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8月,陳勝手下大將秦嘉,聽說陳勝已失蹤,於是立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代理楚王,都城留縣。


    不久,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帶兵打下了彭城,占據彭城為根據地。


    彭城是項羽的老家,即現在江蘇省徐州市。


    原來項梁看到劉邦解放了家鄉豐縣,項氏叔侄有樣學樣,也解放了老家彭城。


    此時項梁的謀士範增出主意道:“大王,陳勝多日失聯,恐怕凶多吉少。


    起義軍群龍無首,大王應該早立新楚王,以號召天下。”


    項梁道:“先生所言極是,奈何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總不能立兩個楚王吧?”


    項梁素有野心,當初吳地起兵時,叔侄二人殺了有恩於他們的會稽郡守殷通,項梁取而代之。


    打下彭城後,項梁野心急劇膨脹,一度想取陳勝而代之。


    他說陳勝乃一布衣,我項梁是楚國貴族,怎麽講也輪不到陳勝為王!


    範增勸解道:“大王,陳勝之所以接連吃敗仗,就是他過早稱王的原因。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大王不可學陳勝急於稱王。”


    項梁這才收斂了野心。


    範增接著道:“大王當務之急就是扶立一位楚懷王直係後人,豎起匡扶楚國的旗幟。


    將來天下還不是大王你的?”


    項梁不住點頭,很佩服範增。


    範增,居巢人,即安徽省巢湖市人。


    70歲時,他聽說項梁在吳地起兵,吳地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市。


    範增聞其名投奔項梁麾下,被項羽尊為“亞父”。


    項梁隨即發出疑問:“奈何襄疆尊景駒為新楚王,總不能立兩個楚王吧?”


    “大王,這還不容易?”


    說著話,範增做了一個抹脖子的動作,項梁心領神會。


    次日,項梁帶著項羽找到了秦嘉,痛斥其忘恩負義。


    斥責他不是著急尋找陳勝的下落,而是著急立景駒為楚王,辜負陳王的一片厚愛……


    不等秦嘉辯解,話落刀落,項梁一刀砍死了秦嘉。


    景駒一看大事不妙,拔腿要跑。


    “往哪裏跑!”項羽搶上一步,一刀將景駒刺了個透心涼。


    叔侄二人擦幹血跡,命人把兩具屍體掩埋,發文安撫眾將。


    項梁安慰道:“此二人辜負陳王厚愛,罪該萬死!”


    隨後項梁收編景駒部隊,勢力一下子擴大到了2萬人馬。


    範增這招著實狠毒。


    他讓項梁以秦嘉不忠於陳王為由斬殺。


    實際秦嘉是在陳勝死後4個月才立的景駒為王,根本不存在著不忠於陳勝之說。


    項梁找理由斬殺二人,實為要扶持一個傀儡楚王,為以後“挾天子以令天下諸侯”做準備。


    此時範增再獻上一條計策:“大王,不表白沒人知道你的複國宏願,


    何不趁此機會召集天下諸侯開會,闡明大王意思,就是要扶持一位正宗的楚懷王後人。”


    項梁道:“我到時如何表白呢?”


    範增道:“你就說前麵的兩位楚王都不合格,如今要恢複楚國,必須在正宗王室後人裏麵找,隻有這樣團結起來,才能推翻秦朝。”


    項梁大喜,於是采納範增計謀,在薛地召開了一次大會。


    薛地就是現在的山東滕州。


    參加會議的有六國貴族以及各路諸侯,劉邦和張良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確定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新楚王,項梁自號武信君。


    這次會議被稱為“薛地會議”。


    ……


    有句話叫做“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亂想,不中用”。


    誰能想到,流落民間的放牛娃熊心做了新楚王。


    為增加號召力,熊心被賦予祖父楚懷王之帝號。


    自秦滅掉楚國後,熊心就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


    是項梁發動群眾,才把熊心從一個破茅草屋拉了出來。


    項梁做主楚國定都盱台,盱台即現在的江蘇盱眙(xu,yi),自此楚國複國成功。


    ——


    說到這裏,咱們了解一下陳勝起義後,被滅六國先後複國的過程。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韓國離秦國最近也最弱小,所以秦先滅的韓。


