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入夜,鄭直吃過簡單的晚飯後,就跪在沈傳的靈前,一邊聚精會神的借著燭光看書,一邊時不時向火盆裏續燒紙。按照習俗,火盆在初更前每過一刻就要燒一疊燒紙。
鄭直對這流程熟的不能再熟,畢竟隆興觀要想維持下去,就要開源節流。這做法事就是來錢的大活,一般都是他守上半夜,陳守瑄或者其他師叔守下半夜。
跪的久了,就改為坐;坐的久了,就改為站;站著久了,鄭直幹脆收起書,按照養成的習慣,一邊走禹步一邊默背題目。人要有奔頭,有了奔頭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感覺時間都不夠用了。
“鄭解元,用碗素麵吧。”不曉得啥時候,沈栓子又端了一碗麵出現在了書房門口。
鄭直點點頭,走了過來“有勞。”
“應該的。”沈栓子依舊如同昨日一般站到旁邊“時才俺看解元走的,咋和那些道長們一樣?”
“實不相瞞,俺略懂一二。”鄭直敷衍一句,這次他沒有忘正事“俺和沈監生在一起時候不長,可對沈監生是感激的。如今故人已去,俺也幫不上啥忙……想來沈大娘子不日即將返鄉,還望老哥務必告知。”說著放下碗筷,拿出手帳在紙箋上迅速寫下目下地址,然後撕下來遞給沈栓子“這是俺現而今的地址。倘若有所變動,俺會再過來告知。”
“神仙會保佑鄭解元高中的。”沈栓子小心翼翼的接過紙條揣進懷裏“俺留著,不過鄭解元多慮了,俺家老爺雖然是南都人,可太太娘家就是東安本地的。”說著看看門外,湊過來低聲“俺家老爺的泰山,老泰山都做過尚書哩,姓施,在這東安城可出名了。這院子就是太太的陪嫁,家裏的兄弟還有兩位姐姐都在這東安城裏。”
鄭直愣了一下,苦笑“如此是俺失禮了。”是他想左了,難怪這院子如此氣派。原來是尚書宅“恕俺眼拙。”
“鄭解元又不曉得。”沈栓子低聲歎口氣“俺家太太從小家裏寵著,東安城出名的才女,當年無數名門望族求婚,就選中了俺家老爺。成親十來年從沒紅過臉,可惜了。”
鄭直點點頭“可惜了。”他心中的最後一絲疑慮也徹底煙消雲散。沈大娘子娘家是本地的,父親,祖父都做過尚書。雖然依舊不能排除紅杏出牆的可能,可這種人家的女兒總是要臉的,斷然不會戕害親生骨肉。
他隻要確保這一點就行了,旁的他沒有資格也沒有精力再去管了。因此三日守靈期滿,一早,滿眼通紅的鄭直就向沈大娘子告辭。沈大娘子也讓婆子向沈栓子打聽了鄭直三天來的作為,心中對他說到做到也很讚賞,特意讓人送了一套書給鄭直表示感謝。
鄭直看了眼書名,果然是《春秋經傳集解》。心裏突然有些不滿,當然他並沒有顯露出來,又與沈栓子道別後,鄭直騎上被喂飽的驢,出了沈家。一出東安城,心情大好的他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喜悅,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在大同聽來的小調。
