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占領滎陽,並擊退了項羽數次進攻,初戰告捷鼓舞了漢軍士氣。
項羽受挫並不氣餒,發誓要消滅劉邦,然後把陳平碎屍萬段。
“陳平,我與爾勢不兩立,害死我的亞父。”
項羽認為陳平侮辱了他的智商,眼睜睜看著陳平逼死了亞父範增。
說實話,這可不能怪陳平,項羽挽留範增哪還有這事呢?
項羽的30萬大軍就駐紮在了成皋,成皋又稱虎牢,位置大致在今滎陽市汜水鎮一帶。
如今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有成皋古城。
成皋北麵和西麵臨黃河,南麵和東麵為深澗。
在楚漢相爭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是項羽占據這個地方的主要原因。
成皋在滎陽的西邊,距離滎陽隻有40裏地,雙方高牆壁壘劍拔弩張,
劉邦站在城頭高處,隱約看到楚營集訓升騰起來的塵土,這陣勢讓劉邦很是擔憂。
下了城頭,劉邦心事重重回到了“指揮部”。
張良早就等候在這裏,他看到劉邦愁眉不展,開口道:“漢王,我知道你在憂愁什麽?”
劉邦一愣:“先生,說說看。”
“漢王,如今項羽占據成皋,擺明要和咱們打持久戰,漢王應該高興才對呀!”
“啊?子房,項羽軍隊銳不可當,咱們這點兵力恐怕難以抵擋。”
“漢王,您想過沒有,滎陽城高牆固,隻要堅守無人能攻破。”
張良繼續說道:
“項羽把30萬大軍放在那裏,分明要打長期消耗戰的準備,此舉正合吾意,我不用擔心項羽了。”
“急死我了,子房能不能簡單直白說話?”
劉邦著急聽結果,催促道。
張良的意思是項羽打持久戰對漢軍有利,論實力漢軍不如楚軍。
當時劉邦有10萬漢軍,項羽至少30萬楚軍,打殲滅戰劉邦分分鍾被滅。
張良的話另一層意思是,雖然項羽打拉鋸戰對漢軍有利,劉邦應該提前準備糧食,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供應,更何況是守城戰。
最後張良提出迅速占領處於滎陽西北的敖倉。
敖倉是秦國在敖山上修建的糧倉,是當時關中和淮河地區糧食匯聚處。據說秦國儲備的糧食能吃十年。
“隻要占據敖倉,漢王必勝無疑。”張良道。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趁項羽立足未穩,迅速出擊拿下了敖倉。
乖乖!我就納悶了,對於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項羽之前咋就沒派重兵把守呢?
還有那個範增,隻是催促項羽進攻,咋就沒有想到占據敖倉呢?
從這件事對比,範增和張良的謀略高下立判。
另外項羽就範增一個寶貝軍師還不用,項羽焉能不敗?
劉邦迎接項羽碾壓前的工作做的相當到位,為了糧道的暢通,
劉邦動用五萬民工修了一條滎陽直通敖山的運糧甬道,漢軍吃飯得到了保障。
楚漢相爭打了將近五年,有一半多的時間發生在滎陽,
雙方爭奪滎陽幾易其手,多是劉邦短時間丟失再複奪回來。
可見滎陽在楚漢戰爭中的作用是多麽樣的重要。
在修甬道的空當,劉邦把一雙兒女送回了關中,同時設櫟陽為都城。
漢初的櫟陽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一帶。
劉邦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女兒為魯元公主,封蕭何為丞相。
蕭何負責教育太子、看護都城、籌備軍需等工作。
安排好後,劉邦又返回了滎陽城。
……
在玩計謀方麵劉邦不如張良、陳平,但是論玩忽悠玩陰謀和不要臉,劉邦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劉邦為了拖延項羽進攻時間,派使者向霸王求和。大意是請求項羽罷手,江山一人一半。
大家想一想,項羽誌在必得全天下,豈能讓劉邦分一杯羹?
項羽說了兩個字——做夢!
