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止,北鎮撫司失蹤的三十五人已經發現了二十三具屍體。”張彩看了眼他的手賬上長長一串被劃掉的名字“另有北鎮撫司理刑副千戶楊彪等十二人依舊下落不明。”
“檔頭,領班。”這時有個行事走了進來“侯千戶上月的行蹤已經查清楚了,並沒有與北鎮撫司重合的。”講完將一摞紙放到了白石的麵前。
白石拿起來一邊看一邊問“大金吾有沒有講啥?”
出了這麽大的事,遠在南京的高德林一得到消息就往回趕,昨日終於到了京師。
“沒有。”番子想了想“小的得到消息,侯簽書轉任北鎮撫司,大金吾也是回來後才曉得的。”
白石點點頭,不再開口。張彩擺擺手,行事退了出去“這不像是青龍的報複。”
因為失蹤的三十五人,全都是錦衣衛籍,甚至除了楊彪和侯能,石文義三人外,其餘全都是北鎮撫司官旗,故而如今東廠眾檔頭傾向於這是脫獄的青龍對北鎮撫司在獄內虐待的報複。可白石思來想去,還是否決了這個可能,卻又拿不出足夠讓人信服的證據。
“對方冒了這麽大風險,將這麽多人綁架殘殺,就算是報仇,也有些匪夷所思。俺們是兵,他們是賊。若講獄內殘害所致,根本講不通。”張彩也讚同“俺去架閣庫查過,北鎮撫司已經很久沒有人提審過青龍了。”
“這三十五人一定有內在聯係。”白石重複了一遍廢話“這樣,再辛苦弟兄們一趟。除了楊副千戶外,將其餘三十四人全部再排查一遍。這一次不止看每個人的腳色,還要去各家實地查看。多和他們的家人聊聊,看看有沒有什麽不妥的,突兀的。”
張彩應了一聲,提醒一句“這裏有幾戶家裏隻剩下了孤兒寡母,要不要避諱?”
白石撓撓頭,這個時代男女大防可是很嚴重的事“多麽?”
“一共四戶,錢百戶,張總旗,劉小旗,連小旗。”張彩立刻講了出來,並且補充道“錢百戶那還很麻煩,錢娘子替人扛了債,如今那幾人還借住在她家。”
“也是因為三不牙行?倒是個義氣的。”白石敷衍一句,腦子裏卻想的是鄭直。
無它,三不牙行倒賬,這手法實在太符合穿越者的德性了。事了拂衣去,餓殍留當地。這刮地皮也太狠了,以至於這月錦衣衛關餉,破天荒發的全都是折色,啥花椒木之類的,再有就是磨損度嚴重到幾乎認不出的銅錢。
可是張彩已經查清楚了,鄭家也在這次風潮裏損失慘重。不但如此,鍾大真人死了,定國公瘋了,壽寧侯、建昌侯兄弟元氣大傷,鄭直的人脈可謂損失慘重。更關鍵的是,有這麽多銀子,鄭直不造反,還給人家看大門?完全不符合穿越者的特性。假如不是鄭直,那麽就是江侃“派人想辦法把刑部關於江侃的招有弄一份。”
張彩應了一聲。很顯然,白石又有了新的思路。跟著對方這兩年,他對白石的習慣也有了解,不怕走錯,就怕沒思路。隻要有思路,就一定有收獲“東寧伯焦洵,通州衛僉事焦瀾兄弟被害案暫時沒有進展。不過這幾日焦家人依舊不停的在張家門口吵鬧,宣稱建昌侯戕害妻子。”
此刻遠處傳來陣陣鍾聲,卻不是來自京師,而是城外天地壇。
初八,由太常司官宿於祀祭清吏司。次日上本奏請皇帝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齋戒銅人亭,銅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齋戒”二字的銅牌,相傳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製)。弘治帝來到奉天殿,並傳製諭:“文武官齋戒,不飲酒,不食蔥,韭,薤(俗稱小蒜頭),不問病,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然後來到正陽門外的郊壇大祀殿致齋。
