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字次卿,菑川國薛縣人,西漢丞相。年輕時為薛縣獄吏,因罪免職,以放豬於為生,學習《公羊傳》,授博士。奉命出使匈奴,不合聖意,因病免歸。待詔金馬門,出任左內史,遷禦史大夫,說服漢武帝專奉朔方郡,停止東海和西南夷的戰事。成為漢朝首位布衣丞相,冊封平津侯,是西漢建立以來,首位以丞相封侯者,開啟“以丞相褒侯”的先河,打破了以貴族為主的統治階層的封閉性。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並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時,因病辭職,沒有得到批準,去世,終年八十。


    公孫弘,出生於菑川國薛縣,年輕時曾在家鄉薛縣做獄吏,後因觸犯法律而被免職,失去職務的公孫弘沒有了經濟來源,到海上去牧豬為生。因通曉《詩》、《書》而聞名郡國,並與公孫弘同齡的賈誼被征為博士,一年之中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漢文帝喜好刑名學家之言,然而在賈誼一係列的建議下,開始慢慢嚐試任用一些儒學之士,並且初設博士。四十餘歲的公孫弘拾起書卷,開始學習《春秋》雜說,並最終選擇《公羊傳》研習。漢景帝時,專門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邁回到家鄉齊地教書,公孫弘曾多次向他請教學問。


    武帝下詔要求朝堂及郡國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在這次舉薦之中,時年六十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給長安朝堂。來到長安後,遇到同被舉薦,且以研究《詩》而聞名的轅固,轅固當時已經九十餘歲。公孫弘出於對長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視轅固,轅固因此對公孫弘說:“公孫先生,您務必要按照儒家思想來事君,不要歪曲自己的學術來投世人之所好!”後來,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複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沒有才能,公孫弘因此稱病,被免官後依舊回到家鄉。


    公孫弘賦閑在家的數年內,武帝推行的一係列新政,因威脅到貴族的利益而宣告失敗。其後,武帝又多次下詔要求郡國舉薦賢良文學之士。在舉賢詔下發之後,菑川國再一次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推辭說:“我曾經西入函穀關應天子之命,因為無才能而被罷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選別人吧!”因為公孫弘學習《公羊》在郡國已小有名聲,又曾恭謙謹慎的孝順後母,在後母去世後更為之守孝三年,故而菑川國國人一意推舉公孫弘,公孫弘隻好再次入京。


    公孫弘來到長安後,在太常官所待命。武帝向眾賢良發下製書策問天人之道,公孫弘在對策中強調天子須身正,為百姓樹立信義。並提出“憑才幹任官職,不聽無用的意見,不製造無用的器物,不奪民時妨礙民力,有德者進無德者退,有功者上無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應懲罰,賢良者得到相應獎賞”這八條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又以“和”解釋上古治世,言“仁”、“義”、“禮”、“智”為治國之道不可廢弛,最後以應“順應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作為對策結尾。


    太常遍閱一百餘位賢良的對策之後,認為公孫弘的對策平平,無甚新意,便在向武帝上奏眾賢良對策成績時將公孫弘列為下等。疏文呈上,武帝看過之後卻將公孫弘之文提升為第一,並詔公孫弘入見,武帝見公孫弘雖年邁卻一表人才,便再一次拜公孫弘為博士,令其在金馬門待詔。


    待詔金馬門後,公孫弘自動向武帝上疏,言當朝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以致百姓不得教化,故而天子雖在先聖的位置卻不如先聖時期的治世,並盛讚周公旦輔佐成王治化之功,而周公時期的治世也是當今天子的誌向所在。


    武帝看後作冊書問公孫弘:“先生您稱頌周公之治,您覺得自己的才能比之周公誰更為優秀呢?”公孫弘回答說:“我見識淺薄,才能豈敢與周公相比!雖然如此,我還是明白行治世之道是可以達到先聖時期的大治的。虎豹馬牛,都是禽獸中不容易製服的,然而待到它們被馴服,卻可以對人唯命是從。我聽說匠人烘曲直木不過需要數日時間,銷熔金石亦隻有數月,而人對於利害好惡的認知,又豈是禽獸木石所能比的?教化經年才有變化,我私下認為還是有點慢了。”武帝聽後為公孫弘的話感到詫異。


