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字汝止,號心齋,哲學家,南直隸泰州安豐場人。起初投入王陽明門下為求生,後來轉而治學,創立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
王艮,為灶丁階級,世代為灶戶,七歲入私塾讀書,學的是儒家典籍《大學章句》,因為家境貧寒,十一歲就輟學成了一個鹽丁。鹽丁生活的艱辛、人身的低賤,在王艮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特別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許是父親不忍心兒子重複自己的生活,十九歲那年,王艮奉父命外出經商。
以山東闕裏所在,徑趨山東,闕裏是春秋時孔子住地,在山東曲阜城內闕裏街。經商之暇,王艮特地到孔廟拜謁。選擇到山東經商,顯然是為了續接那段儒學情緣,王艮的經商活動,大致持續了十年左右,由於他經營得法,家境也日益富裕起來,這為他日後的學術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十九歲時王艮做了一個非凡的夢,夢境中天墜落下來了,地上無數的人奔號求救,隻見他王艮先生奮然上前,高舉雙臂,一手托著天穹,一手把亂了次序的日月星辰重新排列歸位,眾人在他麵前歡歌起舞,紛紛拜謝,大夢醒來,王艮不免又驚又喜,大汗如雨,頓覺心體洞徹,萬物一體,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神聖感油然而生,他感到這個夢對他太重要了,於是極其慎重地記下了做夢的時間:“正德六年間,體仁三月半。”從這以後,我們已經看不到鹽丁王艮,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頭戴五常冠,身穿深衣大帶,手執笏板,“言堯之言,行堯之行”的當代奇人。
當王艮一心一意地經營自己的聖人夢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有一位陽明先生,其學說已經風行江南,直到有人聽了他講的《論語》首章以後,說他與陽明先生的觀點十分相似,驚訝之餘,他才決定去會一會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陽明先生。誰知這一會,竟然給他會來了一位“名師”,為他開啟了一個新的學術境界。
王艮是自信而自負的,到南昌拜見王陽明並不是衝著拜師去的,他要看看自己的見解與陽明先生究竟有什麽異同,他要看看這位領引江南的陽明先生究竟有多大能耐。所以,兩人一見麵,就“相與究竟疑義”,直至“縱言天下事”,反複論難起來,幾個回合下來,王艮的座位也隨著由上座而側座而下拜變了幾次。但王艮可不是那種輕易服輸的人,當聽了王陽明講了“致良知”的心學宗旨後,當下佩服得了不得,“乃下拜而師事之”,可回到宿舍以後,又感到自己考慮不周,拜師太輕率了,第二天又過去與陽明論辯一番,最後才心悅誠服。
王艮服膺王陽明,但並不盲從,該堅持的他還是堅持,當論及“天下事”時,王陽明要王艮安守本分,王艮卻說自己雖然是平民百姓,卻始終在追求堯舜時代的理想政治;王陽明說,你不是追求堯舜時代的理想政治嗎,那就應該像舜那樣勤奮勞作,欣然自樂而王天下;王艮說,現在不是沒有像堯那樣聖明的君主嗎,大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概。
其實,正是王艮的這種獨立思考、不輕盲從的態度,使陽明先生大為讚賞,難怪事後王陽明對門下說道:“向者吾擒辰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於是,他給這個從泰州遠道而來的學生,改名為艮,又取《易艮卦》“艮,止也”之義,命其字為汝止,教育王艮行止得當,動靜適時。在陽明先生的悉心指點下,王艮接受了心學的基本思想,並最終成為王陽明的得意門生之一。
從陽明先生那裏領會了心學的基本思想後,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信奉這一絕學,而老師的學說似乎隻局限在南方,他感歎說:“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便慨然有到北方代師傳道的意思。王艮是那種知行合一、說幹就幹的人,主意一定,他就坐著自製的仿古輪子車,一路講學直到北京城,頗有孔子周遊列國的古風。盡管這次北上講學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他這種古風式的講學,和敢於招搖天下的行為,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所謂“人人以怪魁目之”,回頭率當然也特別地高了。盡管王艮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用世之心太熱,並因此受到陽明先生的斥責,但他日後能夠開闊陽明之學的源流,並且自成一派,卻是與此大有關聯的。
王艮師從陽明先生近十年,終究沒有改變他一心求聖的狂者人格,但他不僅從陽明那裏印證了自己的心悟所得,而且陽明的心學理論更加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正是自身的狂者氣質與陽明先生影響的結合,才促成了一代大師的誕生,並由此催生了‘泰州學派’。
王陽明去世後,王艮開門授徒,開始了他“自立門戶”的講學時期,亦即泰州學派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期,王艮定居於自己的家鄉安豐場,主要從事講學活動。前期外出較為頻繁,多遊於江淮間,晚年居家講學,從學、造訪者不絕。也許是求道太過用心、傳道太過辛苦,王艮病倒在講席上,終年五十八歲。
放眼望去,他所開啟的泰州學派,由顏山農、羅近溪、何心隱、李卓吾繼承,前仆後繼,個個都是棱角分明、卓絕百代、響當當的風骨人物。他的學生大多為下層群眾,計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天才論,而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這是他自學成才的切身體會,由於他非經院出身,一生文詞著述很少,著重口傳心授,使“愚夫愚婦”明白易懂,這成了泰州學派的特色之一。