目下勳衛司人手足夠多,所以這次依舊被選調八名勳衛參與隨扈。鄭直因為上次表現,再次被朱麟點名隨行。這在旁人看來或許是苦差,是在鄭直看來,卻是能夠獲得賜婚的好機會。
鄭直也沒想到弘治帝這麽配合,他選中的三十多人裏,先後有六個人在牟斌獲罪後被任命為北鎮撫司掌印。結果這六個人如今或死於非命,或下落不明生死不知。最誇張的是兵部推選出一個石文義,剛剛得到皇帝首肯,昭命還沒有發,人沒了。
這已經超出了所有人承受的範圍,能夠這麽短時間內得知聖裁,又能夠這麽迅速殺人,那麽行刺皇帝也不難啊。於是錦衣衛也顧不上門戶之見,西司房,東司房,街道房,南鎮撫司一起上,不頂用;又請來刑部,依舊不行;大理寺,同樣沒招;最後捏著鼻子請來東廠。
廠督楊鵬親自來砸場子,結果,第二天他的侄子楊彪也落得同樣下場。這位不知名的殺手目下被三法司,錦衣衛,東廠起了一個很拽的名稱“馬蜂”。
京師可是大明中樞,如今街上有樣學樣的比比皆是。難保不會有人因為馬蜂打了個樣,而照貓畫虎,行不可說之事。到時候,就該鄭直出場了,為此他這次隨身帶上了那三顆神奇的小藥丸。
隻是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鄭直在神樂觀待了整整三日,除了感覺城外的月亮比皇宮圓外,一切都沒有任何不妥,無風無浪。
十三日一大早,百官,錦衣衛,府軍前衛,上二十衛帶刀官,在四勇營,京營等隨同下,護衛聖駕回鑾。因為參與了護駕,勳衛司所有勳衛特許中午一起參加慶成宴。
瞧著留在京裏躲懶,此刻誇耀的譚綸等人,鄭直不以為然。他又不是沒吃過好東西,自然對端上來已經涼透的飯菜沒有興趣,而是惦記江侃。
算算日子,焦家那五個兄弟如今應該去張家鬧騰了。為了自證清白,張家肯定得把焦蘭接回去,如此他和焦蘭的交易也就算啟動了。
孫漢有了那些證據,張家那之前宣揚的也就不攻自破了。隻要江侃咬死了不曉得是怎麽回事,放出來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事後張家的報複,他們目下因為主上警告,還不敢。以後?隻要再熬兩年就萬事大吉了,老鄭直不會騙自個的。一切都那麽完美“且慢,吾等承蒙聖恩也獲準入宴。按著先來後到,明明俺們先來,為啥他們卻先入?”
宮宴設在奉天殿及殿前廣場,此處正南為午門,正東為弘政門,正西為宣治門。待點卯之後,鄭直等奉命隨侍鑾駕勳衛會合留守勳衛後,一起由東門弘政門入奉天殿外列席。不曾想剛剛到了弘政門外,守門的奉禦卻要讓後到的幾位文官先入門。
若是往常,也不會有人小題大做,可今日滿朝文武都在,偏偏是武官被攔住給文官讓路,這就太打臉了。
“這位乃是翰林侍讀朱懋忠朱侍讀,丙辰科狀元。”值守弘政門的奉禦皮笑肉不笑的看著一眾勳衛“爾等武夫,還不讓路。”
這下,不光咋咋呼呼的譚綸,曹棟等人不滿,就連原本冷眼旁觀,想置身事外的陳熹等人都惱了“咋說話呢?”
