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觀察使之變動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湯國輔在朝中最後的掙紮也沒有泛起什麽波浪,他重金請的朝中大臣幫手沒成功,沒有讓整件劫皇糧案的注意力轉移到延壽教上。
因為彭秋東也上奏折為延壽教辯解,作保這件事不可能是延壽教幹的。延壽教在安右道遵紀守法,安分守己,絕不會造反。
因此,劫皇糧案實在查不出來,最終定性為護鏢的鏢隊無能被盜賊打敗,並引發荊襄道刁民哄搶,最終淮揚道的秋糧秋稅就這麽被搶了個幹淨。
劃分責任荊襄道背了三成,因為治安不靖,平民百姓沒有教化,還敢哄搶皇糧。護鏢隊背了三成責任,因為他們無能,居然不敢和盜賊死戰戰死而是跑了。如果將來抓到,定要投入大牢審訊。
湯國輔則擔了四成責任,因為他和延壽教的矛盾導致這一次的秋糧秋稅不經過安右道卻去了荊襄道,不是過去的老路線,還沒有請更多更好的鏢隊,才會導致此案發生。
為此,荊襄道需負擔起三成損失,不論是追查那些逃掉的盜賊還是從哄搶皇糧的刁民手中把糧再收回來,都得辦到。但是可以分三年補上。
湯國輔呢需要負擔四成。東廠向朝廷匯報了關於他在淮揚道的諸多“不端”,淮揚道人也拋棄了湯國輔,不想他為了彌補損失在淮揚道再次橫征暴斂,也通過聯係禦史上了許多證據,開始彈劾湯國輔。
大勢已成,文官集團放棄了湯國輔,勸他體麵一點自己辭官,別讓大家難做。
湯國輔無奈上表辭官,興漢皇帝沒有挽留,直接允了。
其實湯國輔辭官是好事,因為如果他繼續在任上,就得頭疼這四成損失從哪裏彌補。再從淮揚道裏找的話,小民已經沒糧沒錢了,僥幸沒破產的都元氣大傷,欠一屁股債的人不知凡幾。到時候他隻能衝著地主、富人下手,而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湯國輔指揮手下對付小民可以,可對付這些人手下們先慫了,根本不敢。惹出事來你這個觀察使拍拍屁股就走,其他人可是要留下來繼續當官的。
牆倒眾人推,加上湯國輔也對這筆找回損失的“責任”十分頭疼,爽快地辭官。
他一辭官,原本被東廠抓起來控製的湯家外圍勢力也陸陸續續被放出來了。當然,都交了一筆錢來洗脫“罪名”。如果不交這個錢,就關著慢慢“審”吧。湯家為了名聲不掉到地上,掏錢給東廠的人,總算把自己人給贖了出來。
在離開淮揚道之前,仿佛一下子老了幾歲,已經沒有過去那股精神氣的湯國輔堅決邀請了東廠特使範興赴宴。
範興本來不想去的,怕是鴻門宴。但是湯國輔仿佛知道範興的顧慮,特意告訴了地點是在一個露天的地方,意思就是埋伏不了殺手。
範興覺得對方都這樣坦誠了,不至於是為了下毒毒死自己吧?因此赴了宴,想看看湯國輔還有什麽花招。
沒想到這宴會近到隻有他們兩人對坐,飲食簡單亦沒有歌姬伴舞唱曲,他們的護衛都坐的遠遠的,屬實有點無聊。
可來都來了,範興也不好起身離開,隻能看著這個剛剛辭官成為平民的前淮揚道觀察使怎麽一杯又一杯地飲酒,展現他的落寞。
直到湯國輔將醉,這才忽然對著範興說了一席話:
“範大人,這些天我覺都睡不著,一宿一宿地想到底是得罪了誰。這兒也不對,那兒也不是,這件事已經成了我心中的魔障。”
“哦?湯先生信佛,懂魔障。”
“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誰做的,我絕不會和任何人提這件事。我已經成了平民,隻想解心中的疑惑,否則我怕是一輩子都要糾結於此事。範大人,你就當可憐可憐我。”
範興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道:“我並未去荊襄道查案,並不知道來龍去脈。”
湯國輔用醉眼看著範興,竟然笑了:“哈哈哈哈,範大人,您點個頭就行,是不是延壽教?你收了延壽教的錢,來弄我,您點個頭就行。我已經是個平民了,隻想知道是不是。”
範興根本懶得點頭。雖然他心裏也傾向於能在事情辦完之後跑的這麽幹淨的,必定和延壽教脫不了關係。但他也明白這種猜測毫無用處,周宇拿了多少萬貫的錢請他們東廠幫忙弄湯國輔,範興已經先入為主了,覺得九成是周宇幹的。可是他吃飽了撐著跟湯國輔說幹嘛。
湯國輔見範興根本沒有反應,連表情都沒變,忍不住再說道:“您不做聲,是默認了嗎?”
