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人,明代名將。剛毅有膽,曉暢戎略,登進士第,授兵科給事中,宣宗時累遷至兵部尚書。與蔣貴分道夾擊,轉戰千餘裏,擊破擾邊的瓦剌軍,迫使朵兒隻伯遠逃。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因功封靖遠伯,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後被彈劾以勞師費財,賴權宦王振庇護才得免罪,後率軍平定湖廣等地的苗人叛亂,獲賜世券。因參與“奪門之變”,獲授兵部尚書,並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數月後,請老告退,王驥去世,年八十三。
王驥,身高體壯,精於騎射,剛毅有膽,通曉軍事,十三歲時入縣學為諸生,進士,授職兵科給事中。不久後出使山西,上奏免除鹽池拖欠的賦稅二十餘萬石,當時應天府缺府丞,事務緊急而且繁雜,王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都察院事務,他在任上持正不撓,後升為山西按察司副使,獲召入京,任順天府尹,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賜詔嘉獎。
王驥奉詔議論邊防事務,但過了五天他還沒上奏,英宗大怒,將王驥和兵部右侍郎鄺埜逮入監獄,不久王驥獲釋。當時,阿台、朵兒隻伯多次侵犯甘州和涼州,邊將屢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車、徐曦、都禦史曹翼相繼經理邊防事務,也沒能製住他們。英宗命王驥前往,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疾驅到軍中,大會諸將,問以前追敵到魚兒海子時,先後退而導致軍隊失敗的是誰。他們都說是都指揮安敬。王驥來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誅殺安敬,這時他將安敬綁到轅門外斬首,並宣讀敕書,責備都督蔣貴,諸將都害怕得發抖。王驥大閱將士,分兵劃定守區,讓他們各自防禦,於是邊境安然,檢閱甘、涼的部隊,淘汰了三分之一。製定輪番法,使士兵得到休息,也省下了一些糧食供應。
不久,阿台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趙安為副,王驥督軍。王驥與諸將一同出塞,以蔣貴為前鋒,而他自己與任禮率大軍隨後前進,與蔣貴相約說:“不勝不見。”蔣貴在石城進攻敵軍,敵軍逃至兀魯乃,蔣貴率輕騎二千五百人從鎮夷出發,抄近道兼程前進,三晝夜後追上了敵人,擒獲敵軍左丞脫歡,斬首三百餘級,繳獲金印和銀印各一枚,駱駝馬匹和兵甲以千計。王驥與任禮從梧桐林到達亦集乃,擒獲敵軍樞密、同知、僉院等官員十五人、萬戶二人,降服了他們的部落,窮進到黑泉,而趙安等人從昌寧出發,到刁力溝,也擒獲了敵軍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他們分道夾擊,轉戰千餘裏,迫使朵兒隻伯遠逃。論功王驥兼任大理寺卿,支給二職俸祿,不久他被召回,管理兵部事務。
正統時期,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反叛,多次擊敗官軍,黔國公沐晟討伐不利,於途中病逝,由其弟沐昂接替,沐昂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請調兵十二萬人。當時權宦王振專權,喜好功名,認為王驥可以囑托,便想大舉興兵,而王驥也想出力。英宗任蔣貴為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由王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各道的軍隊十五萬去討伐思任發。刑部侍郎何文淵、翰林侍講劉球先後上疏勸諫,英宗不采納。臨行時,英宗賜給王驥、蔣貴金兜鍪、細鎧、蟒繡緋衣、紅弓矢。王驥請英宗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乘驛車來到雲南,部署諸將,派參將冉保由東路指向孟定,大軍由中路到騰衝,分道夾擊。
王驥和蔣貴以二萬人奔到上江,包圍其營寨,五天沒能攻下,正好有大風,便縱火焚燒欄柵,攻下了該寨,斬首五萬餘級。又從夾象石進軍,渡過下江,打通高黎貢山之路,叛軍登高據險,構築七座堡壘互相應援。王驥派參將宮聚、副將劉聚分左右翼攀嶺而上,而他自率中軍奮勇攻擊,叛軍大潰,官軍乘勝到達馬鞍山。