使者回報,劉邦笑了,意料之中的事。
劉邦就是采用示弱的辦法,增加項羽驕傲自大的心理。
這恰恰應和“驕兵必敗”的道理,劉邦在這方麵有慘痛的教訓,他永遠不會忘記“彭城之戰”。
“項羽能兩次以少勝多,難道我劉邦就不會了?我這10萬大軍要拖垮項羽的30萬大軍。”
“要想進一步牽製項羽的進攻,還必須從項羽的背後想辦法。”劉邦思忖。
有一天劉邦召開“諸葛亮會”,他當著全體說:
“誰可以拖住項羽的後腿,我願意讓出關中以之地給他。”
“漢王,隻有三個人能做到。”張良答道。
“哪三個人?”
“英布、彭越和韓信。”
“子房,你開玩笑吧?英布是項羽的手下,如何指揮?
彭越和我有一麵之交,我去封信能把他收為己用,韓信更容易,把他從關中調過來即可,唯獨英布難辦。”
劉邦說完環視左右,張良低頭不語。
劉邦看到身旁站著幾位偈者,偈者就是領導身邊傳話出主意的人。
對著這些偈者,劉邦歎道:
“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意思是諷刺他們隻知道吃飯不知道替主子賣力。
“漢王,話不能這樣說,我願意前往說服英布。”
劉邦一看,是其中的一位偈者,名叫隨何。
“隨何,說服英布可可不是回姥姥家那麽容易,你有把握?。”
“漢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說我也不想總吃漢王白米飯!”
“你的忠心可嘉,預祝你馬到功成!”
劉邦隨即撥給了隨何20名隨從。
事不宜遲,隨何帶上20人就前往淮南地區九江國,去策反英布。
……
英布是九江王,轄區主要在九江郡一帶。
大致包括今安徽、江西部分地區,都城是六縣,也就是今安徽省六安市。
也不知道是不是張良和劉邦使用的激將法,反正隨何去了九江郡。
張良之所以瞄上英布,是因為英布和項羽有隔閡。
項羽曾多次下令讓英布出兵幫著他打齊國,但是英布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了項羽。
項羽讓英布殺義帝,是讓英布製造意外翻船事故除掉義帝,
英布推脫不過讓手下去執行,結果直接捅了義帝,給了劉邦和天下諸侯討伐項羽的口實。
兩件事都讓項羽不滿意。
總之二人的隔閡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怨氣,張良認為英布早有反項羽之意。
英布也是一個牛人,武功僅次於項羽,牛人通常不服牛人。
“憑啥你項羽壓我一頭呢?”
另外英布封地恰好在項羽都城彭城後方,這裏是項羽的後花園。
如果英布造反,項羽必定回兵打英布保都城,如此就減輕了滎陽的壓力。
說回隨何,隨何一行人到了英布的都城六縣,通報,等接見,程序就是這樣的。
誰知英布拒不接見,隻是讓手下的官員熱情接待,一連三天如此。
隨何心想:“我可不是來這裏吃喝的,完不成任務我這臉往哪擱呢?”
有了,我何不如此如此?
到了第四天,隨何對招待官員說:
“大王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我正是這出使的原因。
倘若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大王想聽的。
我說的話不對呢,你讓我們20人躺在砧(zhen)板上,任由大王斧子刀槍加身,
在九江國鬧市上受死,以表明大王沒有背叛項羽的想法。”
隨何單刀直入,意思是說,英布你別躲著不見,你見我一麵,聽聽我說些什麽。
我說的對,你就聽,我說的不對,你把我砍死也不遲,表明你沒有背叛項羽的意思。
這招果然靈驗,英布在第4天召見了隨何。
隨何開始了表演,其實不用我多囉嗦,大家也能想象的出。
隨何極力抹黑項羽,極力拔高劉邦,說項羽多麽殘暴,說劉邦多麽仁慈厚道等等。
最後英布說我是項羽的手下,我現在背叛項羽有點不厚道吧?
隨何回懟道:“你是項羽的手下,現在項羽和劉邦正在對峙,你為什麽不派兵相助?
你是項羽的忠實手下,當初項羽讓你出兵,幫著他打齊國的時候,你為什麽不派兵?”
