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陳留休整了三個月,招兵買馬,擴大勢力。休整完畢,一聲令下,率軍往西行進。


    這天,劉邦部隊就來到了輾轅關。


    輾轅關是出洛陽的八關之一,位於偃師與登封、鞏義交界處的轘(huán)轅山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為此,秦二世把守關口的重要任務,交給了虎賁將軍楊熊。


    你說奇怪不奇怪?楊熊平時打仗很有一套,要不也不會榮升為虎賁將軍。


    自從碰到劉邦後,他就支楞不起來了。


    上一個月,秦二世讓他攔截劉邦的部隊,他和劉邦交手多次,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次在輾轅關阻止劉邦西進,楊熊心說,可不能再讓這家夥得逞了,否則無法向上邊交待。


    楊熊誌在必得。


    劉邦率軍逼近,楊熊嚴陣以待,這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楊熊心說,今個咱就比個高低!兩廂擺開陣勢,但見劉邦軍隊旌旗獵獵,人頭攢動。


    劉邦把手一揮,隊形隨他的手勢變幻。


    楊熊不管三七二十一,拍馬舞刀率人馬就衝了過來。雙方一交手,劉邦發現楊熊本事大增。


    原來近一段時間楊熊沒幹別的,就隻琢磨如何打敗劉邦這件事。


    劉邦觀敵撩陣看得明白,心中歎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楊熊在曆史上並不算出名,他有個弟弟叫楊喜,雖然功夫不咋地,卻被封了侯爺,楊氏後人都以楊喜為榮。


    先劇透一下,楊喜是楊熊的弟弟,是秦軍一名小士兵。


    楚漢戰爭時,楊喜成了項羽的貼身侍衛(騎都尉),項羽被韓信打敗自刎烏江時,楊喜正好在項羽身邊。


    劉邦為殺項羽,曾許諾誰殺了項羽將被封侯。


    在官位誘惑下,看到剛倒下的項羽,有五個人去爭搶項羽的屍體。


    五個人你爭我奪,楊喜心生一計,一刀砍下了項羽一條大腿。


    其他四人把項羽屍體分解回去領賞去了。


    劉邦沒有食言,封楊喜為赤泉侯。


    看到了吧?這就是運氣,項羽死後成全了五個人,五個人都被劉邦封了侯。


    楊喜積下了陰德,其曾孫楊敞做到了丞相,楊氏家族逐漸興旺發達。


    楊喜就是弘農楊氏的創始人,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聲稱是弘農楊氏出身。


    反觀楊熊,功夫了得,卻遇到了克星劉邦。


    天意讓楊熊接連失敗,最終楊熊被秦二世斬殺,這都是後話。


    這人走得就是運氣,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關鍵時候就差一步。


    言歸正傳,楊熊像天神附體,劉邦軍隊打不過秦軍,紛紛敗下陣來。


    就在危機時刻,斜刺裏衝出來一支隊伍,一下子把楊熊的部隊截成了兩段。


    劉邦心中大喜,也顧不得想救兵來自何方,大手一揮,率軍往回打。


    兩邊夾擊楊熊的部隊,楊熊不支,帶著殘兵敗將逃走了。


    這是哪路人馬來得這麽及時呢?


    劉邦正在納悶,隻見一匹白馬馱著一人飛奔而來,來人滾鞍落馬撲身便拜。


    劉邦圓睜雙目仔細觀瞧,“哎呀!好兄弟,原來是你?”


    誰呀?非旁人,乃韓國司徒(丞相)張良。


    “兄弟,快快請起,大帳一敘。”


    劉邦忙扶起張良。


    張良和劉邦在眾人眼前,彼此上下級相稱,私下裏二人以兄弟相稱。


    不知大家還記得否?劉邦和張良初次相識,是在劉邦三打豐縣時。


    當時劉邦向項梁借兵,在留縣二人相遇。


    後來張良向項梁懇請恢複韓國地盤,項梁答應,派兵打下原來的韓地。


    張良擁立韓成為韓王,韓成拜張良為司徒。


    韓國是秦滅六國中最後一個複國的。


    打下來的韓地,交給了韓王成和張良管理,結果韓國實力太弱,陸續又被秦軍奪去。


    韓王成和張良就在附近開始打遊擊。


    前幾天,張良聽說沛公要過輾轅關,於是帶部隊來投沛公。


    結果趕上沛公和楊熊決戰。


    這正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張良助劉邦打跑了楊熊,二人這才有了第二次相見。


    且不表沛公和張良有說不完的話,單說那劉邦投桃報李,反過來幫助張良把失地複奪了過來。


    韓王成又有了家,自然喜不自禁,一個勁地感謝劉邦。


    這時劉邦開言道:“韓王,咱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可有一事很難開口。”


    韓成忙道:“沛公客氣啥?有事直說無妨”。


    “我想借用張良一段時間,讓他幫著我西征不知可否?”