    齊國離秦國最遠也最強大,所以最後滅的齊國,這就是秦始皇運用範雎所獻的“遠交近攻”之戰術。


    也叫“先易後難”。


    秦滅六國最先複國的是齊國。


    齊國最早是西周宰相薑子牙的封地,薑子牙的後人傳了幾代以後,被薑氏手下宰相田氏所滅。


    所以說齊國又分為薑齊和田齊兩個階段。


    陳勝起義後,齊國大將軍田單和堂弟田橫、田榮正隱居狄縣。


    狄縣在今山東高青東南。


    說到田單,他在當時可是個風雲人物,如果不是田單,田齊的江山早就被燕國名將樂毅所率領的五國聯軍吞並了。


    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帶領包括燕國在內、趙國、秦國、韓國及魏國五國聯軍攻齊。


    聯軍勢如破竹,一下子攻下齊國70餘城,最後隻剩下莒(ju)城和即墨兩城未拿下。


    當時田單還是即墨牲口市場上的一名管理員,可謂人微言輕。


    然而在國難當頭時刻,田單不因位卑而忘國,他做出了大人物都難有的舉動。


    田單要拯救即將滅國的齊國。


    麵對強敵兵臨城下,他告訴族人,要成功逃出城,必須先把車子外端伸出的車軸兩頭截去,再用鐵皮包裹。


    這樣做就是防止擁擠碰撞把車碰散架,族人照做。


    衝出城到安全地方一看,凡是沒截斷的車子在半路都被碰散架了。


    聽田單話的族人都成功逃了出來。


    齊王覺得田單懂軍事,於是就封他為先鋒,讓他帶領部隊迎擊樂毅。


    在這種情況下,當上先鋒並不難,難的就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


    齊國士兵都被樂毅殺的十去八九,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沒兵可咋辦呢?”


    有了,田單猛然想起西域朋友來此販賣的一批牤牛,少說有上百頭。


    “哈哈,天助我也!牤牛就是士兵,我何不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呢?”


