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6章 匯聚京城,加科開始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副總裁三人,臣本想請袁閣老擔任正總裁,但袁閣老說呀要協調遷移事項以及運河諸多事宜,無暇分身,所以臣隻能毛遂自薦擔任正總裁、英國公和內閣李標擔任副總裁。
同考官三十二人,翰林院選取十六人、六部各一位侍郎或給事中、督查院出三名禦史、剩餘七名從北直隸下轄的十一個州府的知府中隨機選取。”
“可行!”
崇禎點了點頭,別的不說能在北直隸、自己眼皮子底下擔任知府的,沒有真才實學、剛正不阿的,早就被擼下去了。
其次則是正副總裁也好,同考官也罷,都無所謂的。
現在不像往前擔任主考官和總裁什麽的,錄取進士都能算是自家門生,現在無論是學生和主考官等都是避之不及的。
“既然有這想法,那就定下來吧!”
崇禎說完看向王承恩:“大伴,將北直隸九府兩州的知府和知州的名字寫下來,朕親自抽取七人。”
“奴婢遵命!”
隻是片刻的功夫,王承恩便準備好了,崇禎將十一個紙球捧在掌心晃了晃後扔在龍案上,隨即又撿起了七個,展開看了一眼後便遞給了王承恩。
“通知李若漣,讓他讓安排人秘密通知、秘密進京,貢院開啟時先考生一刻入貢院。”
“劉愛卿,可行?”
“陛下聖明!”
“那就這麽定了,你先退下吧!”
劉宗周立刻行禮,隨後緩緩退出東暖閣。
而此刻已經進京的考生們皆是被震住了。
“北京城果然是天子腳下,雄偉、氣派、繁華遠超南京城!”
“是呀,別的不說,單是這幹淨程度一路走來數十城沒有一個能比的上的。”
“關鍵是民風和衙役之間的相處,很是自然,百姓和衙役打招呼、送吃的那是發自內心的,沒有害怕,衙役們也都是客氣回應沒有絲毫居高臨下的樣子!”
“的確是,自陛下登基之後大力整頓吏治後,下麵的衙役胥吏雖然收斂了很多,但還是有許多看不到的灰暗麵呀!”
“哪能一口氣吃個大胖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了。”
“行了,不說這個了,聊聊這次加科的事兒吧,諸位怎麽看?”
“子介兄,你這話問的就是有問題的,你是問考試題目還是問朝廷加科的意思,如果你是問考試的題目,這事兒沒法回答,但以上一次的題目看,朝廷更看重策略,且是能實操的,而不是誇誇其談。
若是問為什麽要加科,也很簡單,那就是朝廷缺人了。”
“的確是,中南半島的麵積比蒙古朝鮮遼東歸附之前的麵積一半還要大,要是按照大明本土一個縣的平均麵積算,差不多得七八百個縣。
但那邊人口隻有兩千多萬,所以能設置兩百個縣就算是頂天了。
一個縣中入品官員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五人,但為了同化那邊的原住民,肯定會如上縣一樣設置教諭、訓導兩人,合計七人。
以兩百個縣算,這就需要一千四百人,加上州府的官員,至少需要一千五百人。”
“嗯,小道消息說朝廷抽調一百名左右的縣一級的官員,以及五百名左右的胥吏,三百名左右的秀才,這五百名胥吏和三百名秀才幹滿三年後直接入品的,如此算下來依舊還差六百人。
但朝廷要遷移百姓、在中南半島搞新農村、明年開海貿等等都需要人手,估計至少缺千人以上。”
“哈哈哈,曆屆是五千五百人錄取兩百五十人左右,二十二取一,這次參考的人雖然多但算下來應該是十七八取一,這麽算下來我們機會來了?”
“咦,你們剛剛聊天提醒了我,這次的科考會不會是關於新農村建設和管理、海貿等等的事情?
俗話說三個湊皮匠頂個諸葛亮,朝堂之上雖然名臣幹吏輩出,但架不住科考的讀書人多呀,光明大道要付出大代價,說不定野路子出奇效呀!”
