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鄉試、會試不同,殿試不另用朱筆謄錄,故糊名後直接由掌卷官送東閣讀卷官處,以定高下。讀卷官的工作是將試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關鍵是定出送皇帝“欽定”的前十幾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試的第三日舉行‘讀卷’,早朝後,弘治帝來到文華殿,讀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革蓋殿大學士劉健、太子太保兼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謝遷、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馬文升、戶部尚書韓文、兵部尚書劉大夏、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閔圭、工部尚書曾鑒、都察院左都禦史戴珊、右都禦史史琳、通政使司通政使田景賢、大理寺卿楊守隨、翰林院學士劉機、侍講學士楊時暢等十四人各持一份試卷,東西序立,然後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禦前讀卷。每讀完一份,即由李榮將試卷呈於禦案。
“再讀。”弘治帝聽三位閣臣讀完手中試卷後,不動聲色道。一般‘讀卷’隻讀前三份,如有旨再讀,則繼續讀卷,直到下旨免讀。讀卷結束後,讀卷官們退門外候旨。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吏部尚書馬文升領旨之後,不動聲色的拿起手中試卷讀了起來。
弘治帝麵無表情的聽著,待馬文升讀完之後,依舊道“再讀。”
戶部尚書韓文同樣領旨後拿起手中試卷讀了起來“臣對,臣聞天之道,恒久不已;聖人之道,悠久無疆。是非任人立政之徒以其具文爾也。蓋必有精勤純篤之心,以周於鼓舞變通之地,而後持中正以肅官方,則失公失慎,必期實效……”
劉健抬眼瞅了瞅弘治帝,見對方的手緩緩舒展開,有些無奈。群臣已經盡力了,鄭直畢竟是五經魁,況且對方文章確實可圈可點,將他排在第五已經是內閣最後的努力。如同主上拿天下以奉張氏般,這個狀元主上非要塞給一個娃娃,他們也沒辦法。好在如此一來,大明不但有了文武六元,還有了叔侄狀元,也算是一段佳話。
實話實說,他對鄭直雖無惡意,卻也沒有好感,畢竟嫡孫生前與之頗有齟齬。可他並不會因此就小肚雞腸,而是因緣際會。這裏有表忠心的,有納投名狀的,有不明就裏的,有渾水摸魚的。隻是鄭直命硬,讓他先武後文,不但全部躲了過去,還成為了國朝舉業百餘年的奇葩。
自前唐以來,天下間終於又有了一位文武雙全的狀元。這也算內閣諸公的殊榮,因此內閣諸公在會試結果出來後,心態就不一樣。畢竟這是出現在他們任內的,閣臣榮耀或許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散,可兩榜狀元這段佳話,隻要還有科舉,就永遠不會消失。
主上既然想發泄對內閣的不滿,那就發泄吧,隻要莫耽誤了國事就好。不過鄭直這廝出爾反爾,左右橫跳也確實讓人厭惡。若非對方負有欽命,劉健怕徹底觸怒弘治帝,真的要再親自教訓一二。
“免了。”待韓文讀完,弘治帝回了一句。
十四位讀卷官隨著李榮的提示,行禮之後退到門外候旨。
李榮則將收回的試卷呈送到弘治帝麵前。
此時,該弘治帝“禦筆”欽定一甲了。
