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宣府左衛人,明神宗妃,生有明光宗和雲夢公主朱軒嫄。原為慈寧宮宮女,明神宗往慈寧宮向李太後請安,一時興起寵幸了她,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明光宗朱常洛。封恭妃,晉封貴妃,同年被封皇貴妃,其孫明熹宗登基後,追封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後,後改稱皇後。
王恭妃,出身於中下級軍官家庭,父親王朝窶,在女兒未被選入宮之前考中武舉人,官任錦衣衛百戶。家從左衛遷到京城,朝廷為明神宗大婚,在民間大範圍選美,王恭妃順利通過前幾關選美入宮,但是沒能進入前三名。選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欽定為皇後,另兩位女子分別冊為劉昭妃、楊宜妃。落選的女子一部分按規矩遣返回鄉、一部分條件較為出色者則留宮成為宮女,王恭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分配到慈寧宮,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後。
16歲的王恭妃偶然被明神宗遇見,偷偷臨幸了她,事後按照慣例,必定有所賞賜,文書房的內侍要記錄發生關係的年月時間和所賜給的東西,作為將來驗證的依據。但明神宗為了隱諱此事,既沒贈送東西,也沒對周圍人說,王恭妃因此懷了身孕,幾個月後肚子漸漸大了起來,但不敢明言。後被李太後看破,李太後看到後把她叫到密室追問,王恭妃跪在榻前哭訴了被皇帝“臨幸”的經過。一天,明神宗去陪伴李太後就宴,太後談及此事,太後召問明神宗,明神宗最初想賴賬,假裝不知道,拒絕承認。
按照明朝宮廷規矩,皇帝的起居有專人記錄在冊,叫《起居注》。太後命人拿來《起居注》,對照當時日期,明神宗隻好勉強承認了,不過太後並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說:“我老了,還沒有孫子,如果生個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明神宗說:“她畢竟是個宮女。”太後說:“宮女怕什麽,母以子貴,她的身份低,不必計較,你可以加封她”王恭妃因此進封為恭妃,不負重望,果然生了個男孩,這就是明神宗的庶長子朱常洛,後又生下皇四女雲夢公主朱軒嫄。
王恭妃先後生一子一女,實際卻並不受寵,最受寵的是九嬪之一的鄭貴妃。鄭貴妃姿色嬌媚,生性活潑,別的嬪妃見了明神宗都畢恭畢敬,誠恐誠惶,小心謹慎,不敢稍有疏忽。而鄭貴妃則落落大方,談笑自然,還常和明神宗開玩笑,稱明神宗為“老嬤嬤”,明神宗不但不惱,還對她情有獨鍾。
鄭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進封她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有了皇三子這一資本,鄭貴妃倚仗明神宗對她的寵幸,一心想讓皇帝立自己所生的孩子為皇太子,明神宗也有意立皇三子為太子。這就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引出了麻煩,按照宗法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皇後沒有生育嫡子的情況下,應立庶出的長子做皇太子,明神宗自己當年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獲得皇位。王恭妃生的朱常洛是庶長子,自然也應是皇太子,群臣和李太後都支持立朱常洛為太子,可是明神宗不喜歡王恭妃母子,鄭貴妃又總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問題,遲遲不能進行。
這樣圍繞皇太子的冊立問題,大臣們與皇帝鬥了十五年,期間發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鬥爭暗流洶湧。國本之爭是萬曆一朝最激烈複雜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梃杖,鬥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明神宗在大臣們一再的請求下允許皇長子讀書,而且沒過多久就長期輟讀,險些讓他成為文盲。