一月後,王驥抵達叛軍巢穴,山很陡很險,周圍還挖有深溝,東南臨江,懸崖陡峭無法攀登,王驥派前軍偵察叛軍動靜,擊敗了他們的伏兵。叛軍另從間道出來,立柵在馬鞍山下,出大軍之後,王驥告誡軍中不要動,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突擊叛軍營寨,斬首數百級,又引誘擊敗了他們的象陣。正好東路軍冉保等人已聯合木邦、車裏、大侯等處土軍,攻破烏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別將守衛西峨渡,防止賊人逃跑,與大軍約定日期會合。王驥便督率諸將環攻叛軍七個寨門,堆上木材焚燒,狂風大作,叛軍被燒死無數,溺江而死的有數萬人。思任發帶著兩個兒子逃到孟養,官軍繳獲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搶去的騰衝等衛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驥鏟平他的巢穴,留兵駐守而還。
王驥派偏師討伐維摩土司韋郎羅,韋郎羅逃到安南,官軍俘獲他的妻兒,王驥傳檄到安南,安南將韋郎羅綁住獻來。王驥回師,英宗派戶部侍郎王質帶著羊肉和酒迎接慰勞,在奉天門賜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時人以此為王驥之榮。英宗論功行賞,封王驥為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世襲指揮同知,賜給貂蟬冠玉帶。
思任發逃到緬甸後,他的兒子思機發率領餘眾住在居藍,請求入朝謝罪,朝臣建議趁機招撫,王振不同意。王驥總督雲南軍務,率參將冉保、毛福壽前往,他們還沒到而思機發已派他的弟弟招賽來入貢,緬甸也上奏說抓住了思任發,要挾明朝割讓麓川,朝廷不接受招賽的朝貢,並敕令王驥圖取緬甸,王驥便請增派部隊。王驥當初傳檄緬甸,要他們送來思任發,緬甸表麵上裝作聽命的樣子,卻陰持兩端,大軍逼近緬甸,緬甸人用樓船載著思任發來窺伺官軍,而暗中用別的船把思任發運回去。王驥知道緬甸人把木邦河水視為與他們是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並擔心思機發因為他們獻出他的父親而仇視他們,所以終不肯獻出思任發。王驥於是奔到居藍,攻破思機發的巢穴,獲得他的妻兒和部落,而唯獨思機發逃跑。
王驥被召回,加祿米三百石,英宗命他與都禦史陳鎰巡視延綏、寧夏、甘肅等邊塞。當初,寧夏守邊的部隊,半年一換,後來邊事緊張,三年才換。軍士日久疲憊,又增選軍屬來防備,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邊防,軍用物資供應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這樣邊備充足而軍隊也不會疲勞,英宗覺得他的建議很好,把它推行到各個邊防。
英宗命王驥總督軍務,宮聚為平蠻將軍,率師十五萬前往,第二年造船渡過金沙江,叛軍在西岸立欄柵拒守。官軍聯船搭成浮橋渡過去,攻拔叛軍欄柵,進而攻破鬼哭山,連拔十餘寨,叛軍墜崖溺死的有無數人,而思機發還是逃掉,找不到他。那時,官軍越過孟養,到達孟海,該地在金沙江之西,離麓川有一千裏,自古以來官軍從沒到過,叛軍見到官軍非常害怕。而官軍遠途跋涉,王驥擔心糧餉不繼,急於想引兵退回。當時思機發雖然躲藏起來,而思任發的少子思陸又擁眾占據孟養,王驥推測賊人終不可滅,便與思陸定立條約,立石表,在金沙江上發誓說:“石爛江枯,你才能渡過來。”於是班師。
王驥共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議論者指責王驥等人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上疏彈劾他,大略說:“王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著彩色的絲織品,散給各個土司以邀取厚利。他擅用腐刑,詐稱是進獻給陛下做宦官,實際上是充作私人使用。部隊行進又沒有秩序,十五萬人一天同時出發,互相踐踏。每名軍士背六鬥米,在山穀中跋涉,許多人自縊而死。
到達金沙江後,又彷徨不敢渡,渡過之後又不敢攻,後來進攻了,又喪失了都指揮路宣、翟亨等人。等敵人撤走後,卻抓漁夫做俘虜,把占領之地分給木邦和緬甸,掩蓋敗績以為功勞,這與李宓之敗有什麽區別?而當時楊國忠就是以捷報報告朝廷的。”奏章交到法司,王振從中庇護,王驥得以不被問罪。