範興略帶著一絲不耐煩地說:“湯先生,若是我說沒有人要整你,你肯定不信,的確有人想要你不痛快。但對方勢力龐大,我既不知道,也不可能告訴你什麽的。”
湯國輔聽到這卻眼睛一亮,他雖然在心裏已經篤定了有人要整自己,但從東廠口中得到確認,他仍舊精神了一些。
“那人,那人是看上了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
範興還是那句話:“我亦不知。”
湯國輔眼中精光一閃:“這次的事誰得利最大,就是誰幹的。謝範大人。”
範興最終還是從湯國輔手中拿到了一份禮物,打破了自己沒有收湯家一文錢的堅持,用這個舉動算是和湯家和解了。
離開之時,範興對於湯國輔的腦補隻覺得好笑。他將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當成了最大的利益,卻不知道要整他的人根本隻是因為雙方交惡了,看他不舒服而已。什麽利益根本不在人家的考慮之內。
範興挺高興的,自己算是圓滿完成了這件任務。湯國輔從一省觀察使之尊辭官變成平民,想必周教主肯定能夠滿意吧。
範興不知道的是,湯國輔辭官之前,朝中就已經暗流湧動了。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空出來,升上去就是正三品大員,各勢力當然要爭一爭。
一時間,興漢皇帝的麵前,已經有文官進折子,或者麵見皇帝進行推薦了。
湯國輔的“倒台”比較突然,所以根本沒有人提前準備,因此文官集團台麵下的利益交換有些來不及,大家隻能各自使出手段,因此就沒有了以前有什麽缺,吏部端到皇帝麵前的菜,隻有一道主菜和幾道配菜的情況發生。
以前一般是文官集團先在台麵下先決定好了,然後端出一道烹飪精美的主菜,然後配上幾道寡淡無味,最多稍微擺一下盤的配菜,然後問皇帝老爺您想吃哪道菜。除非皇帝因為膈應而故意選配菜,否則皇帝又怎麽樣,還不是什麽都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一次大家各使手段了,興漢皇帝總算有了菜單可以憑自己的喜好來點。
目前有三個人選最有希望,一個是揚州知州宋誌遠,畢竟是淮揚道裏的,資曆也夠,提拔起來先過渡一下,如果做得好再轉正嘛。
第二個是朝中大佬建議的起複一位老資格韓振海。對方過去因為皇帝年輕時直言懟了皇帝而遭到厭惡奪官後棄用,現在都這麽些年過去了,皇帝陛下也成熟了,對方這些年因為沒有做官在民間反而養望了。論過去的功績和到達的高度,以及資格都是很合適的來收拾淮揚道這個爛攤子的人選。
唯一的問題就是皇帝陛下對韓振海的惡感消失了沒有。
第三個是皇帝陛下屬意的人選——彭秋東。彭秋東在安右道幹的足夠好,如果沒有淮揚道這件事,他確實是想讓他繼續在安右道繼續做的,畢竟有一個維持著繁榮的省,皇帝陛下臉上也能好看點。
但既然是能吏,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啊。政治99的文官放在發展到頂的地方繼續治政實在太浪費了。
像淮揚道這種上限夠高,現在因為各種原因發展不進反退的地方,才應該是彭秋東這樣的能吏發揮能力的地方。皇帝陛下期待兩三年之後,可以看到又一個“安右道”出現。
三個人選競爭中,彭秋東其實是最不想動的那個。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在安右道待下去,總有一天要離開的嘛。把一方大員放在同一個地方太久,那就是培養一個地頭蛇了,屆時從上到下都會是他的人,尾大不掉。
如果一直在安右道賴著,說不定哪一天他調動一下直接去了離安右道遠遠的省,那時候延壽教夠不到自己,那豈不是要失去助力?
