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守益,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一生尤其重視教育,崇尚簡易明白、樸實無華、直指本心。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並對“致良知”作了充分的發揮。著作有《東廓文集》《詩集》《學豚遺集》等,今有《東廓鄒先生遺稿》傳世。


    鄒守益,少年時便博覽群書,以理學氣節自命,17歲時中江西鄉試,參加會試,當時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為同考官,見鄒守益考卷非凡,便將他拔為第一,參加廷試又名列進士第三,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任職僅一年,便辭職回鄉,專心研究程朱理學,但對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久思不得其解。王守仁在贛州任地方官,鄒守益前往謁見,兩人反複辯論“良知”之學,鄒守益對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學說,以及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心領神會,極表讚同,使過去存在的疑慮一掃而空,恍然大悟地說:“道在是矣!”於是,拜王守仁為師潛心鑽研陽明心學,鄒守益從此成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與良友,並開始在贛州講學。


    朝延起用鄒守益,路過浙江又會見了王守仁,相論問學一個多月,王守仁戀戀不舍,學生問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謂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謙之近之矣。”朝廷爆發了爭論世宗本生父尊號的事件,史稱“大禮議”。鄒守益剛正不阿,大膽上疏力諫,並指出世宗的行為違背禮教古訓,要求世宗糾正錯誤,信用忠臣,世宗大怒,下詔獄嚴刑拷打,並貶為廣德州判官。


    在廣德,鄒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銷不在祀典的祠廟,建複初書院,延請王守仁高足弟子王艮和其他學者來講學,並作《諭俗禮要》在百姓中宣講。當時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賀對鄒守益在廣德務以教化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欽佩。鄒守益在從政之餘回到安福,與三舍劉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門弟子聯係建立講會“惜陰會“,講會隔月舉行,每次五天,安福和吉安等地的同道聞風趕至,甚至象錢德洪、王鏡等王門高足也專程從浙中趕來。


    惜陰會的建立,為江右王學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王守仁聽說惜陰會建立,特作《惜陰說》予以高度的評價:“同誌之在安成者,閑月為會五日,謂之惜陰,其誌篤矣。……知良知之運無一息之或停者則知惜陰矣,知惜陰者則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知微之顯,可以入德矣。……”


    鄒守益升為南京禮部郎中,廣德州的士民為頌揚他的政績,立生祠以紀念。王守仁去世,守益哀傷萬分,為繼承王守仁遺誌,守益與湛若水、呂楠、錢德洪、王錢、薛侃等論學,講會不息,並在杭州建立天真書院,集同仁講學,傳播王學。


    鄒守益回到家鄉傳經講學,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倡導在家鄉興利除弊,他對縣內編修縣誌、族譜,重刻厘弊軍冊等盛事熱情支持並作序。主要有《安福叢錄序》《安福糧總錄序》《安福三刻縣誌總序》《安福重刻厘弊軍冊序》《遺愛集序》等。他崇尚忠義正直,疾恨邪惡奸詐,他作《李忠文公祠碑》以紀念李時勉,作《劉忠憨公祀典碑》以紀念劉球,大力張揚正氣。


    他還與劉邦采、劉文敏、劉子和等人創建複古、複真和連山諸書院,並作《重修學宮記》《創建複古書院記》《重修儒學記》以敘其事。他酷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每當閑遐之時,他便遊覽縣內的風景名勝,並多有唱詠。蚓《遊武功上西石屋山》《集雲庵》《談道石》《遊機心潭至龍潭》《同訥溪羅念庵劉三五遊九峰》《石屋山》《遊天台山》《馬跡石》《過三峰》《歸自武功至瀑水岩》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清新瑰麗的詩作。


    為了傳播王學,鄒守益還利用縣內書院,為四鄉會講授陽明理學精髓,春秋兩季則合五郡出青原為大會,郡邑鄉大夫都前往參加。這是繼惜陰會後,江西又一個聞名中國的學術盛會,來自江西乃至全國的王門弟子,在這裏聚集一堂,探討學問,在鄒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


    鄒守益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為司經局洗馬,充經籠宮,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執掌南京審林院,這期間鄒守益都是任文官,沒多少實權,原因是他剛正不阿,敢言直諫,為朝廷所顧忌,所以敬而遠之。在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後,鄒守益一上任就著手整頓學風,嚴格學校管理,激勵學生專心向學,後又因犯顏直諫被貶滴歸鄉。


    回到安福,鄒守益更“以覺人垂後為己任”,每月的初一、十五召聚門生講習於明倫堂,複古、複真等書院紛紛邀請他主講。鄒守益講學言語明白簡易,聽者很受啟悟,此時的“青原會“還在繼續進行,鄒守益成為青原會的主講。然而王門弟子也並非人人都能遵守王守仁修己正身的那一套規矩,“精進者寡,因循者眾,是忽實修而崇虛談“。


    為了扭轉這種不良學風,保持過去“惜陰會“的傳統,鄒守益作《惜陰申約》,嚴厲批評參加講會的部分會友的陋習,嚴格要求大家:“自今以往共決除舊布新之策,人置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會與家考之,鄉立一會與鄉考之。凡鄉會之日……相與虛心稽切:居處果能恭否?執事果能敬否?與人果能忠否?盡此者為德業,悖此者為過失。德業則直書於策以示勸,過失則婉書於策以示戒。其人會者策書姓名,下注願如約,其不願者勿強其續,願人者忽限時。“用以督促會友們的道德躬行。


    為了敘述王守仁的生平、學術成就與學術傳遞,王守仁去世後,王門弟子合作編修《王文成公年譜》,守益被推為編修總裁。然而,沒有等到《年譜》修成,便因病逝世,終年72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