按規矩,若內閣與主上及司禮監關係融洽,那麽最先由三位大學士讀的卷子就為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故爾許多人認為是“讀卷官取狀元”。若主上“乾綱獨斷”,則往往打破次序,但這種情況“十不一二”,弘治朝之前五科從未發生過。
弘治帝看了眼試卷,李榮立刻將前四份試卷挪開,露出第五份,果然卷頭寫明‘殿試舉人臣鄭直,年拾柒歲,係錦衣衛人。應弘治十四年鄉試中試,由舉人應弘治拾捌年會試中試,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並所習經書開具於後。三代曾祖驥,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故。祖福,真定衛指揮僉事,故。父實,真定衛指揮僉事,故。習《春秋》。禮字第伍號。’
弘治帝拿起禦筆,毫不猶豫的在上邊寫下“第一甲第一名。”
“欽定”前三名後,其餘試卷被退回東閣。弘治帝由光祿寺造辦賜讀卷官宴於文華殿,以慰勞諸官辛苦,同時彰顯聖恩。
宴畢,將鈔賜予讀卷官。劉健等十四人回到東閣,開始將第二甲第一名以下進行排列,然後拆卷填寫黃榜,拆開的試卷隨即封送內閣,等待明日“放榜”。
院子裏傳來雞鳴之音,還想再睡一會的老光棍就被人擰著耳朵拽了起來“快點起來,六叔已經在前院等著了。”
老光棍無可奈何,懵懵惺惺的坐了起來。今個兒是個重要的日子,因此,昨夜二嫚兒,少有的沒有趕人。
“看什麽?”二嫚兒瞪了眼猥瑣的望著她的老光棍“今日若做不了狀元也沒事,咱一樣是文武全才,奴知道。”
老光棍也不搭話,曉得對方怕什麽,笑著湊過去找食吃了起來。如同昨夜一般,二嫚兒嘴上依舊喋喋不休,卻順從的摟住了對方脖頸“達達,跨馬遊街時一定要穿上奴做的足衣。”
老光棍含混的應了一聲。受湯二娘會試送足衣的影響,這幾日二嫚兒,錦奴,小迷糊甚至言奴都送來了各種足衣。偏偏湯二娘再次獨辟蹊徑,送來了一條絲線編的手串。這都是老光棍的女人們一片心意,舍棄哪個,日後他都不要想好過。因此,老光棍決定,今日全穿戴上。至於有可能丟人現眼,誰在乎。有本事你們中狀元遊街去。
此刻外間傳來動靜,不多時唐姨媽拉著唐小姨媽走了進來“哎呀呀,這都是咱家的,又跑不了。快點,都在前院等著了。我們一會也要去望鳳樓看達達跨馬遊街呢。”
老光棍隻好舍了美味,起身下床,攤開手,任憑唐姨媽姐妹為他穿戴。臘梅則湊到二嫚兒身旁服侍。
“望鳳樓今個兒被咱家包了,記得湯家二姐也在三樓。”躺在炕上的二嫚兒提醒一句“是個萬裏挑一的美人。”
老光棍瞬間精神,小心翼翼答道“小生何德何能,得諸位美嬌娘垂青……”話沒講完,就被唐姨媽拽了出去,身後傳來了二嫚兒的冷笑聲。
唐小姨媽瞅了瞅,沒有跟過去,而是留了下來,湊到炕邊,幫著臘梅伺候二嫚兒。
“有話就說啊。”二嫚兒慵懶的問。
“奴怕,怕遇到奴的男人。”唐小姨媽低聲道。
“你男人剛走。”二嫚兒語氣一下子變得不高興“記不住這一點,那就回去做你的官太太吧。”
唐小姨媽臉色一下子白了“奴記得,記得住。”
金錢的魔力很大,大到隻是幾日的工夫,就可以將天不怕地不怕的段騅兒變成了受氣小媳婦,說話聲音都如同蚊子一般的唐小姨媽。至於過門前學的那些防身本事?如今的唐小姨媽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比柔弱無骨的江南女子還要軟弱可欺。
“你若是不想去,那就留下陪著十三姐。”二嫚兒敲打一下,適可而止“你們就差六歲,談得來。”
“不不不。”唐小姨媽不曉得對方何意,哪敢應承“老爺大喜的日子,奴怎麽會不想去呢。奴隻是怕給達達惹事。”
“這樣啊。”二嫚兒笑著伸出手,握住了對方的手“記住,咱們男人不惹事,卻也不怕事。”
