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古生代第三紀誌留紀(4.4億年前-4.1億年前),誌留紀的陸地有九個,最大的依然是岡瓦納大陸。
這個時期,海洋麵積縮小,陸地麵積增大,真菌孢子已經徹底消失,兩極冰蓋開始融化,全球氣候逐漸轉暖,各種植物開始複蘇.
許多水生植物登上了陸地,低等維管束植物成為植物先驅,裸蕨類和石鬆類植物開始大肆在陸地上繁衍。
在誌留紀晚期出現了節肢類動物,而在海洋中出現了有頜骨和鰓蓋骨的魚,為隨後高等脊椎動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到了泥盆紀(4.1億年前-3.55億年前),陸地上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棲類興起,脊椎動物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海洋中的魚類數量和種類達到鼎盛時期,然而好景不長,在泥盆紀晚期向石炭紀過渡的這段時間,再次迎來物種大滅絕,75%的物種滅絕了。
石炭紀(3.55億年前-2.95億年前),是陸上植物大繁盛的時期,陸地上出現大規模森林,空氣含氧量增加,出現的昆蟲體形巨大,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巨蟲時代。
二疊紀(3億年前-2.5億年前),腕足類動物繁盛,爬行類動物首次大規模繁殖,在二疊紀晚期,發生了最不可思議的滅絕事件,95%的海洋生物滅絕了。
三疊紀(2.5億年前-2億年前),形成了盤古大陸,爬行動物繼續盛行,類哺乳動物首次出現,最早期的恐龍出現,三疊紀末期迎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70%的物種消失了。
侏羅紀(2億年前-1.5億年前),無論海中還是陸地上都是恐龍的時代,晚期出現了最早的鳥類——始祖鳥。
白堊紀(1.5億年前-6550萬年前),大陸分離,地球變得溫暖幹旱,陸上出現開花的植物,恐龍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會飛的恐龍。
在白堊紀末期,再次出現了物種大滅絕,包括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在內,80%的物種都滅絕了。
古近紀(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出現山係雛形,被子植物開始繁盛。
新近紀(2330萬年前-260萬年前),海洋和大陸都出現和現代詳盡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出現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占主導地位的脊椎動物,出現大型食草動物,山係繼續隆起,第一個原始人在非洲出現,並逐漸擴散到歐亞大陸。
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全球氣候交替出現溫暖期和寒冷期,哺乳動物的進化迅猛,人類出現是最明顯特征。
講到最後,‘李不凡’顯然有點應付差事的感覺,越講越粗略,他說道:“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地球及地球生命的大致演變過程,不講了,餓了,包餃子吧,我要吃飯了。”
陳曉不依不饒,追問道:“先等等,‘不凡’,可以注意到,在泥盆紀晚期、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晚期、白堊紀晚期總共出現了四次物種大滅絕,其原因是什麽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網上對此說法不一,你知道的神話是怎麽描述的?”
‘李不凡’有點不耐煩,回道:“這四次物種大滅絕,有客觀原因,當然也就有主觀原因。一方麵,超強宇宙射電暴偶然的爆發,地球火山噴發、彗星或小行星不時襲擾,都能給地球上的物種帶來致命打擊,這很正常,是客觀原因。
而另外一方麵,主觀原因或許更占主導地位。尼比魯、渾侗和芬浪三個星球從來沒有放棄過地球,一直在用各種手段進行地球的明爭暗奪。
所以,每一個星球都在通過月球基地的監測係統,時刻監視著地球上的生態變化,地球上出現的任何反常現象,包括某物種突然繁盛或偶然表現出的競爭優勢,都會引起各個星球的高度警覺。
當認定某種生態現象是競爭對手刻意所為時,各個星球都首選對該物種進行壓製,絕對不會放任不管。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球麵臨一些突發危機時,本來可以施以援手的各個星球,卻都選擇視而不見。
不僅如此,各個星球還主動有意無意地製造一些生態災難。
在至少兩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中,三個星球選擇了無視,他們了解小行星的撞擊路線和撞擊後果,倘若想挽救地球上的物種,各個星球具有足夠的手段。
因為,三個星球可輕易調整地球和月球軌道,要變更一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輕而易舉。
然而,大家都沒有選擇那樣做。
所以,與其說每一次的地球物種滅絕是天災,還不如說物種滅絕是天災下的人禍。”
劉琳琳忽地站起身,一臉怒氣,說道:“見死不救不可理解!為了一己私利,置龐大物種的生死於不顧,這絕不是高等文明所為。
我們見到受傷的小動物還能表現出愛心呢,難道三個星球的文明麵對如此龐大的物種,就沒有憐憫之心嗎?那他們就不配稱為高等文明。”
