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陳,字維新,號鏡川,一作晉庵,浙江鄞縣櫟社楊家人,明代官員。編《文華大訓》,改變不錄涉及宦官諸事之成例,備列善惡得失,擢吏部右侍郎,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後乞解部務,以本官兼詹事府,專事史館。


    楊守陳,祖父楊範學問操行俱佳,曾以精思實踐之學教育楊守陳。楊守陳考中進士任庶吉士,授編修職,充任禦前講席的講官,升為侍講。《英宗實錄》完成,守陳升為洗馬,不久升侍講學士,參加修撰《宋元通鑒綱目》。為母喪守服期滿,仍起用任故官職,太子出後宮就學,楊守陳任東宮講官。當時編纂《文華大訓》,凡事涉宦官的都不收入,楊守陳認為這樣不對,他將涉及宦官的善惡得失一一列入,書編纂成功,楊守陳被升為少詹事。


    孝宗即位,太子屬官都提升官職品級,執政初擬楊守陳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孝宗舉筆劃掉“南京”,左右說劉宣已為右侍郎,孝宗於是改劉宣為左侍郎,而以楊守陳代任右侍郎。楊守陳上疏說:“孟子說‘非堯、舜之道我不敢陳述於君王之前’。堯、舜之道是什麽道呢?《尚書》說‘人心在於守正,道心在於精微,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這是堯、舜在內心修養深厚的緣故,他們以此為治國之本。堯舜與四方諸侯君長謀劃政事,打開明堂四門宣布政教,使四方見得明白真切,聽得清楚全麵。因此堯、舜對外部情況十分了解,這是治政的大綱。臣以前在東宮充任屬官,看見陛下朗讀經書,未曾勤於探究聖賢要旨。儒臣大略講解訓詁,未曾詳細地解說到帝王治政要道。因此陛下內心修養不夠深,現在上朝所看見的隻是大臣的風度、神采而已。君子小人的情況、官級低的臣子、離得遠的臣子的才行如何識別?陛下退朝所看的是百官的奏章而已。各部門的典章規則、眾吏的情況如何看得到?宮中所聽信的是內官的言語而已。百官的正確意見、人民的意見如何聽得到?隻怕陛下對外麵情況了解不夠廣博。[4]


    “希望皇上遵循祖宗舊製,開辦大小禦前講席,一天上朝二次。大的禦前講席及早朝,仍按舊儀式辦。如開辦小的禦前座就必須選擇端方博雅之臣輪流進講。凡是陛下未弄明白的,就請問清楚。凡是聖賢的經書要義、帝王的統治方略,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好壞,必須講得明白無誤,方可以實行而無弊病。對於前朝經籍,祖宗典訓,百官章奏都應當貯存於文華殿後麵,供陛下退朝閱覽。每天令內閣一人、講官兩人在前殿廂房,陛下如有疑問就詢問他們,必須把問題弄得明白透晰為好。一天中,陛下在文華殿的時間多,在乾清宮的時間少,那麽就會清心寡欲,處理政事時不被迷惑,這樣內心修養深厚而治國之本就建立起來。午朝則駕幸文華門,大臣台諫輪流值班。事情已經寫進疏文的采用揭帖形式,簡略地當麵口奏,陛下詳細地了解後進行裁決,在外的文武官來京朝見陛下,要他們將所奏之事一一逐條列在奏章裏,向陛下口頭陳述提要,交付各分管部評議。對於那些辭別陛下前去赴任的,要根據他們出任職務的情況加以不同內容的告誡,遇到大事陛下則到文華殿,使大臣各盡其謀,不互相推避。不當之處則允許言官駁正。其他用疏文呈上的,召閣臣麵議可否,然後批答。而對於奏事、辭朝諸臣,必須和顏悅色,詳細地詢問,廣泛地查訪,務必了解下情,使賢才常常能出現在麵前,使陛下的視聽不受身邊寵幸的人所左右,合天下的耳目使自己耳聰目明,對外部情況有了廣泛了解,那麽就抓住了治國之綱。


    “再如禦前講席,一般日子隻遵循故事,凡百官章奏都交給內臣讓皇上批答,臣擔心積弊未革,後患越來越嚴重。而且現在積弊多得不可勝數。做官的少有廉恥之心,士人大多輕浮躁進,教化衰敗,刑法禁令鬆懈。風俗侈靡而財物更加缺乏,人民窮困而使盜賊一天比一天多。各衛的城牆和護城河不修,各郡的倉庫很少有積儲。鎧甲和兵器朽壞鏽鈍,軍隊空虛。將領驕傲懶惰而不知用兵,士兵疲憊衰弱而不操練。一旦有緊急情況,如何防禦?這是臣因此朝夕憂慮的,以致有時廢寢忘食。”


    孝宗深為讚許並接納他的意見,後來果然恢複午朝,召大臣麵議政事,這些都是楊守陳疏中提到的事。不久,楊守陳以史館事務繁多,請求解除吏部事務,三次上章。孝宗乃命他以本官職兼任詹事府,專門負責史館事務,楊守陳去世,諡號文懿,追贈禮部尚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