王艮,為灶丁階級,世代為灶戶,七歲入私塾讀書,學的是儒家典籍《大學章句》,因為家境貧寒,十一歲就輟學成了一個鹽丁。鹽丁生活的艱辛、人身的低賤,在王艮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特別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許是父親不忍心兒子重複自己的生活,十九歲那年,王艮奉父命外出經商。
以山東闕裏所在,徑趨山東,闕裏是春秋時孔子住地,在山東曲阜城內闕裏街。經商之暇,王艮特地到孔廟拜謁。選擇到山東經商,顯然是為了續接那段儒學情緣,王艮的經商活動,大致持續了十年左右,由於他經營得法,家境也日益富裕起來,這為他日後的學術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十九歲時王艮做了一個非凡的夢,夢境中天墜落下來了,地上無數的人奔號求救,隻見他王艮先生奮然上前,高舉雙臂,一手托著天穹,一手把亂了次序的日月星辰重新排列歸位,眾人在他麵前歡歌起舞,紛紛拜謝,大夢醒來,王艮不免又驚又喜,大汗如雨,頓覺心體洞徹,萬物一體,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神聖感油然而生,他感到這個夢對他太重要了,於是極其慎重地記下了做夢的時間:“正德六年間,體仁三月半。”從這以後,我們已經看不到鹽丁王艮,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頭戴五常冠,身穿深衣大帶,手執笏板,“言堯之言,行堯之行”的當代奇人。
當王艮一心一意地經營自己的聖人夢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有一位陽明先生,其學說已經風行江南,直到有人聽了他講的《論語》首章以後,說他與陽明先生的觀點十分相似,驚訝之餘,他才決定去會一會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陽明先生。誰知這一會,竟然給他會來了一位“名師”,為他開啟了一個新的學術境界。
王艮是自信而自負的,到南昌拜見王陽明並不是衝著拜師去的,他要看看自己的見解與陽明先生究竟有什麽異同,他要看看這位領引江南的陽明先生究竟有多大能耐。所以,兩人一見麵,就“相與究竟疑義”,直至“縱言天下事”,反複論難起來,幾個回合下來,王艮的座位也隨著由上座而側座而下拜變了幾次。但王艮可不是那種輕易服輸的人,當聽了王陽明講了“致良知”的心學宗旨後,當下佩服得了不得,“乃下拜而師事之”,可回到宿舍以後,又感到自己考慮不周,拜師太輕率了,第二天又過去與陽明論辯一番,最後才心悅誠服。
王艮服膺王陽明,但並不盲從,該堅持的他還是堅持,當論及“天下事”時,王陽明要王艮安守本分,王艮卻說自己雖然是平民百姓,卻始終在追求堯舜時代的理想政治;王陽明說,你不是追求堯舜時代的理想政治嗎,那就應該像舜那樣勤奮勞作,欣然自樂而王天下;王艮說,現在不是沒有像堯那樣聖明的君主嗎,大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概。
其實,正是王艮的這種獨立思考、不輕盲從的態度,使陽明先生大為讚賞,難怪事後王陽明對門下說道:“向者吾擒辰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於是,他給這個從泰州遠道而來的學生,改名為艮,又取《易艮卦》“艮,止也”之義,命其字為汝止,教育王艮行止得當,動靜適時。在陽明先生的悉心指點下,王艮接受了心學的基本思想,並最終成為王陽明的得意門生之一。
從陽明先生那裏領會了心學的基本思想後,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信奉這一絕學,而老師的學說似乎隻局限在南方,他感歎說:“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便慨然有到北方代師傳道的意思。王艮是那種知行合一、說幹就幹的人,主意一定,他就坐著自製的仿古輪子車,一路講學直到北京城,頗有孔子周遊列國的古風。盡管這次北上講學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他這種古風式的講學,和敢於招搖天下的行為,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所謂“人人以怪魁目之”,回頭率當然也特別地高了。盡管王艮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用世之心太熱,並因此受到陽明先生的斥責,但他日後能夠開闊陽明之學的源流,並且自成一派,卻是與此大有關聯的。
王艮師從陽明先生近十年,終究沒有改變他一心求聖的狂者人格,但他不僅從陽明那裏印證了自己的心悟所得,而且陽明的心學理論更加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正是自身的狂者氣質與陽明先生影響的結合,才促成了一代大師的誕生,並由此催生了‘泰州學派’。
王陽明去世後,王艮開門授徒,開始了他“自立門戶”的講學時期,亦即泰州學派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期,王艮定居於自己的家鄉安豐場,主要從事講學活動。前期外出較為頻繁,多遊於江淮間,晚年居家講學,從學、造訪者不絕。也許是求道太過用心、傳道太過辛苦,王艮病倒在講席上,終年五十八歲。
放眼望去,他所開啟的泰州學派,由顏山農、羅近溪、何心隱、李卓吾繼承,前仆後繼,個個都是棱角分明、卓絕百代、響當當的風骨人物。他的學生大多為下層群眾,計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天才論,而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這是他自學成才的切身體會,由於他非經院出身,一生文詞著述很少,著重口傳心授,使“愚夫愚婦”明白易懂,這成了泰州學派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