萬曆朝的皇太子位子還在那裏空著,滿朝文武呼籲盡快確立皇太子,以告天下百姓,明神宗就是不聽。後來,李太後得知朝廷上下輿論紛紛,也十分同情善良的王恭妃,不得已親自出麵幹預,質問明神宗:“滿朝文武屢屢上表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你為何老拖著?”明神宗說道:“他是宮女生的。”李太後聽罷此言,龍頭拐杖往地上一搗,指著兒子大罵道:“別忘了,你也是宮女生的。”明神宗這才想起自己的親娘原本也是宮女,也是被隆慶帝“臨幸”後生下自己的,且是泥瓦匠之女,論出身,比王恭妃低賤更多。明神宗羞愧萬分,無地自容,閉口無言,李太後開導兒子說:“王恭妃為朱家帝業留下了根苗,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功勞,你為何不封她為皇貴妃,她的兒子難道就不是你的兒子?”在李太後的力主和群臣的上疏勸諫下,他迫不得已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封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
王恭妃被進封為皇貴妃後,不但沒有享受到皇貴妃的優厚待遇,而且她深居幽宮,無人問津,處境更加淒苦。在這十餘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明神宗的厭惡冷落,又被盛寵的鄭貴妃視為眼中釘,飽受屈辱,各方麵待遇極差,使盡各種手段排擠和虐待王恭妃母子。
王恭妃生下皇長子,理應進封為貴妃,但神宗就是不進封,好長時間王淑蓉的封號依然如故,再就是鄭貴妃讓王淑蓉母子同居景陽宮,不讓她們與神宗見麵,使皇帝逐漸淡化與皇長子的感情。不過作為母親,王恭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兒子,她對兒子的安全極為擔心,一直到13歲母子還一同起臥。鄭貴妃汙蔑皇長子喜歡和宮女嬉戲,已不是處男,明神宗派使者前去驗視,王恭妃大哭:“十三年來我同兒子一同起臥,不敢有絲毫的疏忽、不敢離開半刻,就是怕有變故,我的憂懼如今果然應驗了啊。”使者不敢隱瞞,如實稟報神宗,皇長子的清白才算保住。朱常洛在嫡母王皇後、祖母孝定太後李氏的多方關照調護下,終得以平安長大成人。
兒子當了太子,但是王恭妃依然盼不到出頭之日,她被幽禁在景陽宮,整整十年不能與兒子見麵,晉封就更談不上了。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長孫朱由校,太子有了兒子、明神宗有了孫子,而且朝臣們多年來的諫言力爭,民間也議論紛紜,明神宗才借著給母親加徽號的機會,順便將王氏晉封為貴妃、皇貴妃。成為皇貴妃,聽起來位極尊貴,其實因為皇帝的冷落,她淒慘的日子並沒有什麽改變,有名無實,始終受著迫害,一直被幽禁著,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在她身患重病時,明神宗也沒有去看望過她。
王恭妃病危,朱常洛請旨見母親一麵,明神宗同意了,當太子趕到母親居所時,景陽宮依然深鎖不開,太子無奈,隻得找太監拿來鑰匙,破鎖而入。臨終時,王恭妃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兒子,可惜早已雙目失明,她伸出手撫摸著兒子的衣服,百感交集,淒然淚下:“你終於長大成人了,我死而無恨。”母子倆抱頭痛哭,太子的侍從們也紛紛落淚,大夥哭的頭都抬不起來,王氏氣絕而死,在深宮中苦熬了近30年,卻始終沒有盼到出頭之日,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王恭妃生前受到百般摧殘,後事也不順當,王恭妃死後,明神宗並不把她的喪事放在心上,對她擇地安葬之事,是極為刻薄的,依照他的本意,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們不服,首輔沈一貫、大學士葉向高數次上折,大學士葉向高上言:“皇太子母親貴妃去世,葬禮應當從厚。”言兒子是太子,葬禮應當按明世宗皇貴妃王氏的規格辦理。明神宗卻欲按明世宗皇貴妃沈氏的規格辦理,一再拖延,最後還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貴妃的禮儀辦理了。當時,正值八月,天氣炎熱,棺槨又經十個月的停放,屍體早已腐爛不堪,禮部左侍郎翁正春上疏請示王恭妃的安葬事宜,過了兩天,明神宗才命人到天壽山卜地,選得了東井左側的平崗地,經他同意,在那裏正式營建了墳園。將王恭妃葬在明十三陵陵區內東井左側的平岡地,諡“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其隨葬金製品極少,棺內除了為數不多的絲織品外,僅有銀錠數枚和一些銀製器物,金錠一枚也沒有放。
