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4年,也就是漢文帝前元六年,匈奴部落首領冒頓單於去世。


    他的兒子稽粥單於,也稱老上單於繼位。


    這時漢朝和匈奴屬於政治聯姻,即漢朝皇帝的女兒,或皇家宗室的女兒,遠嫁匈奴單於和親。


    嫁過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諸侯王的女兒稱“翁主”。


    冒頓單於死了,他兒子老上單於繼位,文帝要把“翁主”嫁給老上單於,借此鞏固漢匈兩國關係。


    按說此時文帝應該把自己的女兒嫁過去,這樣才能彰顯漢朝的誠意。


    無奈文帝隻有兩個女兒,一個是長公主劉嫖,人稱館陶公主。


    文帝繼位後,把劉嫖下嫁給了堂邑侯陳午。


    劉嫖與陳午育有兩子一女,其中女兒陳阿嬌後來成了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後。


    小女兒絳邑公主嫁給了周勃之子周勝之。


    文帝再沒有女兒了,隻好把宗室諸侯王的女兒,也就是“翁主”,遠嫁給老上單於。


    嫁過去的“翁主”,皇家必須跟著一個送親的。


    送親的這個人不能再回來,待在匈奴部落照應“翁主”。


    說白了,就是皇家陪送一個仆人。


    為此文帝就選擇宦官中行說去送“翁主”。


    說實話,沒人願意去匈奴,包括“翁主”在內。


    匈奴人吃帶血的生肉,喝駱駝奶,和野人相仿,漢人去了活受罪。


    “翁主”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她不去,父母兄弟都會被文帝撤職。


    中行說不願意去,心想“在宮中當太監多享福呢?”


    於是說“我不去,換個人吧!”


    文帝說:“我看你最合適,你是燕國人,比較了解匈奴風土人情,你能夠照顧好翁主。”


    中行說沒辦法,不去也得去,十分不悅。


    臨行前對送他的太監說:“我不去非讓我去,以後別怪我害大漢!”


    送他的朋友笑笑道:“拜托,你以為你是大英雄嗎?你一個太監能把大漢如何?”


    眾人隻當中行說吹牛皮,並沒把他說的話當真。


    ……


    到了匈奴,中行說就投降了老上單於。


    還別說,這家夥真有兩把刷子,有口才有歪才,一下子就征服了老上單於。


    中行說開始實施禍害漢朝的諾言。


    這時候匈奴正被漢朝一點點同化,也就是匈奴部落一切效仿漢朝,以漢朝的吃穿住行為時尚。


    中行說第一步就是去除漢朝的影響。


    有一天,中行說對老上單於道:“大王,您覺得漢朝的衣服好,還是匈奴衣服好呢?”


    “——先生”


    老上單於尊稱中行說為先生。


    他確實稱得上先生,又是教匈奴人寫字,又是教計數算賬,把漢朝的文字、算術傳輸給匈奴人。


    此時老上單於追捧漢朝服飾的華麗。


    “先生,漢朝給我們的衣服很華麗,我們都喜歡。”


    中行說拿出一件漢服,讓身邊的士卒穿上,騎馬到荊棘樹林裏跑一圈。


    士卒騎馬回到單於麵前,隻見他身上的漢服被荊棘樹枝掛的條條縷縷。


    單於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來。


    中行說示意士卒脫下破損的漢服,換上匈奴部人的毛氈服飾。


    “兄弟,穿著毛氈服,照之前的路線再跑一圈。”


    半個小時後,士卒騎馬歸來,眾人一看,毛氈服完好無損。


    中行說道:“大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回您看到了吧?


    還是匈奴服飾更堅固耐穿,大王為何舍棄優質而選擇糟糠呢?”


    中行說繼續說道:“大王,漢朝是想引導我們華而不實,一點點消耗咱們的錢財。”


    老上單於恍然大悟,恨恨道:“文帝居心不良,我說咋給我這麽多的絲綢呢?”


