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難辦?那你就不要辦了
漢武帝:這個穿越者太敢說 作者:我要吃山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麵對劉徹那充滿期待的眼神,董仲舒無奈道:“陛下,臣如今年事已高,精力不濟,恐怕難以勝任此事。”
他的學生都是經過篩選和考察才收入門下的,那些毫無基礎的兵卒學起文字來會有多麽艱難,他根本無法想象。
吃慣了大魚大肉,誰還想去吃糠咽菜啊,有太子在這,帝國的儲君他不好好教,去教那些粗鄙武夫?
他都這麽大年紀了,又是當朝太子太傅,總不能讓他親自去吧,體麵還要不要了,至於其他人,會認真教那些武夫麽?
董仲舒完全不看好這項政策。
“朕當然不會讓董公親自去,太子還需要你教導呢。”
“其他儒家弟子呢,有拚音法和簡化字會大大加快學習速度,朕可以為此給他們記功。”
劉徹自然不會讓他們白幹,該給好處都是會給的。
“難啊。”
“難?”
“難!”董仲舒再次強調,沒有幾個讀書人會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軍營之中,就是給官位都沒什麽用。
“難的話可以不做。”
劉徹冷笑一聲,“富民侯可是想去軍中教授那些兵卒讀書識字,朕把機會先給了你們,以後可不要後悔。”
“要是富民侯願意的話自然最好,他還年輕,精力充足,臣實在精力不濟,也無法強行讓門人弟子去做此事。”
這天下間想要讀書識字的人那麽多,他儒家根本教導不過來,誰還有時間去教那些粗鄙武夫。
那些人拿著兵器砍人還可以,讓他們讀書識字真是天方夜譚,有這個時間他都能多教出幾個弟子了。
董仲舒當然能看懂這裏麵的利益,這是在軍中擴大影響的好機會,可他儒家需要這個麽。
有同樣的時間,他儒家能夠教出更多的人去當官了,這些人才是擴大儒家影響的關鍵。
“那董公就安心教導太子,朕不打擾了。”
劉徹說完就走,心裏暗罵,等今古文之爭開始的時候,看你們怎麽來討好朕。
沒能從董仲舒這裏得到想要的支持,劉徹並不意外,這些人表麵上忠於自己,忠於大漢,實際上都有自己的盤算。
想來想去,還是汲黯比較好,雖然嘴臭了點,但真是一心為國,其他的小缺點也不是不能忍受。
至於衛青霍去病這些人,和自己的關係太親近,隻要處理好自己和太子的關係,就能牢牢把這些人掌握在手裏。
現在的劉徹正當壯年,意氣風發。
他正打算去看看自己的二皇子,沒想到被陸鳴堵個正著。
“愛卿何事啊?”聲音中甚至帶著點甜味。
陸鳴聽得直起雞皮疙瘩,真想大聲告訴劉徹,這不是他的畫風,不要亂改說話風格好不好。
強忍著別扭感,陸鳴答道:“關於閱兵和李將軍出海的事情,想要和陛下請示。”
聽陸鳴說完那些設想後,劉徹無奈道:“你是有多討厭那些方士啊,就這麽怕朕會再次相信他們麽。”
陸鳴真想給他個白眼,你自己迷信到什麽程度心裏沒點數麽,但凡你有高祖劉邦一半的灑脫,我也不至於這麽操心啊。
漢高祖劉邦,在所有開國君主裏,甚至是在所有帝王中,都是最瀟灑的存在。
六十多歲時舊傷複發,呂雉派人為他治病,他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這個理念對不對另說,這份前後一致就足以吊打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晚年狂嗑丹藥的皇帝,比如劉徹和李隆基,到了晚年都變得讓人唏噓。
劉邦病倒後,路過沛縣時還能和父老鄉親喝上十幾天的酒,每天都是痛飲,生死之間還能如此豪邁,怪不得被稱為史盲鑒定器。
之後的漢文帝同樣看淡生死,在遺詔中對生死的態度寫得清清楚楚,漢景帝也沒有搞出什麽求仙的事情來。
陸鳴都懷疑劉家的基因是不是發生了突變,劉徹才這麽熱衷於求仙問道,長生不死。
在這方麵,劉徹真是丟了祖宗的臉,經常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陸鳴生怕他哪天就會被方士重新忽悠跑。
“陛下說笑了,臣怎麽會不相信陛下呢?”