“不然,野路子雖然出奇效,但不能在科舉上體現,否則在主考官眼中就是用心不正,這種人以後就是貪官汙吏、欺下媚上之人,不可留用的。”
……
每天都有考生從遠處跋涉而來,進入城中之後迅速的融入城中討論大軍之中。
天下讀書人是一家,有些是老友相見,抱頭痛哭,沒想到這輩子還有能相見之日。
有人聊沿途所見所聞所想,諸如商隊高價招工匠,大量準備出海物資等等;
有人聊家鄉奇聞趣事,諸如某個官員被查、某個富商小妾一胎生三個等等;
有人聊蒸汽機,諸如速度、靈活性、前景等等,甚至還有改進意見;
有人聊此次加科考題方向,高談闊論,做著最後的衝刺,祈求能壓中考題;
有人聊著一些小道消息,諸如看見官員帶隊勘查山川河流走向、掘土挖坑,疑似在找尋找什麽;
不管是哪種最後慢慢的都轉移到了如何同化中南半島的問題上來了。
如何遷移更省事、安全、快捷?
遷移途中會有遇見哪些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
到達目的地後該如何最快投入到生產和提升耕作效率?
新農村建好之後該如何管理?
新農村村中的學堂該如何教授、教授什麽內容、考核標準是什麽?
太平盛世之後該如何讓百姓富有,具體手段是什麽?
太平盛世該如何保證吏治清明、強國強軍,不再走曆史循環的老路?
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層出不窮,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會迅速的在全城推廣開來,仿佛是有一張無形大手在推動。
不僅是參加考試的考生們高談闊論,百姓們也都紛紛參與了進來。
經過碰撞之後,各種稀奇古怪的回答、想法全都出來了隻有想不到,沒有百姓們答不出來的。
這種激烈的討論從月初一直討論到了重陽節的前一天才安靜了下來,雖然意猶未盡,但大考在前,眾學子還是克製了一些。
重陽節早上辰時,貢院前和京營大營前無數考生和學子靜靜的等候著了。
劉宗周出麵掃視著考生們:“諸位進城時領取的會試規則和條例想必是爛熟於心了,本官也不重複,諸位好自為之,最後預祝諸位金榜題名。”
同考官三十二人,翰林院選取十六人、六部各一位侍郎或給事中、督查院出三名禦史、剩餘七名從北直隸下轄的十一個州府的知府中隨機選取。”
“可行!”
崇禎點了點頭,別的不說能在北直隸、自己眼皮子底下擔任知府的,沒有真才實學、剛正不阿的,早就被擼下去了。
其次則是正副總裁也好,同考官也罷,都無所謂的。
現在不像往前擔任主考官和總裁什麽的,錄取進士都能算是自家門生,現在無論是學生和主考官等都是避之不及的。
“既然有這想法,那就定下來吧!”
崇禎說完看向王承恩:“大伴,將北直隸九府兩州的知府和知州的名字寫下來,朕親自抽取七人。”
“奴婢遵命!”
隻是片刻的功夫,王承恩便準備好了,崇禎將十一個紙球捧在掌心晃了晃後扔在龍案上,隨即又撿起了七個,展開看了一眼後便遞給了王承恩。
“通知李若漣,讓他讓安排人秘密通知、秘密進京,貢院開啟時先考生一刻入貢院。”
“劉愛卿,可行?”
“陛下聖明!”
“那就這麽定了,你先退下吧!”
劉宗周立刻行禮,隨後緩緩退出東暖閣。
而此刻已經進京的考生們皆是被震住了。
“北京城果然是天子腳下,雄偉、氣派、繁華遠超南京城!”
“是呀,別的不說,單是這幹淨程度一路走來數十城沒有一個能比的上的。”
“關鍵是民風和衙役之間的相處,很是自然,百姓和衙役打招呼、送吃的那是發自內心的,沒有害怕,衙役們也都是客氣回應沒有絲毫居高臨下的樣子!”
“的確是,自陛下登基之後大力整頓吏治後,下麵的衙役胥吏雖然收斂了很多,但還是有許多看不到的灰暗麵呀!”
