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春,字景仁,號浚穀,平涼人,明代文學家,擢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曆兵部主事,因言事切直,黜為民,久之授翰林編修,又以言事被黜。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著有《趙浚穀集》十六卷,與《平涼府誌》,均《四庫總目》並行於世。趙時春居華亭多年,著有《惠民渠記》、《複古南門記》、《朝那廟碑記》、《重修靈岩寺記》、《剡山半霧》、《儀山歌》、《夜歸儀州》、《登古儀州西城》、《華亭道中》、《華亭雨霧》等詩歌。


    趙時春,生於平涼城南浚穀村,自幼愛好文學,喜談兵法,尤愛詩詞,博聞強誌,14歲舉“詩魁”,會試第一,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吏部主事、戶部主事、兵部武庫司。政務閑時,與王慎中、唐順之、李開先、陳束、熊過、任瀚、呂高等人或聚而切磋學問,或翰墨激勵,學益長進,時人稱其為“嘉靖八才子”。


    趙時春給皇帝上書,抨擊獻瑞等時弊,世宗帝竟責其“荒謬”,令再進善策。趙時春鼓著勇氣再上書,請禁諛佞,端正士氣,又疏請“崇治本、信號令、廣延訪、勵廉恥、惜人才、固邊圉、正治教”諸件事,帝覽後大怒,視為譏諷,詔下獄,降為庶民。世宗癡信道教,妄求長生不老之丹藥,多托病不理朝政,又不願禪讓,趙時春與春坊左讚善羅洪先、春坊右司諫唐順之,同憂朝綱不振,欲請太子治理國家,聯名上疏,欲請太子翌年臨文華殿受群臣朝賀,再次冒犯,世宗大怒,欲從嚴治罪,經文友李開先等斡旋,懇請寬宥,世宗怒稍解,貶三人為民。


    趙時春兩次被貶為民,歲入中年,常以詩抒懷“去歲布衣充侍從,今春侍臣作布衣。雲間卻羨南來雁,猶自當春向北飛。”他又借渠石磕膝求穩自戒“路滑才知著足難,不求溫飽亦求安。映渠徐步還傷膝,詎敢隨波趁急湍!”盡管內心矛盾重重,然而其憂國憂民的思想,卻如暗夜明珠,熠熠生輝。戴罪在京時,得知“故園烽火急”,便思謀“何由請一隊,直搗向燕支”,他不得親臨戰場,便寄語屯邊將領:“每聽吹角起胡塵,誓掃匈奴豈顧身,對影還憐天上月,幾年曾照太平人!”以己之壯懷鼓舞士氣。


    趙時春幼時極喜列旗部署,與群兒戲,自充當首領,壯時適值南北烽煙頻起,非常注意邊情,常習騎射,談論軍情,以邊防不修為大憾。曾作《禦寇論》《炮防》等專論,見地高遠,愛國人士盛讚其誌。京師受敵,韃靼進犯安定門外,兵部左侍郎王邦瑞推薦起用時春,複起用兵部主事。


    在平涼家居的時春得訊,拜辭祖塋和老母,冒雪踏上征途,並賦詩以誌“飛雪舞交風,征轡生殺氣。正思裴晉公,生縛吳元濟。”趙時春到任後,專管營務。時大將軍仇鸞妥協求和,時春主戰,為仇鸞痛恨,遭讒,貶為山東僉事,轉副使,後統領民兵,被提升為四品按察司副使。次年春,再提升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提督雁門三關,巡撫山西,在赴任路上,他既流連風光,又注視邊情,詩興勃發“:人外煙塵斂,日邊旌旗明。澄清天有意,浩蕩物含情。袍彩晴光溜,函容霽色橫,白雲飛起處,不覺壯心驚。”抵達代州後,治貪汙,省征徭,抑請托。


    敵軍進犯神池、利民諸堡,時春率人馬急趨禦敵,行至廣武得報,近處發現約2000敵騎,趙時春身披甲胄,欲迎敵衝殺,大將軍李淶認為不可,時春厲聲曰“: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遂策馬疾馳,至大蟲嶺,伏兵四起。李淶所部全軍覆沒,時春加鞭投向一墩,士卒以繩縋上,得救。朝廷以為“其忠勇可嘉,而沉著不足”,解除官職,令回鄉聽調,解官後,於翌年返抵平涼。


    與時春有相似遭遇的胡鬆,授陝西布政司分守平涼等地右參政,時春領銜請準纂成《平涼府通誌》,曆時近五載,計13卷,29萬多字。廣采博錄,求真務實,書成後,名重一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王世禎的《池北偶談》,均提及並讚美此書。近代方誌學家張維曾指出:時春《平涼府通誌》指斥時政,能言人所不敢言,“於民生疾苦,兢兢焉,唯恐言之不盡”。其史料價值,日益為人所推崇。


    趙時春,晚年隱居華亭儀山,但仍時刻關心人民疾苦,這年華亭一帶大旱不雨,知縣王官訪時春策劃水利,與王令率胥役抵仙姑山根開渠引水,渠長十數裏,灌溉田地數百頃,農人受益不淺,因名曰“惠民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