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請戰,扶桑的兩條退路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兩人這是請戰?”
眾人湊在一起翻閱了奏疏後,袁可立很是意外的說了一句。
“他們兩人都是能征善戰之將,但臣以為此次東征兩人並不太適合,
一來東蒙古剛剛歸順,還不穩定,他們兩鎮都是草原最前端,需要他們鎮守。
二來正北部還有外喀爾喀七部和西北的衛拉特等部,以及更北部的乞兒吉思部、布裏亞特等大部,中間夾雜著許多的小部落,還要防範著他們搞事情。
他們需要養精蓄銳,一旦圖魯拜琥勸說不了這些部落,那大明就得動武,大同、宣府就是主力了。
三來,路程太遠,長途行軍不太合適,加之軍士都是北部、西北之地,從未見過大海,
更別提還要坐船橫渡朝鮮海峽了,暈船的等等都會極大削弱戰力。”
“陛下,袁閣老所言極是,此戰是滅國之戰,一旦飛雷炮使用後,後麵大概率會是遊擊或者血拚了,必須得選擇戰力強、見過血的軍士,否則就是送死。”
……
眾人的理由,崇禎聽得暗自點頭,看向洪承疇:“洪愛卿,說說東征之戰所需兵力吧!”
“是!”
洪承疇回應後,沉聲道:“陛下,在確定東征大軍人數的時候,臣先講講我軍和扶桑大軍可能遇到的情況。”
“說吧,剛好我們也聽一聽,查漏補缺!”
聽見皇帝的回應,洪承疇走到了扶桑地圖旁:“我大軍在橫渡朝鮮海峽時,扶桑的水師或者西班牙、荷蘭水師很大可能會進攻,
但我們已經調動登萊、南京新江口、南海水師三大水師攔截,很大程度上會直接覆滅掉這扶桑的水師聯軍。
那麽問題就來了,如果扶桑水師逃走了,他們會逃到哪裏?
北側的扶桑水師聯軍隻有兩條路,一是順著本州島北海岸線逃離,直到我們水師追不上了,
甚至說直接逃到本州島與蝦夷島之間的津輕海峽,若是本州島也擋不住我們了,那這些戰船就是掩護扶桑貴族逃到蝦夷島的保障了。
其次則是直接逃到九州島與本州島關門海峽,依靠布置在海峽入口處的馬島的火器防禦我們的戰船,
隻要過了馬島,那就是扶桑的內海了,兩側陸地都能進攻我們追進去的戰船。
另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護九州島與本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
關門海峽最窄處隻有七八百米,水深不足十米,五百條貨船首尾相連就能形成一道寬二十米的通道,這點底蘊扶桑應該是有的。”
“若是九州島的三條防線都被我們突破了,那麽等待扶桑敗軍的隻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向東北渡過關門海峽,進入本州島,
二是南下,進入築紫平原,而後繼續南下,然後通過浮羽、日田、玖珠、別府、大分,從大分渡過豐予海峽,進入四國島。
他們會選擇哪一條退路,臣不好判斷。”
眾人看著洪承疇在地圖上標出的路線,眼中滿是思索之色。
好一會兒後,範景文低聲道:“洪大人,本官以為,他們會通過關門海峽退守本州島,
本州島麵積最大,物產、人口等等都是最多的,依靠這些能與我們周旋。”
“本官也讚同範尚書的推測,如果選擇南下,九州島與四國島之間有海峽、四國島與本州之間還是有海峽,且四國島山地太多了,不利於大軍穿行。”
“畢大人,那若是洪大人下令,在扶桑水師敗退後,明軍水師直奔關門海峽呢?毀掉九州島與四國島之間的浮橋呢?”
