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濟南府曆城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複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二十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長於七言近體,但後人也批評他的詩歌為“瞎唐詩”。
李攀龍,其父李寶去世後因李攀龍贈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攀龍九歲而孤,家無餘貲,賴母張氏紡織度日,十八歲入縣學為諸生,廩於郡庠。與尚在髫年的殷士儋、許邦才約為知交。攀龍自幼性情疏放,不耐當時書塾中講授的經訓內容和八股文,人目為狂生。
攀龍取山東鄉試第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此後,曆順天鄉試同考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遷,輾轉郎署,官職閑散。此間,攀龍與王世貞、謝榛、宗臣、吳國倫、梁有譽、徐中行等詩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結為詩社。其論詩主張,與“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史稱“後七子”。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即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繼“前七子”的文學複古運動,為徹底改變“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麵而鬥爭。李攀龍集中的擬古樂府,是其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
李攀龍出守順德,為順德知府,三年任期中,政績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於鞏固明王朝統治而又給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如請蠲民稅,減輕百姓負擔;政刑寬簡,民無冤情;增設驛站,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等。其間詩文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無論贈答抒懷,還是描山摹水,或是關心時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四首》《春興》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李攀龍被提升為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到任不久,難以忍受陝西巡撫殷學挾勢倨傲的作風,以母老歸養為由,上疏乞歸,旨未下即拂衣辭官。在職雖不滿一年,李攀龍足跡卻遍及區內,在視察府州縣學的同時,也遊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跡。《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是這一時期的最佳詩作。
由陝歸來,李攀龍在家鄉築白雪樓,隱居高臥,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一些達官顯貴以其接見為榮,學人士子更以其品評來衡定自己的身價。因此“聞望茂著,自時厥後,操海內文柄垂二十年”。這一時期是李攀龍詩文創作的重要時期,所寫詩文,殆占《滄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詩文最初結集曾名為《白雪樓集》。此間,詩歌以吟詠故鄉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絕頂》《青蘿館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張轉運龍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李攀龍起複,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詔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詩人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將士,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河南任職僅四個月,老母病故,詩人扶柩歸裏,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攀龍遂臥病不起,暴疾而卒,終年五十八歲,葬曆城城郊“牛山之原”,後移藥山之麓。
李攀龍,其父李寶去世後因李攀龍贈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攀龍九歲而孤,家無餘貲,賴母張氏紡織度日,十八歲入縣學為諸生,廩於郡庠。與尚在髫年的殷士儋、許邦才約為知交。攀龍自幼性情疏放,不耐當時書塾中講授的經訓內容和八股文,人目為狂生。
攀龍取山東鄉試第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此後,曆順天鄉試同考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遷,輾轉郎署,官職閑散。此間,攀龍與王世貞、謝榛、宗臣、吳國倫、梁有譽、徐中行等詩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結為詩社。其論詩主張,與“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史稱“後七子”。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即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繼“前七子”的文學複古運動,為徹底改變“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麵而鬥爭。李攀龍集中的擬古樂府,是其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
李攀龍出守順德,為順德知府,三年任期中,政績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於鞏固明王朝統治而又給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如請蠲民稅,減輕百姓負擔;政刑寬簡,民無冤情;增設驛站,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等。其間詩文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無論贈答抒懷,還是描山摹水,或是關心時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四首》《春興》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李攀龍被提升為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到任不久,難以忍受陝西巡撫殷學挾勢倨傲的作風,以母老歸養為由,上疏乞歸,旨未下即拂衣辭官。在職雖不滿一年,李攀龍足跡卻遍及區內,在視察府州縣學的同時,也遊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跡。《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是這一時期的最佳詩作。
由陝歸來,李攀龍在家鄉築白雪樓,隱居高臥,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一些達官顯貴以其接見為榮,學人士子更以其品評來衡定自己的身價。因此“聞望茂著,自時厥後,操海內文柄垂二十年”。這一時期是李攀龍詩文創作的重要時期,所寫詩文,殆占《滄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詩文最初結集曾名為《白雪樓集》。此間,詩歌以吟詠故鄉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絕頂》《青蘿館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張轉運龍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李攀龍起複,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詔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詩人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將士,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河南任職僅四個月,老母病故,詩人扶柩歸裏,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攀龍遂臥病不起,暴疾而卒,終年五十八歲,葬曆城城郊“牛山之原”,後移藥山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