‘李不凡’冷眼看了劉琳琳一眼,反駁道:“高等級文明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態觀,除了扞衛本星球的利益,他們也會從宇宙法則出發考慮問題,從生態的合理性出發來考慮問題。
比如,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恐龍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在1.6億年間不斷進化,很快成為地球上的霸主,其實,這就是一個錯誤,是三個星球在進行生物暗戰中的一個意外失誤。
根據宇宙社會公認的生態模型,從恐龍的體型、食量、數量來判斷,它們和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不匹配,尤其是那些體型長達二十幾米,重達60噸的馬門溪龍和迷惑龍,食肉的霸王龍、南方巨獸龍、棘背龍等等。
除了體型龐大,食量驚人外,它們的數量越來越龐大,沒有哪個物種能對它們形成遏製,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地球上的其它物種仍然難逃毀滅厄運,這些恐龍存在下去仍然會是另一場地球災難,它們的存在不符合高等文明的生態理念。
本不該出現在地球上的物種卻錯誤地出現在了地球上,隻能引起生態災難,阻礙地球生態的良性發展,從長遠角度看,這不符合地球的需要也不符合三個星球的需要,所以,讓它們毀滅是必然的。
讓恐龍滅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一些恐龍種類中,出現了向智慧生物進化的趨勢,它們的大腦容量和腦神經元的數量已經接近了人類。
據電腦模擬,如果不加幹涉,恐龍中的幾個種類在100萬年到500萬年內,有可能達到智慧生命體的水平。
如果是這樣,用不了多久,地球不僅成了恐龍實際掌控的領地,也成了宇宙法則承認的恐龍合法的領地,這和三個星球大費周章重塑地球生態的初衷是完全背離的。
從這點考慮,恐龍滅絕也是必然的。
然而,即使這樣,三個星球的人類也沒有直接出手進行殺戮,而是耐心等待著一次小行星的撞擊,通過小行星的撞擊實現了滅絕恐龍的目的。
這個時期,海洋麵積縮小,陸地麵積增大,真菌孢子已經徹底消失,兩極冰蓋開始融化,全球氣候逐漸轉暖,各種植物開始複蘇.
許多水生植物登上了陸地,低等維管束植物成為植物先驅,裸蕨類和石鬆類植物開始大肆在陸地上繁衍。
在誌留紀晚期出現了節肢類動物,而在海洋中出現了有頜骨和鰓蓋骨的魚,為隨後高等脊椎動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到了泥盆紀(4.1億年前-3.55億年前),陸地上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棲類興起,脊椎動物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海洋中的魚類數量和種類達到鼎盛時期,然而好景不長,在泥盆紀晚期向石炭紀過渡的這段時間,再次迎來物種大滅絕,75%的物種滅絕了。
石炭紀(3.55億年前-2.95億年前),是陸上植物大繁盛的時期,陸地上出現大規模森林,空氣含氧量增加,出現的昆蟲體形巨大,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巨蟲時代。
二疊紀(3億年前-2.5億年前),腕足類動物繁盛,爬行類動物首次大規模繁殖,在二疊紀晚期,發生了最不可思議的滅絕事件,95%的海洋生物滅絕了。
三疊紀(2.5億年前-2億年前),形成了盤古大陸,爬行動物繼續盛行,類哺乳動物首次出現,最早期的恐龍出現,三疊紀末期迎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70%的物種消失了。
侏羅紀(2億年前-1.5億年前),無論海中還是陸地上都是恐龍的時代,晚期出現了最早的鳥類——始祖鳥。
白堊紀(1.5億年前-6550萬年前),大陸分離,地球變得溫暖幹旱,陸上出現開花的植物,恐龍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會飛的恐龍。
在白堊紀末期,再次出現了物種大滅絕,包括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在內,80%的物種都滅絕了。
古近紀(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出現山係雛形,被子植物開始繁盛。
新近紀(2330萬年前-260萬年前),海洋和大陸都出現和現代詳盡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出現了哺乳動物和鳥類占主導地位的脊椎動物,出現大型食草動物,山係繼續隆起,第一個原始人在非洲出現,並逐漸擴散到歐亞大陸。
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全球氣候交替出現溫暖期和寒冷期,哺乳動物的進化迅猛,人類出現是最明顯特征。
講到最後,‘李不凡’顯然有點應付差事的感覺,越講越粗略,他說道:“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地球及地球生命的大致演變過程,不講了,餓了,包餃子吧,我要吃飯了。”
陳曉不依不饒,追問道:“先等等,‘不凡’,可以注意到,在泥盆紀晚期、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晚期、白堊紀晚期總共出現了四次物種大滅絕,其原因是什麽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網上對此說法不一,你知道的神話是怎麽描述的?”