唐小姨媽趕緊附和,心裏也沒有絲毫質疑。沒法子,得知那個強盜是清朝唯一的武狀元,又要成為文狀元,她就真的聽姐姐的話,安穩下來了,這日子指定錯不了。至於如今幾人的關係,嗐,這種事哪沒有,光她曉得的衛裏這種事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哎呀呀。”眼瞅著到了屏門。唐姨媽拉住了老光棍“忘了達達可不能直接出去。”
老光棍哭笑不得,抓了一把,接過了槐花手裏的包袱“曉得你用心了,這雙官靴可比上次的那雙好多了。”
講出來尷尬,他之所以能夠在會試想出用足衣熏試卷,實在是當時穿的那雙官靴不合腳。
“嗬嗬,小心奴告訴六太太。”唐姨媽威脅一句,卻喂了老光棍一口胭脂,然後如同蝴蝶般飛出了他的懷抱。
老光棍無奈,一伸手將看戲的槐花拽進懷裏摸了兩把,吃了兩口胭脂,這才跑向暗門。
槐花偷眼瞅了瞅盯著老光棍背影的唐姨媽,一邊輕柔身後,一邊趕緊擦擦嘴。
不得不講,有了舉業的各種榮譽加身,鄭直不但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就連周圍的人也會認為理所應當。原本很多不過是把這裏當做臨時容身之地的人,一下子安分下來。
當然,對此鄭寬等諸位前科狀元是不認同的,畢竟他們一向嚴於律己,哪像鄭直這麽荒唐。
“是不是快了點?”鄭直本來以為鄭寬這麽早趕過來是要提醒今日需要注意的地方,卻不想鄭寬絕口不提,反而講了另外一件事,有人向十三姐提親。
不怪鄭直有此一問,畢竟葉鳳儀是前個兒才沒得。他昨個才把葉大娘子弄到手,隻等葉鳳儀出殯後,抬進門。
“此人姑母是衛聖恭僖夫人,主上的保姆。原本是錦衣衛都指揮僉事,去年因為一點小事獲罪,被貶出京師,目下在宣府前衛。”鄭寬耐著性子解釋。
很多事他隻是不願意深想而已,三太太一直和十嫂住在一起,兩個人為什麽冒著生命危險來京師生孩子?趙耀慶好端端的突然進京成親,成親之後,又要立刻離京,圖什麽?果然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曾經被鄭虤,趙耀慶欺負的鄭直做起壞事來,更可恨。
好在所有人都可以證明鄭安還活著,再加上他這位兄長素來放蕩,鄭寬才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想,可這已經讓他警鍾長鳴。不過鄭寬本身就立身不正,家宅不寧,也沒有辦法當麵斥責鄭直的不堪。估摸著能救一個算一個,這幾日趕緊為十三姐尋了一門親事。
“這倒不錯。”鄭直沒有多想,內宅長久的安逸讓他已經失去了對一些事情的警惕“俺去問問十三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她多嘴的。”鄭寬真的惱了“也不用說給旁人,五虎曉得就好。”
鄭直若是此刻再聽不出鄭寬話裏有話,就白活了,立刻心虛的問“三太太那裏……”
“五虎說呢?”鄭寬看向鄭直。
殿試放榜叫“傳臚”,照例要舉行儀式。比起三月十五日的殿試,傳臚儀式的氣氛要輕鬆得多。
辰時初刻,弘治帝來到華蓋殿,正式填寫殿試一甲。李榮將前三名的試卷放在十四名讀卷官麵前,退後。此刻桌案上試卷羅列的順序就是本科殿試一甲前三名的順序。
“第一甲第一名錦衣衛人,鄭直。”劉健等人按欽定的一、二、三名依次唱名。
寫榜官隨即在早已寫好二甲、三甲全部進士姓名的黃榜上填上一甲三人姓名,籍貫,並撰寫傳臚帖子。待一切妥帖後,由尚寶司官員在黃榜上用印。
隨著鼓樂聲,執事官將黃榜束後,交由翰林院官捧出殿外等候。然後,由鴻臚寺官引導執事官行五拜三叩之禮。禮畢,鴻臚寺官奏請弘治帝升殿。
辰時初刻,弘治帝在導駕官引導下,由華蓋殿來到奉天殿升座,文武百官按常朝侍立,作堂下樂,鳴放鞭炮。禮部官由翰林官手中接過黃榜,置於案上,之後,敕房官將傳臚帖子授鴻臚寺官,傳臚正式開始。
此時,鄭直等一幹貢士早已在殿外丹墀兩邊拜位上排列,傳製官請旨後出奉天殿左門,在丹陛東朝西站立,執事官高舉放有黃榜的榜案來到丹墀禦道上放定,傳製官高唱“有製!”