“哪能一口氣吃個大胖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了。”
“行了,不說這個了,聊聊這次加科的事兒吧,諸位怎麽看?”
“子介兄,你這話問的就是有問題的,你是問考試題目還是問朝廷加科的意思,如果你是問考試的題目,這事兒沒法回答,但以上一次的題目看,朝廷更看重策略,且是能實操的,而不是誇誇其談。
若是問為什麽要加科,也很簡單,那就是朝廷缺人了。”
“的確是,中南半島的麵積比蒙古朝鮮遼東歸附之前的麵積一半還要大,要是按照大明本土一個縣的平均麵積算,差不多得七八百個縣。
但那邊人口隻有兩千多萬,所以能設置兩百個縣就算是頂天了。
一個縣中入品官員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五人,但為了同化那邊的原住民,肯定會如上縣一樣設置教諭、訓導兩人,合計七人。
以兩百個縣算,這就需要一千四百人,加上州府的官員,至少需要一千五百人。”
“嗯,小道消息說朝廷抽調一百名左右的縣一級的官員,以及五百名左右的胥吏,三百名左右的秀才,這五百名胥吏和三百名秀才幹滿三年後直接入品的,如此算下來依舊還差六百人。
但朝廷要遷移百姓、在中南半島搞新農村、明年開海貿等等都需要人手,估計至少缺千人以上。”
“哈哈哈,曆屆是五千五百人錄取兩百五十人左右,二十二取一,這次參考的人雖然多但算下來應該是十七八取一,這麽算下來我們機會來了?”
“咦,你們剛剛聊天提醒了我,這次的科考會不會是關於新農村建設和管理、海貿等等的事情?
俗話說三個湊皮匠頂個諸葛亮,朝堂之上雖然名臣幹吏輩出,但架不住科考的讀書人多呀,光明大道要付出大代價,說不定野路子出奇效呀!”
“不然,野路子雖然出奇效,但不能在科舉上體現,否則在主考官眼中就是用心不正,這種人以後就是貪官汙吏、欺下媚上之人,不可留用的。”
……
每天都有考生從遠處跋涉而來,進入城中之後迅速的融入城中討論大軍之中。
天下讀書人是一家,有些是老友相見,抱頭痛哭,沒想到這輩子還有能相見之日。
有人聊沿途所見所聞所想,諸如商隊高價招工匠,大量準備出海物資等等;
有人聊家鄉奇聞趣事,諸如某個官員被查、某個富商小妾一胎生三個等等;
有人聊蒸汽機,諸如速度、靈活性、前景等等,甚至還有改進意見;
有人聊此次加科考題方向,高談闊論,做著最後的衝刺,祈求能壓中考題;
有人聊著一些小道消息,諸如看見官員帶隊勘查山川河流走向、掘土挖坑,疑似在找尋找什麽;
不管是哪種最後慢慢的都轉移到了如何同化中南半島的問題上來了。
如何遷移更省事、安全、快捷?
遷移途中會有遇見哪些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
到達目的地後該如何最快投入到生產和提升耕作效率?
新農村建好之後該如何管理?
新農村村中的學堂該如何教授、教授什麽內容、考核標準是什麽?
太平盛世之後該如何讓百姓富有,具體手段是什麽?
太平盛世該如何保證吏治清明、強國強軍,不再走曆史循環的老路?
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層出不窮,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會迅速的在全城推廣開來,仿佛是有一張無形大手在推動。
不僅是參加考試的考生們高談闊論,百姓們也都紛紛參與了進來。
經過碰撞之後,各種稀奇古怪的回答、想法全都出來了隻有想不到,沒有百姓們答不出來的。
這種激烈的討論從月初一直討論到了重陽節的前一天才安靜了下來,雖然意猶未盡,但大考在前,眾學子還是克製了一些。
重陽節早上辰時,貢院前和京營大營前無數考生和學子靜靜的等候著了。
劉宗周出麵掃視著考生們:“諸位進城時領取的會試規則和條例想必是爛熟於心了,本官也不重複,諸位好自為之,最後預祝諸位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