朱麟每當這勳衛司把總前也是橫衝直撞的,如今不曉得為何,反而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縮到了後邊。
“吾等亦讀書。俺們鄭勳衛不但是武魁還是順天府文解元呢。”這時曹棟不嫌事大,起哄道“這是沒去考,若是考了,指不定也是個文狀元呢。”
眾人雖然與鄭直多有隔閡,可是此刻涉及到文武之爭,立刻一致對外,齊聲道“對。”曹棟帶頭,立刻把門擋住了。
幾位文臣不甘示弱,立刻針鋒相對,也湊到了眾勳衛跟前要強闖。大明的文臣最不怕的就是三件事打架,罵人,廷杖。如今內閣都敢指著主上鼻子威脅,一群米蟲在他們眼裏更不在話下。
這動靜自然將弘政門裏門外的一眾文武官員注意力吸引了過去。隻是反應不一,文臣紛紛起身助威,有些詞臣甚至直接起身湊到兩邊跟前圍觀。武臣?隻敢遠遠圍觀,冷眼旁觀。
已經進入奉天殿落座的鄭寬得到消息,起身與白鉞,石珤等人一同來到弘政門西側張望。心中不由擔心鄭直,千萬莫要強出頭。
這紛紛擾擾中,隻有鄭直和對麵的朱懋忠留在原地沒動,二人互相見禮。
“朱侍讀,雖然文武有別,但是今日俺們不妨比試一番,誰贏了誰就先過去。”當曹棟一張嘴,鄭直就感覺這是個坑。可目下已經騎虎難下,他若是此刻慫了,名頭就真的臭不可聞了。立刻趕在矛盾激化前,想了一個相對都能接受的法子。
“某,自幼不通拳腳,若比武的話,俺自然甘拜下風。”朱懋忠,姓朱,名希周,字懋忠,號玉峰,直隸蘇州府吳縣人。弘治九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十六以《大明會典》成,升翰林院侍讀。也就是講這位比鄭寬提前兩科的狀元如今算上兼官,反而落在了鄭寬身後,果然朝裏有人好做官。
“朱侍讀誤會了,此乃宮禁之地,俺們雖是武臣亦讀書。朱侍讀既然是翰林,必然文采過人,不妨俺出一對子。如果閣下對上了,那麽俺們認輸讓路。反之亦然,如何?”鄭直眼瞅著又有大批官員走了過來,不願意越鬧越大,幹脆快刀斬亂麻。
譚綸等人也曉得事情鬧大了,有些心虛,此刻聽了鄭直明顯資敵的比試,立刻搶先答應。畢竟若是輸了,就是他鄭行儉狗屁不是。甚至為了不給對方有托詞,主動和另一邊對峙的那幾個文官脫離接觸。那幾個文官自信滿滿也不想讓人詬病勝之不武,同樣也退了幾步。
周圍漸漸靜了下來。
“鄭勳衛對對子的大名俺也曉得。”卻不想朱懋忠不按常理出牌“不如由俺出一個對子請鄭勳衛對,條件不變。”
鄭直有些措手不及,他之前看過孫懷南送來的那些名對,這才有底氣。此刻對方完全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暗道這次多半要出醜了,奈何……
“怕啥,答應他。”曹棟,譚綸等人不嫌事大,慷他人之慨“不能慫。”
“請。”鄭直心裏咒罵,麵上不動。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朱懋忠也不矯情,立刻講出上聯。
話音剛落,門裏門外傳來一片叫好聲,自然是圍觀的一眾文臣。有人看鄭直周圍的一眾勳衛不懂,笑的更加開心。
鄭直眨眨眼睛,這對子沒錯吧?朱懋忠出的對子,正是他打算出的。隻是上下聯相反而已,這是記載在孫淮南送來的書裏。之所以能夠記住,很簡單,這還有一則小故事,講的是文武狀元爭道,與目下十分相似。卻不想,真的應景。之前他還怕這對子廣為人知,有些猶豫不決,如今看周圍人反應,放心了。
俺大明的文臣果然不讀書。
“快點啊。”譚綸卻帶頭催促道“上上上啊,咬……不,出對啊。”
方東趕緊道“莫吵鬧,這又不是喝水。”
對麵一眾文臣頓時又是一片哄笑。
“有了。”鄭直眯著眼瞅了瞅譚綸“兩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下聯表麵上是講船在水中行,但是卻又用了諧音,櫓速諧音魯肅,帆快諧音樊噲。與上聯,笛清同音狄青,蕭和同音蕭何,異曲同工。
隻是朱懋忠舉的諧音,狄青雖是戰功赫赫的武臣,但遠遠比不上擁有開國之功的文臣蕭何。而鄭直反其道而行之,文臣魯肅的功勞,比不上開國武將樊噲。
大明文臣還沒有到一百年後隻看立場不看是非的地步,朱懋忠沉默不語。
暗道僥幸的鄭直向不發一言的朱懋忠拱拱手,看了眼守著門的奉禦。
“可惜可惜。”奉禦笑著沒動,幾不可聞的揶揄道“鄭勳衛有這好本事咋不考個文狀元?”