因此,最不想動彈的彭秋東在皇帝詢問他的意見時咬咬牙說了願往,願意去淮揚道接那爛攤子。
當然,在那之前他提前問了周宇的意見。
周宇隻糾結了一下。他覺得就算換一個安右道的觀察使,延壽教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畢竟安右道已經成了延壽教的大本營,真正的百萬百姓衣食所係,真的搞延壽教就是和安右道所有的百姓過不去。
換一個觀察使而已,不礙事。
於是彭秋東才敢答應皇上自己調動到淮揚道去當觀察使,因為延壽教就在隔壁,自己可以請他們過來幫忙發展的。
彭秋東平調到淮揚道當觀察使的事在朝中基本上沒人敢有意見。
就說彭秋東這兩年出的風頭,和他簡在帝心的受寵程度,誰去碰他啊,誰碰都是碎那兒。
另外就是,彭秋東走了,安右道不是空出來了麽?
這丟了芝麻撿西瓜啊!原本隻是個要去收拾爛攤子的淮揚道缺觀察使,現在成了富得滋滋冒油的安右道缺觀察使。
頓時,原本隻是在台麵下翻滾的波浪,忽然就像是沸騰了一樣把台麵掀開了,文官集團內部默契直接消失,大家爭出了狗腦子。
從各種渠道來影響皇帝的決定,連後宮都被外戚請求吹了枕頭風,不管是正著吹還是反著吹。總之總有人說某人的好話,也總有人講某人的壞話,不管是不是真的還是謠言,興漢皇帝的身邊一直都有人趁著各種機會給他提意見。
一個此時天底下最肥的省的觀察使位置,引起了朝堂上的爭搶。
這個最肥的省不是說整個省的經濟總量,而是上繳糧稅的能力。南方有些省因為長期積累,比安右道更富,但是他們土地兼並嚴重,出的官員還多,庇護在官員名下不用繳稅的田產高達數十萬頃。
所以它們再富,繳的糧稅也就那麽點,運到京城還要耗費一筆。
安右道的富卻是富在民,延壽教這個安右道最大的地主不是當官的,所有的田地都願意繳稅。而且這還是在他們之前新拓荒的田地免稅三年的情況下做到的,現在隨著時間推移,那些過去拓荒的田地也要繳糧稅了。這豈不是彭秋東栽樹,後人乘涼麽?
安右道正常情況下隻會比那些南方大省納的糧稅更多,因為延壽教雖然土地被兼並到延壽教內,卻照常納稅,這一下子就比那些所謂富庶的省份強得多了。
不論是誰,就算是頭豬坐到安右道觀察使的位置上,隻要別亂來就待著不動,安右道繳的糧稅也能是天下前三的。
這種地方不是“風水寶地”,什麽地方算風水寶地?近二十年內天上有掉下來過這種等級的肥肉麽?大家都饞壞了。
圍繞著安右道觀察使人選的爭奪整整持續了半個月,最終還是文官集團大佬們統一了意見,將一大堆不自量力的人摁了下去,繼續推他們的主菜——韓振海。
說實話興漢皇帝對韓振海還是有些膈應的,畢竟過去這位懟過年輕的皇帝,自己奪了他的官位,雙方是有罅隙在的。
現在竟然要把這位捧上安右道觀察使的位置,皇帝是有些些不樂意的。
但是淮揚道揚州知州宋誌遠已經不考慮了,畢竟他的優勢隻是因為是淮揚道做官的知州,現在談的是安右道,他沒有了競爭力。
於是,韓振海最終還是在朝中大佬們的極力推薦下,勉強讓皇帝開了口,準了他當安右道的新觀察使。
這位被興漢皇帝一擼擼到底成為平民,在民間養望10年的五十五歲老者一躍成為了安右道新的觀察使。
因為彭秋東也上奏折為延壽教辯解,作保這件事不可能是延壽教幹的。延壽教在安右道遵紀守法,安分守己,絕不會造反。
因此,劫皇糧案實在查不出來,最終定性為護鏢的鏢隊無能被盜賊打敗,並引發荊襄道刁民哄搶,最終淮揚道的秋糧秋稅就這麽被搶了個幹淨。
劃分責任荊襄道背了三成,因為治安不靖,平民百姓沒有教化,還敢哄搶皇糧。護鏢隊背了三成責任,因為他們無能,居然不敢和盜賊死戰戰死而是跑了。如果將來抓到,定要投入大牢審訊。
