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祭天大典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王說了一句話,看似沒說什麽,實則信息量很大。
福王府的文官能分析,崇禎自然也能分析。
對於秦王的那句話,就是在警告福王,至於福王聽不聽,那就不是秦王能考慮的了。
這一刻,崇禎很想知道福王到底會做何種選擇。
對於福王,野史特別的多,作為從後世穿越來的人,他自然知道哪些是謠言和誣陷了。
傳言最多是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祿湯,但這已經被推翻了。
1924年,出土了福王的墓,墓誌銘中記載福王是全屍,這一點《明史.福王列傳》、《流寇誌》等史料中有記載。
第二是傳言福王有三百六十多斤,更是不可信。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這種過度肥胖能引發大量並發症,能活到55歲的概率太小了,
要知道萬曆可是極其喜歡福王的,引發了國本之爭。
固然有子憑母貴的因素,若是長的不好、不乖巧不聰明,還是個大胖子,萬曆怎麽可能那麽喜歡;
最後就說福王有野心,曆史並沒有任何記載福王參與了國本之爭。
《明實錄》記載,福王多次拒絕了皇帝的賞賜,並多次捐銀子給朝廷,
福王死後,消息傳回北京,崇禎停朝三日,痛苦流淚地說道:朕竟不能保一叔!賜福王朱常洵諡為福恭王,
並派人送了兩萬兩銀子到懷慶給朱由崧,還召開了內閣會議說福王之死是自己的過錯。
此上種種足可以證明福王不傻,甚至是極其聰明。
自然能聽出秦王話中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如何選擇了。
如果福王能主動倒戈,再加上秦王府土地出售的事情引發的輿論,那宗室其他親王大概率也會效仿,以保全王府。
如果是這種結局,他就不需要費心思去解決宗室的問題,或者說暴力的對宗室動手。
其他親王他都能下死手,可唯獨福王不行。
那可是他的親叔叔,父親的親弟弟,萬曆皇帝才死七年,就對他兒子下手,影響太大了。
成祖對自己侄子動手,即便成祖將大明帶上了一個新高度,但依舊有很多史書罵他是是燕賊、亂臣賊子。
所以說,二王相見,算是有心插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福王如果倒戈了,這件事算是幫了朕大忙,為了感謝你,朕一定賜給你一座大大的府邸。”
崇禎拿著折子喃喃自語,隨後又陷入沉思。
如果親王都倒戈了,那麽宗室怎麽處理?開放四業?還是入朝為官?或者依舊是圈禁各王府,但查抄家產……
想著想著崇禎又犯難了,他又希望福王不要倒戈,讓他暴力清理,殺一半再說,現在的親王太多了。
思索了很久之後,崇禎也沒有決定,便放棄了。
“大伴,讓李若漣傳信給陳權,告訴陳權,進京的路上,秦王想見誰,或者哪位親王想見秦王,都行,但他必須要在場。”
“另外,讓內閣擬旨,福王違反大明藩王律令,罰俸一年,王府左右長史各杖二十,以儆效尤。”
“至於河南承宣布政司……算了,就這樣吧!”
福王出城和二王相見這事,洛陽和河南承宣布政司根本就沒辦法,福王的身份擺在那裏。
想到這裏,崇禎心情愉悅了許多。
日子一天天過著,離祭天時間還有七天的時候,禮部和欽天監告訴他,皇帝要提前七天齋戒。
要求他單獨宿止,不飲酒,不吃葷,不去看望病人,不去吊喪,不聽音樂等等。
為此,王承恩被欽天監和禮部拉過去培訓了一天,回來後就變得神神叨叨了起來。
規矩隻有兩條,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也隻能每天呆在東暖閣內,看折子、睡覺。
到了祭天的當天,卯時一刻,齋宮中太和鍾響起。
儀仗就從乾清宮出發,孫傳庭一身明晃的盔甲跟在身後,左手按刀,龍行虎步。
一路上都是二十一衛的軍士,各個精氣神十足,比一個多月前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天壇的時候,在京的四品官都已經等候了,太和鍾聲停止,鼓樂聲起,祭天大典正式開始。
ps: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戎,就是軍事,這是一個國家和平與昌盛的強有力的保障。
崇禎已經在整頓兵政、開武科、用名將、設火器研究院了,強軍指日可待,那麽剩下的就是對權力的鞏固了。
有時候,權利和強兵並不一定能完全鞏固權力,那麽祭祀就誕生了。
祀,就是祭祀,和神靈交往的大節,代表著權力的來源和統治的正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誰有資格伺候神明?也就代表著誰有資格代表神明統治人間。
統治者通過壟斷祭祀,收回普通人與神明交流的權利,隻此一家,別無分店,
於是一套極其繁瑣、盛大的儀式誕生了,
第一項迎帝神……第二項奠玉帛……第九項望燎。
足足用了近一個時辰,祭天儀式才完成。
儀仗回到東暖閣後,崇禎一屁股坐在了軟塌之上,王承恩倒了杯茶遞了過去。
一邊輕輕的給崇禎垂著腿,一邊低聲道:“皇爺受累了,這是第一次,有經驗了以後就好辦了!”