土木之變發生,英宗被俘,群臣彈劾王振以及王驥,朝廷因為王驥正在軍中,且還要倚仗他討平苗人,便放過不問。朝廷命王驥佩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官,負責鎮壓事宜,由侍郎侯璡總督軍務,後來苗人勢力更盛,部眾達十餘萬。平越被圍半年,巡按禦史黃鎬死守,糧盡便挖草根來吃,而王驥屯兵在辰州和沅州並未進軍。黃鎬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從間道出來,報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珤為平蠻將軍,增兵二萬人,侯璡從雲南督軍前進,急戰,大破叛軍,解除各城之圍,而王驥也俘獲了鏟平王蟲富等人獻給朝廷。
王驥回師後,代宗命他總督南京機務,南京的部隊素來偷閑懶惰,王驥到任後,把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兵部尚書於謙不器重他,但朝廷因王驥是舊臣而寵禮他。王驥請求代宗授予世券,獲準允,代宗命王驥守備南宮,以監視居住於此的太上皇朱祁鎮。代宗親賜王驥敕書,讓他解職養老,定期朝見,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仍照樣躍馬吃肉,盛情於聲妓之中。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朱祁鎮複位,據傳王驥參與了這一密謀,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孫都帶在了身邊。事後給王驥的賞賜稍遲,他上書陳說道:“臣的兒子王祥進入南城,被諸將所擠,摔到地上差點死去,現在論功沒有他的份,臣懷疑有人把他壓了下來。”英宗便任命王祥為指揮僉事,仍任王驥為兵部尚書,管理兵部事務,加勳階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其餘如舊。
幾個月之後,王驥請老告退,後來在家中病逝,終年八十三歲,英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按舊例賜葬祭,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在明代顧其言的《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及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王驥均位列其中。
王驥,身高體壯,精於騎射,剛毅有膽,通曉軍事,十三歲時入縣學為諸生,進士,授職兵科給事中。不久後出使山西,上奏免除鹽池拖欠的賦稅二十餘萬石,當時應天府缺府丞,事務緊急而且繁雜,王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都察院事務,他在任上持正不撓,後升為山西按察司副使,獲召入京,任順天府尹,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賜詔嘉獎。
王驥奉詔議論邊防事務,但過了五天他還沒上奏,英宗大怒,將王驥和兵部右侍郎鄺埜逮入監獄,不久王驥獲釋。當時,阿台、朵兒隻伯多次侵犯甘州和涼州,邊將屢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車、徐曦、都禦史曹翼相繼經理邊防事務,也沒能製住他們。英宗命王驥前往,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疾驅到軍中,大會諸將,問以前追敵到魚兒海子時,先後退而導致軍隊失敗的是誰。他們都說是都指揮安敬。王驥來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誅殺安敬,這時他將安敬綁到轅門外斬首,並宣讀敕書,責備都督蔣貴,諸將都害怕得發抖。王驥大閱將士,分兵劃定守區,讓他們各自防禦,於是邊境安然,檢閱甘、涼的部隊,淘汰了三分之一。製定輪番法,使士兵得到休息,也省下了一些糧食供應。