鄭直立刻按之前鄭寬的提點,規規矩矩行禮。待眾貢士跪下後,傳製官高聲宣讀:“弘治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然後開始念第一甲三人、第二甲和第三甲的第一名共五人姓名“鄭直,顧鼎臣,謝丕,董玘,叚炅。”念罷,眾進士隨著口令俯、興、四拜。
鄭直聽到他的名字時,突然有種解脫感,又有一種空虛感,還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這就中狀元了?這也沒有想象中那麽難啊?果然如同史臻享講的,一切的規矩都是給別人定的。隻要你上邊有人,啥規矩都不是事。
孫漢站在隊伍後排,心中不失望是假的。畢竟他會試第九十九名,殿試自問答得也言之有物,可是竟然連三甲傳臚都不是。果然如同伯父所講,他能夠考中已然是僥幸,那麽還有必要再次冒險四天後回到過去嗎?五虎中了狀元,三弟下月就會獲釋,他就算背的再好,也隻能是在三甲打轉。再想想。
隨著武百官依次入班,有致詞官於丹陛中跪定致詞:“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接著鳴放鞭炮,皇帝起駕回鑾。禮部尚書謝遷捧榜,用雲盤承榜,黃傘前導,率眾出奉天門、午門。諸進士、王公百官皆隨榜而出,至東長安門外張掛。
鄭直因為是狀元,當仁不讓率領諸位新科進士一同觀榜。帶著探花顧什麽(沒有留意聽)和榜眼謝丕向大明門走去。
鄭寬一邊跟著百官同行,一邊接受時不時冒出來的相熟官員祝賀。這些人裏,真正高興的恐怕百不存一,甚至還有人應該心中鄙夷。畢竟一早他來了,就聽到了很多人在繪聲繪色傳昨日讀卷的事。
對此鄭寬就當聽個樂嗬,畢竟人家之所以讓他聽到就是為了看他笑話,讓他痛苦。不過讓這些人失望了,成王敗寇,實錄裏隻會記載他鄭寬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他的侄子鄭直是弘治十八年的狀元。講鄭家詩書傳家,誰敢質疑?鄭家在真定,誰敢怠慢?
