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字原德,鄧人,明代名臣。登進士第,授吏部驗封主事,曆考功、文選郎中。“土木之變”時,李賢脫難回京,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賞識,升任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次年又遷吏部右侍郎。英宗複辟後,遷翰林學士,入內閣,升吏部尚書。英宗病重,召李賢委以托孤重任,憲宗即位,晉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著有《鑒古錄》、《體驗錄》、《看書錄》、《天順日錄》、《古穰文集》等。
正統初年,李賢說:“韃官住在京師的已超過一萬,指揮使每月的俸祿三十五石,實際支給的僅一石,韃官反而實際支給十七石五鬥。這樣一個韃官相當於十七個半的京官。應逐漸把韃官遷到外地,以節省繁重的開支,並且可以把消除禍患於未萌芽狀態。”但朱祁鎮沒能采用此議。
當時,朝廷詔令說文武大臣的誥敕,不任滿九年不授予,李賢說:“以九年為限,有的任官不能滿期,有的因為親老等不到年限,這樣得不到誥敕的可有十之八九。這樣做無法勸勵臣下,請仍以三年為期為便。”朱祁鎮聽從,升李賢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又改任吏部文選司郎中。
土木之變爆發,明軍全軍覆沒,李賢等少數人死裏逃生,回到北京。李賢上書提出正本十策,即:勤於聖人之學,聽從規勸,戒除聲色等嗜好,斷絕玩好,舉動謹慎,崇尚節儉,敬畏天命,勉勵近臣,振作士風,團結民心。朱祁鈺很讚賞,命翰林抄寫好放置於左右,以備閱覽。不久他又上書陳述車戰和火器之利,朱祁鈺頗加采納。
也先多次貢馬,李賢說把金帛用車送給敵人,使他們強大起來,這是自斃之策,李賢因而上書陳述邊防守備鬆弛的情況,兵部尚書於謙請將他的奏章傳閱到邊塞,以激勵諸將。改任吏部右侍郎後,他選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風,編成《鑒古錄》,上呈給朱祁鈺。
朱祁鎮複位後,命李賢兼翰林學士,入文淵閣當值,與徐有貞一起參預機務。不久,李賢升為吏部尚書,李賢氣度端正凝重,他的奏對都切中機宜,朱祁鎮非常寵待他。山東鬧饑荒,國家撥出賑濟的財物不足,朱祁鎮召徐有貞和李賢來商議,徐有貞說賑濟的財物多被官員中飽私囊,李賢說:“擔心中飽而不賑貸,坐視百姓死亡,這是因噎而廢食。”朱祁鎮於是命增撥銀兩。
石亨、曹吉祥與徐有貞爭權,他們都忌恨李賢,禦史們彈劾石亨、曹吉祥,石、曹兩人懷疑是出於徐有貞、李賢的主意,便向朱祁鎮告狀,將兩人投進監獄。正好有京師發生風雷之變,他們獲釋,李賢被貶為福建參政,他還未赴任,吏部尚書王翱上奏說李賢可當大任,朱祁鎮遂留下他為吏部左侍郎。過了一個月,恢複尚書之職,仍入內閣當值,石亨知道朱祁鎮向著李賢,很憤怒,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假裝與他交歡。李賢也深自隱藏,不是朱祁鎮宣詔便不入宮,而朱祁鎮更加親近李賢,每天都召他去顧問。
蒙古太師孛來靠近邊塞來打獵,石亨說傳國璽在他那裏,可掩擊而奪回來。朱祁鎮動心。李賢說不可開戰端,玉璽不足為寶,此事遂作罷。石亨因而更加忌恨李賢。當時朱祁鎮也厭惡石亨、曹吉祥驕橫,曾屏退旁人對李賢說:“這幫人幹預朝政,四方來奏事的人先到他們家門,怎麽辦?”李賢說:“陛下隻要獨自決斷政事,則趨炎附勢的人自會消失。”朱祁鎮說:“先前曾經不采納這幫人的意見,他們竟悖然變色。”李賢說:“希望陛下逐漸控製他們。”當時石亨、曹吉祥弄權,李賢因為顧忌而不敢把話說盡,但他常常從容回答朱祁鎮的提問,因此對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製作用。