隨何幾句話說得英布啞口無言。
看看火候,隨何又加了一把火。
“九江王你想想看,項羽得了天下,他能善待你嗎?想想項羽為什麽打齊國?還不就是因為齊王沒有出兵相助嗎?”
假如你幫著漢王奪了天下,漢王不會忘記你的功勞,肯定會給你榮華富貴的,
天下大事你還沒有看清楚嗎?漢王勝楚王敗已成定局。
最後一句話打動了英布,他說現在咱先定下來我“背楚向漢”,不過咱先別聲張,隨何點了點頭。
而當英布送隨何出府門時,剛好項羽派來的使者在門口等著英布接見,
原來這是項羽第三次請求英布發兵相助。
隨何馬上推翻前一會的承諾,當著楚國使者說:“九江王已歸屬漢王,楚國憑什麽讓他出兵?”
英布一臉錯愕,心中暗罵隨何不講究。剛才說的好好的。
楚國使者一聽生氣起身走了,隨何趁機勸英布:
“大王,你看我這張嘴,沒把住門禿嚕出來了。”
其實英布有機會解釋清楚,那就是當著楚國使者殺了隨何這一行人,
也許英布真的受夠了項羽的壓榨。
正如許多諸侯說的那樣:項羽自以為是,對諸侯們頤指氣使吆三喝六。
隨何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勸道:
“事已至此,大王可就此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讓他回去,然後我們趕快向漢王劉邦靠攏,協同作戰!
英布沒有其他辦法,隻好說:“但願漢王有情有義,不枉我背叛項羽。”
英布對隨何道:“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國罷了。”
英布殺死楚國使者,出兵攻打項羽的彭城。
……
這邊隨何策反了英布。
那邊彭越也回了信,馬上帶兵襲擊項羽的攻齊部隊。
前文說了,彭越做了齊王田榮的大將軍。
說起來彭越和劉邦有一麵之交,劉邦反秦時,彭越幫著劉邦打昌邑。
後來彭越離開齊國到了梁地,也就是原來梁國的地盤,開始在這裏打遊擊。
後來彭越跟了劉邦,劉邦讓彭越擔任了魏王豹的相國。
彭越聽從劉邦的調遣,開始以遊擊戰的形式不斷騷擾項羽軍隊。
劉邦重用彭越,實際是讓彭越監督魏豹,等於在魏豹身邊安插了一個眼線。
這讓魏王豹很不爽,心說彭越表麵是我的手下,我卻指使不動,
他比我還牛皮,不知道的還以為彭越是魏王呢?
魏豹心懷不滿,萌生了背叛劉邦的念頭。
某一天,魏豹請假要回魏國一趟,當時魏豹正帶兵幫著劉邦守滎陽。
魏豹決定背叛劉邦,除了嫉妒劉邦重用彭越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認為劉邦必敗。
項羽太強大了,現在不走以後就來不及了。
魏豹請假的理由是老娘病了,回魏國看看老娘。
劉邦是個孝子,於是就準了魏豹的假。魏豹回到魏國,馬上封鎖了渡口,表明背漢向楚。
劉邦聞之十分生氣,為了避免死傷消耗兵力,本著能勸降決不出手的原則,派酈食其勸說魏豹回心轉意。
“酈食其不是能說會道嗎?能不費一兵一卒把魏豹拉回來是最好的結果。”劉邦思忖。
然而不管酈食其說的天花亂墜,魏豹始終不肯再伺候劉邦了。
無奈酈食其無功而返。
“氣死我也!魏豹這家夥給臉不要臉,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啊!”