湯國輔則擔了四成責任,因為他和延壽教的矛盾導致這一次的秋糧秋稅不經過安右道卻去了荊襄道,不是過去的老路線,還沒有請更多更好的鏢隊,才會導致此案發生。
為此,荊襄道需負擔起三成損失,不論是追查那些逃掉的盜賊還是從哄搶皇糧的刁民手中把糧再收回來,都得辦到。但是可以分三年補上。
湯國輔呢需要負擔四成。東廠向朝廷匯報了關於他在淮揚道的諸多“不端”,淮揚道人也拋棄了湯國輔,不想他為了彌補損失在淮揚道再次橫征暴斂,也通過聯係禦史上了許多證據,開始彈劾湯國輔。
大勢已成,文官集團放棄了湯國輔,勸他體麵一點自己辭官,別讓大家難做。
湯國輔無奈上表辭官,興漢皇帝沒有挽留,直接允了。
其實湯國輔辭官是好事,因為如果他繼續在任上,就得頭疼這四成損失從哪裏彌補。再從淮揚道裏找的話,小民已經沒糧沒錢了,僥幸沒破產的都元氣大傷,欠一屁股債的人不知凡幾。到時候他隻能衝著地主、富人下手,而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湯國輔指揮手下對付小民可以,可對付這些人手下們先慫了,根本不敢。惹出事來你這個觀察使拍拍屁股就走,其他人可是要留下來繼續當官的。
牆倒眾人推,加上湯國輔也對這筆找回損失的“責任”十分頭疼,爽快地辭官。
他一辭官,原本被東廠抓起來控製的湯家外圍勢力也陸陸續續被放出來了。當然,都交了一筆錢來洗脫“罪名”。如果不交這個錢,就關著慢慢“審”吧。湯家為了名聲不掉到地上,掏錢給東廠的人,總算把自己人給贖了出來。
在離開淮揚道之前,仿佛一下子老了幾歲,已經沒有過去那股精神氣的湯國輔堅決邀請了東廠特使範興赴宴。
範興本來不想去的,怕是鴻門宴。但是湯國輔仿佛知道範興的顧慮,特意告訴了地點是在一個露天的地方,意思就是埋伏不了殺手。
範興覺得對方都這樣坦誠了,不至於是為了下毒毒死自己吧?因此赴了宴,想看看湯國輔還有什麽花招。
沒想到這宴會近到隻有他們兩人對坐,飲食簡單亦沒有歌姬伴舞唱曲,他們的護衛都坐的遠遠的,屬實有點無聊。
可來都來了,範興也不好起身離開,隻能看著這個剛剛辭官成為平民的前淮揚道觀察使怎麽一杯又一杯地飲酒,展現他的落寞。
直到湯國輔將醉,這才忽然對著範興說了一席話:
“範大人,這些天我覺都睡不著,一宿一宿地想到底是得罪了誰。這兒也不對,那兒也不是,這件事已經成了我心中的魔障。”
“哦?湯先生信佛,懂魔障。”
“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是誰做的,我絕不會和任何人提這件事。我已經成了平民,隻想解心中的疑惑,否則我怕是一輩子都要糾結於此事。範大人,你就當可憐可憐我。”
範興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道:“我並未去荊襄道查案,並不知道來龍去脈。”
湯國輔用醉眼看著範興,竟然笑了:“哈哈哈哈,範大人,您點個頭就行,是不是延壽教?你收了延壽教的錢,來弄我,您點個頭就行。我已經是個平民了,隻想知道是不是。”
範興根本懶得點頭。雖然他心裏也傾向於能在事情辦完之後跑的這麽幹淨的,必定和延壽教脫不了關係。但他也明白這種猜測毫無用處,周宇拿了多少萬貫的錢請他們東廠幫忙弄湯國輔,範興已經先入為主了,覺得九成是周宇幹的。可是他吃飽了撐著跟湯國輔說幹嘛。
湯國輔見範興根本沒有反應,連表情都沒變,忍不住再說道:“您不做聲,是默認了嗎?”