鄭直拱拱手,這才抬腳走進弘政門。一幹勳衛此刻就算再傻也曉得鄭直贏了,立刻耀武揚威的走跟了進去。
這件事在鄭直看來不過是小事,可顯然是他後知後覺。開宴之後,就有答應找了過來,將他帶進奉天殿。
此刻在這裏的,已經不是弘治帝還有幾個雜毛老道和閹人,而是整個大明地位最尊貴的一群人。
“鄭勳衛文采出眾。”弘治帝的聲音依舊不大,臉色相比上次相見更白了,看來皇後老娘娘不好伺候“近日可有佳作,供諸位品評?”
“臣,偶有所得,不過言辭粗鄙,不成體統。”鄭直餘光掃了眼右手邊為首的劉健,先撇清一句“目下確有一首詞,請陛下與諸位大人品評。”
如今鄭直秩比指揮僉事,正四品,所以腆著臉認在場諸位大輩並無不妥。斟酌片刻後道“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二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是史臻享那些亂七八糟東西裏的一首詞,鄭直讀起來朗朗上口。想來對方是漏網鬼,東西都是後世的,這首詞也該是後人做的。因此也不考證,直接背了出來。當然他如今才十七,四舍五入,二十。也就把原文的‘三十’給改了。
“這詞的韻腳有些不妥,二十不如三十。”
“這怕隻是上闕吧?”
坐在皇座右手的都是勳貴和武臣,自然聽不出好壞。可是左手邊的文臣都是故紙堆裏爬出來的,立刻有人指出了不妥。
“確實隻有上闕,下闋還未成型。”鄭直哪裏瞧得出,畢竟那上邊就這麽幾句,他就認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詞。不過這並不妨礙鄭直順勢而為,反正隻要不承認,旁人拿他也沒法。
“妙。”坐在弘治帝下首的太子讚歎一句“好詞。鄭勳衛善用數字嗎?為何每首佳作都有數字?”
“卑職幼時寄養在隆興觀,香客稀少,供奉微薄,因此不得不精打細算。”鄭直一點都不寒磣,自報短處。
大明是科舉立國,講究的是寒門出貴子。就算是再有錢,入仕之後也要時不時把家貧掛在嘴上。因此,公開喊窮,不會讓人瞧不起。
“如此文采,可惜可惜。”弘治帝聽後似乎是有感而發,連道可惜。
鄭直一愣,想到了弘政門那位守門奉禦,心頭猛跳。這豬玀是不是那個意思?拚不拚?來不及多想,直接跪在大殿上“臣上科春闈失手,心有不甘。求陛下準臣本科會試入場一雪前恥。”
講完之後,渾身一哆嗦,他在幹啥?才從劉健那個老匹夫手裏活下來,咋又腦子一熱跳了進來。可目下事已至此,隻好等待禦座上豬玀的回複。倘若成了,這不就是他苦尋不到的賜婚機會嗎?不成,不成就再穿越。
“嗡嗡嗡……”大殿裏熱鬧開了。現任武臣參與春闈,本朝並非沒有先例。所以並不是可不可以,而是陛下願不願意。
吏部左侍郎焦芳眼前一亮,壓住了眼裏的激動。好好好,倘若鄭直再奪得文魁,那可就是北人開創了大明一人雙魁的先河。
去年他對鄭直講的,確實更多的是安撫,如今則不然。隻要能夠壓住南人,他都願意幫襯。
好在這一次鄭直乃至群臣都沒有等太久,片刻後弘治帝道“可。”
奉天殿東側的鄭寬心頭猛跳。
“檔頭,領班。”這時有個行事走了進來“侯千戶上月的行蹤已經查清楚了,並沒有與北鎮撫司重合的。”講完將一摞紙放到了白石的麵前。
白石拿起來一邊看一邊問“大金吾有沒有講啥?”