劉邦一怒之下撥給韓信2萬人馬。
“左丞相,魏豹就交給你了,我在滎陽等候你的捷報。”劉邦道。
……
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對魏豹發出了追殺令。著韓信為統帥,曹參為大將,灌嬰為先鋒,三人率領2萬人馬去攻打魏國。
楚漢戰爭時期的“安邑之戰”爆發了。安邑是魏國舊都城。
……
知道劉邦為何震怒魏豹“叛變”嗎?因為魏豹轄地太重要了,她能夠輕鬆掐斷劉邦退回關中的道路。
換言之,假如魏豹執行項羽的命令,劉邦的退路將被切斷。
項羽戲下封諸侯時,魏豹被項羽封為了西魏王。
由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原來魏國一部分土地成了項羽的封地。
項羽隻好把魏豹遷到了河東地區,因此魏豹又稱西魏王。
魏國都城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
這一戰是在魏國舊都安邑發生的,故命名為安邑之戰,也稱韓信滅魏之戰。
韓信率軍隊就來到了魏國都城邊境線,大致在今山西運城直線對應的黃河西岸。
魏豹早就派兵把守住了通往魏國的兩個黃河渡口,這兩個關鍵渡口分別是“臨晉渡”(也稱蒲津渡)和臨晉渡北麵50公裏處的“夏陽渡”。
臨晉渡大致在今陝西大荔東、山西永濟西一帶的黃河岸邊。
夏陽渡大致在今陝西韓城市附近的黃河岸邊。
韓信帶著兩個衛兵親自查看了這兩個渡口,打仗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親自查看地形、地貌和兵員的分布。
這是韓信打仗前必做的一件事。
韓信就發現臨晉渡口防守嚴密,也就是說魏王豹把主要兵力都放在這裏了。
因為這個渡口是主要渡口。
離這裏北上1百裏地的夏陽渡口卻防守薄弱,稀稀拉拉布置了有限的士兵。
因為夏陽渡口是人們很少走的一個渡口。
魏豹認為劉邦的軍隊,肯定會從臨晉渡這個渡口進入魏國,上一次劉邦從滎陽回關中走的就是這個渡口。
韓信觀察情況後,心裏有底了,回到大營他開始發號施令:
“灌嬰聽令,著你馬上帶一隊人馬去附近山上砍伐樹木,連夜造船不得有誤。”
“遵命?”灌嬰領令而去。
曹參聽令,“在”,你馬上到附近的村裏去購買瓦罌,有多少買多,越多越好。
“元帥,買那麽多的瓦罌有什麽用呢。”曹參問。
瓦罌是農村醃鹹菜用的類似罐子一樣的物品,口小肚大。
韓信讓曹參買最大號的那種,能坐進人去的那一種。
“曹參軍,別打聽那麽多,讓你購買隻管就去,本元帥自有用處。”
“得令!”曹參領令去了。
過了一個禮拜,魏豹看到灌嬰造船基本完成,冷笑道:
“都說韓信用兵如神,我看也就一般般。等漢軍渡到半路,我發起攻擊,定把他們打落水中喂魚,哈哈哈……”
曹參也完成了任務,買回了一大批瓦罌。
“參軍,你帶人用木棒把這些瓦罌用繩子捆好,每一個木方格捆上一個瓦罌,100個瓦罌排列捆好算一整體。”
韓信在曹參買瓦罌時,已經派士兵在南山上砍好了木棒,尺寸不長不短正合適。
一上手捆紮瓦罌,曹參恍然大悟,原來韓信要製作木排,讓瓦罌漂浮在水上渡過士兵。
“不對啊!灌嬰已經製造好了那麽多的木船,還造這麽多木排幹嘛?”
曹參不得其解,也不敢問韓信。
“先蒙在鼓裏吧,等派上用場不就知道了?”
原來韓信要運用聲東擊西的辦法。
他讓灌嬰在臨晉渡口大張旗鼓造木船,就是為了吸引魏豹的兵力。
就在魏豹把注意力放在臨晉渡時,韓信、曹參帶領士兵從夏陽渡口,把木罌放在水麵上,漢軍坐在木罌上,用木板劃水,悄悄渡過了黃河。
在韓信這邊渡河時,灌嬰帶領士兵也開始了渡河。
當魏豹率領士兵大戰灌嬰時,這邊韓信渡過河從魏豹後麵發起了猛攻。
灌嬰和韓信兩邊夾擊,魏豹頂不住,丟棄部隊拔馬就往臨汾方向跑。
韓信催馬便追,魏豹戰馬踩空,一下子把他摔出一丈開外。
韓信用他的“五鉤神飛”槍,一下子抵住了魏豹咽喉。
“元帥饒命,我投降。”魏豹乖乖舉起了雙手,至此魏國滅,韓信立下了首功。
項羽受挫並不氣餒,發誓要消滅劉邦,然後把陳平碎屍萬段。
“陳平,我與爾勢不兩立,害死我的亞父。”
項羽認為陳平侮辱了他的智商,眼睜睜看著陳平逼死了亞父範增。
說實話,這可不能怪陳平,項羽挽留範增哪還有這事呢?