石亨獲罪被殺,朱祁鎮又向李賢詢問“奪門之變”的細節,李賢說:“說迎駕是可以,‘奪門’這種提法怎能示給後人?天位本來就是陛下的,說奪名聲就不順了。而且那時幸虧成功,萬一事機先露,石亨等人不足惜,卻不知道將置陛下於何地。”朱祁鎮醒悟,說:“是啊。”李賢說:“如果郕王果然病重不起,群臣上表請陛下複位,怎用得著這番紛擾?這幫人又怎得邀功升賞?招權納賄又從何而起?老成耆舊的大臣依然在職,何至於有殺戮降黜之事,以至於遭天象示警?《易經》說‘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是指的這種事。”朱祁鎮說:“對。”隨即下詔,令從今以後奏章中不能用“奪門”這種字眼,還將冒功的四千多人全部革除。
曹欽舉兵造反,擊傷在東朝房當值的李賢,並要殺他,逼李賢起草奏章為自己開脫罪行,依賴王翱一力相救,李賢才得以幸免。李賢秘密上疏請擒拿賊黨,當時正紛擾不安,不知道李賢在哪,朱祁鎮得到奏疏後,非常高興。李賢裹傷入宮覲見朱祁鎮,朱祁鎮加以慰勞,特加李賢為太子太保,李賢於是說叛軍既已伏誅,應盡快下詔天下停止不急之務,廣求直言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朱祁鎮聽從。
朱祁鎮既已信任李賢,李賢的意見多被聽從,於謙曾分派降人南征,陳汝言希求宦官的旨意,將他們全部召回,李賢極力反對。朱祁鎮說:“朕也後悔了,現在他們已經上路,往後他們願意離去的就讓他們走。”朱祁鎮擔憂支給軍官的俸祿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夠開支,李賢請將老弱裁汰出去,這樣費用省下了而別人還不知道,朱祁鎮深加采納。
當時,每年都有邊警,天下發大水,長江南北尤其嚴重。李賢外籌劃邊防策略,內請寬恤百姓,廢除國家的一切征斂。朱祁鎮采用他的建議,四方得以安寧,民力得到複蘇。空中傳出聲響,代表天有異象,朱祁鎮想祈禱消災,命李賢撰寫青詞,李賢說君主不體恤百姓,導致天下怨叛,這才有鼓妖作祟。李賢於是請實行寬恤之政,又請停罷江南織造,清理錦衣衛監獄,停止邊臣所上的供奉,停止內外采買之舉。朱祁鎮很為難,李賢堅持他的意見,連續四次向朱祁鎮爭取,李賢的同僚都很害怕,李賢退下後說:“大臣應當知無不言,難道能卷舌偷位嗎?”終天順一朝,李賢任首輔,呂原、彭時輔佐他,但李賢受朱祁鎮委任最專。
當初,禦史劉浚彈劾安遠侯柳溥兵敗之罪,觸怒了朱祁鎮,李賢說禦史是國家耳目之官,不宜譴責,石亨誣陷李賢曲護劉浚,朱祁鎮漸漸疏遠了李賢。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李賢常常獨自與朱祁鎮談話,很久才出來,一有事情,朱祁鎮一定召李賢去問這樣處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詢問李賢。
李賢務持大體,尤其以珍惜人才、廣開言路為急務,他所推薦的年富、耿九疇、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人,都是名臣。李賢時常勸朱祁鎮召見大臣,凡有所推薦,必定先與吏部、兵部討論後再定,他入宮應對朱祁鎮時,朱祁鎮詢問文臣情況,李賢請他問王翱;問武臣,則請他問馬昂。這兩人在左右輔佐,因此李賢言無不行,而人們也不擔憂李賢專權,隻有眾小人與李賢為難。
當時,錦衣衛指揮使門達弄權,而錦衣衛的官校也恣行殘暴,造成嚴重的禍患,李賢多次請求禁止,朱祁鎮召來門達,予以告誡、勸諭。然而門達恃寵更加驕橫,李賢找機會又向朱祁鎮陳述門達之罪,朱祁鎮又召門達前來,多加告誡。自此以後,門達對李賢恨之入骨,他曾在朱祁鎮麵前進讒,稱李賢接受大臣陸瑜的賄賂,助其升任刑部尚書,朱祁鎮頗感疑惑,以至於在半年內都沒有下達陸瑜升官的詔命。
