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僚都是飽讀經史典籍的,敢問諸位,盛世的標準是什麽?”


    聽著畢自嚴的問題,不止群臣愣住了,就連龍椅上的崇禎都有些錯愕,坐直了身體。


    他們搞不懂畢自嚴怎麽會突然問這麽一個問題。


    大明如今外敵還未盡去,離盛世怎麽著都還差一些時間吧。


    況且盛世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打造的,那都是得經過一兩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結果。


    見眾人沉默,崇禎輕笑了一下:“諸位愛卿都說說,朕也想聽聽諸位愛卿的想法。”


    “陛下,這個標準有很多,我們各自分工不同,那就說說各自領域的看法吧!”


    侯恂出聲了,眾人聞言也是點了點頭。


    “臣是兵部尚書,主管兵政,臣以為盛世的標準是?外部安全,外部沒有外敵侵襲、邊境安寧,邊境線穩固,與諸國和平相處、甚至是萬國來朝。


    這是國家安全得到保障、百姓安穩生活的基礎,外部不安寧,那就勢必出現戰爭,戰爭就意味著兵役、稅收、徭役等等的加重。”


    “陛下,臣以為內部統一、四海澄清,官員們盡心盡職、為民排憂解難,上下一心,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等降到最低,這是百姓能安居樂業的基礎之一。”


    “陛下,臣以為?技術繁榮也是一方麵,這裏麵不僅包含民生的,也包含軍用的,民生的諸如提高生產效率的農具、提高生活水平的器械等等,


    諸如取水車、代耕、極速商船等等,軍用包含冶煉、鍛造的技術提升,以及冷兵器、火器的技術等等。


    前者減輕百姓勞作負擔的同時提高效率,後者則是軍事實力的保證。”


    “陛下,持續時間長也是一個標準,盛世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短期的繁榮,至少要持續三五十年的時間。”


    “陛下,臣從禮部的角度看,文化昌盛也是一個重要標準,這裏麵包含著幼有所學、壯有所用,文人輩出、各方麵都得了極大的發展,這是開啟民智的事情。”


    “陛下,臣以為經濟的繁榮也算是一方麵,經濟的繁榮意味著諸如農業、手工業等等各方麵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國庫充足等等。”


    “陛下,《禮記·禮運》?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應該算是盛世的巔峰標準了。”


    ……


    群臣各自從各自的角度說出了一些對盛世標準的看法。


    無非是內部統一、外部沒有外敵侵襲、邊境安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文化昌盛、科技發達、持續時間長等等。


    “諸位大人,你們說的這些條件都算,但卻是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溫飽問題!”


    溫飽兩個字雖然輕,但聽在群臣耳朵中猶如驚雷炸響,讓眾人頭皮發麻。


    他們似乎明白了畢自嚴的目的了。


    “從有史書記載以來,各朝各代盛世、治世、中興等六十七個之多,諸如夏朝的少康中興、不降之治,商朝成湯之治、武丁盛世,再到西漢文景之治、漢武盛世,


    以及唐朝的貞觀之治,北宋仁宗盛世、大明的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等。


    就算是稱之為盛世的也有十一個之多,諸如曆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唐虞之治,後麵的少康盛世、始皇盛世、漢武盛世、大業盛世以及大明的洪永盛世等等。


    有一個算一個,這些真的是盛世嗎?


    可這些盛世中,有一個算一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糧食。


    這些盛世的時間中,基本都隻能說是勉強餓不死人,至少接近一半的人處於溫飽的掙紮線之上。


    一次天災、人禍的出現,就會出現餓死人的存在。


    即便是號稱曆史上最強的文景之治,也基本處在這個水平。


    史書是怎麽記載的?


    《資治通鑒》中說‘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從這兩本史書的記載中就能看出,哪怕是文景的時候,能不能會吃飽都得看天說話。


    但史書的記載有太多水分,還是平準書的記載‘都鄙瘭瘦皆滿,而府庫餘貨才,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不可校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與外,至腐敗不可食’,


    大致意思本官就不說了,你們從這種誇張的記載中就能看出史書中的水分和盛世的水分了。


    還有漢文帝、景帝兩朝的重臣、禦史大夫晁錯的《論貴粟疏》奏疏中的記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


    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誌上》上記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


    從這些史書的記載中就能看出被稱之為最強的文景之治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勉強能不餓死人,更何況其他盛世、中興了。”


    群臣沉默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道理他都懂,官方史學家撰寫的對各大王朝的史書記載、尤其是當朝的史學家的記載,摻雜了太多的因素在裏麵。


    他們能做到今天這個位置,那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自然也知曉史書的記載,隻是他們沒有細想或者說主動忽略了這個事實。


    經過畢自嚴引據論典的敘說,崇禎立刻就明白了畢自嚴的想法了。


    “外部安寧、內部澄清就能讓百姓吃飽肚子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和耕地麵積、糧食產出、天災等等有很大關係,史書的記載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吾並收藏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