項羽的30萬大軍就駐紮在了成皋,成皋又稱虎牢,位置大致在今滎陽市汜水鎮一帶。
如今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有成皋古城。
成皋北麵和西麵臨黃河,南麵和東麵為深澗。
在楚漢相爭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是項羽占據這個地方的主要原因。
成皋在滎陽的西邊,距離滎陽隻有40裏地,雙方高牆壁壘劍拔弩張,
劉邦站在城頭高處,隱約看到楚營集訓升騰起來的塵土,這陣勢讓劉邦很是擔憂。
下了城頭,劉邦心事重重回到了“指揮部”。
張良早就等候在這裏,他看到劉邦愁眉不展,開口道:“漢王,我知道你在憂愁什麽?”
劉邦一愣:“先生,說說看。”
“漢王,如今項羽占據成皋,擺明要和咱們打持久戰,漢王應該高興才對呀!”
“啊?子房,項羽軍隊銳不可當,咱們這點兵力恐怕難以抵擋。”
“漢王,您想過沒有,滎陽城高牆固,隻要堅守無人能攻破。”
張良繼續說道:
“項羽把30萬大軍放在那裏,分明要打長期消耗戰的準備,此舉正合吾意,我不用擔心項羽了。”
“急死我了,子房能不能簡單直白說話?”
劉邦著急聽結果,催促道。
張良的意思是項羽打持久戰對漢軍有利,論實力漢軍不如楚軍。
當時劉邦有10萬漢軍,項羽至少30萬楚軍,打殲滅戰劉邦分分鍾被滅。
張良的話另一層意思是,雖然項羽打拉鋸戰對漢軍有利,劉邦應該提前準備糧食,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供應,更何況是守城戰。
最後張良提出迅速占領處於滎陽西北的敖倉。
敖倉是秦國在敖山上修建的糧倉,是當時關中和淮河地區糧食匯聚處。據說秦國儲備的糧食能吃十年。
“隻要占據敖倉,漢王必勝無疑。”張良道。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趁項羽立足未穩,迅速出擊拿下了敖倉。
乖乖!我就納悶了,對於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項羽之前咋就沒派重兵把守呢?
還有那個範增,隻是催促項羽進攻,咋就沒有想到占據敖倉呢?
從這件事對比,範增和張良的謀略高下立判。
另外項羽就範增一個寶貝軍師還不用,項羽焉能不敗?
劉邦迎接項羽碾壓前的工作做的相當到位,為了糧道的暢通,
劉邦動用五萬民工修了一條滎陽直通敖山的運糧甬道,漢軍吃飯得到了保障。
楚漢相爭打了將近五年,有一半多的時間發生在滎陽,
雙方爭奪滎陽幾易其手,多是劉邦短時間丟失再複奪回來。
可見滎陽在楚漢戰爭中的作用是多麽樣的重要。
在修甬道的空當,劉邦把一雙兒女送回了關中,同時設櫟陽為都城。
漢初的櫟陽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一帶。
劉邦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女兒為魯元公主,封蕭何為丞相。
蕭何負責教育太子、看護都城、籌備軍需等工作。
安排好後,劉邦又返回了滎陽城。
……
在玩計謀方麵劉邦不如張良、陳平,但是論玩忽悠玩陰謀和不要臉,劉邦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劉邦為了拖延項羽進攻時間,派使者向霸王求和。大意是請求項羽罷手,江山一人一半。
大家想一想,項羽誌在必得全天下,豈能讓劉邦分一杯羹?
項羽說了兩個字——做夢!