到門達審理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袁彬一案時,拷問為袁彬申冤的軍匠楊塤,門達誘導楊塤指認牽連李賢,楊塤假意答允道:“這些為袁彬申冤的,都是李學士教我的。”門達大喜,當即請求讓三法司在午門外會審楊塤,朱祁鎮派宦官裴當前往監視審理過程,門達本想逮捕李賢一並審理,裴當予以阻止,才使李賢免於受辱。在會審中,楊塤翻改供詞,說:“我是地位低下之人,怎麽能見到李學士,這些話都是門錦衣教我的。”門達大驚,神情頹喪無法開口,此事最終以楊塤監禁、袁彬貶調南京收尾,而李賢也得以保全。
朱祁鎮病危時,臥於文華殿,正好有人向朱祁鎮離間太子朱見深,朱祁鎮被讒言動搖,暗中告訴李賢此事。李賢叩頭伏地說道:“這樣的大事,願陛下三思。”朱祁鎮說:“那麽一定要傳位給太子嗎?”李賢又叩頭說:“如此則宗廟社稷幸甚。”朱祁鎮起身,立即派人召朱見深來。李賢扶著朱見深,令他向朱祁鎮致謝,朱見深抱著朱祁鎮的腿哭泣,朱祁鎮也為之流淚,讒言因而沒有得逞。
朱見深初即位,便命廷臣議上兩宮尊號,宦官夏時承周貴妃旨意說,說英宗原配錢皇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是憲宗的生母,應該獨上尊號。李賢說:“遺詔已經做了規定,何用多言?”彭時說:“李公的話很對。朝廷所以能夠服天下,就在於正綱常。如果不這樣,損害聖德不小。”過了一會兒,夏時又傳出貴妃的旨意說:“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後,豈有沒有兒子而稱皇太後的?宣德年間有過慣例。”李賢臉色都變了,看著彭時,彭時說:“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後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現在名分固在,怎能相比?”夏時說:“如此你們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說:“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夏時厲聲警告他們。彭時拱手向天說:“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臣能謀到什麽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太後為宜。”李賢也極言此議,朝議才最終確定。
同年春,李賢借助天生異象之機,與同僚一同上書勸朱見深堅持“敬以修身,正以禦下,剛以斷事,明以察微”,以消弭天災。次日,李賢又趁機請求釋放浣衣局中被沒官的宮女。朱見深聽從,朝廷內外聞訊,都非常高興。五月,天降大雨及冰雹,大風刮走瓦片,吹倒郊壇的樹木,李賢說:“天威可畏,陛下應當凜然醒悟,不要親近左右近幸之臣。要推崇信任老成之臣,共商國事。”有關官員請造鹵簿。李賢說:“內庫中還有沒用過的。如今恩詔剛剛頒下,正要節財儉用,為什麽又要幹這些事?”朱見深即日壓下了這一建議。每逢災變,李賢一定與同僚極力陳言,毫不隱瞞,對於朱見深即位之初的朝政舉措,李賢勸誡尤為懇切。
門達被逐出後,他的黨羽多投匿名信陷害李賢,李賢因此請求辭官,朱見深下詔慰留。朱見深廢吳皇後,言官請誅殺宦官牛玉,言詞中牽連到李賢,還有人造流言蜚語陷害李賢,朱見深命衛士住在李賢家中,保護他出入。李賢上奏稱,荊襄地區雖已遣將前往征討,但其間山林深阻,流民職聚眾多,起事者聞大軍南下,必邀劫流民為其同黨,其流民亦恐官軍一並剿戮。因此其勢必越來越大,也越難於撲滅。宜降聖旨榜文,開諭流民,各安其業,有能擒斬起事首領者,比官軍加倍升賞。朱見深以為其言有理,遂詔諭兵部尚書王複按其言行事,以撫諭荊襄流民。
李賢遭父喪,朱見深下詔予以起複,李賢三次推辭,都未獲準許,朱見深派宦官護行,為他的父親營葬。李賢回到京師後,又推辭,朱見深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賢才入閣視事。後來,李賢在家中去世,終年五十九歲,朱見深聞訊後,十分驚愕悲悼,為其輟朝一日,按例賜祭葬。並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達”,錄李賢之子李璋為尚寶司司丞。