明神宗不派人守墳,也不撥給守墳的費用,轟動朝野、企圖打殺太子的“梃擊案”爆發,凶手張差供出自己是受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劉成指使的,還牽扯上邪教紅封教。輿論激憤,時人皆懷疑是鄭貴妃及其兄弟主使謀殺太子。太子的處境受到普遍關注,鄭貴妃慌了,哭求於明神宗,為替鄭貴妃開脫,明神宗一麵要鄭貴妃放低姿態親自去懇求太子,一麵命令對太子有調護之恩的嫡母王喜姐給太子做思想工作,要太子不要牽扯鄭貴妃;一麵自己出馬給太子施加壓力,讓太子表態,安撫百官。最後隻處死張差和鄭貴妃名下的龐、劉二太監,草草將此案了結,為平息輿論的憤怒,這才下旨禮部:“給皇太子母墳戶三十名,園地二十五頃,以供香火。”
明神宗駕崩,太子朱常洛登位當了皇帝,即明光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按製度追封自己的母親為皇後。明光宗下旨追尊生母,並說:“朕嗣承皇統,撫禦臨視天下,追念根源,則我的生母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恩大無及。朕往昔為太子時,沒有能盡親盡孝,如今入宮為帝,更隻是對當時感到痛悔,想要一伸自己無盡的深情,隻有由此而求合於禮儀。想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榮淑康妃的先例辦理,禮部仔細議定再報聞。”不料,朱常洛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在“紅丸案”中不明不白的死去,他死後宮廷又發生了“移宮案”,追念母親的儀禮沒有行成。
王恭妃的孫子明熹宗登基後,禦史溫皋謨上疏揭發鄭貴妃的罪行,說她“摧殘孝靖皇後,至飲恨而不得一訣。”王貴妃的親侄兒永寧伯王天瑞,也上奏指責鄭氏迫害孝靖後的行為,並為其姑鳴冤昭雪,明熹宗也感念其祖母的恩德,接著他父親的遺詔,才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為孝靖皇太後,追尊聖母皇貴妃王氏曰“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後”,正式上冊寶。從東井把棺槨遷來,與明神宗和孝端皇後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宮內,並補充了三箱隨葬品,其中,一箱放孝靖後的木製諡冊和諡寶,一箱放三龍二鳳冠一頂,以及玉帶、玉佩、玉穀圭、金壘絲珍珠霞帔,金香熏等物,另一箱放十二龍九鳳冠一頂,神主祀祭於奉慈殿,神主奉祀於奉慈殿。
王恭妃,出身於中下級軍官家庭,父親王朝窶,在女兒未被選入宮之前考中武舉人,官任錦衣衛百戶。家從左衛遷到京城,朝廷為明神宗大婚,在民間大範圍選美,王恭妃順利通過前幾關選美入宮,但是沒能進入前三名。選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欽定為皇後,另兩位女子分別冊為劉昭妃、楊宜妃。落選的女子一部分按規矩遣返回鄉、一部分條件較為出色者則留宮成為宮女,王恭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分配到慈寧宮,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後。
16歲的王恭妃偶然被明神宗遇見,偷偷臨幸了她,事後按照慣例,必定有所賞賜,文書房的內侍要記錄發生關係的年月時間和所賜給的東西,作為將來驗證的依據。但明神宗為了隱諱此事,既沒贈送東西,也沒對周圍人說,王恭妃因此懷了身孕,幾個月後肚子漸漸大了起來,但不敢明言。後被李太後看破,李太後看到後把她叫到密室追問,王恭妃跪在榻前哭訴了被皇帝“臨幸”的經過。一天,明神宗去陪伴李太後就宴,太後談及此事,太後召問明神宗,明神宗最初想賴賬,假裝不知道,拒絕承認。
按照明朝宮廷規矩,皇帝的起居有專人記錄在冊,叫《起居注》。太後命人拿來《起居注》,對照當時日期,明神宗隻好勉強承認了,不過太後並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說:“我老了,還沒有孫子,如果生個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明神宗說:“她畢竟是個宮女。”太後說:“宮女怕什麽,母以子貴,她的身份低,不必計較,你可以加封她”王恭妃因此進封為恭妃,不負重望,果然生了個男孩,這就是明神宗的庶長子朱常洛,後又生下皇四女雲夢公主朱軒嫄。