“對,即便是海峽入口馬島在,但數百戰船的強攻之下,哪怕上麵是布置滿了火器,也能在短時間內攻下來,那麽接下來就扶桑大軍就危險了。”
……
眾人爭論了好一會兒後,袁可立低聲道:“如果是本閣是扶桑的統帥,那本官就會選擇第二條路,
其一、兩側應該都是綿延的山脈,兩山之間的山穀空地應該隻有幾裏寬,可謂是易守難攻,每一座城池都是一座關隘。
隻需要幾萬人,就能堅守數天數十天,其餘的大隊人馬能從容的穿越山穀,到達大分渡過海峽進入四國島。
或者說到了大分之後,沿著海岸線北上,再次繞道關門海峽,與我們看守關門海峽的守軍大戰,
等覆滅我們再南下,與守山脈的大軍前後夾擊我們。
綿延的山脈,即便是都不算高大,即便是我們的斥候打探到了消息,都無法及時傳遞回來。
其二、可以依靠複雜地形阻擊或者消耗我們,他們隨時都能在山脈中繞到後麵攻擊我們,重要的是到了這裏,紅衣大炮等就沒用了。
其三,知道了我們有大威力、數量極多的飛雷炮,退到本州島也沒有任何的意義,戰線會持續推進,無非是早晚的問題。
而且還會將戰火帶入到本州島之上,隻要本州島不出問題,那他們就能通過內海運送補給。
茫茫大海,想找到補給船可能性不大,
且無論是從哪裏進入內海都容易遭到扶桑紅衣大炮的打擊。”
“陛下,臣讚同袁閣老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放任他們南下不管,直接進攻本州島,
那麽他們就能改潰逃為追擊,等我們渡過關門海峽後,堵在海峽,截斷補給,首尾攻擊我們。”
袁可立分析完後,孫承宗也附議,扶桑會選擇南下九州島,將戰局控製在九州島內。
侯恂、畢自嚴等人則是堅持會撤回本州島,雖然會將戰火帶回本州島,但本州島麵積大,可以回旋,在運動中尋找機會。
且人口眾多,無論是軍需補給,還是軍士補給,都極為的容易。
九州島雖然有天險可守,但也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雖然攻城傷亡是守城傷亡的六七倍,甚至更多,但畢竟大明的火器太多了。
兩方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
崇禎揉了揉眉心,看向始作俑者的洪承疇:“洪愛卿,你是判斷呢?”
眾人湊在一起翻閱了奏疏後,袁可立很是意外的說了一句。
“他們兩人都是能征善戰之將,但臣以為此次東征兩人並不太適合,
一來東蒙古剛剛歸順,還不穩定,他們兩鎮都是草原最前端,需要他們鎮守。
二來正北部還有外喀爾喀七部和西北的衛拉特等部,以及更北部的乞兒吉思部、布裏亞特等大部,中間夾雜著許多的小部落,還要防範著他們搞事情。
他們需要養精蓄銳,一旦圖魯拜琥勸說不了這些部落,那大明就得動武,大同、宣府就是主力了。
三來,路程太遠,長途行軍不太合適,加之軍士都是北部、西北之地,從未見過大海,
更別提還要坐船橫渡朝鮮海峽了,暈船的等等都會極大削弱戰力。”
“陛下,袁閣老所言極是,此戰是滅國之戰,一旦飛雷炮使用後,後麵大概率會是遊擊或者血拚了,必須得選擇戰力強、見過血的軍士,否則就是送死。”
……
眾人的理由,崇禎聽得暗自點頭,看向洪承疇:“洪愛卿,說說東征之戰所需兵力吧!”
“是!”
洪承疇回應後,沉聲道:“陛下,在確定東征大軍人數的時候,臣先講講我軍和扶桑大軍可能遇到的情況。”
“說吧,剛好我們也聽一聽,查漏補缺!”
聽見皇帝的回應,洪承疇走到了扶桑地圖旁:“我大軍在橫渡朝鮮海峽時,扶桑的水師或者西班牙、荷蘭水師很大可能會進攻,
但我們已經調動登萊、南京新江口、南海水師三大水師攔截,很大程度上會直接覆滅掉這扶桑的水師聯軍。
那麽問題就來了,如果扶桑水師逃走了,他們會逃到哪裏?