不久,阿台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趙安為副,王驥督軍。王驥與諸將一同出塞,以蔣貴為前鋒,而他自己與任禮率大軍隨後前進,與蔣貴相約說:“不勝不見。”蔣貴在石城進攻敵軍,敵軍逃至兀魯乃,蔣貴率輕騎二千五百人從鎮夷出發,抄近道兼程前進,三晝夜後追上了敵人,擒獲敵軍左丞脫歡,斬首三百餘級,繳獲金印和銀印各一枚,駱駝馬匹和兵甲以千計。王驥與任禮從梧桐林到達亦集乃,擒獲敵軍樞密、同知、僉院等官員十五人、萬戶二人,降服了他們的部落,窮進到黑泉,而趙安等人從昌寧出發,到刁力溝,也擒獲了敵軍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他們分道夾擊,轉戰千餘裏,迫使朵兒隻伯遠逃。論功王驥兼任大理寺卿,支給二職俸祿,不久他被召回,管理兵部事務。
正統時期,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反叛,多次擊敗官軍,黔國公沐晟討伐不利,於途中病逝,由其弟沐昂接替,沐昂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請調兵十二萬人。當時權宦王振專權,喜好功名,認為王驥可以囑托,便想大舉興兵,而王驥也想出力。英宗任蔣貴為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由王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各道的軍隊十五萬去討伐思任發。刑部侍郎何文淵、翰林侍講劉球先後上疏勸諫,英宗不采納。臨行時,英宗賜給王驥、蔣貴金兜鍪、細鎧、蟒繡緋衣、紅弓矢。王驥請英宗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乘驛車來到雲南,部署諸將,派參將冉保由東路指向孟定,大軍由中路到騰衝,分道夾擊。
王驥和蔣貴以二萬人奔到上江,包圍其營寨,五天沒能攻下,正好有大風,便縱火焚燒欄柵,攻下了該寨,斬首五萬餘級。又從夾象石進軍,渡過下江,打通高黎貢山之路,叛軍登高據險,構築七座堡壘互相應援。王驥派參將宮聚、副將劉聚分左右翼攀嶺而上,而他自率中軍奮勇攻擊,叛軍大潰,官軍乘勝到達馬鞍山。
一月後,王驥抵達叛軍巢穴,山很陡很險,周圍還挖有深溝,東南臨江,懸崖陡峭無法攀登,王驥派前軍偵察叛軍動靜,擊敗了他們的伏兵。叛軍另從間道出來,立柵在馬鞍山下,出大軍之後,王驥告誡軍中不要動,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突擊叛軍營寨,斬首數百級,又引誘擊敗了他們的象陣。正好東路軍冉保等人已聯合木邦、車裏、大侯等處土軍,攻破烏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別將守衛西峨渡,防止賊人逃跑,與大軍約定日期會合。王驥便督率諸將環攻叛軍七個寨門,堆上木材焚燒,狂風大作,叛軍被燒死無數,溺江而死的有數萬人。思任發帶著兩個兒子逃到孟養,官軍繳獲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搶去的騰衝等衛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驥鏟平他的巢穴,留兵駐守而還。
王驥派偏師討伐維摩土司韋郎羅,韋郎羅逃到安南,官軍俘獲他的妻兒,王驥傳檄到安南,安南將韋郎羅綁住獻來。王驥回師,英宗派戶部侍郎王質帶著羊肉和酒迎接慰勞,在奉天門賜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時人以此為王驥之榮。英宗論功行賞,封王驥為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世襲指揮同知,賜給貂蟬冠玉帶。
思任發逃到緬甸後,他的兒子思機發率領餘眾住在居藍,請求入朝謝罪,朝臣建議趁機招撫,王振不同意。王驥總督雲南軍務,率參將冉保、毛福壽前往,他們還沒到而思機發已派他的弟弟招賽來入貢,緬甸也上奏說抓住了思任發,要挾明朝割讓麓川,朝廷不接受招賽的朝貢,並敕令王驥圖取緬甸,王驥便請增派部隊。王驥當初傳檄緬甸,要他們送來思任發,緬甸表麵上裝作聽命的樣子,卻陰持兩端,大軍逼近緬甸,緬甸人用樓船載著思任發來窺伺官軍,而暗中用別的船把思任發運回去。王驥知道緬甸人把木邦河水視為與他們是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並擔心思機發因為他們獻出他的父親而仇視他們,所以終不肯獻出思任發。王驥於是奔到居藍,攻破思機發的巢穴,獲得他的妻兒和部落,而唯獨思機發逃跑。
王驥被召回,加祿米三百石,英宗命他與都禦史陳鎰巡視延綏、寧夏、甘肅等邊塞。當初,寧夏守邊的部隊,半年一換,後來邊事緊張,三年才換。軍士日久疲憊,又增選軍屬來防備,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邊防,軍用物資供應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這樣邊備充足而軍隊也不會疲勞,英宗覺得他的建議很好,把它推行到各個邊防。