有了沈傳的這本秘籍,鄭直隻要假以時日,就不再是如今的腹內空空。至於七元會,他也想好了,故技重施,自殘。當然不是上來喝大酒,一次兩次沒事,次次如此,誰都會覺得有問題。因此他要把沈傳最後的價值榨幹淨,哭。哭啞了嗓子,總不會有人逼著他吟詩作對吧?想到這,鄭直突然在官道上放聲痛哭起來。
因為隆興觀法事在真定府做得好,最重要一點就是讓喪主感同身受。所以鄭直其實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哭。他的師父陳守瑄說過,哭著掙錢不丟人,掙不著錢哭才丟人。為此六年下來,鄭直可以輕鬆做到收放自如。
“站著。”哭了一晌的鄭直口幹舌燥,正準備收了神通,繼續趕路,不想從道旁的樹林裏竄出來個張弓搭箭的蒙麵漢子,對著他大喊“下來。”
鄭直認出對方手裏的弓是一石弓,隻能老老實實的從驢身上下來,在對方示意下走到那個漢子麵前,行禮“壯……”
“你哭啥呢?”壯漢不耐煩的喝令“把身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這人應該常年用弓,所以兩隻眼大小不一,不過看起來更加凶狠。
鄭直是懂規矩的立刻把茄袋摘了下來“俺師傅死了。”
壯漢一聽,砸吧砸吧嘴,一直舉著的弓箭收了起來“倒是個有良心的。放心,俺們隻圖財不害命。”說著指指身後的樹林“進去搜身,別耍花招,俺們圖財,哥兒是個孝順的,賠了命就不好了。”
與此同時,又冒出兩個蒙麵漢子,一個走到驢旁立刻搜撿上邊鼓鼓囊囊的包袱,當然很快就發出了失望的咒罵聲“窮酸”,一個拽鄭直,走進了樹林。
鄭直又不是第一次遇到強盜,曉得不管這些人說的是不是真的,眼下順著他們是最好的選擇。
截停鄭直的蒙麵壯漢沒有跟過來,鄭直三人還有驢走進了樹林,不多時就看到林中一片空地上七七八八蹲著好多人,足足有二十來個,四周另有五六個手持利刃強盜警戒,還有兩個蒙麵強盜正在搜撿一個中年人。
“又來買賣了?”一個負責望風的強盜審視一眼鄭直,詢問同夥。
“一個娃娃,看樣子還是個會讀書的。”牽著驢的強盜搶答。
“去那邊蹲著。”望風的強盜指了指那群蹲在地上的人。
鄭直一邊老老實實的走了過去,隨便的蹲到了人群邊緣;一邊小心翼翼的考慮一會如何保全懷裏的那本書。突然一股清香竄入鄭直的鼻子,這種香味很特殊,鄭直在鄭虤身上聞到過。扭頭一看,旁邊是個不認識的青年。對方和他穿著類似,都是短棉衣,戴小帽,不過卻穿著靴子。此刻這人雖然狼狽,卻也在打量他。兩人對視,鄭直尷尬的錯開眼。
“這是啥?”突然正在搜撿強盜從中年人的鞋裏收回來胳膊,陽光之下,一枚銀錠出現在他的手中。
“好漢饒命,好漢饒命,俺就指著這點錢救命啊……”中年人臉色煞白,趕緊解釋。
兩個強盜正要嚇唬對方,卻不想有人冒了出來,直接給了中年人一棍子。中年人慘叫一聲,倒在地上“廢啥話。”動手的是個彪形大漢,似乎對下手輕重很有自信,看都不看被打倒的中年人,扭頭對鄭直等人大吼“何人再不老實,就是這種下場。”說著指向鄭直“你,出來。”
鄭直也不明白自個哪裏入了這位的眼,甚至懷疑這是去年的現世報,難道他注定要做秀童?