    韓成心裏一百個不願意,但是口上又不能說。劉邦對自己有恩,於情於理都無法拒絕。


    韓成靈機一動,半開玩笑道:“沛公入關中後,一定把張良還給我,哈哈……”


    就這樣,張良打點行裝,跟隨劉邦隊伍西進而去~~~


    劉邦聽說項羽帶部隊往河南這邊趕了過來,心中著急,想馬上出函穀關進入關中。


    張良忙勸阻道:“大王不可操之過急,越是靠近關中越危險,切忌走周文的老路。”


    一句話勾起了劉邦的回憶。


    想那陳勝起義時,周文急功冒進,結果孤軍深入,兵敗被章邯斬殺。


    “依先生之計……”


    “大王,為今之計應該先攻下南陽郡,招兵買馬壯大隊伍,為進入關中打基礎。”


    張良道。


    劉邦點頭稱是,然後采取張良之計,轉攻南陽郡。


    ……


    書說簡短,南陽郡守呂齮(yi)被劉邦打敗,帶著殘兵敗將退守到了宛城。


    劉邦急著趕路,準備繼續向西挺進。


    此時張良勸阻道:“沛公放棄宛城是錯誤的決定,你細想,一旦進入陝西境內,


    前有秦軍把守,後有宛城追兵,兩頭夾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劉邦一琢磨,是這個理,不鞏固後方隻顧往前衝,這和狗熊掰棒子有什麽區別?


    到頭來還不是兩手空。


    劉邦采取張良計策,把旗幟換成秦軍的旗幟,趁呂齮放鬆警惕,迅速包圍了宛城。


    當時呂齮還在睡覺,他認為劉邦已經開拔西進,可以高枕無憂矣!


    於是放心睡了個好覺。


    還在做夢,劉邦耍了個回馬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宛城。


    呂齮發現已晚,長歎一聲,我命休矣!


    罷、罷、罷!生而何歡,死而何懼?三十年後我呂齮又是一條好漢。


    想到此,呂齮抽劍要自殺。


    就在危機時刻,隻聽有人喊了一聲:


    “主公,切莫尋死,還不到死的時候。”


    話落人到,郡守一看,是自己的門客陳恢。


    春秋戰國或者秦末這些門客,相當於主人的謀士,薪水都由主人出。


    呂齮平時很器重陳恢,知道他有才能。


    陳恢長揖到底,勸郡守不要著急尋短見,說他能說服劉邦化幹戈為玉帛。


    呂齮說等他的好消息。


    說實話,誰不知道好死不如賴活著呢?


    安頓好主人,陳恢登上城頭,坐在筐裏,讓士兵順城牆放了下去。


    這邊劉邦的士兵,馬上把陳恢帶去見劉邦。


    陳恢見到劉邦,做了自我介紹,然後開始發揮他的說客功夫。


    大概意思是:沛公你攻宛城,將損失慘重,呂郡守決心挺大,誓與城池共存亡。


    你看陳恢上來先嚇唬劉邦一頓。


    然後陳恢話風一轉,說如何勸降呂齮收複宛城,那麽沛公有三利,


    劉邦問:“哪三利?”


    以利減少傷亡,保存西進的實力。


    二利沒有後顧之憂,還讓呂齮管理南陽郡,沛公可放心大膽進入關中之地。


    三利沛公收複其他城池。


    陳恢說南陽郡下轄十幾個城池,如果南陽郡歸降了沛公,還有賞賜,


    並且百姓安寧,接下來將沒有人拚死抵抗,南陽郡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有這三利,沛公何樂不為呢?


    劉邦大喜,對陳恢長揖到底。


    “還請先生再跑一趟,傳我的命令,封南陽郡守呂齮為殷侯,賜先生食邑千戶。”


    陳恢謝過。


    宛城收複,劉邦從張良計,發布安民告示:


    “所有將士們聽命,不許傷害百姓,不許濫殺無辜!”


    這種方針政策,為劉邦進鹹陽後,立下“約法三章”打下了基礎。


    陳恢為主人謀得爵位,南陽郡兵不血刃歸到了劉邦麾下,其他城池紛紛效仿。


    招降南陽郡,為劉邦西進掃清了障礙,其後方根據地算是穩了。


    ……


    劉邦收複南陽郡的同時,聽說項羽打到了開封,猜測項羽的作戰路線是,拿下開封後直接往西打,從函穀關進入關中。


    最初劉邦也想從函穀關進入到關中,等打下輾轅關後,張良勸說劉邦要穩固後方根據地,


    這才往南打,收複了南陽郡。


    如今聽說項羽往函穀關這邊進發,他怕和項羽軍隊相遇發生衝突,


    於是選擇從南陽一直往南走,從武關進入到關中。


    劉邦這樣選擇是正確的。


    函穀關是進入鹹陽的東大門,有秦國重兵把守,劉邦“避重就輕”,


    一來可以避免和項羽硬碰硬,二來有南陽郡做後盾,進可攻,退可守,無後顧之憂~


    話說劉邦、張良率軍來到了武關。


    武關是從東南進入關中的重要關口,是秦國“四塞”之一,秦楚咽喉要道。


    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南部。春秋時期建關,當時名叫“少習關”,戰國時期改為“武關”。


