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被韓信收入囊中的消息傳到了趙國,對於夏說的死,陳餘很悲傷,畢竟夏說跟隨他多年。


    唯一讓他安慰的是夏說誓死不降漢。“這樣的忠臣在這個亂世鳳毛麟角!”陳餘暗道:“韓信,放馬過來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韓信攻趙的時候,趙國丞相陳餘和趙王歇搬到了井陘辦公。


    趙國首腦們為何舍棄繁華的邯鄲來到太行山裏辦公呢?我猜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這裏是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安全係數高。


    井陘縣目前是河北石家莊的下轄縣。井陘因地形而得名,這個名字春秋戰國時就出現了。


    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井陘這個地方四方高,中央下,如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直白來說就是爐灶內腔一樣。


    另外井陘是太行山八陘之一,“陘”解釋為山脈中斷的地方,或者塌陷的地方,有斷裂,人們才能從太行山中穿過,去到達晉冀豫三省目的地。


    要想進井陘,必經過井陘口。假如你是陳餘,首先要做什麽事呢?沒錯,就是派重兵把守住井陘口,如此才能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說實話,在進攻趙國的時候,韓信心中一直敲著小鼓。趙國可不是一個小國,在當時屬於第三強國,趙國與楚國關係親密,巨鹿之戰就是項羽帶兵解救趙國的戰役。


    “假如我攻趙,項羽再來一次救趙,再來一次巨鹿之戰,我韓信豈不死無葬身之地?”


    韓信也沒十足的把握,但是他堅信項羽這次不會來救趙,因為項羽正在河南滎陽和劉邦死磕呢!


    劉邦召來張耳商量對策。


    張耳落座。“常山王,說實話,接下來這場戰役很難打,陳餘可不是一般將領,這家夥作戰經驗豐富,這還不算,他手下有個謀士李左車很牛叉。”


    “左丞相,陳餘從前和我是莫逆之交,這你知道,他指揮作戰確實有一套。這人的性格我最了解,自高自大,聽不進手下的建議,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這是陳餘致命傷。”張耳分析道。


    “我也聽說陳餘很自負驕傲,真如你說,我就不擔心了。”韓信似乎鬆了一口氣。


    原來韓信不擔心陳餘,擔心的是陳餘重用李左車。


    韓信擔心不是沒理由的,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之孫,李牧在戰國時期威名遠揚,曾率軍打得匈奴滿地找牙。在和秦軍交手時,曾力排眾議全殲秦軍的進攻。


    李左車遺傳了祖父的基因,軍事才能出眾,他寫了一本兵書名叫《廣武君略》,其中有這樣幾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百有一得。”這句話流傳至今,成了一句名言。


    由於戰功卓著,李左車被趙王歇封為了廣武君。


    李左車的身世韓信一清二楚,大概這就叫做英雄知英雄吧?


    上天再次給了韓信瘋狂一把的機會,不管李左車、陳餘多麽牛叉,也阻擋不住他攻趙的決心。


    最後韓信和張耳製定了行動計劃。


    ……


    井陘口是西漢時期出入井陘的關口,又稱井陘關、土門關。韓信和張耳為了試探陳餘的反應,把部隊一字排開布置在了井陘口對麵。


    敲黑板,注意了,韓信軍隊背後就是西漢時期的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綿河),韓信把軍隊置之死地為哪般呢?


    接著往下看。


    趙軍方麵,陳餘親自帶20萬大軍把守在井陘口,身邊跟著謀士李左車。


    韓信在高處放眼一望,對麵趙軍營帳密密麻麻分布在關口附近,旌旗招展甚是威風,城關頭插著一杆帥旗,上麵繡著碩大的一個“陳”字,不用說旗下站著的就是陳餘。


    雙方主帥都在揣摩對方下一步的行動。


    韓信這回要玩“以少勝多”的遊戲,3萬對20萬,乖乖,這不成比例,韓信莫非要效仿項羽?


    “張將軍,你的老對手在對麵看著咱們呢!要不要上前打個招呼?”韓信對張耳道。


    “我早就想和老對手拉拉家常了。”張耳說完話一夾馬肚子,戰馬通人性,一下子就竄了出去。


    張耳勒住馬大喊道:“對麵可是陳餘陳將軍嗎?”


    陳餘早就注意到了張耳,心說這老家夥搞什麽花招?


    “我去會會他。”陳餘對身邊的李左車說了一聲,一催戰馬出列來到了陣前。


    昔日的刎頸之交,如今的仇敵相見在了井陘口。


    “陳餘,別來無恙乎?我張耳依然活得好好的。”顯然張耳在暗諷劉邦騙陳餘這件事。


    “張耳,你的項上人頭暫且多留幾天吧,想當年你記恨我不救你,我看現在誰來救你。”陳餘舊事重提,巨鹿之戰時,張耳因陳餘沒及及時營救,事後張耳收了陳餘的兵權。


    “陳餘,我不給你廢話,洗好你的脖子等著挨刀吧!”張耳覺得和仇人沒法聊天,多說無益,撥馬歸隊。陳餘隨後也返回了陣營。


    陳餘被張耳最後一句話氣得“哇哇”爆叫,恨不得拍馬上前和張耳大戰三百回合。


    “且慢,萬不可中了張耳的激將法!”張耳冷靜了下來。


    “李參謀,你觀察了很久,說說你的看法吧?”張耳平時對李左車既欣賞又防範,今天例外征求李左車的意見。


    陳餘心想:“這家夥太聰明了,小心他踢了我的飯碗。”