“說你呢,那個穿靴子的。”他想要起身,不想彪形大漢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我?”鄭直身旁原本看熱鬧的青年不確定的問。
“直娘賊,俺剛講……”彪形大漢聲音戛然而止。
鄭直縮著脖子目視鞋尖正暗自慶幸,突然聽到身旁驚呼。抬頭看去,隻見剛剛還耀武揚威的彪形大漢,此刻肩膀中了一箭,正向一旁栽去。與此同時,周圍傳來了喊殺聲“莫跑了王璽……”
林中眾人一下亂了,來的似乎是官兵,可沒有人敢保證。再說了就算來了官兵也不代表就安全了,於是聰明的眾人不約而同的選擇跑,隻有擺脫掉兩邊的人,才真正安全。
鄭直也不例外,起身就跑。
“你等等我啊。”身後卻傳來一個嗲裏嗲氣的男聲。鄭直才不管那麽多,這裏他誰都不認識。眼看就要跑出樹林,突然腳下一空,一張捕獸網直接將他兜起,吊在半空。
“站好。”一水戴鬥笠,披蓑衣,穿青布棉褲,蹬草製暖鞋的漢子喝令鄭直等人“有賊人混在爾等之間,全都拿出路引,挨個報上姓名。”
這些人就是如今在國朝越活越憋屈的錦衣衛行事校尉。按照鞋履製度,他們冬天在北方外出辦案其實可以穿牛皮直縫靴,可錦衣衛對內嚴格要求,依舊穿草鞋。
從成化朝開始,到今上禦極為止,文臣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徹底馴服了錦衣衛這隻在洪武、永樂、宣德、天順朝掀起過無數腥風血雨的猛獸。其內部也正式形成了以東、西、街道三司房為爪牙,南北兩鎮撫司為表裏,經曆司為腹心的格局。
東司房由錦衣衛掌印官奉敕專管緝訪京城內外奸宄,欽定掌、貼刑官二員、旗校八十名。全稱為“欽差提督東司房官旗辦事錦衣衛掌衛事”。
西司房由錦衣衛衛指揮一員,奉敕專管緝捕京城內外盜賊,欽定掌、貼刑官五員、旗校一百名。全稱為“欽差提督西司房官旗巡捕管事錦衣衛管衛事”。
街道司房由本衛指揮一員奉旨專管京城內外修理街道、疏通溝渠,欽定掌、貼刑官三員、旗校五十名。全稱“提督街道房官旗辦事錦衣衛管衛事”。
為了與南北鎮撫司僉書有所區別,錦衣衛佐貳官稱“堂上僉書”,異於其他衛所。東西司房“各有印信關防”,可獨立運作,各自向皇帝奏事。西司房緝獲案件、類奏功績、缺官選補,都是提督獨自題奏皇帝,不必通過掌衛官或與之會稿。
南鎮撫司有司印,掌問理本衛刑名,與諸衛同,兼管本衛官役俸糧、扈從、侍衛、軍匠,帶管寄祿人員。鎮撫司掌印稱南堂,與掌衛官平處。設錦衣衛獄,看監百戶一員,校尉、力士五十名,巡視監牆二十名。
北鎮撫司無印,掌刑例推千戶,由千戶、衛鎮撫一級的武官除授。見掌衛,行半屬禮,自稱“錦衣北堂”,威儀“與堂上官等”。官兵不事緝捕,專司審訊。凡問刑,悉照洪武舊例,徑自奏請,不經本衛,或本衛有事送問,問畢,仍自具奏,俱不呈堂;一應大小獄情,本衛堂上官亦不許幹預。設北鎮撫司獄又稱詔獄,看監百戶五員,總旗五名,校尉一百名,皂隸三十名。另有直廳百戶1員、總旗1名、校尉30名。
經曆司掌理錦衣衛往來文移之事。
鄭直一邊揉腿,一邊等著盤問。剛剛他被這些錦衣衛從捕獸網裏放出來時,挨了幾腳。鄭直曾經聽人說過這些錦衣衛都是拳腳行家,如今信了。哪怕對方穿的是草鞋,卻因幾腳分毫不差的踢在同一位置,到如今他的大腿還是用不上力。
“東家,沒事吧?”這時旁邊有人湊過來扶住了鄭直,低聲詢問。
鄭直看看這人,方臉,比他高一頭,胳膊都比他的腿粗,並不認識。待與這人對視,鄭直立刻明白了對方的身份,那個最先把他截下的強盜,不過此時對方已經摘了麵巾。壯漢心有所感,一邊討好的躬身彎腰跪下來為鄭直揉腿,一邊用餘光觀察周圍。