再回過神,鄭寬才發覺旁邊之人是張元楨,趕忙行禮。對方笑著拉住他“五鳳樓全開了。”
鄭寬遠遠望去,果然,五鳳樓五扇大門都已經大開。今日鄭直等一甲三人可以唯一一次從正中大門走過。這是朝廷的規矩,而鄭寬三年前就從那裏走過去看榜的。
穿過正中城門,鄭直三人率領新科進士一同步行到長安左門觀榜。
他瞅著已經懸掛好的皇榜,仔細看了起來。邊璋等人名次變化不大,可是孫漢的名次卻變成了第一百八位。他毫不懷疑,若不是規矩,殿試名次與會試名次不可相差懸殊,對方做擔榜進士都有可能。
觀榜結束後,順天府尹為鄭直在烏紗帽上插金花,披紅綢,並陪同出宮。
隨著順天府傘蓋儀從,吹吹打打,浩浩蕩蕩的走上長安街,三年一次的新科進士跨馬遊街正式開始。
殿試的第三日舉行‘讀卷’,早朝後,弘治帝來到文華殿,讀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革蓋殿大學士劉健、太子太保兼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謝遷、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馬文升、戶部尚書韓文、兵部尚書劉大夏、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閔圭、工部尚書曾鑒、都察院左都禦史戴珊、右都禦史史琳、通政使司通政使田景賢、大理寺卿楊守隨、翰林院學士劉機、侍講學士楊時暢等十四人各持一份試卷,東西序立,然後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禦前讀卷。每讀完一份,即由李榮將試卷呈於禦案。
“再讀。”弘治帝聽三位閣臣讀完手中試卷後,不動聲色道。一般‘讀卷’隻讀前三份,如有旨再讀,則繼續讀卷,直到下旨免讀。讀卷結束後,讀卷官們退門外候旨。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吏部尚書馬文升領旨之後,不動聲色的拿起手中試卷讀了起來。
弘治帝麵無表情的聽著,待馬文升讀完之後,依舊道“再讀。”
戶部尚書韓文同樣領旨後拿起手中試卷讀了起來“臣對,臣聞天之道,恒久不已;聖人之道,悠久無疆。是非任人立政之徒以其具文爾也。蓋必有精勤純篤之心,以周於鼓舞變通之地,而後持中正以肅官方,則失公失慎,必期實效……”
劉健抬眼瞅了瞅弘治帝,見對方的手緩緩舒展開,有些無奈。群臣已經盡力了,鄭直畢竟是五經魁,況且對方文章確實可圈可點,將他排在第五已經是內閣最後的努力。如同主上拿天下以奉張氏般,這個狀元主上非要塞給一個娃娃,他們也沒辦法。好在如此一來,大明不但有了文武六元,還有了叔侄狀元,也算是一段佳話。
實話實說,他對鄭直雖無惡意,卻也沒有好感,畢竟嫡孫生前與之頗有齟齬。可他並不會因此就小肚雞腸,而是因緣際會。這裏有表忠心的,有納投名狀的,有不明就裏的,有渾水摸魚的。隻是鄭直命硬,讓他先武後文,不但全部躲了過去,還成為了國朝舉業百餘年的奇葩。
自前唐以來,天下間終於又有了一位文武雙全的狀元。這也算內閣諸公的殊榮,因此內閣諸公在會試結果出來後,心態就不一樣。畢竟這是出現在他們任內的,閣臣榮耀或許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散,可兩榜狀元這段佳話,隻要還有科舉,就永遠不會消失。
主上既然想發泄對內閣的不滿,那就發泄吧,隻要莫耽誤了國事就好。不過鄭直這廝出爾反爾,左右橫跳也確實讓人厭惡。若非對方負有欽命,劉健怕徹底觸怒弘治帝,真的要再親自教訓一二。
“免了。”待韓文讀完,弘治帝回了一句。
十四位讀卷官隨著李榮的提示,行禮之後退到門外候旨。
李榮則將收回的試卷呈送到弘治帝麵前。
此時,該弘治帝“禦筆”欽定一甲了。
