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輔,字良佐,鳳陽府人,明朝中期將領、勳臣,梁國公趙德勝的侄孫。初襲世職,為濟寧左衛指揮使,土木之變後,率部北上,擢為署都指揮僉事,參加北京保衛戰,後以左參將出守懷來。以都督同知佩征夷將軍印,與左都禦史韓雍等征討大藤峽瑤民起事,趙輔倚信韓雍的方略,從不幹擾,得以成平叛之功,戰後特封武靖伯。以總兵官與左都禦史李秉東征,大破建州女真,進封武靖侯廷議施行大舉搜套之策,拜趙輔為將軍,出三邊搜套,無功而還,改提督京營。因病解除營務,去世後追封容國公,諡號''恭肅''。
趙輔,為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功臣、梁國公趙德勝的侄孫,父親趙端,因武功累官至廣東都指揮同知。早年承襲世職為濟寧左衛指揮使,朱祁鈺繼位後,吏部尚書王直等人推薦趙輔有將才,於是擢升其為署山東都指揮僉事,“坐五軍營”,期間參與了北京保衛戰。
明代中期,廣西的瑤、僮等族部民流竄到廣東劫掠,使沿途的郡縣盡皆殘毀。經兵部尚書王竑推舉,憲宗授趙輔為征夷將軍,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韓雍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在出征過程中,趙輔支持韓雍先攻腹心、直搗大藤峽的決策,倍道兼程,直趨全州,督兵十六萬人,分兵五路,大破修仁叛瑤,收複荔浦。十月,抵達潯州,分官軍為數路,分別從南、北方向及水路進攻大藤峽,其餘官軍則分據險要之地,趙輔與韓雍在高振嶺駐營,都統諸軍。十二月,趙輔、韓雍督率諸軍水陸並進,殊死作戰,屢破叛軍防線,直抵大藤峽上,最終活捉叛軍首領侯大苟及其同黨七百八十人。此役,明軍共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斬得首級三千二百餘級。此後,明軍分兵進攻叛軍餘黨,收複鬱林、陽江、洛容、博白等地。
藤峽一戰,趙輔知道韓雍的才能足以平叛,所以“軍謀一聽雍”,從不幹涉,隻是聽命奮戰,因此屢立戰功,趙輔回師後,被封為武靖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叛軍再度進入潯州,言官紛紛彈劾趙輔,廣西巡按禦史端宏認為:“賊人毒害正甚,而趙輔妄言賊人已被消滅幹淨,冒領封爵,不給趙輔加罪無以示懲戒。”趙輔自述戰功,而將罪責推給守將歐信,憲宗一概不問。
鑒於建州女真屢屢犯邊,憲宗以總兵官趙輔掛靖虜將軍印,作為戰役總指揮,左都禦史、遼東總督李秉為副總指揮,率兵征討建州女真部。明軍分左、右哨五道各萬騎從撫順關出塞,攻至建州,大獲全勝,共擒九十九人,斬五百三十六人,朝鮮國王李瑈也遣中樞府知事康純率萬人協助明軍作戰,擒二十餘人,斬三百餘人,趙輔以功進封武靖侯。
明廷為統一將權,徹底驅逐定居於河套地區的韃靼諸部,解除其對北邊防線造成的威脅,命趙輔掛平虜將軍印出師,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其節製,由右都禦史王越總督軍務。趙輔到榆林時,韃靼已經深入並大行搶掠,趙輔無法控製,與王越上書稱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言官紛紛彈劾他的罪過,憲宗命給事中郭鏜前往調查,郭鏜回朝後說:“賊寇於六月進入平涼、鞏昌、臨洮,殺掠人口牲畜。到七月時他們縱橫於廣陽境內。趙輔與王越到榆林時停留不進,應該嚴治他們弛兵玩寇的罪過。”憲宗沒有采納。
不久後,趙輔因病被召回,仍督領京營事務,言官對其極力彈劾,但憲宗不予處置,趙輔辭去武靖侯爵,請求憲宗允許其子孫世襲伯爵,獲得允許,被賜予武靖伯世券,且未降封爵位,僅減去食祿二百石。言官力爭,憲宗不聽,然而趙輔又上疏列舉自己的功勞,說減去祿米使他無法養老,趙輔更進一步認為憲宗命宦官盧永征討南蠻,宦官黃順、汪直征討東北,都是莫大之功,應該交付史館記錄,兵部尚書餘子俊等疏請將趙輔依法處置,憲宗始終不問罪。