王恭妃先後生一子一女,實際卻並不受寵,最受寵的是九嬪之一的鄭貴妃。鄭貴妃姿色嬌媚,生性活潑,別的嬪妃見了明神宗都畢恭畢敬,誠恐誠惶,小心謹慎,不敢稍有疏忽。而鄭貴妃則落落大方,談笑自然,還常和明神宗開玩笑,稱明神宗為“老嬤嬤”,明神宗不但不惱,還對她情有獨鍾。
鄭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進封她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有了皇三子這一資本,鄭貴妃倚仗明神宗對她的寵幸,一心想讓皇帝立自己所生的孩子為皇太子,明神宗也有意立皇三子為太子。這就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引出了麻煩,按照宗法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皇後沒有生育嫡子的情況下,應立庶出的長子做皇太子,明神宗自己當年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獲得皇位。王恭妃生的朱常洛是庶長子,自然也應是皇太子,群臣和李太後都支持立朱常洛為太子,可是明神宗不喜歡王恭妃母子,鄭貴妃又總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問題,遲遲不能進行。
這樣圍繞皇太子的冊立問題,大臣們與皇帝鬥了十五年,期間發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鬥爭暗流洶湧。國本之爭是萬曆一朝最激烈複雜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梃杖,鬥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明神宗在大臣們一再的請求下允許皇長子讀書,而且沒過多久就長期輟讀,險些讓他成為文盲。
萬曆朝的皇太子位子還在那裏空著,滿朝文武呼籲盡快確立皇太子,以告天下百姓,明神宗就是不聽。後來,李太後得知朝廷上下輿論紛紛,也十分同情善良的王恭妃,不得已親自出麵幹預,質問明神宗:“滿朝文武屢屢上表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你為何老拖著?”明神宗說道:“他是宮女生的。”李太後聽罷此言,龍頭拐杖往地上一搗,指著兒子大罵道:“別忘了,你也是宮女生的。”明神宗這才想起自己的親娘原本也是宮女,也是被隆慶帝“臨幸”後生下自己的,且是泥瓦匠之女,論出身,比王恭妃低賤更多。明神宗羞愧萬分,無地自容,閉口無言,李太後開導兒子說:“王恭妃為朱家帝業留下了根苗,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了功勞,你為何不封她為皇貴妃,她的兒子難道就不是你的兒子?”在李太後的力主和群臣的上疏勸諫下,他迫不得已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封皇三子朱常洵為福王。
王恭妃被進封為皇貴妃後,不但沒有享受到皇貴妃的優厚待遇,而且她深居幽宮,無人問津,處境更加淒苦。在這十餘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明神宗的厭惡冷落,又被盛寵的鄭貴妃視為眼中釘,飽受屈辱,各方麵待遇極差,使盡各種手段排擠和虐待王恭妃母子。
王恭妃生下皇長子,理應進封為貴妃,但神宗就是不進封,好長時間王淑蓉的封號依然如故,再就是鄭貴妃讓王淑蓉母子同居景陽宮,不讓她們與神宗見麵,使皇帝逐漸淡化與皇長子的感情。不過作為母親,王恭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兒子,她對兒子的安全極為擔心,一直到13歲母子還一同起臥。鄭貴妃汙蔑皇長子喜歡和宮女嬉戲,已不是處男,明神宗派使者前去驗視,王恭妃大哭:“十三年來我同兒子一同起臥,不敢有絲毫的疏忽、不敢離開半刻,就是怕有變故,我的憂懼如今果然應驗了啊。”使者不敢隱瞞,如實稟報神宗,皇長子的清白才算保住。朱常洛在嫡母王皇後、祖母孝定太後李氏的多方關照調護下,終得以平安長大成人。
兒子當了太子,但是王恭妃依然盼不到出頭之日,她被幽禁在景陽宮,整整十年不能與兒子見麵,晉封就更談不上了。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長孫朱由校,太子有了兒子、明神宗有了孫子,而且朝臣們多年來的諫言力爭,民間也議論紛紜,明神宗才借著給母親加徽號的機會,順便將王氏晉封為貴妃、皇貴妃。成為皇貴妃,聽起來位極尊貴,其實因為皇帝的冷落,她淒慘的日子並沒有什麽改變,有名無實,始終受著迫害,一直被幽禁著,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在她身患重病時,明神宗也沒有去看望過她。