眾人不遠處,一位穿著披風,頭戴鬥笠中年人一邊聽旁邊人的稟報,一邊審視周圍。
“你們現在把衣服都脫了。”片刻後,有錦衣衛對著眾人大喊“快點。”
“軍爺,這冷的天,脫了衣服,就算諸位放了俺們,回去也大病一場啊。”立刻有一個用破布裹著腦袋的人反對,正是剛剛私藏銀子,被強盜毆打的那位中年人。
鄭直好奇的看著,之前麵對強盜,這廝乖的跟貓一樣,此刻遇到了錦衣衛反而膽氣壯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想來人家是有所憑仗的。
“少廢話。”錦衣衛吆喝怒斥“那個曉得爾等是人是鬼。”
“放肆,俺是昌國公府的人。”中年人果然不是凡人“你說俺是人是鬼?”《宋史·輿服誌》:執政、親王曰府,餘官曰宅,庶民曰家。國朝自從廢除宰相後,隻有藩王、國公才能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
那錦衣衛稽事校尉卻不為所動“啥昌……”
“請那位先生過來一敘。”正在不遠處旁觀的披風中年人突然開口。
行事校尉立刻閉嘴,不再看麵前之人,轉而對周圍的人大喊“快脫,誰不脫,誰就是賊。”
眾人無奈,隻好紛紛寬衣解帶。鄭直自然隨大流,脫得隻剩下紅裩。
“你是讀書人?”他正要蹲下,冷不丁有個聲音在他身旁開口。
鄭直一回頭,正是剛剛與那個披風中年人耳語的壯漢“讀了幾年書。”趕緊奉上並未繳回的武生執照。
對方接過來看了看,與此同時,早有手腳快的將鄭直裹在衣服裏的那卷書撿起呈送到壯漢麵前。壯漢拿過書一邊翻看一邊說“背一段俺聽聽。”
鄭直開口背誦“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於齊。夏,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館於外。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王姬歸於齊。齊師遷紀、郱、鄑、郚……”
“行了。”中年人看向鄭直身旁的大小眼“此乃何人?”
“俺的軍伴。”鄭直躬身行禮。
“見過老爺。”大小眼一邊感覺絕處逢生,一邊趕緊給壯漢行大禮。
壯漢把執照和書還給鄭直“穿好衣服,去那邊等著。”
“人家也是讀書人。”不等鄭直回答,之前蹲在鄭直身旁的青年雙手抱懷從人群中擠了起來“我也可以背誦。”
“那你背吧。”壯漢打量青年片刻,被對方那欲拒還迎,搔首弄姿的神態弄得哭笑不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青年趕緊背了起來,隻是一張嘴卻像是《道德經》。
之所以說像是,是因為對方背誦的和鄭直印象中的《道德經》並不完全一樣,甚至這全文第一句就不一樣。
鄭直對這流程熟的不能再熟,畢竟隆興觀要想維持下去,就要開源節流。這做法事就是來錢的大活,一般都是他守上半夜,陳守瑄或者其他師叔守下半夜。
跪的久了,就改為坐;坐的久了,就改為站;站著久了,鄭直幹脆收起書,按照養成的習慣,一邊走禹步一邊默背題目。人要有奔頭,有了奔頭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感覺時間都不夠用了。
“鄭解元,用碗素麵吧。”不曉得啥時候,沈栓子又端了一碗麵出現在了書房門口。
鄭直點點頭,走了過來“有勞。”
“應該的。”沈栓子依舊如同昨日一般站到旁邊“時才俺看解元走的,咋和那些道長們一樣?”