    唐蒙、司馬相如通西南夷以來,鑿山開道一千餘裏,發巴、蜀、廣三地戍卒數萬人轉運糧餉,二年後,花費巨萬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沒有修成,而往來間死亡的戍卒卻為數不少。而西南夷又數次舉兵反漢,巴蜀之地困苦,武帝為此深感憂患。不久,公孫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視察,公孫弘回朝後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稱此舉對漢朝沒有益處,而武帝卻並不認同。


    每次朝會發起議論,公孫弘都讓武帝自己做抉擇,從不駁斥爭論。於是,漢武帝暗自觀察公孫弘,發現其品行敦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吏事,又能以儒術緣飾文法,武帝因此非常高興,即擢升公孫弘為左內史,治理京畿。


    衛青北擊匈奴收複河南之地,主父偃上書建議在河南築朔方、五原二郡,武帝便令公卿議論是否置此二郡。左內史公孫弘反對說:“秦時曾經發三十萬人在北河築城,但最終沒能建成並放棄了。”武帝並未讚同公孫弘的說法,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多識廣。經常稱人主唯恐心胸不寬廣,人臣唯恐不節儉,在做了幾年左內史後,原禦史大夫張歐,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責,武帝任用公孫弘為禦史大夫,接替張歐之位。


    築朔方郡的工程浩浩蕩蕩的進行著,勞役之累波及至崤山以東,又因蒼海郡及通往西南夷道路的修建令燕齊之地、巴蜀之民疲憊不堪,禦史大夫公孫弘多次向武帝諫言,稱這些政策都是以疲敝中國為代價而去經營沒有用的地方,希望武帝能夠停止這些事情。基於公孫弘數年如一日的反對聲,武帝便命中大夫朱買臣等人,以設置朔方郡的利處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提了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道歉說:“我是山東邊鄙之地的淺薄人,不知道築朔方郡有這些好處,希望陛下停止修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修建蒼海郡的事情,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武帝這才答應,興建不到二年的蒼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被叫停。


    在公孫弘任禦史大夫期間,武帝想起被獄免官的內史寧成,欲詔其複為郡守。公孫弘反對說:“我在家鄉做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他處理政事猶如狼牧羊一般。寧成不可以做郡守管理百姓。”武帝聽從公孫弘之言。


    齊厲王劉次昌畏罪自殺。第二年,齊相主父偃被趙王劉彭祖告以受賄、謀害齊王之罪下獄,受金事件也已坐實。武帝本不想誅殺主父偃,然而公孫弘說:“齊王自殺沒有後代,封國被廢,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交待啊!”於是,武帝誅殺主父偃。


    因門人擅自為自己殺了仇家而被牽累,被迫逃亡已久的遊俠郭解被捕,然而因為罪行發生在大赦之前,無法將其判罪。官員曾經到其家調查時,同鄉儒生因說郭解作奸犯科公然違法不能稱賢而被其門人所殺並割去舌頭,因此官吏就此事責問郭解,郭解不知殺人者誰。負責此案的官吏便上奏稱郭解無罪,禦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以一介白衣行俠弄權,因小事殺人,郭解雖然自己不知道,但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應當判處他大逆無道之罪。”於是,郭解就這樣在對門人殺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因公孫弘的一句話而被枉殺。


    公孫弘平素節儉,汲黯上奏武帝稱公孫弘居三公要職,俸祿多卻蓋粗布被子是欺詐世人沽名釣譽。公孫弘坦誠承認,在讚譽汲黯一番後又分別列舉出管仲越禮及晏嬰勤儉做齊國丞相的例子。武帝聽了之後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愈加厚待他。