北側的扶桑水師聯軍隻有兩條路,一是順著本州島北海岸線逃離,直到我們水師追不上了,
甚至說直接逃到本州島與蝦夷島之間的津輕海峽,若是本州島也擋不住我們了,那這些戰船就是掩護扶桑貴族逃到蝦夷島的保障了。
其次則是直接逃到九州島與本州島關門海峽,依靠布置在海峽入口處的馬島的火器防禦我們的戰船,
隻要過了馬島,那就是扶桑的內海了,兩側陸地都能進攻我們追進去的戰船。
另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護九州島與本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
關門海峽最窄處隻有七八百米,水深不足十米,五百條貨船首尾相連就能形成一道寬二十米的通道,這點底蘊扶桑應該是有的。”
“若是九州島的三條防線都被我們突破了,那麽等待扶桑敗軍的隻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向東北渡過關門海峽,進入本州島,
二是南下,進入築紫平原,而後繼續南下,然後通過浮羽、日田、玖珠、別府、大分,從大分渡過豐予海峽,進入四國島。
他們會選擇哪一條退路,臣不好判斷。”
眾人看著洪承疇在地圖上標出的路線,眼中滿是思索之色。
好一會兒後,範景文低聲道:“洪大人,本官以為,他們會通過關門海峽退守本州島,
本州島麵積最大,物產、人口等等都是最多的,依靠這些能與我們周旋。”
“本官也讚同範尚書的推測,如果選擇南下,九州島與四國島之間有海峽、四國島與本州之間還是有海峽,且四國島山地太多了,不利於大軍穿行。”
“畢大人,那若是洪大人下令,在扶桑水師敗退後,明軍水師直奔關門海峽呢?毀掉九州島與四國島之間的浮橋呢?”
“對,即便是海峽入口馬島在,但數百戰船的強攻之下,哪怕上麵是布置滿了火器,也能在短時間內攻下來,那麽接下來就扶桑大軍就危險了。”
……
眾人爭論了好一會兒後,袁可立低聲道:“如果是本閣是扶桑的統帥,那本官就會選擇第二條路,
其一、兩側應該都是綿延的山脈,兩山之間的山穀空地應該隻有幾裏寬,可謂是易守難攻,每一座城池都是一座關隘。
隻需要幾萬人,就能堅守數天數十天,其餘的大隊人馬能從容的穿越山穀,到達大分渡過海峽進入四國島。
或者說到了大分之後,沿著海岸線北上,再次繞道關門海峽,與我們看守關門海峽的守軍大戰,
等覆滅我們再南下,與守山脈的大軍前後夾擊我們。
綿延的山脈,即便是都不算高大,即便是我們的斥候打探到了消息,都無法及時傳遞回來。
其二、可以依靠複雜地形阻擊或者消耗我們,他們隨時都能在山脈中繞到後麵攻擊我們,重要的是到了這裏,紅衣大炮等就沒用了。
其三,知道了我們有大威力、數量極多的飛雷炮,退到本州島也沒有任何的意義,戰線會持續推進,無非是早晚的問題。
而且還會將戰火帶入到本州島之上,隻要本州島不出問題,那他們就能通過內海運送補給。
茫茫大海,想找到補給船可能性不大,
且無論是從哪裏進入內海都容易遭到扶桑紅衣大炮的打擊。”
“陛下,臣讚同袁閣老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放任他們南下不管,直接進攻本州島,
那麽他們就能改潰逃為追擊,等我們渡過關門海峽後,堵在海峽,截斷補給,首尾攻擊我們。”
袁可立分析完後,孫承宗也附議,扶桑會選擇南下九州島,將戰局控製在九州島內。
侯恂、畢自嚴等人則是堅持會撤回本州島,雖然會將戰火帶回本州島,但本州島麵積大,可以回旋,在運動中尋找機會。
且人口眾多,無論是軍需補給,還是軍士補給,都極為的容易。
九州島雖然有天險可守,但也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雖然攻城傷亡是守城傷亡的六七倍,甚至更多,但畢竟大明的火器太多了。
兩方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
崇禎揉了揉眉心,看向始作俑者的洪承疇:“洪愛卿,你是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