“實不相瞞,俺略懂一二。”鄭直敷衍一句,這次他沒有忘正事“俺和沈監生在一起時候不長,可對沈監生是感激的。如今故人已去,俺也幫不上啥忙……想來沈大娘子不日即將返鄉,還望老哥務必告知。”說著放下碗筷,拿出手帳在紙箋上迅速寫下目下地址,然後撕下來遞給沈栓子“這是俺現而今的地址。倘若有所變動,俺會再過來告知。”
“神仙會保佑鄭解元高中的。”沈栓子小心翼翼的接過紙條揣進懷裏“俺留著,不過鄭解元多慮了,俺家老爺雖然是南都人,可太太娘家就是東安本地的。”說著看看門外,湊過來低聲“俺家老爺的泰山,老泰山都做過尚書哩,姓施,在這東安城可出名了。這院子就是太太的陪嫁,家裏的兄弟還有兩位姐姐都在這東安城裏。”
鄭直愣了一下,苦笑“如此是俺失禮了。”是他想左了,難怪這院子如此氣派。原來是尚書宅“恕俺眼拙。”
“鄭解元又不曉得。”沈栓子低聲歎口氣“俺家太太從小家裏寵著,東安城出名的才女,當年無數名門望族求婚,就選中了俺家老爺。成親十來年從沒紅過臉,可惜了。”
鄭直點點頭“可惜了。”他心中的最後一絲疑慮也徹底煙消雲散。沈大娘子娘家是本地的,父親,祖父都做過尚書。雖然依舊不能排除紅杏出牆的可能,可這種人家的女兒總是要臉的,斷然不會戕害親生骨肉。
他隻要確保這一點就行了,旁的他沒有資格也沒有精力再去管了。因此三日守靈期滿,一早,滿眼通紅的鄭直就向沈大娘子告辭。沈大娘子也讓婆子向沈栓子打聽了鄭直三天來的作為,心中對他說到做到也很讚賞,特意讓人送了一套書給鄭直表示感謝。
鄭直看了眼書名,果然是《春秋經傳集解》。心裏突然有些不滿,當然他並沒有顯露出來,又與沈栓子道別後,鄭直騎上被喂飽的驢,出了沈家。一出東安城,心情大好的他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喜悅,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在大同聽來的小調。
有了沈傳的這本秘籍,鄭直隻要假以時日,就不再是如今的腹內空空。至於七元會,他也想好了,故技重施,自殘。當然不是上來喝大酒,一次兩次沒事,次次如此,誰都會覺得有問題。因此他要把沈傳最後的價值榨幹淨,哭。哭啞了嗓子,總不會有人逼著他吟詩作對吧?想到這,鄭直突然在官道上放聲痛哭起來。
因為隆興觀法事在真定府做得好,最重要一點就是讓喪主感同身受。所以鄭直其實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哭。他的師父陳守瑄說過,哭著掙錢不丟人,掙不著錢哭才丟人。為此六年下來,鄭直可以輕鬆做到收放自如。
“站著。”哭了一晌的鄭直口幹舌燥,正準備收了神通,繼續趕路,不想從道旁的樹林裏竄出來個張弓搭箭的蒙麵漢子,對著他大喊“下來。”
鄭直認出對方手裏的弓是一石弓,隻能老老實實的從驢身上下來,在對方示意下走到那個漢子麵前,行禮“壯……”
“你哭啥呢?”壯漢不耐煩的喝令“把身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這人應該常年用弓,所以兩隻眼大小不一,不過看起來更加凶狠。
鄭直是懂規矩的立刻把茄袋摘了下來“俺師傅死了。”
壯漢一聽,砸吧砸吧嘴,一直舉著的弓箭收了起來“倒是個有良心的。放心,俺們隻圖財不害命。”說著指指身後的樹林“進去搜身,別耍花招,俺們圖財,哥兒是個孝順的,賠了命就不好了。”
與此同時,又冒出兩個蒙麵漢子,一個走到驢旁立刻搜撿上邊鼓鼓囊囊的包袱,當然很快就發出了失望的咒罵聲“窮酸”,一個拽鄭直,走進了樹林。
鄭直又不是第一次遇到強盜,曉得不管這些人說的是不是真的,眼下順著他們是最好的選擇。
截停鄭直的蒙麵壯漢沒有跟過來,鄭直三人還有驢走進了樹林,不多時就看到林中一片空地上七七八八蹲著好多人,足足有二十來個,四周另有五六個手持利刃強盜警戒,還有兩個蒙麵強盜正在搜撿一個中年人。
“又來買賣了?”一個負責望風的強盜審視一眼鄭直,詢問同夥。
“一個娃娃,看樣子還是個會讀書的。”牽著驢的強盜搶答。
“去那邊蹲著。”望風的強盜指了指那群蹲在地上的人。
鄭直一邊老老實實的走了過去,隨便的蹲到了人群邊緣;一邊小心翼翼的考慮一會如何保全懷裏的那本書。突然一股清香竄入鄭直的鼻子,這種香味很特殊,鄭直在鄭虤身上聞到過。扭頭一看,旁邊是個不認識的青年。對方和他穿著類似,都是短棉衣,戴小帽,不過卻穿著靴子。此刻這人雖然狼狽,卻也在打量他。兩人對視,鄭直尷尬的錯開眼。
“這是啥?”突然正在搜撿強盜從中年人的鞋裏收回來胳膊,陽光之下,一枚銀錠出現在他的手中。
“好漢饒命,好漢饒命,俺就指著這點錢救命啊……”中年人臉色煞白,趕緊解釋。
兩個強盜正要嚇唬對方,卻不想有人冒了出來,直接給了中年人一棍子。中年人慘叫一聲,倒在地上“廢啥話。”動手的是個彪形大漢,似乎對下手輕重很有自信,看都不看被打倒的中年人,扭頭對鄭直等人大吼“何人再不老實,就是這種下場。”說著指向鄭直“你,出來。”
鄭直也不明白自個哪裏入了這位的眼,甚至懷疑這是去年的現世報,難道他注定要做秀童?