出了這麽大的事,遠在南京的高德林一得到消息就往回趕,昨日終於到了京師。
“沒有。”番子想了想“小的得到消息,侯簽書轉任北鎮撫司,大金吾也是回來後才曉得的。”
白石點點頭,不再開口。張彩擺擺手,行事退了出去“這不像是青龍的報複。”
因為失蹤的三十五人,全都是錦衣衛籍,甚至除了楊彪和侯能,石文義三人外,其餘全都是北鎮撫司官旗,故而如今東廠眾檔頭傾向於這是脫獄的青龍對北鎮撫司在獄內虐待的報複。可白石思來想去,還是否決了這個可能,卻又拿不出足夠讓人信服的證據。
“對方冒了這麽大風險,將這麽多人綁架殘殺,就算是報仇,也有些匪夷所思。俺們是兵,他們是賊。若講獄內殘害所致,根本講不通。”張彩也讚同“俺去架閣庫查過,北鎮撫司已經很久沒有人提審過青龍了。”
“這三十五人一定有內在聯係。”白石重複了一遍廢話“這樣,再辛苦弟兄們一趟。除了楊副千戶外,將其餘三十四人全部再排查一遍。這一次不止看每個人的腳色,還要去各家實地查看。多和他們的家人聊聊,看看有沒有什麽不妥的,突兀的。”
張彩應了一聲,提醒一句“這裏有幾戶家裏隻剩下了孤兒寡母,要不要避諱?”
白石撓撓頭,這個時代男女大防可是很嚴重的事“多麽?”
“一共四戶,錢百戶,張總旗,劉小旗,連小旗。”張彩立刻講了出來,並且補充道“錢百戶那還很麻煩,錢娘子替人扛了債,如今那幾人還借住在她家。”
“也是因為三不牙行?倒是個義氣的。”白石敷衍一句,腦子裏卻想的是鄭直。
無它,三不牙行倒賬,這手法實在太符合穿越者的德性了。事了拂衣去,餓殍留當地。這刮地皮也太狠了,以至於這月錦衣衛關餉,破天荒發的全都是折色,啥花椒木之類的,再有就是磨損度嚴重到幾乎認不出的銅錢。
可是張彩已經查清楚了,鄭家也在這次風潮裏損失慘重。不但如此,鍾大真人死了,定國公瘋了,壽寧侯、建昌侯兄弟元氣大傷,鄭直的人脈可謂損失慘重。更關鍵的是,有這麽多銀子,鄭直不造反,還給人家看大門?完全不符合穿越者的特性。假如不是鄭直,那麽就是江侃“派人想辦法把刑部關於江侃的招有弄一份。”
張彩應了一聲。很顯然,白石又有了新的思路。跟著對方這兩年,他對白石的習慣也有了解,不怕走錯,就怕沒思路。隻要有思路,就一定有收獲“東寧伯焦洵,通州衛僉事焦瀾兄弟被害案暫時沒有進展。不過這幾日焦家人依舊不停的在張家門口吵鬧,宣稱建昌侯戕害妻子。”
此刻遠處傳來陣陣鍾聲,卻不是來自京師,而是城外天地壇。
初八,由太常司官宿於祀祭清吏司。次日上本奏請皇帝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齋戒銅人亭,銅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齋戒”二字的銅牌,相傳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製)。弘治帝來到奉天殿,並傳製諭:“文武官齋戒,不飲酒,不食蔥,韭,薤(俗稱小蒜頭),不問病,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然後來到正陽門外的郊壇大祀殿致齋。