    田單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喊來堂弟田榮、田橫來幫忙。


    傍晚,兩個堂弟帶著士兵,在城牆根砸開了十幾個洞。


    深夜,田單命人把1千頭犛牛趕過來,大家七手八腳在牤牛尾巴上綁上浸過油的草把,牛角上綁上刀子。


    準備停當,眾人用打火石點燃草把,犛牛見火受到驚嚇,拚命從砸開的洞口往外衝。


    後麵緊跟著齊國的士兵。


    為了增加氣氛,田榮還點著了鞭炮,“”劈劈啪啪”嚇得牤牛拚命往前奔跑。


    樂毅的聯軍一下子懵了,這是啥玩意?黑壓壓一片!沒見過這種戰術。


    一愣神的功夫,聯軍士兵被凶猛的牤牛捅死的捅死,燒死的燒死。


    聯軍一潰千裏。


    田單率領士兵乘勢追擊,一鼓作氣收複了大半失地。


    這段故事在曆史上被稱為“火牛陣大破燕聯軍”。


    接下來田單利用人們迷信的心理以及離間計,進一步收複失地。


    田單的火牛陣是樂毅的“滑鐵盧”之戰。


    樂毅要一雪前恥,整隊人馬團團包圍了即墨城。


    此時田單又生一計,他讓城中百姓把穀子撒在院裏。


    此舉引來許多飛禽來吃食,田單散布消息說,上天派大鵬鳥來拯救城中百姓。


    還說大鵬鳥是如來的坐騎,有72變,能幻化成人指導城中百姓抗擊聯軍……


    果不其然,有一天,一頭大鵬金翅鳥,帶著一群飛鳥來吃食兒,黑壓壓一片落在即墨城裏。


    樂毅及其手下看到這場景很詫異,然後城中有消息傳出,神仙降臨指導田單作戰。


    實際是田單找了一個士兵裝神弄鬼。


    剛開始這個士兵說什麽也不幹,說自己根本不懂法術。


    田單告訴這名士兵,隻管坐在那就行了。


    田單每天裝模作樣跪在這名士兵麵前,口中念念有詞。


    然後士兵說一些誰也聽不懂的話,田單好像得到上天指示一樣,站起來去傳達。


    這是田單欺騙城外樂毅的招式,讓聯軍一時半會不敢攻城,田單趁此機會加強戰備。


    在進行心理戰的同時,田單還派一名間諜混入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打算攻下即墨城後在齊國稱王。


    意思是樂毅要自立門戶。


    消息傳到了燕國,燕惠王聯想樂毅一直不攻城,更加懷疑上樂毅有異心。


    “不行,不能讓樂毅得逞!”


    隨後燕惠王撤換了樂毅,改派騎劫取代帥位。


    樂毅黯然神傷回了燕國,這正是田單所要的結果。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田單看看火候已到,不再遲疑,親自率軍衝出城門。


    騎劫穩不住陣腳,燕聯軍兵敗如山倒,騎劫死在亂軍中,田單收複失地。


    齊國複國成功。


    田單複國有功,被齊王拜為相國。


    田單兩次複活了齊國,第一次自然就是上麵所講的“火牛陣”複國,


    接下來講一講,田單第二次複國的經過。


    話說陳勝起義後,田單認為複國的機會來了。


    當時狄縣縣令為防備陳勝進攻,關閉了所有出入口。


    縣衙也不辦公了,大門一關,隔絕成了兩個世界。


    田單為了起義,兄弟三人就商量了一個計策,謊稱捉到了一個盜賊,讓縣令定罪發落。


    縣令不知是計,打開大門,田單兄弟以及跟隨田氏兄弟的一班年輕人,“呼啦啦”圍住了縣令及衙役。


    此刻縣令強裝鎮定道:“大膽刁民!還不跪下,莫非想造反嗎?”


    “老子就是要造反,你能咋滴?”


    田單話落刀落,一刀砍死了縣令,然後聚集人馬投奔了陳勝。


    之後田單帶義軍奪取齊國故地,自立為齊王,堂弟田榮為相國,自此齊國複國成功。


    ……


    第二個複國的是楚國,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新楚懷王,至此楚國複活。


    第三個複國的魏國。


    陳勝稱楚王後,派手下大將周市去攻打魏地。


    攻下魏地後,當地的老百姓都勸說周市當魏王。


    周市說:“戰亂年代,必須正宗正派有德性的魏國後裔為王,我不行,我不是魏國王室後裔。”


    那麽誰能勝任呢?


    周市道:“隻有魏國貴族子弟魏咎當之無愧。”


    此時魏咎正在陳勝手下當將領。


    周市的許多朋友聽說後,都勸周市稱王,並答應為他提供戰車和武器。


    周市堅持去請魏咎為王。


    周市往返五次去做陳勝的工作,最後才放回魏咎做了魏王。


    至此魏國複國成功。


    周市這種不貪圖富貴的精神感動了世人。


    ……


    第四個複國的是趙國。


    趙國的複活離不開兩個人:張耳和陳餘。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大梁人,大梁就是今河南開封市。


    大梁是魏國的陪都。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人,為何複活趙國呢?


    事情是這樣的:張耳是魏國公子魏無忌的得意門生,魏無忌就是曆史上的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魏昭王的兒子,封地在信陵,也就是今河南寧陵,所以被人們稱為信陵君。