“說你呢,那個穿靴子的。”他想要起身,不想彪形大漢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我?”鄭直身旁原本看熱鬧的青年不確定的問。
“直娘賊,俺剛講……”彪形大漢聲音戛然而止。
鄭直縮著脖子目視鞋尖正暗自慶幸,突然聽到身旁驚呼。抬頭看去,隻見剛剛還耀武揚威的彪形大漢,此刻肩膀中了一箭,正向一旁栽去。與此同時,周圍傳來了喊殺聲“莫跑了王璽……”
林中眾人一下亂了,來的似乎是官兵,可沒有人敢保證。再說了就算來了官兵也不代表就安全了,於是聰明的眾人不約而同的選擇跑,隻有擺脫掉兩邊的人,才真正安全。
鄭直也不例外,起身就跑。
“你等等我啊。”身後卻傳來一個嗲裏嗲氣的男聲。鄭直才不管那麽多,這裏他誰都不認識。眼看就要跑出樹林,突然腳下一空,一張捕獸網直接將他兜起,吊在半空。
“站好。”一水戴鬥笠,披蓑衣,穿青布棉褲,蹬草製暖鞋的漢子喝令鄭直等人“有賊人混在爾等之間,全都拿出路引,挨個報上姓名。”
這些人就是如今在國朝越活越憋屈的錦衣衛行事校尉。按照鞋履製度,他們冬天在北方外出辦案其實可以穿牛皮直縫靴,可錦衣衛對內嚴格要求,依舊穿草鞋。
從成化朝開始,到今上禦極為止,文臣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徹底馴服了錦衣衛這隻在洪武、永樂、宣德、天順朝掀起過無數腥風血雨的猛獸。其內部也正式形成了以東、西、街道三司房為爪牙,南北兩鎮撫司為表裏,經曆司為腹心的格局。
東司房由錦衣衛掌印官奉敕專管緝訪京城內外奸宄,欽定掌、貼刑官二員、旗校八十名。全稱為“欽差提督東司房官旗辦事錦衣衛掌衛事”。
西司房由錦衣衛衛指揮一員,奉敕專管緝捕京城內外盜賊,欽定掌、貼刑官五員、旗校一百名。全稱為“欽差提督西司房官旗巡捕管事錦衣衛管衛事”。
街道司房由本衛指揮一員奉旨專管京城內外修理街道、疏通溝渠,欽定掌、貼刑官三員、旗校五十名。全稱“提督街道房官旗辦事錦衣衛管衛事”。
為了與南北鎮撫司僉書有所區別,錦衣衛佐貳官稱“堂上僉書”,異於其他衛所。東西司房“各有印信關防”,可獨立運作,各自向皇帝奏事。西司房緝獲案件、類奏功績、缺官選補,都是提督獨自題奏皇帝,不必通過掌衛官或與之會稿。
南鎮撫司有司印,掌問理本衛刑名,與諸衛同,兼管本衛官役俸糧、扈從、侍衛、軍匠,帶管寄祿人員。鎮撫司掌印稱南堂,與掌衛官平處。設錦衣衛獄,看監百戶一員,校尉、力士五十名,巡視監牆二十名。
北鎮撫司無印,掌刑例推千戶,由千戶、衛鎮撫一級的武官除授。見掌衛,行半屬禮,自稱“錦衣北堂”,威儀“與堂上官等”。官兵不事緝捕,專司審訊。凡問刑,悉照洪武舊例,徑自奏請,不經本衛,或本衛有事送問,問畢,仍自具奏,俱不呈堂;一應大小獄情,本衛堂上官亦不許幹預。設北鎮撫司獄又稱詔獄,看監百戶五員,總旗五名,校尉一百名,皂隸三十名。另有直廳百戶1員、總旗1名、校尉30名。
經曆司掌理錦衣衛往來文移之事。
鄭直一邊揉腿,一邊等著盤問。剛剛他被這些錦衣衛從捕獸網裏放出來時,挨了幾腳。鄭直曾經聽人說過這些錦衣衛都是拳腳行家,如今信了。哪怕對方穿的是草鞋,卻因幾腳分毫不差的踢在同一位置,到如今他的大腿還是用不上力。