    丞相薛澤被免職,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丞相。然而,按照漢朝先前的製度,丞相之職一直選用列侯擔任,唯獨公孫弘沒有侯爵。於是,武帝下詔封平津鄉650戶給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後世以丞相封侯的實例即始於公孫弘。


    公孫弘出任丞相期間,適逢武帝興建功業,屢舉賢良,公孫弘亦受此益而數年之間以平民至丞相,在丞相府邸建起賓客之館,廣納天下賢才參與國事的商議。並躬行節儉,欲為天下人的榜樣,每餐隻吃一種葷菜和粗米飯,所有的俸祿全部用來奉養朋友及賓客,家裏沒有餘資,士人亦因此認為公孫弘賢良。


    由於汲黯經常在武帝麵前詆毀公孫弘,公孫弘因此而痛恨汲黯,在做了丞相之後,公孫弘向武帝進言右內史地界貴人宗室眾多難以治理,不是素來有聲望的大臣不能勝任,並建議任用汲黯右內史。武帝從公孫弘之言,任主爵都尉的汲黯遷為右內史。當劉端的膠西國相位空缺之時,公孫弘因董仲舒將其視作阿諛奉承之人而記恨董仲舒,而膠西王劉端凶殘蠻橫,害死過數位朝廷派去的國相,公孫弘故向武帝推介說隻有董仲舒這樣的大儒,才能夠勝任膠西王相之位。


    在武帝大規模反擊匈奴時,河南人卜式上書言希望捐獻自己一半的家產以助邊事,並且別無所求,武帝詔來公孫弘將此事說與他聽,公孫弘認為這不是人之常情,並說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為天下人的楷模,如若不然會擾亂法紀,希望陛下不要同意他。武帝亦聽從公孫弘之言,果然沒有給予卜式答複。


    淮南王劉安的孫子劉建,遣好友莊芷告發淮南王太子劉遷及王後迫害其父劉不害,並說知曉淮南王全部的秘事。公孫弘的好友審卿因自己的祖父審食其被淮南厲王劉長所殺,故極力向公孫弘構陷劉長之子劉安的罪狀。於是,公孫弘懷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陰謀,決定深入追查此案。


    當朝廷正在緊急深究淮南王及衡山王謀反案黨羽之時,公孫弘卻病重無法處理政事,公孫弘自知無功而侯,認為諸侯謀反是自己為相不稱職的原故,並擔心自己一旦病死將無法盡責,因此上書請辭丞相之職。武帝卻賜予公孫弘牛酒布帛,令公孫弘專心養病,並未同意辭職。過了幾個月,公孫弘身體康複,便回朝處理政務,武帝召集公卿、列侯及諸侯王共43人,與公孫弘共商謀反案,眾人皆認為此案性質惡劣,大逆無道,應當誅殺。於是,公孫弘與廷尉張湯等把眾人的議論上奏武帝,武帝派遣宗正劉棄持符節去審判淮南王。其後,淮南國被廢為九江郡。


    公孫弘曾經進言建議百姓不準攜帶弓弩,稱十個賊人張開弓弩,一百個官吏不敢上前,盜賊不能及時被捕獲,逃脫的就會多對賊人來說弓弩弊少而利多,這就是賊猖獗的原因。如果禁止百姓攜帶弓弩,那麽盜賊隻能與民眾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則人多者勝。以眾多的官吏補少數的盜賊,則勢在必得,盜賊不能從中獲得好處便不會再犯法,這是止刑罰之道。


    武帝將此議下由眾臣議論,光祿大夫吾丘壽王以古人製作兵器的目的,周室衰微而相賊害,秦廢王道而亂亡為例,言聖王用教化百姓來代替防暴。又雲大射之禮,良民自衛皆須弓弩,書奏上後,武帝以吾丘壽王之論反問公孫弘,公孫弘屈服。


    做了六年丞相的公孫弘薨於任上,諡號獻,兒子山陽太守公孫度嗣平津侯爵,禦史大夫樂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