趙輔因患風痹而辭去職務,自此不再出仕,他晚年疾病纏身,但仍逢迎上意,進獻方書,為其子求取官職,招致時人譏諷。趙輔去世,憲宗聞訃訊,按例賜祭葬,追封他為容國公,諡號“恭肅”。
趙輔自少英俊善辯,有才華,善於詞章,多結交文士,也好結交權貴、寵臣,所以雖屢遭彈劾,但終無大礙,有《平夷賦》傳世。
趙輔,為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功臣、梁國公趙德勝的侄孫,父親趙端,因武功累官至廣東都指揮同知。早年承襲世職為濟寧左衛指揮使,朱祁鈺繼位後,吏部尚書王直等人推薦趙輔有將才,於是擢升其為署山東都指揮僉事,“坐五軍營”,期間參與了北京保衛戰。
明代中期,廣西的瑤、僮等族部民流竄到廣東劫掠,使沿途的郡縣盡皆殘毀。經兵部尚書王竑推舉,憲宗授趙輔為征夷將軍,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韓雍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在出征過程中,趙輔支持韓雍先攻腹心、直搗大藤峽的決策,倍道兼程,直趨全州,督兵十六萬人,分兵五路,大破修仁叛瑤,收複荔浦。十月,抵達潯州,分官軍為數路,分別從南、北方向及水路進攻大藤峽,其餘官軍則分據險要之地,趙輔與韓雍在高振嶺駐營,都統諸軍。十二月,趙輔、韓雍督率諸軍水陸並進,殊死作戰,屢破叛軍防線,直抵大藤峽上,最終活捉叛軍首領侯大苟及其同黨七百八十人。此役,明軍共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斬得首級三千二百餘級。此後,明軍分兵進攻叛軍餘黨,收複鬱林、陽江、洛容、博白等地。
藤峽一戰,趙輔知道韓雍的才能足以平叛,所以“軍謀一聽雍”,從不幹涉,隻是聽命奮戰,因此屢立戰功,趙輔回師後,被封為武靖伯,食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叛軍再度進入潯州,言官紛紛彈劾趙輔,廣西巡按禦史端宏認為:“賊人毒害正甚,而趙輔妄言賊人已被消滅幹淨,冒領封爵,不給趙輔加罪無以示懲戒。”趙輔自述戰功,而將罪責推給守將歐信,憲宗一概不問。
鑒於建州女真屢屢犯邊,憲宗以總兵官趙輔掛靖虜將軍印,作為戰役總指揮,左都禦史、遼東總督李秉為副總指揮,率兵征討建州女真部。明軍分左、右哨五道各萬騎從撫順關出塞,攻至建州,大獲全勝,共擒九十九人,斬五百三十六人,朝鮮國王李瑈也遣中樞府知事康純率萬人協助明軍作戰,擒二十餘人,斬三百餘人,趙輔以功進封武靖侯。
明廷為統一將權,徹底驅逐定居於河套地區的韃靼諸部,解除其對北邊防線造成的威脅,命趙輔掛平虜將軍印出師,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其節製,由右都禦史王越總督軍務。趙輔到榆林時,韃靼已經深入並大行搶掠,趙輔無法控製,與王越上書稱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言官紛紛彈劾他的罪過,憲宗命給事中郭鏜前往調查,郭鏜回朝後說:“賊寇於六月進入平涼、鞏昌、臨洮,殺掠人口牲畜。到七月時他們縱橫於廣陽境內。趙輔與王越到榆林時停留不進,應該嚴治他們弛兵玩寇的罪過。”憲宗沒有采納。
不久後,趙輔因病被召回,仍督領京營事務,言官對其極力彈劾,但憲宗不予處置,趙輔辭去武靖侯爵,請求憲宗允許其子孫世襲伯爵,獲得允許,被賜予武靖伯世券,且未降封爵位,僅減去食祿二百石。言官力爭,憲宗不聽,然而趙輔又上疏列舉自己的功勞,說減去祿米使他無法養老,趙輔更進一步認為憲宗命宦官盧永征討南蠻,宦官黃順、汪直征討東北,都是莫大之功,應該交付史館記錄,兵部尚書餘子俊等疏請將趙輔依法處置,憲宗始終不問罪。
趙輔因患風痹而辭去職務,自此不再出仕,他晚年疾病纏身,但仍逢迎上意,進獻方書,為其子求取官職,招致時人譏諷。趙輔去世,憲宗聞訃訊,按例賜祭葬,追封他為容國公,諡號“恭肅”。
趙輔自少英俊善辯,有才華,善於詞章,多結交文士,也好結交權貴、寵臣,所以雖屢遭彈劾,但終無大礙,有《平夷賦》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