“東家,沒事吧?”這時旁邊有人湊過來扶住了鄭直,低聲詢問。
鄭直看看這人,方臉,比他高一頭,胳膊都比他的腿粗,並不認識。待與這人對視,鄭直立刻明白了對方的身份,那個最先把他截下的強盜,不過此時對方已經摘了麵巾。壯漢心有所感,一邊討好的躬身彎腰跪下來為鄭直揉腿,一邊用餘光觀察周圍。
眾人不遠處,一位穿著披風,頭戴鬥笠中年人一邊聽旁邊人的稟報,一邊審視周圍。
“你們現在把衣服都脫了。”片刻後,有錦衣衛對著眾人大喊“快點。”
“軍爺,這冷的天,脫了衣服,就算諸位放了俺們,回去也大病一場啊。”立刻有一個用破布裹著腦袋的人反對,正是剛剛私藏銀子,被強盜毆打的那位中年人。
鄭直好奇的看著,之前麵對強盜,這廝乖的跟貓一樣,此刻遇到了錦衣衛反而膽氣壯了。事出反常必有妖,想來人家是有所憑仗的。
“少廢話。”錦衣衛吆喝怒斥“那個曉得爾等是人是鬼。”
“放肆,俺是昌國公府的人。”中年人果然不是凡人“你說俺是人是鬼?”《宋史·輿服誌》:執政、親王曰府,餘官曰宅,庶民曰家。國朝自從廢除宰相後,隻有藩王、國公才能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
那錦衣衛稽事校尉卻不為所動“啥昌……”
“請那位先生過來一敘。”正在不遠處旁觀的披風中年人突然開口。
行事校尉立刻閉嘴,不再看麵前之人,轉而對周圍的人大喊“快脫,誰不脫,誰就是賊。”
眾人無奈,隻好紛紛寬衣解帶。鄭直自然隨大流,脫得隻剩下紅裩。
“你是讀書人?”他正要蹲下,冷不丁有個聲音在他身旁開口。
鄭直一回頭,正是剛剛與那個披風中年人耳語的壯漢“讀了幾年書。”趕緊奉上並未繳回的武生執照。
對方接過來看了看,與此同時,早有手腳快的將鄭直裹在衣服裏的那卷書撿起呈送到壯漢麵前。壯漢拿過書一邊翻看一邊說“背一段俺聽聽。”
鄭直開口背誦“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於齊。夏,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館於外。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王姬歸於齊。齊師遷紀、郱、鄑、郚……”
“行了。”中年人看向鄭直身旁的大小眼“此乃何人?”
“俺的軍伴。”鄭直躬身行禮。
“見過老爺。”大小眼一邊感覺絕處逢生,一邊趕緊給壯漢行大禮。
壯漢把執照和書還給鄭直“穿好衣服,去那邊等著。”
“人家也是讀書人。”不等鄭直回答,之前蹲在鄭直身旁的青年雙手抱懷從人群中擠了起來“我也可以背誦。”
“那你背吧。”壯漢打量青年片刻,被對方那欲拒還迎,搔首弄姿的神態弄得哭笑不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青年趕緊背了起來,隻是一張嘴卻像是《道德經》。
之所以說像是,是因為對方背誦的和鄭直印象中的《道德經》並不完全一樣,甚至這全文第一句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