    “——哈哈”中行說用大漢的絲綢和毛氈比堅固度,兩者沒有可比性。


    就如拿燕窩熊掌和饅頭比,去問農民工哪個更經濟實惠一樣。


    緊接著,中行說詆毀漢朝的食物,稱讚匈奴人喝的羊奶更有營養。


    總的來說,中行說實現了他的第一個目標,成功把大漢的影響徹底消除。


    ……


    轉眼半年過去了,文帝派特使來匈奴探望翁主,同時帶來了一批絲綢和中原的土特產。


    在拜見了老上單於時,中行說作陪,他一看漢朝特使帶來了一批絲綢就來氣了。


    “漢使,以後別進貢這些華而不實的絲綢了,多上貢小米和糧食。”


    “喂,你也是漢人,為何稱漢朝為上貢、進貢呢?難道你不懂是為了發展兩國友好嗎?”


    漢使反駁中行說。


    “怪不得中原人說匈奴人不講文明禮貌!你剛來半年就被匈奴同化了!”


    漢使對中行說十分不滿。


    漢使意猶未盡,繼續說道:“我們大漢天子仁孝治天下,不像你們匈奴人不養老人!”


    “喂,你說話有根據嗎?”中行說質問漢使。


    我們匈奴老人把好吃的,好喝的給年輕人,是為了讓年輕人上戰場打仗,是為了保護自己,


    這樣兒子、老子才能保全家業。”


    漢使不甘下風,話題一轉:


    “匈奴風俗不好,大人孩子睡大通鋪,父親死了,


    兒子娶後母,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敗壞倫常!”


    “不許你侮辱匈奴人!”中行說狐假虎威道。


    “匈奴有匈奴的風俗,兒娶後母,弟娶嫂,是為了保住家業不外流,


    是為了保住家族血脈的純正!是懼怕種族的消失。


    你們大漢好,衣冠楚楚,父子兄弟相互算計,不娶他們的後母和嫂子,可親屬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


    就說文帝吧?逼死了他的弟弟劉長……”


    中行說越說越激動,最後不給漢使說話的機會。


    “漢使,你遠道而來,難道要和我鬥嘴嗎?


    這裏沒你說話的權力,回去多準備優質的大米和高粱,否則等到秋熟的時候,匈奴鐵騎將踐踏你們的莊稼。”


    漢使一看中行說徹底成了漢奸,懶得和他爭辯,滿懷怒氣告辭而去。


    中行說日夜教導老上單於,伺機侵略大漢。


    ……


    漢文帝前元十一年,文帝的小兒子梁懷王劉揖,在一次騎馬打獵時,馬失前蹄把他直接摔出了一丈遠,劉揖當場“掛”了。


    很不幸,劉揖無後,誰來繼承封國呢?


    此時太傅賈誼麵見文帝,“皇上,微臣沒有照看好小王爺,罪該萬死!”


    “太傅,不關你的事,是小兒命該如此,不必自責。”文帝反過來寬慰賈誼。


    “皇上,如今小王爺無後,這事如何處理呢?”


    文帝知道賈誼要提出建議,故意引出話題。


    “太傅,你有何高見?”


    “臣認為,劉氏諸侯王眾多,能夠拱衛朝廷的不會超過兩代人,


    將來親情會越來越淡薄,真正為陛下‘扛雷’的不過是你的三個兒子,


    長子劉啟是太子,接您的班,小兒劉揖不幸夭折,隻有老二淮陽王劉武在外拱衛京畿。


    如今劉揖無後,何不讓劉武兼並劉揖封地,封其為梁王。


    如此以來,梁國的疆域北到泰山,西麵至高陽,擁有四十多座城市,將成為最大的諸侯國,


    一旦天下諸侯作亂,梁國將成為一道堅固的防護牆。


    陛下,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


    文帝深以為然。


    傳旨封徙封劉武為梁王,都城睢陽,即今河南商丘市。


    到後來七國之亂時,梁王劉武以一國之力為朝廷“扛雷”,這都是賈誼遠見卓識的結果。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秋,太傅賈誼去世,年僅三十三歲。


    人們說賈誼是自責沒有照顧好劉揖,抑鬱而死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