目下勳衛司人手足夠多,所以這次依舊被選調八名勳衛參與隨扈。鄭直因為上次表現,再次被朱麟點名隨行。這在旁人看來或許是苦差,是在鄭直看來,卻是能夠獲得賜婚的好機會。
鄭直也沒想到弘治帝這麽配合,他選中的三十多人裏,先後有六個人在牟斌獲罪後被任命為北鎮撫司掌印。結果這六個人如今或死於非命,或下落不明生死不知。最誇張的是兵部推選出一個石文義,剛剛得到皇帝首肯,昭命還沒有發,人沒了。
這已經超出了所有人承受的範圍,能夠這麽短時間內得知聖裁,又能夠這麽迅速殺人,那麽行刺皇帝也不難啊。於是錦衣衛也顧不上門戶之見,西司房,東司房,街道房,南鎮撫司一起上,不頂用;又請來刑部,依舊不行;大理寺,同樣沒招;最後捏著鼻子請來東廠。
廠督楊鵬親自來砸場子,結果,第二天他的侄子楊彪也落得同樣下場。這位不知名的殺手目下被三法司,錦衣衛,東廠起了一個很拽的名稱“馬蜂”。
京師可是大明中樞,如今街上有樣學樣的比比皆是。難保不會有人因為馬蜂打了個樣,而照貓畫虎,行不可說之事。到時候,就該鄭直出場了,為此他這次隨身帶上了那三顆神奇的小藥丸。
隻是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鄭直在神樂觀待了整整三日,除了感覺城外的月亮比皇宮圓外,一切都沒有任何不妥,無風無浪。
十三日一大早,百官,錦衣衛,府軍前衛,上二十衛帶刀官,在四勇營,京營等隨同下,護衛聖駕回鑾。因為參與了護駕,勳衛司所有勳衛特許中午一起參加慶成宴。
瞧著留在京裏躲懶,此刻誇耀的譚綸等人,鄭直不以為然。他又不是沒吃過好東西,自然對端上來已經涼透的飯菜沒有興趣,而是惦記江侃。
算算日子,焦家那五個兄弟如今應該去張家鬧騰了。為了自證清白,張家肯定得把焦蘭接回去,如此他和焦蘭的交易也就算啟動了。
孫漢有了那些證據,張家那之前宣揚的也就不攻自破了。隻要江侃咬死了不曉得是怎麽回事,放出來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事後張家的報複,他們目下因為主上警告,還不敢。以後?隻要再熬兩年就萬事大吉了,老鄭直不會騙自個的。一切都那麽完美“且慢,吾等承蒙聖恩也獲準入宴。按著先來後到,明明俺們先來,為啥他們卻先入?”
宮宴設在奉天殿及殿前廣場,此處正南為午門,正東為弘政門,正西為宣治門。待點卯之後,鄭直等奉命隨侍鑾駕勳衛會合留守勳衛後,一起由東門弘政門入奉天殿外列席。不曾想剛剛到了弘政門外,守門的奉禦卻要讓後到的幾位文官先入門。
若是往常,也不會有人小題大做,可今日滿朝文武都在,偏偏是武官被攔住給文官讓路,這就太打臉了。
“這位乃是翰林侍讀朱懋忠朱侍讀,丙辰科狀元。”值守弘政門的奉禦皮笑肉不笑的看著一眾勳衛“爾等武夫,還不讓路。”
這下,不光咋咋呼呼的譚綸,曹棟等人不滿,就連原本冷眼旁觀,想置身事外的陳熹等人都惱了“咋說話呢?”