陸鳴也越來越佩服自己睜眼說瞎話的本事,臉不紅氣不喘的。
“隻是這些方士需要一個去處,不讓他們影響朝政的話,送到外麵也不錯,幫著朝廷找一找海外的各類礦藏,也算不浪費他們的價值。”
劉徹想了想,決定還是以閱兵為主,不能掃了他閱兵的興致。
“放在閱兵之後吧,朕還打算讓各個諸侯王們看看大漢的軍威,這些方士容易被他們看笑話。”
“之後朕再找個機會,讓這些方士在大庭廣眾下登場,誰出海尋仙過,誰見過仙人,就讓他們和李廣一起去,誰不敢去就定他個欺君之罪。”
“還是陛下考慮的周全,臣佩服之至。”
果然,給領導準備方案時,最好先準備一個有瑕疵的方案,以便讓領導有修改的空間,這樣在滿足領導掌控欲的同時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剛才朕去找董仲舒了,他果然對教導軍中將士識字沒什麽興趣。”
董仲舒說的那些問題他也了解,確實困難重重,短時間內難以見到重大成果,但誰讓他是個長壽皇帝呢。
“既然他都不願意,朕覺得其他儒家人也不會願意在這個事情上耗費精力,還是要像你說的那樣,在軍中培養自己的教學人員,開展掃盲行動。”
劉徹現在是鐵了心要在這些最普通的兵卒麵前樹立自己好皇帝的形象,聽陸鳴說過後世的掃盲運動後,就一直極為動心。
考慮到陸鳴畢竟是個侯爵,不好讓他親自去擔任掃盲老師,那樣實在是有失身份,劉徹才打算讓儒家人來負責此事,沒想到儒家也自恃身份不想去。
以董仲舒的秉性都看不上那些底層兵卒,找理由推脫,其他的儒家弟子也不用期待了。
這些人口口聲聲說著天下百姓,說著有教無類,真讓他們去貼近底層的時候,又有幾人願意呢?
他的學生都是經過篩選和考察才收入門下的,那些毫無基礎的兵卒學起文字來會有多麽艱難,他根本無法想象。
吃慣了大魚大肉,誰還想去吃糠咽菜啊,有太子在這,帝國的儲君他不好好教,去教那些粗鄙武夫?
他都這麽大年紀了,又是當朝太子太傅,總不能讓他親自去吧,體麵還要不要了,至於其他人,會認真教那些武夫麽?
董仲舒完全不看好這項政策。
“朕當然不會讓董公親自去,太子還需要你教導呢。”
“其他儒家弟子呢,有拚音法和簡化字會大大加快學習速度,朕可以為此給他們記功。”
劉徹自然不會讓他們白幹,該給好處都是會給的。
“難啊。”
“難?”