使者回報,劉邦笑了,意料之中的事。
劉邦就是采用示弱的辦法,增加項羽驕傲自大的心理。
這恰恰應和“驕兵必敗”的道理,劉邦在這方麵有慘痛的教訓,他永遠不會忘記“彭城之戰”。
“項羽能兩次以少勝多,難道我劉邦就不會了?我這10萬大軍要拖垮項羽的30萬大軍。”
“要想進一步牽製項羽的進攻,還必須從項羽的背後想辦法。”劉邦思忖。
有一天劉邦召開“諸葛亮會”,他當著全體說:
“誰可以拖住項羽的後腿,我願意讓出關中以之地給他。”
“漢王,隻有三個人能做到。”張良答道。
“哪三個人?”
“英布、彭越和韓信。”
“子房,你開玩笑吧?英布是項羽的手下,如何指揮?
彭越和我有一麵之交,我去封信能把他收為己用,韓信更容易,把他從關中調過來即可,唯獨英布難辦。”
劉邦說完環視左右,張良低頭不語。
劉邦看到身旁站著幾位偈者,偈者就是領導身邊傳話出主意的人。
對著這些偈者,劉邦歎道:
“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意思是諷刺他們隻知道吃飯不知道替主子賣力。
“漢王,話不能這樣說,我願意前往說服英布。”
劉邦一看,是其中的一位偈者,名叫隨何。
“隨何,說服英布可可不是回姥姥家那麽容易,你有把握?。”
“漢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說我也不想總吃漢王白米飯!”
“你的忠心可嘉,預祝你馬到功成!”
劉邦隨即撥給了隨何20名隨從。
事不宜遲,隨何帶上20人就前往淮南地區九江國,去策反英布。
……
英布是九江王,轄區主要在九江郡一帶。
大致包括今安徽、江西部分地區,都城是六縣,也就是今安徽省六安市。
也不知道是不是張良和劉邦使用的激將法,反正隨何去了九江郡。
張良之所以瞄上英布,是因為英布和項羽有隔閡。
項羽曾多次下令讓英布出兵幫著他打齊國,但是英布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了項羽。
項羽讓英布殺義帝,是讓英布製造意外翻船事故除掉義帝,
英布推脫不過讓手下去執行,結果直接捅了義帝,給了劉邦和天下諸侯討伐項羽的口實。
兩件事都讓項羽不滿意。
總之二人的隔閡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怨氣,張良認為英布早有反項羽之意。
英布也是一個牛人,武功僅次於項羽,牛人通常不服牛人。
“憑啥你項羽壓我一頭呢?”
另外英布封地恰好在項羽都城彭城後方,這裏是項羽的後花園。
如果英布造反,項羽必定回兵打英布保都城,如此就減輕了滎陽的壓力。
說回隨何,隨何一行人到了英布的都城六縣,通報,等接見,程序就是這樣的。
誰知英布拒不接見,隻是讓手下的官員熱情接待,一連三天如此。
隨何心想:“我可不是來這裏吃喝的,完不成任務我這臉往哪擱呢?”
有了,我何不如此如此?
到了第四天,隨何對招待官員說:
“大王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我正是這出使的原因。
倘若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大王想聽的。
我說的話不對呢,你讓我們20人躺在砧(zhen)板上,任由大王斧子刀槍加身,
在九江國鬧市上受死,以表明大王沒有背叛項羽的想法。”
隨何單刀直入,意思是說,英布你別躲著不見,你見我一麵,聽聽我說些什麽。
我說的對,你就聽,我說的不對,你把我砍死也不遲,表明你沒有背叛項羽的意思。
這招果然靈驗,英布在第4天召見了隨何。
隨何開始了表演,其實不用我多囉嗦,大家也能想象的出。
隨何極力抹黑項羽,極力拔高劉邦,說項羽多麽殘暴,說劉邦多麽仁慈厚道等等。
最後英布說我是項羽的手下,我現在背叛項羽有點不厚道吧?
隨何回懟道:“你是項羽的手下,現在項羽和劉邦正在對峙,你為什麽不派兵相助?
你是項羽的忠實手下,當初項羽讓你出兵,幫著他打齊國的時候,你為什麽不派兵?”