崇禎端著杯子的手下意識的抖了一下,喝完一杯茶才長長的出了口氣,真是太累了。
光是禮樂都換了九種,什麽中和之曲、肅和之曲……一直到最後的時和之曲。
那種場合,即便他貴為皇帝,即便他從後世穿越而來,知道沒有神明,他也不敢馬虎。
隻能老老實實的跟著掌禮官的節奏,不斷的俯伏跪拜。
他算了一下,差不多拜了七十多次,磕了近兩百個頭。
若不是這三個多月,每天早上都有鍛煉,估計這套儀式他都堅持不下來。
據他所知,此刻祭天大典,單單是列隊護駕,就將二十一衛原有的軍士都給弄了出來。
一套祭天大典,前前後後足足花了七八萬兩白銀,祭祀時煮牲所用的柴錢都用了近千兩。
中間有沒有人貪汙不知道,但足可以看出古代祭天的重要性。
也充分表現了當權者為了維護統治所下的功夫了。
這樣讓他想起來一句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如果真的有神明,那為何曆朝曆代會天災不斷,餓殍千裏?這麽淺顯的道理沒有人懂嗎?
說到底都是統治階級的糊弄和百姓認知差距,從這一方麵來說,他的任務還是任道重遠的。
他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大明,百姓在遇見天災人禍的時候,首先第一個想到的是朝廷,而不是跪求蒼天。
一邊的正給崇禎錘著腿的王承恩聽見崇禎的歎息聲,以為崇禎是太累了,連忙說了一句,崇禎聽完瞬間來了興致,滿血複活。
福王府的文官能分析,崇禎自然也能分析。
對於秦王的那句話,就是在警告福王,至於福王聽不聽,那就不是秦王能考慮的了。
這一刻,崇禎很想知道福王到底會做何種選擇。
對於福王,野史特別的多,作為從後世穿越來的人,他自然知道哪些是謠言和誣陷了。
傳言最多是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祿湯,但這已經被推翻了。
1924年,出土了福王的墓,墓誌銘中記載福王是全屍,這一點《明史.福王列傳》、《流寇誌》等史料中有記載。
第二是傳言福王有三百六十多斤,更是不可信。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這種過度肥胖能引發大量並發症,能活到55歲的概率太小了,
要知道萬曆可是極其喜歡福王的,引發了國本之爭。
固然有子憑母貴的因素,若是長的不好、不乖巧不聰明,還是個大胖子,萬曆怎麽可能那麽喜歡;
最後就說福王有野心,曆史並沒有任何記載福王參與了國本之爭。
《明實錄》記載,福王多次拒絕了皇帝的賞賜,並多次捐銀子給朝廷,
福王死後,消息傳回北京,崇禎停朝三日,痛苦流淚地說道:朕竟不能保一叔!賜福王朱常洵諡為福恭王,
並派人送了兩萬兩銀子到懷慶給朱由崧,還召開了內閣會議說福王之死是自己的過錯。
此上種種足可以證明福王不傻,甚至是極其聰明。
自然能聽出秦王話中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如何選擇了。
如果福王能主動倒戈,再加上秦王府土地出售的事情引發的輿論,那宗室其他親王大概率也會效仿,以保全王府。
如果是這種結局,他就不需要費心思去解決宗室的問題,或者說暴力的對宗室動手。
其他親王他都能下死手,可唯獨福王不行。
那可是他的親叔叔,父親的親弟弟,萬曆皇帝才死七年,就對他兒子下手,影響太大了。
成祖對自己侄子動手,即便成祖將大明帶上了一個新高度,但依舊有很多史書罵他是是燕賊、亂臣賊子。
所以說,二王相見,算是有心插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福王如果倒戈了,這件事算是幫了朕大忙,為了感謝你,朕一定賜給你一座大大的府邸。”
崇禎拿著折子喃喃自語,隨後又陷入沉思。
如果親王都倒戈了,那麽宗室怎麽處理?開放四業?還是入朝為官?或者依舊是圈禁各王府,但查抄家產……
想著想著崇禎又犯難了,他又希望福王不要倒戈,讓他暴力清理,殺一半再說,現在的親王太多了。
思索了很久之後,崇禎也沒有決定,便放棄了。
“大伴,讓李若漣傳信給陳權,告訴陳權,進京的路上,秦王想見誰,或者哪位親王想見秦王,都行,但他必須要在場。”
“另外,讓內閣擬旨,福王違反大明藩王律令,罰俸一年,王府左右長史各杖二十,以儆效尤。”
“至於河南承宣布政司……算了,就這樣吧!”