王恭妃病危,朱常洛請旨見母親一麵,明神宗同意了,當太子趕到母親居所時,景陽宮依然深鎖不開,太子無奈,隻得找太監拿來鑰匙,破鎖而入。臨終時,王恭妃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兒子,可惜早已雙目失明,她伸出手撫摸著兒子的衣服,百感交集,淒然淚下:“你終於長大成人了,我死而無恨。”母子倆抱頭痛哭,太子的侍從們也紛紛落淚,大夥哭的頭都抬不起來,王氏氣絕而死,在深宮中苦熬了近30年,卻始終沒有盼到出頭之日,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王恭妃生前受到百般摧殘,後事也不順當,王恭妃死後,明神宗並不把她的喪事放在心上,對她擇地安葬之事,是極為刻薄的,依照他的本意,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們不服,首輔沈一貫、大學士葉向高數次上折,大學士葉向高上言:“皇太子母親貴妃去世,葬禮應當從厚。”言兒子是太子,葬禮應當按明世宗皇貴妃王氏的規格辦理。明神宗卻欲按明世宗皇貴妃沈氏的規格辦理,一再拖延,最後還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貴妃的禮儀辦理了。當時,正值八月,天氣炎熱,棺槨又經十個月的停放,屍體早已腐爛不堪,禮部左侍郎翁正春上疏請示王恭妃的安葬事宜,過了兩天,明神宗才命人到天壽山卜地,選得了東井左側的平崗地,經他同意,在那裏正式營建了墳園。將王恭妃葬在明十三陵陵區內東井左側的平岡地,諡“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其隨葬金製品極少,棺內除了為數不多的絲織品外,僅有銀錠數枚和一些銀製器物,金錠一枚也沒有放。
明神宗不派人守墳,也不撥給守墳的費用,轟動朝野、企圖打殺太子的“梃擊案”爆發,凶手張差供出自己是受鄭貴妃手下的太監龐保、劉成指使的,還牽扯上邪教紅封教。輿論激憤,時人皆懷疑是鄭貴妃及其兄弟主使謀殺太子。太子的處境受到普遍關注,鄭貴妃慌了,哭求於明神宗,為替鄭貴妃開脫,明神宗一麵要鄭貴妃放低姿態親自去懇求太子,一麵命令對太子有調護之恩的嫡母王喜姐給太子做思想工作,要太子不要牽扯鄭貴妃;一麵自己出馬給太子施加壓力,讓太子表態,安撫百官。最後隻處死張差和鄭貴妃名下的龐、劉二太監,草草將此案了結,為平息輿論的憤怒,這才下旨禮部:“給皇太子母墳戶三十名,園地二十五頃,以供香火。”
明神宗駕崩,太子朱常洛登位當了皇帝,即明光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按製度追封自己的母親為皇後。明光宗下旨追尊生母,並說:“朕嗣承皇統,撫禦臨視天下,追念根源,則我的生母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恩大無及。朕往昔為太子時,沒有能盡親盡孝,如今入宮為帝,更隻是對當時感到痛悔,想要一伸自己無盡的深情,隻有由此而求合於禮儀。想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榮淑康妃的先例辦理,禮部仔細議定再報聞。”不料,朱常洛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在“紅丸案”中不明不白的死去,他死後宮廷又發生了“移宮案”,追念母親的儀禮沒有行成。
王恭妃的孫子明熹宗登基後,禦史溫皋謨上疏揭發鄭貴妃的罪行,說她“摧殘孝靖皇後,至飲恨而不得一訣。”王貴妃的親侄兒永寧伯王天瑞,也上奏指責鄭氏迫害孝靖後的行為,並為其姑鳴冤昭雪,明熹宗也感念其祖母的恩德,接著他父親的遺詔,才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為孝靖皇太後,追尊聖母皇貴妃王氏曰“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後”,正式上冊寶。從東井把棺槨遷來,與明神宗和孝端皇後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宮內,並補充了三箱隨葬品,其中,一箱放孝靖後的木製諡冊和諡寶,一箱放三龍二鳳冠一頂,以及玉帶、玉佩、玉穀圭、金壘絲珍珠霞帔,金香熏等物,另一箱放十二龍九鳳冠一頂,神主祀祭於奉慈殿,神主奉祀於奉慈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