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漢朝第五個皇帝。陳豨叛亂被鎮壓,劉恒被封為代王,後跟母親在封地居住。劉邦逝世後,政權一度被呂太後控製,劉邦的其他兒子紛紛被殺,劉恒因為僻居遠方,且謙恭謹慎,時人看其沒有競爭皇位的可能,僥幸活了下來。呂太後死後,元老勳臣們平定“諸呂之亂”,把劉恒推上皇位。即位後,劉恒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勸課農桑,減輕田租、賦役和刑獄,廢除肉刑,取消過關用傳製度,弛山澤之禁,采納賈誼、晁錯等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
劉恒疏於軍備,致使匈奴兵臨長安,火燒回中宮;又恢複夷三族令,將新垣平滅族,成為了政治論議中的壞典型;同時迷信鬼神,寵溺宦官,縱容宦官亂政;又因寵愛鄧通一改節儉作風,甚至放棄鹽鐵官營與鑄幣權,助漲了地方豪強勢力、加劇了土地兼並與貧富差距,導致諸侯國經濟實力大增,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劉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楚漢之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叛漢,乃為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後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成了俘虜,送入織室織布,後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歲餘不得寵幸。
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麽,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在河南成皋生下兒子劉恒,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恒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恒為代王,都於晉陽,其後劉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麵,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母親的悉心教導,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
呂後去世後,忠於劉邦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皇孫朱虛侯劉章兄弟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考慮到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評估了諸王和外戚勢力後,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派出使者去接劉恒到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反而引起了疑心,屬臣們也意見不同:代國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為由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力排眾議,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恒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馬上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夏啟延續夏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於是,劉恒初步決定入京即位,為了以防萬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步步為營,深怕中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裏的時候,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恒,劉恒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恒,劉恒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宋昌說:“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麵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太尉周勃就跪著送上天子玉璽。劉恒辭謝說:“請到京都代邸再議。”最後,劉恒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進入代邸商量,期間劉恒西向兩次辭讓、南向三次辭讓,在五讓天下後,終於同意即皇帝位。隨後劉恒讓劉興居清理宮掖,確保萬無一失,才住進了未央宮,選擇良辰吉日,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即位後,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製,以恢複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後貶斥的劉姓王公恢複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麵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裏。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
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辭去了右丞相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派有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
軍權是最大的權,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麵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
由於漢初大力推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文帝的即位,使得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皇位繼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濟北王劉興居率先發動叛亂,開啟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漢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土崩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賈誼上《陳政事疏》,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文帝以秦亡為鑒,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台;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通過赦免而減死一等時,采用宮刑作為替代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係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漢文帝以作風儉樸、愛惜民力著稱,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個露台,但想到要花費百金,就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於是作罷。此外,他常穿綈衣,並命自己寵愛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幃帳不得繡花紋,給天下人做榜樣。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作為裝飾。
後來,漢武帝曾問東方朔教化的辦法,東方朔提到文帝身為天子,統治四海,卻身穿黑色的粗衣,腳著生皮製成的鞋,用皮帶係劍,以莞蒲為席,不治兵器,絮衣無飾,收集上書所用布囊,連綴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義作為準則,因此全國節儉蔚然成風,教化大興。劉向向漢成帝指出此說荒誕無稽,因為未央前殿一直都很豪華,無須以書囊作帷幕。
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霸陵。
劉恒,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勵精圖治、寬仁節儉、愛民重農,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與漢景帝時期合稱“文景之治”。
劉恒疏於軍備,致使匈奴兵臨長安,火燒回中宮;又恢複夷三族令,將新垣平滅族,成為了政治論議中的壞典型;同時迷信鬼神,寵溺宦官,縱容宦官亂政;又因寵愛鄧通一改節儉作風,甚至放棄鹽鐵官營與鑄幣權,助漲了地方豪強勢力、加劇了土地兼並與貧富差距,導致諸侯國經濟實力大增,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劉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楚漢之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叛漢,乃為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後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成了俘虜,送入織室織布,後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歲餘不得寵幸。
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麽,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在河南成皋生下兒子劉恒,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恒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恒為代王,都於晉陽,其後劉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麵,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母親的悉心教導,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
呂後去世後,忠於劉邦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皇孫朱虛侯劉章兄弟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考慮到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評估了諸王和外戚勢力後,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派出使者去接劉恒到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反而引起了疑心,屬臣們也意見不同:代國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為由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力排眾議,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恒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馬上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夏啟延續夏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於是,劉恒初步決定入京即位,為了以防萬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步步為營,深怕中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裏的時候,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恒,劉恒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恒,劉恒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宋昌說:“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麵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太尉周勃就跪著送上天子玉璽。劉恒辭謝說:“請到京都代邸再議。”最後,劉恒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進入代邸商量,期間劉恒西向兩次辭讓、南向三次辭讓,在五讓天下後,終於同意即皇帝位。隨後劉恒讓劉興居清理宮掖,確保萬無一失,才住進了未央宮,選擇良辰吉日,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即位後,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製,以恢複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後貶斥的劉姓王公恢複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麵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裏。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
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辭去了右丞相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派有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
軍權是最大的權,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麵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
由於漢初大力推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文帝的即位,使得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皇位繼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濟北王劉興居率先發動叛亂,開啟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漢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土崩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賈誼上《陳政事疏》,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文帝以秦亡為鑒,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台;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通過赦免而減死一等時,采用宮刑作為替代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係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漢文帝以作風儉樸、愛惜民力著稱,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個露台,但想到要花費百金,就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於是作罷。此外,他常穿綈衣,並命自己寵愛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幃帳不得繡花紋,給天下人做榜樣。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作為裝飾。
後來,漢武帝曾問東方朔教化的辦法,東方朔提到文帝身為天子,統治四海,卻身穿黑色的粗衣,腳著生皮製成的鞋,用皮帶係劍,以莞蒲為席,不治兵器,絮衣無飾,收集上書所用布囊,連綴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義作為準則,因此全國節儉蔚然成風,教化大興。劉向向漢成帝指出此說荒誕無稽,因為未央前殿一直都很豪華,無須以書囊作帷幕。
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霸陵。
劉恒,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勵精圖治、寬仁節儉、愛民重農,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與漢景帝時期合稱“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