“難!”董仲舒再次強調,沒有幾個讀書人會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軍營之中,就是給官位都沒什麽用。
“難的話可以不做。”
劉徹冷笑一聲,“富民侯可是想去軍中教授那些兵卒讀書識字,朕把機會先給了你們,以後可不要後悔。”
“要是富民侯願意的話自然最好,他還年輕,精力充足,臣實在精力不濟,也無法強行讓門人弟子去做此事。”
這天下間想要讀書識字的人那麽多,他儒家根本教導不過來,誰還有時間去教那些粗鄙武夫。
那些人拿著兵器砍人還可以,讓他們讀書識字真是天方夜譚,有這個時間他都能多教出幾個弟子了。
董仲舒當然能看懂這裏麵的利益,這是在軍中擴大影響的好機會,可他儒家需要這個麽。
有同樣的時間,他儒家能夠教出更多的人去當官了,這些人才是擴大儒家影響的關鍵。
“那董公就安心教導太子,朕不打擾了。”
劉徹說完就走,心裏暗罵,等今古文之爭開始的時候,看你們怎麽來討好朕。
沒能從董仲舒這裏得到想要的支持,劉徹並不意外,這些人表麵上忠於自己,忠於大漢,實際上都有自己的盤算。
想來想去,還是汲黯比較好,雖然嘴臭了點,但真是一心為國,其他的小缺點也不是不能忍受。
至於衛青霍去病這些人,和自己的關係太親近,隻要處理好自己和太子的關係,就能牢牢把這些人掌握在手裏。
現在的劉徹正當壯年,意氣風發。
他正打算去看看自己的二皇子,沒想到被陸鳴堵個正著。
“愛卿何事啊?”聲音中甚至帶著點甜味。
陸鳴聽得直起雞皮疙瘩,真想大聲告訴劉徹,這不是他的畫風,不要亂改說話風格好不好。
強忍著別扭感,陸鳴答道:“關於閱兵和李將軍出海的事情,想要和陛下請示。”
聽陸鳴說完那些設想後,劉徹無奈道:“你是有多討厭那些方士啊,就這麽怕朕會再次相信他們麽。”
陸鳴真想給他個白眼,你自己迷信到什麽程度心裏沒點數麽,但凡你有高祖劉邦一半的灑脫,我也不至於這麽操心啊。
漢高祖劉邦,在所有開國君主裏,甚至是在所有帝王中,都是最瀟灑的存在。
六十多歲時舊傷複發,呂雉派人為他治病,他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這個理念對不對另說,這份前後一致就足以吊打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晚年狂嗑丹藥的皇帝,比如劉徹和李隆基,到了晚年都變得讓人唏噓。
劉邦病倒後,路過沛縣時還能和父老鄉親喝上十幾天的酒,每天都是痛飲,生死之間還能如此豪邁,怪不得被稱為史盲鑒定器。
之後的漢文帝同樣看淡生死,在遺詔中對生死的態度寫得清清楚楚,漢景帝也沒有搞出什麽求仙的事情來。
陸鳴都懷疑劉家的基因是不是發生了突變,劉徹才這麽熱衷於求仙問道,長生不死。
在這方麵,劉徹真是丟了祖宗的臉,經常做出違背祖宗的決定。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陸鳴生怕他哪天就會被方士重新忽悠跑。
“陛下說笑了,臣怎麽會不相信陛下呢?”
陸鳴也越來越佩服自己睜眼說瞎話的本事,臉不紅氣不喘的。
“隻是這些方士需要一個去處,不讓他們影響朝政的話,送到外麵也不錯,幫著朝廷找一找海外的各類礦藏,也算不浪費他們的價值。”
劉徹想了想,決定還是以閱兵為主,不能掃了他閱兵的興致。
“放在閱兵之後吧,朕還打算讓各個諸侯王們看看大漢的軍威,這些方士容易被他們看笑話。”
“之後朕再找個機會,讓這些方士在大庭廣眾下登場,誰出海尋仙過,誰見過仙人,就讓他們和李廣一起去,誰不敢去就定他個欺君之罪。”
“還是陛下考慮的周全,臣佩服之至。”
果然,給領導準備方案時,最好先準備一個有瑕疵的方案,以便讓領導有修改的空間,這樣在滿足領導掌控欲的同時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剛才朕去找董仲舒了,他果然對教導軍中將士識字沒什麽興趣。”
董仲舒說的那些問題他也了解,確實困難重重,短時間內難以見到重大成果,但誰讓他是個長壽皇帝呢。
“既然他都不願意,朕覺得其他儒家人也不會願意在這個事情上耗費精力,還是要像你說的那樣,在軍中培養自己的教學人員,開展掃盲行動。”
劉徹現在是鐵了心要在這些最普通的兵卒麵前樹立自己好皇帝的形象,聽陸鳴說過後世的掃盲運動後,就一直極為動心。
考慮到陸鳴畢竟是個侯爵,不好讓他親自去擔任掃盲老師,那樣實在是有失身份,劉徹才打算讓儒家人來負責此事,沒想到儒家也自恃身份不想去。
以董仲舒的秉性都看不上那些底層兵卒,找理由推脫,其他的儒家弟子也不用期待了。
這些人口口聲聲說著天下百姓,說著有教無類,真讓他們去貼近底層的時候,又有幾人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