隨何幾句話說得英布啞口無言。
看看火候,隨何又加了一把火。
“九江王你想想看,項羽得了天下,他能善待你嗎?想想項羽為什麽打齊國?還不就是因為齊王沒有出兵相助嗎?”
假如你幫著漢王奪了天下,漢王不會忘記你的功勞,肯定會給你榮華富貴的,
天下大事你還沒有看清楚嗎?漢王勝楚王敗已成定局。
最後一句話打動了英布,他說現在咱先定下來我“背楚向漢”,不過咱先別聲張,隨何點了點頭。
而當英布送隨何出府門時,剛好項羽派來的使者在門口等著英布接見,
原來這是項羽第三次請求英布發兵相助。
隨何馬上推翻前一會的承諾,當著楚國使者說:“九江王已歸屬漢王,楚國憑什麽讓他出兵?”
英布一臉錯愕,心中暗罵隨何不講究。剛才說的好好的。
楚國使者一聽生氣起身走了,隨何趁機勸英布:
“大王,你看我這張嘴,沒把住門禿嚕出來了。”
其實英布有機會解釋清楚,那就是當著楚國使者殺了隨何這一行人,
也許英布真的受夠了項羽的壓榨。
正如許多諸侯說的那樣:項羽自以為是,對諸侯們頤指氣使吆三喝六。
隨何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勸道:
“事已至此,大王可就此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讓他回去,然後我們趕快向漢王劉邦靠攏,協同作戰!
英布沒有其他辦法,隻好說:“但願漢王有情有義,不枉我背叛項羽。”
英布對隨何道:“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國罷了。”
英布殺死楚國使者,出兵攻打項羽的彭城。
……
這邊隨何策反了英布。
那邊彭越也回了信,馬上帶兵襲擊項羽的攻齊部隊。
前文說了,彭越做了齊王田榮的大將軍。
說起來彭越和劉邦有一麵之交,劉邦反秦時,彭越幫著劉邦打昌邑。
後來彭越離開齊國到了梁地,也就是原來梁國的地盤,開始在這裏打遊擊。
後來彭越跟了劉邦,劉邦讓彭越擔任了魏王豹的相國。
彭越聽從劉邦的調遣,開始以遊擊戰的形式不斷騷擾項羽軍隊。
劉邦重用彭越,實際是讓彭越監督魏豹,等於在魏豹身邊安插了一個眼線。
這讓魏王豹很不爽,心說彭越表麵是我的手下,我卻指使不動,
他比我還牛皮,不知道的還以為彭越是魏王呢?
魏豹心懷不滿,萌生了背叛劉邦的念頭。
某一天,魏豹請假要回魏國一趟,當時魏豹正帶兵幫著劉邦守滎陽。
魏豹決定背叛劉邦,除了嫉妒劉邦重用彭越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認為劉邦必敗。
項羽太強大了,現在不走以後就來不及了。
魏豹請假的理由是老娘病了,回魏國看看老娘。
劉邦是個孝子,於是就準了魏豹的假。魏豹回到魏國,馬上封鎖了渡口,表明背漢向楚。
劉邦聞之十分生氣,為了避免死傷消耗兵力,本著能勸降決不出手的原則,派酈食其勸說魏豹回心轉意。
“酈食其不是能說會道嗎?能不費一兵一卒把魏豹拉回來是最好的結果。”劉邦思忖。
然而不管酈食其說的天花亂墜,魏豹始終不肯再伺候劉邦了。
無奈酈食其無功而返。
“氣死我也!魏豹這家夥給臉不要臉,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啊!”
