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西漢宗室大臣、藏書家,漢景帝劉啟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冊立為河間王,定都樂城。為人修學好古,尤好儒術,生平致力於搜求古書,網羅儒生。從民間得先秦舊書,必會精心謄寫,而以抄本歸原主,並以重金酬謝,故有祖傳舊書者不遠千裏競相獻書,因此劉德得書最多,幾與漢朝廷相等。劉德多方招攬儒生,特築日華宮,內設客館二十餘區,用以安置學士,進行學術活動,曾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由毛萇、貫公等講解先秦典籍。曾至長安朝見漢武帝,獻上雅樂,並解答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去世,諡號為獻,葬於獻縣城東十裏八冊屯村。


    漢承秦製,到漢武帝時,感到光靠嚴厲的法製,沒有德行的教育,國家難以長治久安。於是,依從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三代之書”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複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複存”。


    足跡踏遍魯燕趙魏,尋尋覓覓為國求書,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對不願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製手段,這在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和百姓,都不遠千裏,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其量可與漢朝等。


    劉德曾下令修築日華宮,置客館二十餘區,以待學士,而劉德自己的奉養沒有超過賓客,為了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並參與工程。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


    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子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毛萇被劉德招為博士,《詩》遂為劉德所得。為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毛字“,謂之《毛詩》,齊、魯、韓三詩早已失傳,隻有經過劉德不懈的努力研究整理過的《毛詩》長時間在世界上流傳,使《毛詩》成為我國注解《詩經》的專著。


    《左傳》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著,是我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長沙王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為貫公,被劉德招為博士,隨將《左傳》係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為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而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麽多書籍獻於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並在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


    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麽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精品。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並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


    朝廷設《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京師設立太學,由五經博士任教師。博士教授弟子的經書,均用漢朝通行之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創始人,把《易經》陰陽五行學說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儒學“天人感應”理論和“三綱五常”道德規範。這些理論在當時有利於維護國家大一統的局麵和社會的穩定,部分學說受到漢武帝的支持,朝廷於是確立尊儒重書之國策,這對於一心想要振複儒學的河間王劉德來說鼓舞極大。


    劉德收集整理儒學典籍的功績,和其在武帝京師問策中,表現出來的儒學造詣,按理說一定會受到朝臣的尊敬,也理應得到號稱“獨尊儒術”的武帝的讚賞。然而,令劉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對德行與學問兼盛且聲著朝野的他心生猜忌,並向他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告誡劉德其用意當然十分明顯:你劉德要謹守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覬覦漢朝神器。


    這對衷心獻書、渴望漢朝儒學昌盛的劉德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且劉德所獻書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處倉庫而未有發揮作用,所獻雅樂雖然也讓樂官演習,但並不常為朝廷所用。心灰意冷的劉德回到封國後,縱酒聽樂,自我麻痹,四個月後,劉德命歸黃泉,享年不足五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