    陳餘深怕李左車受到趙王的青睞和重用,有時候有個能力強的下屬不完全是好事。


    旁邊的李左車道:“丞相,依我來看,韓信是想引咱們出兵,你看他擺開一字長蛇陣,讓我們清清楚楚他們的兵力有多少。是向我們示弱引我們主動出擊。”


    “我倒沒這麽想,都說韓信用兵如神,那是他沒碰到我,如今碰到我陳餘,我要讓他韓信知道馬王爺三隻眼的厲害。”陳餘發狠道。


    “丞相,切不可意氣用事。韓信想挾滅魏、代之威風乘勝追擊,丞相萬不可貿然出戰……”


    李左車的意思是,韓信銳氣益壯,不可硬接。井陘的地形險要,山路崎嶇,部隊隻能魚貫而入,韓信運輸糧隊還在後麵,隻要趙軍堅守不出,韓信久攻不破就會喪失銳氣。


    “李謀士,你多慮了,韓信隻有區區的三萬人馬,現在又把部隊擺在險地,我看他不懂兵法。”陳餘露出輕蔑的表情。


    “丞相,我們應透過現象看本質。韓信為何背水一戰?不是他不懂兵法,而是他兵行險招,引我們出戰。”


    李左車急於說服陳餘接受自己的建議,繼續說道:“丞相堅守不出,過幾日漢軍運糧隊就會來到,那時我帶一支人馬,繞到韓信背後,襲擊其運糧隊,切斷其退路。


    然後丞相出擊,咱們兩廂夾擊,韓信不敗也得餓死,到時丞相可就戰勝了韓信,張耳豈不任丞相處置嗎?何愁大仇不報?”


    講真李左車說的很有道理,韓信和張耳商量的計策就是引陳餘出戰,害怕陳餘采納李左車的堅守城關之計。


    ……


    結果如韓信所願,陳餘不屑李左車的建議,認為我強敵弱的情況下,主動出擊是上策。


    陳餘道:“《孫子兵法》有雲:十倍圍之。如今趙國兵力是漢國兵力的十倍,不出兵包圍韓信還等什麽呢?”


    李左車看看無法說服陳餘,幹脆閉口不言。


    新的一天新的希望,一輪紅日照在韓信臉上,看上去那麽神采奕奕。


    當韓信得知陳餘不采納李左車建議時,高興地差點蹦起來。


    張耳也很高興,“張將軍,一會咱倆去逗逗那陳餘,咱倆各領兩千人馬前去討敵罵陣,隻要陳餘帶兵殺出來,咱倆就往回逃。說好了,誰往回跑得快誰有賞,哈哈哈……”韓信難得開個玩笑。


    韓信大部人馬依然背水擺成一字長蛇陣。


    長話短說,那陳餘像上了鉤的魚,隻殺得韓信張耳軍隊往回逃,其實是韓信在收手中的魚線,陳餘不知是計,一心想吞掉對麵韓信的人馬。


    韓信在往回跑的同時,提前早就悄悄命兩千人馬,繞過關口,潛入趙軍大營旁邊埋伏了下來。


    這兩千人每人身上帶著十麵紅旗。帶那麽多的紅旗幹嘛呢?一會你就知道謎底了。


    韓信和張耳所帶的人馬,跑回來混入了背水而戰的一字長蛇陣裏。轉過身他們要和陳餘的趙軍決一死戰。


    由於韓信軍隊背後就是波濤滾滾的綿蔓水,軍隊隻能前進不可後退,留給漢軍有兩條路,要麽死戰,要麽被漢軍趕進身後的洪流中,兩條都是死,也許硬拚還有一條活路。


    當初韓信就想到了漢軍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假如有退路,他們麵對大自己數倍的趙軍,一定被打得潰不成軍,見一個逃就徹底崩盤了。因為這,韓信選擇了背水一戰,絕了漢軍後退的退路。


    麵對困境,漢軍的潛在能力激發了出來,漢軍以一當百,百如千,如出海狂龍一般和趙軍死拚,一時間打得難解難分。


    不知誰喊了一聲,“快看,趙軍大營被漢軍全占領了。”


    陳餘回頭一看,果然趙軍大營上空飄著無數漢軍紅旗。“壞了,我上韓信的當了,漢軍偷襲了趙軍大營。”趙軍丟失了陣地頓時大亂。


    “完了,悔不聽李左車之言,韓信太狡猾了。”現在說啥都晚了,陳餘無心戀戰,拔馬就往趙國都城方向跑。


    “陳餘,你往哪裏跑,今天就讓你變成死魚。”話到人、馬到,張耳挺槍躍馬去趕陳餘。


    主戰場的趙軍見主帥逃了,紛紛放下武器投降。韓信大手一揮,漢軍像潮水一樣衝進了井陘關,趙王歇還在等陳餘凱旋歸來,誰知等來的卻是韓信和他的手下,趙王歇乖乖舉起了手。


    那張耳一心要報仇,緊追陳餘不放,“陳餘,今天是咱倆了斷的時候。你已經插翅難飛,還是投降吧!”


    陳餘慌不擇路,一下子逃到了關外斷頭台懸崖絕壁,他長歎一聲“天亡我也,下輩子做鬼也不放過你這老賊!”陳餘用劍指著張耳罵。


    看看實在無路可逃,陳餘免被辱,拔劍自刎身亡,張耳和陳餘的恩怨一筆了了。


    韓信采用“背水一戰”和“拔幟易幟”的計謀,到後來“背水一戰”和“拔幟易幟”作為成語流傳了下來。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與張耳攻下趙國,趙國丞相陳餘自殺而死,趙王歇被活捉,劉邦聞之大喜,加封張耳為趙王,轄原趙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