按規矩,若內閣與主上及司禮監關係融洽,那麽最先由三位大學士讀的卷子就為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故爾許多人認為是“讀卷官取狀元”。若主上“乾綱獨斷”,則往往打破次序,但這種情況“十不一二”,弘治朝之前五科從未發生過。
弘治帝看了眼試卷,李榮立刻將前四份試卷挪開,露出第五份,果然卷頭寫明‘殿試舉人臣鄭直,年拾柒歲,係錦衣衛人。應弘治十四年鄉試中試,由舉人應弘治拾捌年會試中試,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並所習經書開具於後。三代曾祖驥,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故。祖福,真定衛指揮僉事,故。父實,真定衛指揮僉事,故。習《春秋》。禮字第伍號。’
弘治帝拿起禦筆,毫不猶豫的在上邊寫下“第一甲第一名。”
“欽定”前三名後,其餘試卷被退回東閣。弘治帝由光祿寺造辦賜讀卷官宴於文華殿,以慰勞諸官辛苦,同時彰顯聖恩。
宴畢,將鈔賜予讀卷官。劉健等十四人回到東閣,開始將第二甲第一名以下進行排列,然後拆卷填寫黃榜,拆開的試卷隨即封送內閣,等待明日“放榜”。
院子裏傳來雞鳴之音,還想再睡一會的老光棍就被人擰著耳朵拽了起來“快點起來,六叔已經在前院等著了。”
老光棍無可奈何,懵懵惺惺的坐了起來。今個兒是個重要的日子,因此,昨夜二嫚兒,少有的沒有趕人。
“看什麽?”二嫚兒瞪了眼猥瑣的望著她的老光棍“今日若做不了狀元也沒事,咱一樣是文武全才,奴知道。”
老光棍也不搭話,曉得對方怕什麽,笑著湊過去找食吃了起來。如同昨夜一般,二嫚兒嘴上依舊喋喋不休,卻順從的摟住了對方脖頸“達達,跨馬遊街時一定要穿上奴做的足衣。”
老光棍含混的應了一聲。受湯二娘會試送足衣的影響,這幾日二嫚兒,錦奴,小迷糊甚至言奴都送來了各種足衣。偏偏湯二娘再次獨辟蹊徑,送來了一條絲線編的手串。這都是老光棍的女人們一片心意,舍棄哪個,日後他都不要想好過。因此,老光棍決定,今日全穿戴上。至於有可能丟人現眼,誰在乎。有本事你們中狀元遊街去。
此刻外間傳來動靜,不多時唐姨媽拉著唐小姨媽走了進來“哎呀呀,這都是咱家的,又跑不了。快點,都在前院等著了。我們一會也要去望鳳樓看達達跨馬遊街呢。”
老光棍隻好舍了美味,起身下床,攤開手,任憑唐姨媽姐妹為他穿戴。臘梅則湊到二嫚兒身旁服侍。
“望鳳樓今個兒被咱家包了,記得湯家二姐也在三樓。”躺在炕上的二嫚兒提醒一句“是個萬裏挑一的美人。”
老光棍瞬間精神,小心翼翼答道“小生何德何能,得諸位美嬌娘垂青……”話沒講完,就被唐姨媽拽了出去,身後傳來了二嫚兒的冷笑聲。
唐小姨媽瞅了瞅,沒有跟過去,而是留了下來,湊到炕邊,幫著臘梅伺候二嫚兒。
“有話就說啊。”二嫚兒慵懶的問。
“奴怕,怕遇到奴的男人。”唐小姨媽低聲道。
“你男人剛走。”二嫚兒語氣一下子變得不高興“記不住這一點,那就回去做你的官太太吧。”
唐小姨媽臉色一下子白了“奴記得,記得住。”
金錢的魔力很大,大到隻是幾日的工夫,就可以將天不怕地不怕的段騅兒變成了受氣小媳婦,說話聲音都如同蚊子一般的唐小姨媽。至於過門前學的那些防身本事?如今的唐小姨媽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比柔弱無骨的江南女子還要軟弱可欺。
“你若是不想去,那就留下陪著十三姐。”二嫚兒敲打一下,適可而止“你們就差六歲,談得來。”
“不不不。”唐小姨媽不曉得對方何意,哪敢應承“老爺大喜的日子,奴怎麽會不想去呢。奴隻是怕給達達惹事。”
“這樣啊。”二嫚兒笑著伸出手,握住了對方的手“記住,咱們男人不惹事,卻也不怕事。”