李賢入閣後,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名臣多為其所識拔。他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寵待。
正統初年,李賢說:“韃官住在京師的已超過一萬,指揮使每月的俸祿三十五石,實際支給的僅一石,韃官反而實際支給十七石五鬥。這樣一個韃官相當於十七個半的京官。應逐漸把韃官遷到外地,以節省繁重的開支,並且可以把消除禍患於未萌芽狀態。”但朱祁鎮沒能采用此議。
當時,朝廷詔令說文武大臣的誥敕,不任滿九年不授予,李賢說:“以九年為限,有的任官不能滿期,有的因為親老等不到年限,這樣得不到誥敕的可有十之八九。這樣做無法勸勵臣下,請仍以三年為期為便。”朱祁鎮聽從,升李賢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又改任吏部文選司郎中。
土木之變爆發,明軍全軍覆沒,李賢等少數人死裏逃生,回到北京。李賢上書提出正本十策,即:勤於聖人之學,聽從規勸,戒除聲色等嗜好,斷絕玩好,舉動謹慎,崇尚節儉,敬畏天命,勉勵近臣,振作士風,團結民心。朱祁鈺很讚賞,命翰林抄寫好放置於左右,以備閱覽。不久他又上書陳述車戰和火器之利,朱祁鈺頗加采納。
也先多次貢馬,李賢說把金帛用車送給敵人,使他們強大起來,這是自斃之策,李賢因而上書陳述邊防守備鬆弛的情況,兵部尚書於謙請將他的奏章傳閱到邊塞,以激勵諸將。改任吏部右侍郎後,他選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風,編成《鑒古錄》,上呈給朱祁鈺。
朱祁鎮複位後,命李賢兼翰林學士,入文淵閣當值,與徐有貞一起參預機務。不久,李賢升為吏部尚書,李賢氣度端正凝重,他的奏對都切中機宜,朱祁鎮非常寵待他。山東鬧饑荒,國家撥出賑濟的財物不足,朱祁鎮召徐有貞和李賢來商議,徐有貞說賑濟的財物多被官員中飽私囊,李賢說:“擔心中飽而不賑貸,坐視百姓死亡,這是因噎而廢食。”朱祁鎮於是命增撥銀兩。
石亨、曹吉祥與徐有貞爭權,他們都忌恨李賢,禦史們彈劾石亨、曹吉祥,石、曹兩人懷疑是出於徐有貞、李賢的主意,便向朱祁鎮告狀,將兩人投進監獄。正好有京師發生風雷之變,他們獲釋,李賢被貶為福建參政,他還未赴任,吏部尚書王翱上奏說李賢可當大任,朱祁鎮遂留下他為吏部左侍郎。過了一個月,恢複尚書之職,仍入內閣當值,石亨知道朱祁鎮向著李賢,很憤怒,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假裝與他交歡。李賢也深自隱藏,不是朱祁鎮宣詔便不入宮,而朱祁鎮更加親近李賢,每天都召他去顧問。
蒙古太師孛來靠近邊塞來打獵,石亨說傳國璽在他那裏,可掩擊而奪回來。朱祁鎮動心。李賢說不可開戰端,玉璽不足為寶,此事遂作罷。石亨因而更加忌恨李賢。當時朱祁鎮也厭惡石亨、曹吉祥驕橫,曾屏退旁人對李賢說:“這幫人幹預朝政,四方來奏事的人先到他們家門,怎麽辦?”李賢說:“陛下隻要獨自決斷政事,則趨炎附勢的人自會消失。”朱祁鎮說:“先前曾經不采納這幫人的意見,他們竟悖然變色。”李賢說:“希望陛下逐漸控製他們。”當時石亨、曹吉祥弄權,李賢因為顧忌而不敢把話說盡,但他常常從容回答朱祁鎮的提問,因此對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製作用。
石亨獲罪被殺,朱祁鎮又向李賢詢問“奪門之變”的細節,李賢說:“說迎駕是可以,‘奪門’這種提法怎能示給後人?天位本來就是陛下的,說奪名聲就不順了。而且那時幸虧成功,萬一事機先露,石亨等人不足惜,卻不知道將置陛下於何地。”朱祁鎮醒悟,說:“是啊。”李賢說:“如果郕王果然病重不起,群臣上表請陛下複位,怎用得著這番紛擾?這幫人又怎得邀功升賞?招權納賄又從何而起?老成耆舊的大臣依然在職,何至於有殺戮降黜之事,以至於遭天象示警?《易經》說‘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是指的這種事。”朱祁鎮說:“對。”隨即下詔,令從今以後奏章中不能用“奪門”這種字眼,還將冒功的四千多人全部革除。