    曆史上“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的就是魏公子魏無忌幹的這件事兒。


    信陵君為人仗義,廣交天下豪傑。


    由於他偷了兵符發兵救了趙國,趙國感激不盡。


    當時秦國威脅魏國不許救趙,魏無忌冒著生命危險偷出兵符救了趙國。


    事後怕他爹製裁,於是就跑到了趙國藏了起來。


    從個人關係講,魏無忌和趙國很親近。


    張耳是信陵君的弟子,自然和趙國關係也親近。


    劉邦年輕的時候,去投信陵君學點本事,結果到了一打聽,信陵君已經去世。


    於是跟著信陵君的弟子張耳學了一段時間。


    陳餘和張耳是過命的朋友,是刎頸之交。


    二人都是魏國名士。


    有句話叫做愛屋及烏,張耳親近趙國,自然陳餘也親近趙國,然後二人齊心協力複活了趙國。


    過程是這樣的:秦滅魏國以後,張耳和陳餘就逃到了陳縣藏了起來。


    陳縣就是今河南淮陽縣。


    為謀生,二人隱姓埋名做了看城門的門衛。


    有一次開門晚了,陳餘被一個當官的踹了一腳。


    當時陳餘想發火和當官的理論,張耳急忙用腳踩了陳餘腳一下。


    提醒他克製,陳餘這才沒有發火。


    過後張耳埋怨陳餘差點壞大事。


    說咱們在這裏低三下四做人,不就是為了以後出人頭地嗎?


    你發火和當官的幹仗,被人家砍了,以後還有機會嗎?


    陳餘點頭承認錯誤。


    陳勝起義後打下了陳縣,張耳和陳餘就投在了陳勝門下,被拜為部將。


    當時陳勝想做楚王,早聞張耳、陳餘二人有賢名,於是就征求二人的意見。


    張耳眼光遠大,勸陳勝不宜過早稱王,勸他擁立一位楚國王室後裔,這樣才能招募天下英雄反秦,增加反秦力量。


    陳勝不聽,執意稱王,建都陳縣。


    後來陳勝派武臣、張耳、陳餘北進攻奪趙地。


    各城池聽說張耳和陳餘來了,知道二人有才能,無人敢與之爭鋒,多數人開城門投降。


    後來武臣在攻範陽的時候,聽從謀士蒯通的建議,賜給範陽令侯印。


    意思是讓其他城池看到投降優厚待遇,這就是所謂的示範效應。


    果然接下來的30座城池,兵不血刃開城門投降了武臣,自此趙地收複。


    張耳、陳餘勸武臣效仿陳勝那樣為王,武臣采納,自立為趙王。


    封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大將軍,趙國成功複國。


    ……


    第五個複國的是韓國。


    韓國比較弱小,隻有張良執著努力複國。


    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直沒有成功。


    張良在留縣遇到了劉邦,二人一見如故,為複國也是為了報答劉邦識人之恩,張良投在了劉邦門下,做了謀士。


    項梁在薛地開了“薛地會議”,並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


    此時其他各國都擁立了君王,唯有韓國沒有王。


    張良認為韓王室諸公子中韓成最賢明,為人厚道,韓成被人們稱為橫陽君。


    張良請示項梁批準,項梁為拉攏張良,準許立韓成為韓王。


    但是接下來韓王成守不住家業,先後又被秦國奪了回去。


    最後在劉邦的幫助下,複奪回了韓國舊地。


    作為報答,張良幫助劉邦西進關中。


    張良後來遇到了韓王信,韓王信成了韓國最後一位君王。


    ……


    最後一個複國的是燕國。


    燕國不同於前五國,前五國所立的都是王室後裔。


    比如趙王歇,魏王豹,韓王城,楚王心,齊王田氏。


    唯獨燕國複國沒有立燕國王室的後裔,而是立了趙國上穀的一名小吏,名叫韓廣的人。


    上穀郡即今張家口懷來縣。


    原來韓廣被陳勝派去攻打燕國,很快他就平定了燕地。


    當時燕國的王室在秦滅燕國的時候,都逃去了朝鮮。


    沒有了繼承人,所以韓廣被擁立成了燕王。


    後來臧荼隨項羽入關中,項羽封臧荼為燕王,改封韓廣為遼東王。


    韓廣不肯挪窩,被臧荼的部隊擊敗並殺死,臧荼成了新的燕王。


    至此,被秦滅的六國全部複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