英宗命王驥總督軍務,宮聚為平蠻將軍,率師十五萬前往,第二年造船渡過金沙江,叛軍在西岸立欄柵拒守。官軍聯船搭成浮橋渡過去,攻拔叛軍欄柵,進而攻破鬼哭山,連拔十餘寨,叛軍墜崖溺死的有無數人,而思機發還是逃掉,找不到他。那時,官軍越過孟養,到達孟海,該地在金沙江之西,離麓川有一千裏,自古以來官軍從沒到過,叛軍見到官軍非常害怕。而官軍遠途跋涉,王驥擔心糧餉不繼,急於想引兵退回。當時思機發雖然躲藏起來,而思任發的少子思陸又擁眾占據孟養,王驥推測賊人終不可滅,便與思陸定立條約,立石表,在金沙江上發誓說:“石爛江枯,你才能渡過來。”於是班師。
王驥共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議論者指責王驥等人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上疏彈劾他,大略說:“王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著彩色的絲織品,散給各個土司以邀取厚利。他擅用腐刑,詐稱是進獻給陛下做宦官,實際上是充作私人使用。部隊行進又沒有秩序,十五萬人一天同時出發,互相踐踏。每名軍士背六鬥米,在山穀中跋涉,許多人自縊而死。
到達金沙江後,又彷徨不敢渡,渡過之後又不敢攻,後來進攻了,又喪失了都指揮路宣、翟亨等人。等敵人撤走後,卻抓漁夫做俘虜,把占領之地分給木邦和緬甸,掩蓋敗績以為功勞,這與李宓之敗有什麽區別?而當時楊國忠就是以捷報報告朝廷的。”奏章交到法司,王振從中庇護,王驥得以不被問罪。
土木之變發生,英宗被俘,群臣彈劾王振以及王驥,朝廷因為王驥正在軍中,且還要倚仗他討平苗人,便放過不問。朝廷命王驥佩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官,負責鎮壓事宜,由侍郎侯璡總督軍務,後來苗人勢力更盛,部眾達十餘萬。平越被圍半年,巡按禦史黃鎬死守,糧盡便挖草根來吃,而王驥屯兵在辰州和沅州並未進軍。黃鎬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從間道出來,報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珤為平蠻將軍,增兵二萬人,侯璡從雲南督軍前進,急戰,大破叛軍,解除各城之圍,而王驥也俘獲了鏟平王蟲富等人獻給朝廷。
王驥回師後,代宗命他總督南京機務,南京的部隊素來偷閑懶惰,王驥到任後,把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兵部尚書於謙不器重他,但朝廷因王驥是舊臣而寵禮他。王驥請求代宗授予世券,獲準允,代宗命王驥守備南宮,以監視居住於此的太上皇朱祁鎮。代宗親賜王驥敕書,讓他解職養老,定期朝見,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仍照樣躍馬吃肉,盛情於聲妓之中。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朱祁鎮複位,據傳王驥參與了這一密謀,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孫都帶在了身邊。事後給王驥的賞賜稍遲,他上書陳說道:“臣的兒子王祥進入南城,被諸將所擠,摔到地上差點死去,現在論功沒有他的份,臣懷疑有人把他壓了下來。”英宗便任命王祥為指揮僉事,仍任王驥為兵部尚書,管理兵部事務,加勳階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其餘如舊。
幾個月之後,王驥請老告退,後來在家中病逝,終年八十三歲,英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按舊例賜葬祭,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在明代顧其言的《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及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王驥均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