曹欽舉兵造反,擊傷在東朝房當值的李賢,並要殺他,逼李賢起草奏章為自己開脫罪行,依賴王翱一力相救,李賢才得以幸免。李賢秘密上疏請擒拿賊黨,當時正紛擾不安,不知道李賢在哪,朱祁鎮得到奏疏後,非常高興。李賢裹傷入宮覲見朱祁鎮,朱祁鎮加以慰勞,特加李賢為太子太保,李賢於是說叛軍既已伏誅,應盡快下詔天下停止不急之務,廣求直言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朱祁鎮聽從。
朱祁鎮既已信任李賢,李賢的意見多被聽從,於謙曾分派降人南征,陳汝言希求宦官的旨意,將他們全部召回,李賢極力反對。朱祁鎮說:“朕也後悔了,現在他們已經上路,往後他們願意離去的就讓他們走。”朱祁鎮擔憂支給軍官的俸祿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夠開支,李賢請將老弱裁汰出去,這樣費用省下了而別人還不知道,朱祁鎮深加采納。
當時,每年都有邊警,天下發大水,長江南北尤其嚴重。李賢外籌劃邊防策略,內請寬恤百姓,廢除國家的一切征斂。朱祁鎮采用他的建議,四方得以安寧,民力得到複蘇。空中傳出聲響,代表天有異象,朱祁鎮想祈禱消災,命李賢撰寫青詞,李賢說君主不體恤百姓,導致天下怨叛,這才有鼓妖作祟。李賢於是請實行寬恤之政,又請停罷江南織造,清理錦衣衛監獄,停止邊臣所上的供奉,停止內外采買之舉。朱祁鎮很為難,李賢堅持他的意見,連續四次向朱祁鎮爭取,李賢的同僚都很害怕,李賢退下後說:“大臣應當知無不言,難道能卷舌偷位嗎?”終天順一朝,李賢任首輔,呂原、彭時輔佐他,但李賢受朱祁鎮委任最專。
當初,禦史劉浚彈劾安遠侯柳溥兵敗之罪,觸怒了朱祁鎮,李賢說禦史是國家耳目之官,不宜譴責,石亨誣陷李賢曲護劉浚,朱祁鎮漸漸疏遠了李賢。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李賢常常獨自與朱祁鎮談話,很久才出來,一有事情,朱祁鎮一定召李賢去問這樣處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詢問李賢。
李賢務持大體,尤其以珍惜人才、廣開言路為急務,他所推薦的年富、耿九疇、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人,都是名臣。李賢時常勸朱祁鎮召見大臣,凡有所推薦,必定先與吏部、兵部討論後再定,他入宮應對朱祁鎮時,朱祁鎮詢問文臣情況,李賢請他問王翱;問武臣,則請他問馬昂。這兩人在左右輔佐,因此李賢言無不行,而人們也不擔憂李賢專權,隻有眾小人與李賢為難。
當時,錦衣衛指揮使門達弄權,而錦衣衛的官校也恣行殘暴,造成嚴重的禍患,李賢多次請求禁止,朱祁鎮召來門達,予以告誡、勸諭。然而門達恃寵更加驕橫,李賢找機會又向朱祁鎮陳述門達之罪,朱祁鎮又召門達前來,多加告誡。自此以後,門達對李賢恨之入骨,他曾在朱祁鎮麵前進讒,稱李賢接受大臣陸瑜的賄賂,助其升任刑部尚書,朱祁鎮頗感疑惑,以至於在半年內都沒有下達陸瑜升官的詔命。
到門達審理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袁彬一案時,拷問為袁彬申冤的軍匠楊塤,門達誘導楊塤指認牽連李賢,楊塤假意答允道:“這些為袁彬申冤的,都是李學士教我的。”門達大喜,當即請求讓三法司在午門外會審楊塤,朱祁鎮派宦官裴當前往監視審理過程,門達本想逮捕李賢一並審理,裴當予以阻止,才使李賢免於受辱。在會審中,楊塤翻改供詞,說:“我是地位低下之人,怎麽能見到李學士,這些話都是門錦衣教我的。”門達大驚,神情頹喪無法開口,此事最終以楊塤監禁、袁彬貶調南京收尾,而李賢也得以保全。