    武關守將沒想到劉邦來得這麽快,倉皇應戰,結果被劉邦軍隊打敗。


    守關將領逃走,剩下這些士兵成了俘虜。


    劉邦發令,守關士兵想留下的歡迎加入隊伍,不想留的,發給路費可以馬上回家。


    劉邦可不像項羽那樣坑殺士卒,這正應了“仁者得天下”的道理。


    過了武關,下一關是嶢關。


    嶢關的故址就在今西安市藍田縣城南,因靠近嶢山而得名。


    它是關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隘。


    說實話,劉邦過武關有僥幸成份,打了武關守將一個措手不及。


    信息很快就傳到了嶢關,趙高害怕有失,往嶢關這裏增兵派將,嶢關固若金湯。


    劉邦想硬打硬衝過去,張良搖搖頭道:


    “過了嶢關,鹹陽城就在眼前,沛公你想最後一道關卡,能不被秦二世重視嗎?對於這種情況,隻能智取不可硬攻。”


    “先生,如何智取?”


    劉邦著急問。


    “沛公,我有一計,您先派一將領,帶5萬人馬駐紮在關外密林裏,


    帶足五日口糧,故作二十萬疑兵。然後沛公親率餘下部隊,關前討敵罵陣。”


    說到這,張良故意停頓了下來。


    “先生快講,然後呢?”


    劉邦催促道。


    “然後,讓周勃帶一隊人馬繞過嶢關,在藍田附近埋伏下來,


    沛公命酈食其和陸賈二人,多帶金銀細軟去賄賂那嶢關守將,


    我聽說那守將本是鹹陽城南一操刀賣肉小販之子,其父重金賄賂趙高,謀得這一官職……”


    不得不說張良不打無準備之仗,提前就謀劃好了。


    在過武關的時候,張良就派密探前往鹹陽打聽清楚了。


    酈食其就不用我介紹了,號稱高陽酒徒,秦末漢初著名的說客辯士,能把死人說活的牛叉人物。


    陸賈也是那時候的說客、辯士,在劉邦攻打胡陵,方與的時候,


    陸賈以幕僚賓客的身份追隨劉邦,以能言善辯出使遊說各路諸侯為能事,


    深得劉邦賞識,被譽為“嘴鑲金邊的”說客。


    長話短說,張良讓這兩位頂級大忽悠去賄賂說服嶢關守將。


    二人果然不辱使命,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許以高官封侯,加上金光燦燦的誘人之物,焉能不得手?


    一般人不出三個回合就會被拿下。


    嶢關守將一直在尋找回本的機會,他爹日夜操刀賣肉,想回本要等二十年,


    現在黃金就放在眼前,老爹撅屁股幹一輩子都得不到。


    一邊是黃金誘惑,一邊是重兵圍逼。


    嶢關守將心想,硬拚死路一條,劉邦率領至少有三十萬大軍,自己滿打滿算5000人馬,這仗無法打。


    管他呢,先收下黃金再說。嶢關守將在雙重作用下動了心,不到兩個回合就繳械投降了。


    表示要跟著沛公打鹹陽,跟著沛公享盡榮華富貴。


    廢話不多說,黃金你拿去,關口你打開,咱們兩好各一好。


    雙方約定好了打開關口時間,隨後酈食其和陸賈告辭而去。


    聽完兩位大忽悠的匯報,劉邦剛要收兵回營。張良急忙製止道:


    “沛公,你覺得嶢關守將真心要投降嗎?收下黃金並不代表他真心投降,這是他使得緩兵之計,


    再說守將要投降,手下的士兵未必投降,到時候還是打不開關口。”


    劉邦聽罷恍然大悟,他馬上明白了張良意思。


    “嶢關守將給我們使緩兵之計,我們何不來一個將計就計?


    不等他們回過神來發起進攻!”


    劉邦說完望著張良。


    張良笑笑不住地點頭,“沛公所言極是”。


    張良心中暗讚沛公軍事了得。


    到了晚上,人銜草、馬銜環,劉邦、張良要夜襲嶢關。


    嶢關守將做夢都沒想到對麵的軍隊會來這麽一手,慌忙披掛上馬迎戰,雙方混戰在了一起。


    一直打到了天亮,守將不敵劉邦軍隊的淩厲攻擊,不得不帶著一隊人馬棄關逃跑,


    逃到藍田附近,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周勃人馬消滅,嶢關落入沛公手上。


    可惜那萬兩黃金沒捂熱,又重新回到了沛公手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