朱麟每當這勳衛司把總前也是橫衝直撞的,如今不曉得為何,反而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縮到了後邊。
“吾等亦讀書。俺們鄭勳衛不但是武魁還是順天府文解元呢。”這時曹棟不嫌事大,起哄道“這是沒去考,若是考了,指不定也是個文狀元呢。”
眾人雖然與鄭直多有隔閡,可是此刻涉及到文武之爭,立刻一致對外,齊聲道“對。”曹棟帶頭,立刻把門擋住了。
幾位文臣不甘示弱,立刻針鋒相對,也湊到了眾勳衛跟前要強闖。大明的文臣最不怕的就是三件事打架,罵人,廷杖。如今內閣都敢指著主上鼻子威脅,一群米蟲在他們眼裏更不在話下。
這動靜自然將弘政門裏門外的一眾文武官員注意力吸引了過去。隻是反應不一,文臣紛紛起身助威,有些詞臣甚至直接起身湊到兩邊跟前圍觀。武臣?隻敢遠遠圍觀,冷眼旁觀。
已經進入奉天殿落座的鄭寬得到消息,起身與白鉞,石珤等人一同來到弘政門西側張望。心中不由擔心鄭直,千萬莫要強出頭。
這紛紛擾擾中,隻有鄭直和對麵的朱懋忠留在原地沒動,二人互相見禮。
“朱侍讀,雖然文武有別,但是今日俺們不妨比試一番,誰贏了誰就先過去。”當曹棟一張嘴,鄭直就感覺這是個坑。可目下已經騎虎難下,他若是此刻慫了,名頭就真的臭不可聞了。立刻趕在矛盾激化前,想了一個相對都能接受的法子。
“某,自幼不通拳腳,若比武的話,俺自然甘拜下風。”朱懋忠,姓朱,名希周,字懋忠,號玉峰,直隸蘇州府吳縣人。弘治九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十六以《大明會典》成,升翰林院侍讀。也就是講這位比鄭寬提前兩科的狀元如今算上兼官,反而落在了鄭寬身後,果然朝裏有人好做官。
“朱侍讀誤會了,此乃宮禁之地,俺們雖是武臣亦讀書。朱侍讀既然是翰林,必然文采過人,不妨俺出一對子。如果閣下對上了,那麽俺們認輸讓路。反之亦然,如何?”鄭直眼瞅著又有大批官員走了過來,不願意越鬧越大,幹脆快刀斬亂麻。
譚綸等人也曉得事情鬧大了,有些心虛,此刻聽了鄭直明顯資敵的比試,立刻搶先答應。畢竟若是輸了,就是他鄭行儉狗屁不是。甚至為了不給對方有托詞,主動和另一邊對峙的那幾個文官脫離接觸。那幾個文官自信滿滿也不想讓人詬病勝之不武,同樣也退了幾步。
周圍漸漸靜了下來。
“鄭勳衛對對子的大名俺也曉得。”卻不想朱懋忠不按常理出牌“不如由俺出一個對子請鄭勳衛對,條件不變。”
鄭直有些措手不及,他之前看過孫懷南送來的那些名對,這才有底氣。此刻對方完全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暗道這次多半要出醜了,奈何……
“怕啥,答應他。”曹棟,譚綸等人不嫌事大,慷他人之慨“不能慫。”
“請。”鄭直心裏咒罵,麵上不動。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朱懋忠也不矯情,立刻講出上聯。
話音剛落,門裏門外傳來一片叫好聲,自然是圍觀的一眾文臣。有人看鄭直周圍的一眾勳衛不懂,笑的更加開心。
鄭直眨眨眼睛,這對子沒錯吧?朱懋忠出的對子,正是他打算出的。隻是上下聯相反而已,這是記載在孫淮南送來的書裏。之所以能夠記住,很簡單,這還有一則小故事,講的是文武狀元爭道,與目下十分相似。卻不想,真的應景。之前他還怕這對子廣為人知,有些猶豫不決,如今看周圍人反應,放心了。
俺大明的文臣果然不讀書。
“快點啊。”譚綸卻帶頭催促道“上上上啊,咬……不,出對啊。”
方東趕緊道“莫吵鬧,這又不是喝水。”
對麵一眾文臣頓時又是一片哄笑。
“有了。”鄭直眯著眼瞅了瞅譚綸“兩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下聯表麵上是講船在水中行,但是卻又用了諧音,櫓速諧音魯肅,帆快諧音樊噲。與上聯,笛清同音狄青,蕭和同音蕭何,異曲同工。
隻是朱懋忠舉的諧音,狄青雖是戰功赫赫的武臣,但遠遠比不上擁有開國之功的文臣蕭何。而鄭直反其道而行之,文臣魯肅的功勞,比不上開國武將樊噲。
大明文臣還沒有到一百年後隻看立場不看是非的地步,朱懋忠沉默不語。
暗道僥幸的鄭直向不發一言的朱懋忠拱拱手,看了眼守著門的奉禦。
“可惜可惜。”奉禦笑著沒動,幾不可聞的揶揄道“鄭勳衛有這好本事咋不考個文狀元?”