朱祁鎮病危時,臥於文華殿,正好有人向朱祁鎮離間太子朱見深,朱祁鎮被讒言動搖,暗中告訴李賢此事。李賢叩頭伏地說道:“這樣的大事,願陛下三思。”朱祁鎮說:“那麽一定要傳位給太子嗎?”李賢又叩頭說:“如此則宗廟社稷幸甚。”朱祁鎮起身,立即派人召朱見深來。李賢扶著朱見深,令他向朱祁鎮致謝,朱見深抱著朱祁鎮的腿哭泣,朱祁鎮也為之流淚,讒言因而沒有得逞。
朱見深初即位,便命廷臣議上兩宮尊號,宦官夏時承周貴妃旨意說,說英宗原配錢皇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是憲宗的生母,應該獨上尊號。李賢說:“遺詔已經做了規定,何用多言?”彭時說:“李公的話很對。朝廷所以能夠服天下,就在於正綱常。如果不這樣,損害聖德不小。”過了一會兒,夏時又傳出貴妃的旨意說:“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後,豈有沒有兒子而稱皇太後的?宣德年間有過慣例。”李賢臉色都變了,看著彭時,彭時說:“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後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現在名分固在,怎能相比?”夏時說:“如此你們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說:“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夏時厲聲警告他們。彭時拱手向天說:“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臣能謀到什麽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太後為宜。”李賢也極言此議,朝議才最終確定。
同年春,李賢借助天生異象之機,與同僚一同上書勸朱見深堅持“敬以修身,正以禦下,剛以斷事,明以察微”,以消弭天災。次日,李賢又趁機請求釋放浣衣局中被沒官的宮女。朱見深聽從,朝廷內外聞訊,都非常高興。五月,天降大雨及冰雹,大風刮走瓦片,吹倒郊壇的樹木,李賢說:“天威可畏,陛下應當凜然醒悟,不要親近左右近幸之臣。要推崇信任老成之臣,共商國事。”有關官員請造鹵簿。李賢說:“內庫中還有沒用過的。如今恩詔剛剛頒下,正要節財儉用,為什麽又要幹這些事?”朱見深即日壓下了這一建議。每逢災變,李賢一定與同僚極力陳言,毫不隱瞞,對於朱見深即位之初的朝政舉措,李賢勸誡尤為懇切。
門達被逐出後,他的黨羽多投匿名信陷害李賢,李賢因此請求辭官,朱見深下詔慰留。朱見深廢吳皇後,言官請誅殺宦官牛玉,言詞中牽連到李賢,還有人造流言蜚語陷害李賢,朱見深命衛士住在李賢家中,保護他出入。李賢上奏稱,荊襄地區雖已遣將前往征討,但其間山林深阻,流民職聚眾多,起事者聞大軍南下,必邀劫流民為其同黨,其流民亦恐官軍一並剿戮。因此其勢必越來越大,也越難於撲滅。宜降聖旨榜文,開諭流民,各安其業,有能擒斬起事首領者,比官軍加倍升賞。朱見深以為其言有理,遂詔諭兵部尚書王複按其言行事,以撫諭荊襄流民。
李賢遭父喪,朱見深下詔予以起複,李賢三次推辭,都未獲準許,朱見深派宦官護行,為他的父親營葬。李賢回到京師後,又推辭,朱見深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賢才入閣視事。後來,李賢在家中去世,終年五十九歲,朱見深聞訊後,十分驚愕悲悼,為其輟朝一日,按例賜祭葬。並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達”,錄李賢之子李璋為尚寶司司丞。
李賢入閣後,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名臣多為其所識拔。他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寵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