劉邦一怒之下撥給韓信2萬人馬。
“左丞相,魏豹就交給你了,我在滎陽等候你的捷報。”劉邦道。
……
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對魏豹發出了追殺令。著韓信為統帥,曹參為大將,灌嬰為先鋒,三人率領2萬人馬去攻打魏國。
楚漢戰爭時期的“安邑之戰”爆發了。安邑是魏國舊都城。
……
知道劉邦為何震怒魏豹“叛變”嗎?因為魏豹轄地太重要了,她能夠輕鬆掐斷劉邦退回關中的道路。
換言之,假如魏豹執行項羽的命令,劉邦的退路將被切斷。
項羽戲下封諸侯時,魏豹被項羽封為了西魏王。
由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原來魏國一部分土地成了項羽的封地。
項羽隻好把魏豹遷到了河東地區,因此魏豹又稱西魏王。
魏國都城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
這一戰是在魏國舊都安邑發生的,故命名為安邑之戰,也稱韓信滅魏之戰。
韓信率軍隊就來到了魏國都城邊境線,大致在今山西運城直線對應的黃河西岸。
魏豹早就派兵把守住了通往魏國的兩個黃河渡口,這兩個關鍵渡口分別是“臨晉渡”(也稱蒲津渡)和臨晉渡北麵50公裏處的“夏陽渡”。
臨晉渡大致在今陝西大荔東、山西永濟西一帶的黃河岸邊。
夏陽渡大致在今陝西韓城市附近的黃河岸邊。
韓信帶著兩個衛兵親自查看了這兩個渡口,打仗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親自查看地形、地貌和兵員的分布。
這是韓信打仗前必做的一件事。
韓信就發現臨晉渡口防守嚴密,也就是說魏王豹把主要兵力都放在這裏了。
因為這個渡口是主要渡口。
離這裏北上1百裏地的夏陽渡口卻防守薄弱,稀稀拉拉布置了有限的士兵。
因為夏陽渡口是人們很少走的一個渡口。
魏豹認為劉邦的軍隊,肯定會從臨晉渡這個渡口進入魏國,上一次劉邦從滎陽回關中走的就是這個渡口。
韓信觀察情況後,心裏有底了,回到大營他開始發號施令:
“灌嬰聽令,著你馬上帶一隊人馬去附近山上砍伐樹木,連夜造船不得有誤。”
“遵命?”灌嬰領令而去。
曹參聽令,“在”,你馬上到附近的村裏去購買瓦罌,有多少買多,越多越好。
“元帥,買那麽多的瓦罌有什麽用呢。”曹參問。
瓦罌是農村醃鹹菜用的類似罐子一樣的物品,口小肚大。
韓信讓曹參買最大號的那種,能坐進人去的那一種。
“曹參軍,別打聽那麽多,讓你購買隻管就去,本元帥自有用處。”
“得令!”曹參領令去了。
過了一個禮拜,魏豹看到灌嬰造船基本完成,冷笑道:
“都說韓信用兵如神,我看也就一般般。等漢軍渡到半路,我發起攻擊,定把他們打落水中喂魚,哈哈哈……”
曹參也完成了任務,買回了一大批瓦罌。
“參軍,你帶人用木棒把這些瓦罌用繩子捆好,每一個木方格捆上一個瓦罌,100個瓦罌排列捆好算一整體。”
韓信在曹參買瓦罌時,已經派士兵在南山上砍好了木棒,尺寸不長不短正合適。
一上手捆紮瓦罌,曹參恍然大悟,原來韓信要製作木排,讓瓦罌漂浮在水上渡過士兵。
“不對啊!灌嬰已經製造好了那麽多的木船,還造這麽多木排幹嘛?”
曹參不得其解,也不敢問韓信。
“先蒙在鼓裏吧,等派上用場不就知道了?”
原來韓信要運用聲東擊西的辦法。
他讓灌嬰在臨晉渡口大張旗鼓造木船,就是為了吸引魏豹的兵力。
就在魏豹把注意力放在臨晉渡時,韓信、曹參帶領士兵從夏陽渡口,把木罌放在水麵上,漢軍坐在木罌上,用木板劃水,悄悄渡過了黃河。
在韓信這邊渡河時,灌嬰帶領士兵也開始了渡河。
當魏豹率領士兵大戰灌嬰時,這邊韓信渡過河從魏豹後麵發起了猛攻。
灌嬰和韓信兩邊夾擊,魏豹頂不住,丟棄部隊拔馬就往臨汾方向跑。
韓信催馬便追,魏豹戰馬踩空,一下子把他摔出一丈開外。
韓信用他的“五鉤神飛”槍,一下子抵住了魏豹咽喉。
“元帥饒命,我投降。”魏豹乖乖舉起了雙手,至此魏國滅,韓信立下了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