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明代畫家,晉江二十七都下行鄉人。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因魏忠賢生祠碑文多其手書,被定為閹黨獲罪罷歸。以擅書名世,書法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鍾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徑,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鍾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


    張瑞圖,出身晉江青陽下行村農家,父親張誌侹“儉樸食貧”,張瑞圖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自小習儒,他的啟蒙老師是林天咫。家貧供不起夜讀燈火,每天夜晚都到村邊的白毫庵中,就著佛前的長明燈苦讀。年青時,一麵執教謀生,一麵參加科舉考試,妻子王氏是沙塘人,善於紡織,婚後每以機杼紡織的收入供給家用和支持張瑞圖求學的資用。有一天,張瑞圖從塾中歸家,看到王氏在喝大麥粥充饑,不由長歎:但願老天開眼,讓我早日出頭,別讓家人總吃這大麥粥!


    張瑞圖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五經子史都采用手寫熟讀,即一麵抄寫練習書法,一麵研讀理解文義。為諸生時,每晚選擇書經的一個題目,演繹成文,他文思敏捷,彈指立就。翌日,文章不脛而走,喧傳府縣二學,由此文名大噪,泉州一帶都盛行由他解釋的經文。


    張瑞圖舉於鄉,殿試第三名,俗稱“探花”,初授翰林院編修,曆官詹事府少詹事,遷禮部侍郎,與平湖施鳳來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張瑞圖官場春風得意之時,正是宦官魏忠賢專擅朝政,勢焰熏天之際,內閣首輔顧秉謙和先後入內閣的馮銓、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來宗道等人,都成為魏忠賢私黨,時稱“魏家閣老”。


    張瑞圖畢竟是儒學中人,他進退於魏忠賢“閹黨”之內,其實也是很矛盾的,和同鄉蘇茂相一樣,隻能認為,他並非出於內心的虔誠和對魏忠賢的敬仰,而是出於政治功利考量,圖謀仕途升遷,含有政治投機性質。因此,在一些問題上,他還是表現出與“閹黨”的窮凶極惡有不同之處,“內持剛決,外示和易,陰劑消長,默施救濟”。


    懿安皇後病重,魏忠賢指使府丞劉誌選逼害懿安皇後之父張國紀等戚臣,張瑞圖出麵阻止,戚臣得以保全。京師文廟附建魏忠賢生祠,張瑞圖與呂天池謀阻之不可得,魏忠賢又想在祠中塑造自己雕像,張瑞圖不敢公開反對,詼譎曉譬之,事遂寢止。方震孺、李承恩、惠世揚諸大臣係詔獄,原擬冬至日處決,張瑞圖提請緩刑,苦心維挽,終使熹宗降旨停刑。


    熹宗駕崩,崇禎即位一開始,出於策略考慮,對魏忠賢“閹黨”隱忍,經一段時間後,崇禎帝勒令魏忠賢出京到鳳陽去看管皇陵,全部財產充公,掀開清算魏忠賢“閹黨”的序幕,魏忠賢自縊於阜城縣南關。從此,開始了持續一年多的政治清算運動,朱由檢發布政令,要內閣、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閹黨逆案”,對形形色色的“閹黨”分子進行徹底清查,根據各人的罪狀作出懲處結論,最初朝議定魏忠賢逆黨,雖牽連當政閣臣,但張瑞圖並未列入。


    然而,施鳳來、張瑞圖任考試官時,所取考生幾乎都是中官、勳貴的姻戚門人,終於激怒了崇禎帝,施鳳來、張瑞圖被罷免。朱由檢以諭旨的形式公布“欽定逆案”名單,張瑞圖列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張瑞圖被遣歸。


    張瑞圖落職後,偕如夫人賀氏隱居晉江青陽下行故裏,生活恬淡,優遊田園林壑,忘情山水,經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留下大量書法及詩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詩300首為世人傳誦,卒於家,終年七十四歲,著有《白毫庵內篇》、《白毫庵外篇》等。


    唐王朱聿鍵為張瑞圖被列入“閹黨”一案平反,賜諡文隱,重新祭葬,時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林欲楫為張瑞圖撰寫數千言的《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誌銘》,列舉十數件張瑞圖與魏忠賢曲折鬥爭的大事為其翻案。林欲楫感慨“夫潔身以全名者,曲士之所易;濡跡以救世者,聖賢之所難也。”林欲楫與張瑞圖的關係過於密切,兩人是姑表兄弟,又是同榜舉人、同榜進士,張瑞圖之子張為龍更是林欲楫的女婿,其公正性被打上問號,致使林欲楫的說法未能得到普遍認可。不管如何,張瑞圖的“閹黨”帽子一直戴在頭上卻是不爭的事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