鄭直拱拱手,這才抬腳走進弘政門。一幹勳衛此刻就算再傻也曉得鄭直贏了,立刻耀武揚威的走跟了進去。
這件事在鄭直看來不過是小事,可顯然是他後知後覺。開宴之後,就有答應找了過來,將他帶進奉天殿。
此刻在這裏的,已經不是弘治帝還有幾個雜毛老道和閹人,而是整個大明地位最尊貴的一群人。
“鄭勳衛文采出眾。”弘治帝的聲音依舊不大,臉色相比上次相見更白了,看來皇後老娘娘不好伺候“近日可有佳作,供諸位品評?”
“臣,偶有所得,不過言辭粗鄙,不成體統。”鄭直餘光掃了眼右手邊為首的劉健,先撇清一句“目下確有一首詞,請陛下與諸位大人品評。”
如今鄭直秩比指揮僉事,正四品,所以腆著臉認在場諸位大輩並無不妥。斟酌片刻後道“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二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是史臻享那些亂七八糟東西裏的一首詞,鄭直讀起來朗朗上口。想來對方是漏網鬼,東西都是後世的,這首詞也該是後人做的。因此也不考證,直接背了出來。當然他如今才十七,四舍五入,二十。也就把原文的‘三十’給改了。
“這詞的韻腳有些不妥,二十不如三十。”
“這怕隻是上闕吧?”
坐在皇座右手的都是勳貴和武臣,自然聽不出好壞。可是左手邊的文臣都是故紙堆裏爬出來的,立刻有人指出了不妥。
“確實隻有上闕,下闋還未成型。”鄭直哪裏瞧得出,畢竟那上邊就這麽幾句,他就認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詞。不過這並不妨礙鄭直順勢而為,反正隻要不承認,旁人拿他也沒法。
“妙。”坐在弘治帝下首的太子讚歎一句“好詞。鄭勳衛善用數字嗎?為何每首佳作都有數字?”
“卑職幼時寄養在隆興觀,香客稀少,供奉微薄,因此不得不精打細算。”鄭直一點都不寒磣,自報短處。
大明是科舉立國,講究的是寒門出貴子。就算是再有錢,入仕之後也要時不時把家貧掛在嘴上。因此,公開喊窮,不會讓人瞧不起。
“如此文采,可惜可惜。”弘治帝聽後似乎是有感而發,連道可惜。
鄭直一愣,想到了弘政門那位守門奉禦,心頭猛跳。這豬玀是不是那個意思?拚不拚?來不及多想,直接跪在大殿上“臣上科春闈失手,心有不甘。求陛下準臣本科會試入場一雪前恥。”
講完之後,渾身一哆嗦,他在幹啥?才從劉健那個老匹夫手裏活下來,咋又腦子一熱跳了進來。可目下事已至此,隻好等待禦座上豬玀的回複。倘若成了,這不就是他苦尋不到的賜婚機會嗎?不成,不成就再穿越。
“嗡嗡嗡……”大殿裏熱鬧開了。現任武臣參與春闈,本朝並非沒有先例。所以並不是可不可以,而是陛下願不願意。
吏部左侍郎焦芳眼前一亮,壓住了眼裏的激動。好好好,倘若鄭直再奪得文魁,那可就是北人開創了大明一人雙魁的先河。
去年他對鄭直講的,確實更多的是安撫,如今則不然。隻要能夠壓住南人,他都願意幫襯。
好在這一次鄭直乃至群臣都沒有等太久,片刻後弘治帝道“可。”
奉天殿東側的鄭寬心頭猛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