範興略帶著一絲不耐煩地說:“湯先生,若是我說沒有人要整你,你肯定不信,的確有人想要你不痛快。但對方勢力龐大,我既不知道,也不可能告訴你什麽的。”
湯國輔聽到這卻眼睛一亮,他雖然在心裏已經篤定了有人要整自己,但從東廠口中得到確認,他仍舊精神了一些。
“那人,那人是看上了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
範興還是那句話:“我亦不知。”
湯國輔眼中精光一閃:“這次的事誰得利最大,就是誰幹的。謝範大人。”
範興最終還是從湯國輔手中拿到了一份禮物,打破了自己沒有收湯家一文錢的堅持,用這個舉動算是和湯家和解了。
離開之時,範興對於湯國輔的腦補隻覺得好笑。他將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當成了最大的利益,卻不知道要整他的人根本隻是因為雙方交惡了,看他不舒服而已。什麽利益根本不在人家的考慮之內。
範興挺高興的,自己算是圓滿完成了這件任務。湯國輔從一省觀察使之尊辭官變成平民,想必周教主肯定能夠滿意吧。
範興不知道的是,湯國輔辭官之前,朝中就已經暗流湧動了。淮揚道觀察使的位置空出來,升上去就是正三品大員,各勢力當然要爭一爭。
一時間,興漢皇帝的麵前,已經有文官進折子,或者麵見皇帝進行推薦了。
湯國輔的“倒台”比較突然,所以根本沒有人提前準備,因此文官集團台麵下的利益交換有些來不及,大家隻能各自使出手段,因此就沒有了以前有什麽缺,吏部端到皇帝麵前的菜,隻有一道主菜和幾道配菜的情況發生。
以前一般是文官集團先在台麵下先決定好了,然後端出一道烹飪精美的主菜,然後配上幾道寡淡無味,最多稍微擺一下盤的配菜,然後問皇帝老爺您想吃哪道菜。除非皇帝因為膈應而故意選配菜,否則皇帝又怎麽樣,還不是什麽都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一次大家各使手段了,興漢皇帝總算有了菜單可以憑自己的喜好來點。
目前有三個人選最有希望,一個是揚州知州宋誌遠,畢竟是淮揚道裏的,資曆也夠,提拔起來先過渡一下,如果做得好再轉正嘛。
第二個是朝中大佬建議的起複一位老資格韓振海。對方過去因為皇帝年輕時直言懟了皇帝而遭到厭惡奪官後棄用,現在都這麽些年過去了,皇帝陛下也成熟了,對方這些年因為沒有做官在民間反而養望了。論過去的功績和到達的高度,以及資格都是很合適的來收拾淮揚道這個爛攤子的人選。
唯一的問題就是皇帝陛下對韓振海的惡感消失了沒有。
第三個是皇帝陛下屬意的人選——彭秋東。彭秋東在安右道幹的足夠好,如果沒有淮揚道這件事,他確實是想讓他繼續在安右道繼續做的,畢竟有一個維持著繁榮的省,皇帝陛下臉上也能好看點。
但既然是能吏,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啊。政治99的文官放在發展到頂的地方繼續治政實在太浪費了。
像淮揚道這種上限夠高,現在因為各種原因發展不進反退的地方,才應該是彭秋東這樣的能吏發揮能力的地方。皇帝陛下期待兩三年之後,可以看到又一個“安右道”出現。
三個人選競爭中,彭秋東其實是最不想動的那個。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永遠在安右道待下去,總有一天要離開的嘛。把一方大員放在同一個地方太久,那就是培養一個地頭蛇了,屆時從上到下都會是他的人,尾大不掉。
如果一直在安右道賴著,說不定哪一天他調動一下直接去了離安右道遠遠的省,那時候延壽教夠不到自己,那豈不是要失去助力?