‘李不凡’有點不耐煩,回道:“這四次物種大滅絕,有客觀原因,當然也就有主觀原因。一方麵,超強宇宙射電暴偶然的爆發,地球火山噴發、彗星或小行星不時襲擾,都能給地球上的物種帶來致命打擊,這很正常,是客觀原因。
而另外一方麵,主觀原因或許更占主導地位。尼比魯、渾侗和芬浪三個星球從來沒有放棄過地球,一直在用各種手段進行地球的明爭暗奪。
所以,每一個星球都在通過月球基地的監測係統,時刻監視著地球上的生態變化,地球上出現的任何反常現象,包括某物種突然繁盛或偶然表現出的競爭優勢,都會引起各個星球的高度警覺。
當認定某種生態現象是競爭對手刻意所為時,各個星球都首選對該物種進行壓製,絕對不會放任不管。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球麵臨一些突發危機時,本來可以施以援手的各個星球,卻都選擇視而不見。
不僅如此,各個星球還主動有意無意地製造一些生態災難。
在至少兩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中,三個星球選擇了無視,他們了解小行星的撞擊路線和撞擊後果,倘若想挽救地球上的物種,各個星球具有足夠的手段。
因為,三個星球可輕易調整地球和月球軌道,要變更一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輕而易舉。
然而,大家都沒有選擇那樣做。
所以,與其說每一次的地球物種滅絕是天災,還不如說物種滅絕是天災下的人禍。”
劉琳琳忽地站起身,一臉怒氣,說道:“見死不救不可理解!為了一己私利,置龐大物種的生死於不顧,這絕不是高等文明所為。
我們見到受傷的小動物還能表現出愛心呢,難道三個星球的文明麵對如此龐大的物種,就沒有憐憫之心嗎?那他們就不配稱為高等文明。”
‘李不凡’冷眼看了劉琳琳一眼,反駁道:“高等級文明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態觀,除了扞衛本星球的利益,他們也會從宇宙法則出發考慮問題,從生態的合理性出發來考慮問題。
比如,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恐龍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在1.6億年間不斷進化,很快成為地球上的霸主,其實,這就是一個錯誤,是三個星球在進行生物暗戰中的一個意外失誤。
根據宇宙社會公認的生態模型,從恐龍的體型、食量、數量來判斷,它們和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不匹配,尤其是那些體型長達二十幾米,重達60噸的馬門溪龍和迷惑龍,食肉的霸王龍、南方巨獸龍、棘背龍等等。
除了體型龐大,食量驚人外,它們的數量越來越龐大,沒有哪個物種能對它們形成遏製,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地球上的其它物種仍然難逃毀滅厄運,這些恐龍存在下去仍然會是另一場地球災難,它們的存在不符合高等文明的生態理念。
本不該出現在地球上的物種卻錯誤地出現在了地球上,隻能引起生態災難,阻礙地球生態的良性發展,從長遠角度看,這不符合地球的需要也不符合三個星球的需要,所以,讓它們毀滅是必然的。
讓恐龍滅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一些恐龍種類中,出現了向智慧生物進化的趨勢,它們的大腦容量和腦神經元的數量已經接近了人類。
據電腦模擬,如果不加幹涉,恐龍中的幾個種類在100萬年到500萬年內,有可能達到智慧生命體的水平。
如果是這樣,用不了多久,地球不僅成了恐龍實際掌控的領地,也成了宇宙法則承認的恐龍合法的領地,這和三個星球大費周章重塑地球生態的初衷是完全背離的。
從這點考慮,恐龍滅絕也是必然的。
然而,即使這樣,三個星球的人類也沒有直接出手進行殺戮,而是耐心等待著一次小行星的撞擊,通過小行星的撞擊實現了滅絕恐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