唐小姨媽趕緊附和,心裏也沒有絲毫質疑。沒法子,得知那個強盜是清朝唯一的武狀元,又要成為文狀元,她就真的聽姐姐的話,安穩下來了,這日子指定錯不了。至於如今幾人的關係,嗐,這種事哪沒有,光她曉得的衛裏這種事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哎呀呀。”眼瞅著到了屏門。唐姨媽拉住了老光棍“忘了達達可不能直接出去。”
老光棍哭笑不得,抓了一把,接過了槐花手裏的包袱“曉得你用心了,這雙官靴可比上次的那雙好多了。”
講出來尷尬,他之所以能夠在會試想出用足衣熏試卷,實在是當時穿的那雙官靴不合腳。
“嗬嗬,小心奴告訴六太太。”唐姨媽威脅一句,卻喂了老光棍一口胭脂,然後如同蝴蝶般飛出了他的懷抱。
老光棍無奈,一伸手將看戲的槐花拽進懷裏摸了兩把,吃了兩口胭脂,這才跑向暗門。
槐花偷眼瞅了瞅盯著老光棍背影的唐姨媽,一邊輕柔身後,一邊趕緊擦擦嘴。
不得不講,有了舉業的各種榮譽加身,鄭直不但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就連周圍的人也會認為理所應當。原本很多不過是把這裏當做臨時容身之地的人,一下子安分下來。
當然,對此鄭寬等諸位前科狀元是不認同的,畢竟他們一向嚴於律己,哪像鄭直這麽荒唐。
“是不是快了點?”鄭直本來以為鄭寬這麽早趕過來是要提醒今日需要注意的地方,卻不想鄭寬絕口不提,反而講了另外一件事,有人向十三姐提親。
不怪鄭直有此一問,畢竟葉鳳儀是前個兒才沒得。他昨個才把葉大娘子弄到手,隻等葉鳳儀出殯後,抬進門。
“此人姑母是衛聖恭僖夫人,主上的保姆。原本是錦衣衛都指揮僉事,去年因為一點小事獲罪,被貶出京師,目下在宣府前衛。”鄭寬耐著性子解釋。
很多事他隻是不願意深想而已,三太太一直和十嫂住在一起,兩個人為什麽冒著生命危險來京師生孩子?趙耀慶好端端的突然進京成親,成親之後,又要立刻離京,圖什麽?果然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曾經被鄭虤,趙耀慶欺負的鄭直做起壞事來,更可恨。
好在所有人都可以證明鄭安還活著,再加上他這位兄長素來放蕩,鄭寬才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想,可這已經讓他警鍾長鳴。不過鄭寬本身就立身不正,家宅不寧,也沒有辦法當麵斥責鄭直的不堪。估摸著能救一個算一個,這幾日趕緊為十三姐尋了一門親事。
“這倒不錯。”鄭直沒有多想,內宅長久的安逸讓他已經失去了對一些事情的警惕“俺去問問十三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她多嘴的。”鄭寬真的惱了“也不用說給旁人,五虎曉得就好。”
鄭直若是此刻再聽不出鄭寬話裏有話,就白活了,立刻心虛的問“三太太那裏……”
“五虎說呢?”鄭寬看向鄭直。
殿試放榜叫“傳臚”,照例要舉行儀式。比起三月十五日的殿試,傳臚儀式的氣氛要輕鬆得多。
辰時初刻,弘治帝來到華蓋殿,正式填寫殿試一甲。李榮將前三名的試卷放在十四名讀卷官麵前,退後。此刻桌案上試卷羅列的順序就是本科殿試一甲前三名的順序。
“第一甲第一名錦衣衛人,鄭直。”劉健等人按欽定的一、二、三名依次唱名。
寫榜官隨即在早已寫好二甲、三甲全部進士姓名的黃榜上填上一甲三人姓名,籍貫,並撰寫傳臚帖子。待一切妥帖後,由尚寶司官員在黃榜上用印。
隨著鼓樂聲,執事官將黃榜束後,交由翰林院官捧出殿外等候。然後,由鴻臚寺官引導執事官行五拜三叩之禮。禮畢,鴻臚寺官奏請弘治帝升殿。
辰時初刻,弘治帝在導駕官引導下,由華蓋殿來到奉天殿升座,文武百官按常朝侍立,作堂下樂,鳴放鞭炮。禮部官由翰林官手中接過黃榜,置於案上,之後,敕房官將傳臚帖子授鴻臚寺官,傳臚正式開始。
此時,鄭直等一幹貢士早已在殿外丹墀兩邊拜位上排列,傳製官請旨後出奉天殿左門,在丹陛東朝西站立,執事官高舉放有黃榜的榜案來到丹墀禦道上放定,傳製官高唱“有製!”
