟帶。曾隆病故,享年七十七歲,皇帝破例命禮部賜祭、工部造墳,遣中官阮童護送王英奔喪。


    奪哀還朝,寵遇日隆,不時召對,王英年邁,幾次奏請退休,皇帝都不許。七十歲時,又上章要求退休,吏部認為王英精力未衰,因此皇帝還是不允。長子山東按察副使王裕犯事下獄,王英上疏給自己請罪,皇帝寬宥不問,皇帝特旨升王英為南京禮部尚書。在南京任職二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訃聞,皇帝悼惜,賜諡文安,命禮部賜祭、工部造墳。


    詩文創作有成就,文風典雅,密切謹嚴,尤以七言律為佳,著有《泉坡集》,流傳甚少,詩作收入《石倉曆代詩選》、《江西詩征》、《明詩初集》、《明詩綜》等詩集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