福王出城和二王相見這事,洛陽和河南承宣布政司根本就沒辦法,福王的身份擺在那裏。
想到這裏,崇禎心情愉悅了許多。
日子一天天過著,離祭天時間還有七天的時候,禮部和欽天監告訴他,皇帝要提前七天齋戒。
要求他單獨宿止,不飲酒,不吃葷,不去看望病人,不去吊喪,不聽音樂等等。
為此,王承恩被欽天監和禮部拉過去培訓了一天,回來後就變得神神叨叨了起來。
規矩隻有兩條,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也隻能每天呆在東暖閣內,看折子、睡覺。
到了祭天的當天,卯時一刻,齋宮中太和鍾響起。
儀仗就從乾清宮出發,孫傳庭一身明晃的盔甲跟在身後,左手按刀,龍行虎步。
一路上都是二十一衛的軍士,各個精氣神十足,比一個多月前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天壇的時候,在京的四品官都已經等候了,太和鍾聲停止,鼓樂聲起,祭天大典正式開始。
ps: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戎,就是軍事,這是一個國家和平與昌盛的強有力的保障。
崇禎已經在整頓兵政、開武科、用名將、設火器研究院了,強軍指日可待,那麽剩下的就是對權力的鞏固了。
有時候,權利和強兵並不一定能完全鞏固權力,那麽祭祀就誕生了。
祀,就是祭祀,和神靈交往的大節,代表著權力的來源和統治的正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誰有資格伺候神明?也就代表著誰有資格代表神明統治人間。
統治者通過壟斷祭祀,收回普通人與神明交流的權利,隻此一家,別無分店,
於是一套極其繁瑣、盛大的儀式誕生了,
第一項迎帝神……第二項奠玉帛……第九項望燎。
足足用了近一個時辰,祭天儀式才完成。
儀仗回到東暖閣後,崇禎一屁股坐在了軟塌之上,王承恩倒了杯茶遞了過去。
一邊輕輕的給崇禎垂著腿,一邊低聲道:“皇爺受累了,這是第一次,有經驗了以後就好辦了!”
崇禎端著杯子的手下意識的抖了一下,喝完一杯茶才長長的出了口氣,真是太累了。
光是禮樂都換了九種,什麽中和之曲、肅和之曲……一直到最後的時和之曲。
那種場合,即便他貴為皇帝,即便他從後世穿越而來,知道沒有神明,他也不敢馬虎。
隻能老老實實的跟著掌禮官的節奏,不斷的俯伏跪拜。
他算了一下,差不多拜了七十多次,磕了近兩百個頭。
若不是這三個多月,每天早上都有鍛煉,估計這套儀式他都堅持不下來。
據他所知,此刻祭天大典,單單是列隊護駕,就將二十一衛原有的軍士都給弄了出來。
一套祭天大典,前前後後足足花了七八萬兩白銀,祭祀時煮牲所用的柴錢都用了近千兩。
中間有沒有人貪汙不知道,但足可以看出古代祭天的重要性。
也充分表現了當權者為了維護統治所下的功夫了。
這樣讓他想起來一句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如果真的有神明,那為何曆朝曆代會天災不斷,餓殍千裏?這麽淺顯的道理沒有人懂嗎?
說到底都是統治階級的糊弄和百姓認知差距,從這一方麵來說,他的任務還是任道重遠的。
他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大明,百姓在遇見天災人禍的時候,首先第一個想到的是朝廷,而不是跪求蒼天。
一邊的正給崇禎錘著腿的王承恩聽見崇禎的歎息聲,以為崇禎是太累了,連忙說了一句,崇禎聽完瞬間來了興致,滿血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