鄭直立刻按之前鄭寬的提點,規規矩矩行禮。待眾貢士跪下後,傳製官高聲宣讀:“弘治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然後開始念第一甲三人、第二甲和第三甲的第一名共五人姓名“鄭直,顧鼎臣,謝丕,董玘,叚炅。”念罷,眾進士隨著口令俯、興、四拜。
鄭直聽到他的名字時,突然有種解脫感,又有一種空虛感,還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這就中狀元了?這也沒有想象中那麽難啊?果然如同史臻享講的,一切的規矩都是給別人定的。隻要你上邊有人,啥規矩都不是事。
孫漢站在隊伍後排,心中不失望是假的。畢竟他會試第九十九名,殿試自問答得也言之有物,可是竟然連三甲傳臚都不是。果然如同伯父所講,他能夠考中已然是僥幸,那麽還有必要再次冒險四天後回到過去嗎?五虎中了狀元,三弟下月就會獲釋,他就算背的再好,也隻能是在三甲打轉。再想想。
隨著武百官依次入班,有致詞官於丹陛中跪定致詞:“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接著鳴放鞭炮,皇帝起駕回鑾。禮部尚書謝遷捧榜,用雲盤承榜,黃傘前導,率眾出奉天門、午門。諸進士、王公百官皆隨榜而出,至東長安門外張掛。
鄭直因為是狀元,當仁不讓率領諸位新科進士一同觀榜。帶著探花顧什麽(沒有留意聽)和榜眼謝丕向大明門走去。
鄭寬一邊跟著百官同行,一邊接受時不時冒出來的相熟官員祝賀。這些人裏,真正高興的恐怕百不存一,甚至還有人應該心中鄙夷。畢竟一早他來了,就聽到了很多人在繪聲繪色傳昨日讀卷的事。
對此鄭寬就當聽個樂嗬,畢竟人家之所以讓他聽到就是為了看他笑話,讓他痛苦。不過讓這些人失望了,成王敗寇,實錄裏隻會記載他鄭寬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他的侄子鄭直是弘治十八年的狀元。講鄭家詩書傳家,誰敢質疑?鄭家在真定,誰敢怠慢?
再回過神,鄭寬才發覺旁邊之人是張元楨,趕忙行禮。對方笑著拉住他“五鳳樓全開了。”
鄭寬遠遠望去,果然,五鳳樓五扇大門都已經大開。今日鄭直等一甲三人可以唯一一次從正中大門走過。這是朝廷的規矩,而鄭寬三年前就從那裏走過去看榜的。
穿過正中城門,鄭直三人率領新科進士一同步行到長安左門觀榜。
他瞅著已經懸掛好的皇榜,仔細看了起來。邊璋等人名次變化不大,可是孫漢的名次卻變成了第一百八位。他毫不懷疑,若不是規矩,殿試名次與會試名次不可相差懸殊,對方做擔榜進士都有可能。
觀榜結束後,順天府尹為鄭直在烏紗帽上插金花,披紅綢,並陪同出宮。
隨著順天府傘蓋儀從,吹吹打打,浩浩蕩蕩的走上長安街,三年一次的新科進士跨馬遊街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