因此,最不想動彈的彭秋東在皇帝詢問他的意見時咬咬牙說了願往,願意去淮揚道接那爛攤子。
當然,在那之前他提前問了周宇的意見。
周宇隻糾結了一下。他覺得就算換一個安右道的觀察使,延壽教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畢竟安右道已經成了延壽教的大本營,真正的百萬百姓衣食所係,真的搞延壽教就是和安右道所有的百姓過不去。
換一個觀察使而已,不礙事。
於是彭秋東才敢答應皇上自己調動到淮揚道去當觀察使,因為延壽教就在隔壁,自己可以請他們過來幫忙發展的。
彭秋東平調到淮揚道當觀察使的事在朝中基本上沒人敢有意見。
就說彭秋東這兩年出的風頭,和他簡在帝心的受寵程度,誰去碰他啊,誰碰都是碎那兒。
另外就是,彭秋東走了,安右道不是空出來了麽?
這丟了芝麻撿西瓜啊!原本隻是個要去收拾爛攤子的淮揚道缺觀察使,現在成了富得滋滋冒油的安右道缺觀察使。
頓時,原本隻是在台麵下翻滾的波浪,忽然就像是沸騰了一樣把台麵掀開了,文官集團內部默契直接消失,大家爭出了狗腦子。
從各種渠道來影響皇帝的決定,連後宮都被外戚請求吹了枕頭風,不管是正著吹還是反著吹。總之總有人說某人的好話,也總有人講某人的壞話,不管是不是真的還是謠言,興漢皇帝的身邊一直都有人趁著各種機會給他提意見。
一個此時天底下最肥的省的觀察使位置,引起了朝堂上的爭搶。
這個最肥的省不是說整個省的經濟總量,而是上繳糧稅的能力。南方有些省因為長期積累,比安右道更富,但是他們土地兼並嚴重,出的官員還多,庇護在官員名下不用繳稅的田產高達數十萬頃。
所以它們再富,繳的糧稅也就那麽點,運到京城還要耗費一筆。
安右道的富卻是富在民,延壽教這個安右道最大的地主不是當官的,所有的田地都願意繳稅。而且這還是在他們之前新拓荒的田地免稅三年的情況下做到的,現在隨著時間推移,那些過去拓荒的田地也要繳糧稅了。這豈不是彭秋東栽樹,後人乘涼麽?
安右道正常情況下隻會比那些南方大省納的糧稅更多,因為延壽教雖然土地被兼並到延壽教內,卻照常納稅,這一下子就比那些所謂富庶的省份強得多了。
不論是誰,就算是頭豬坐到安右道觀察使的位置上,隻要別亂來就待著不動,安右道繳的糧稅也能是天下前三的。
這種地方不是“風水寶地”,什麽地方算風水寶地?近二十年內天上有掉下來過這種等級的肥肉麽?大家都饞壞了。
圍繞著安右道觀察使人選的爭奪整整持續了半個月,最終還是文官集團大佬們統一了意見,將一大堆不自量力的人摁了下去,繼續推他們的主菜——韓振海。
說實話興漢皇帝對韓振海還是有些膈應的,畢竟過去這位懟過年輕的皇帝,自己奪了他的官位,雙方是有罅隙在的。
現在竟然要把這位捧上安右道觀察使的位置,皇帝是有些些不樂意的。
但是淮揚道揚州知州宋誌遠已經不考慮了,畢竟他的優勢隻是因為是淮揚道做官的知州,現在談的是安右道,他沒有了競爭力。
於是,韓振海最終還是在朝中大佬們的極力推薦下,勉強讓皇帝開了口,準了他當安右道的新觀察使。
這位被興漢皇帝一擼擼到底成為平民,在民間養望10年的五十五歲老者一躍成為了安右道新的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