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怎麽著?張湯審問劉安的兒媳婦,世子妃馬氏時,馬氏爆出了一條線索。
當時張湯問:“馬氏,你是淮南國世子妃,應該知道你丈夫劉遷都和誰來往?
別說你不知道,給你立功贖罪的機會,你要珍惜!
否則老虎凳和辣椒水,嘿嘿!可不是吃素的!”
女人倒是扛不住嚇唬。
“大人,我交代,我爭取立功。”
“嗯,這就對了,說吧。”張湯轉頭示意旁邊獄吏開始記錄。
“大人,我丈夫交往很廣,但是有一個人很少來,最近卻來的頻繁。”
“啊?說說是誰?”
“此人是我公爹的弟弟,衡山王劉賜。他來過我家幾次。”
“什麽?你確定是劉賜?不是他兄弟倆不來往嗎?”張湯疑惑問道。
衡山王劉賜是淮南厲王劉長的第三子,劉安的弟弟。
“大人,之前他兄弟倆確實為爭家產鬧得不愉快,相互指責,多年不來往。
最近一段時間兄弟倆和好了,至於為什麽?賤妾可就不知道了。”
“馬氏,說你知道的事。”張湯催促道。
“大人,就在前幾天,劉賜又來了,至於說了些什麽,賤妾真的不知。”
無論怎麽恫嚇,馬氏也不知道,張湯這才作罷。
獲得這條線索,張湯笑了,“心想,之前有矛盾不來往,
劉安要謀反,兄弟倆重歸於好,哈哈!事出反常必有妖!”
張湯就喜歡有大案出現,於是盯上了衡山王劉賜。
隨後的審問,也沒問出劉賜謀反的證據,
再加上當事人劉安和世子劉遷“”嗝屁”了,無奈之下,他隻好押著一幹人犯回了長安。
……
劉徹宣布廢除淮南國。然後與張湯一合計,以輔佐淮南王劉安不力為由,斬殺淮南國臣子200多人。
劉徹愛惜人才,想留下與淮南王劉安關係密切的嚴助。
嚴助是劉徹重用的大臣,官居大中大夫。
他和劉安是鐵哥們,當年嚴助還沒發達時,劉安慧眼識人,提供金錢資助他上位。
這次嚴助也被牽連進去了,真要殺嚴助,劉徹有點不舍,打算留下他。
這時張湯進言道:“陛下,慈悲留禍害,聽說嚴助收了劉安不少錢,
不殺嚴助,以後朝中大臣都將效仿,從地方諸侯國取利,就會效忠諸侯王!”
劉徹點頭稱是,這才殺了嚴助。
雷被因舉報劉安謀反,劉徹想留下他。
張湯再次進言道:“雷被是淮南國世子劉遷的老師,在和劉遷沒鬧翻前,參與了謀反,
陛下,雷被舉報劉安,也是為了他自己,這樣的人該殺不該留!”
劉徹點頭同意,雷被身首異處。
張湯在淮南王劉安謀反這件案子上,一口氣殺了上千人。
張湯對罪犯絕不容忍,尤其是皇上眼中的罪犯更是如此。
因此群臣對張湯很懼怕,“黑社會”分子對他更是膽戰心驚。
都說:“寧可遇到老虎,也別碰上張湯!”
張湯冷酷無情,身邊鮮有朋友。但是他和同樣是酷吏的趙禹卻情同兄弟。
這就應了“再壞的人也有一兩個朋友”這句話~~~
趙禹,今陝西鹹陽武功縣人,他從小是別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你看看人家趙禹,再看看你,怎麽你就不如人家趙禹學習好,
都是一個老師教的,人家趙禹考上了清華,你看你……”
在古代,學習好將來能當官。長大後,趙禹做了丞相周亞夫的幕僚,這叫“丞相史”。
趙禹很受周亞夫的器重,文帝駕崩,武帝劉徹繼位。
趙禹抖擻精神,要在劉徹麵前表現一番。
不是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嗎?”不努力,誰能保證自己不被劉徹邊緣化呢?
趙宇在辦案中十分清廉,從來不收當事人的錢財,
不像有些人,吃了原告吃被告!趙禹結案率很高,卻從沒造成過冤假錯案。
放到現在就是模範法官,你說領導會不喜歡他嗎?
劉徹比誰都精,不會埋沒人才,於是提拔趙禹為中大夫。
回頭看曆史,劉徹重用的酷吏多數不貪汙受賄,都能夠做到潔身自好。
他們也知道,劉徹狠起來比他們更狠,這叫:“破鍋還需破鍋蓋,惡人還需惡人磨!”也隻有劉徹能玩轉這些酷吏們。
趙禹這個人很有特色,他從不和同僚搞好關係,按他的話說,關係鐵就會縱容他們犯錯。
趙禹說同僚,給你們點陽光就燦爛,必須施加壓力給你們。我一定要當好皇上的紀委書記。
有時候同僚提著禮品上他家串門,他全程黑著臉,有一搭沒一搭說著家常,決不提朝廷的事。
按他的話就是,我不在家辦公,有什麽事朝堂上說。
同僚臨走前,他都是把禮品給人家拿走,實在不拿,他就隔著牆頭扔到大街上去。
有同僚勸他說,“趙禹,你這樣以後就沒人登門拜訪了,”
他說沒人來更好,我還不希望他們來呢!從此以後就有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
武帝元狩元年,在武帝劉徹授意下,張湯和趙禹製定了《見知法》,裏麵包含若幹條規定。
比如見知故縱之罪:是說無論是民眾還是官吏,見到或者知道有人犯法,必須要舉報?
否則就是故縱,與犯者同罪。
還有緩深故之罪,是指故意製造理由,逮捕犯人並受到重刑處罰的官吏,
全部從輕發落,或從寬處理。
急縱出之誅,是指官吏釋放了犯人,因而被懷疑是故意縱容犯人的,應被判處死刑,
並視嚴重程度,判斷是否滅族。
這三條律法,直接造成了“寬進嚴出”的局麵。
武帝一朝奉行“寧可錯殺上百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的局麵,由此開始。
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哪個官員錯放了,將麵臨著滅族的危險。
漢武帝實行的這些律法,與他老爺爺高祖時候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從這個時候,酷吏當道,律法嚴苛的局麵逐漸形成。
到了晚年,趙禹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特麽是不是沒人性啊?為皇上服務,我都沒親人了!”
在其他官員,還在推行嚴刑峻法時,趙禹的執法卻充滿了人情味,不再那麽嚴苛。
最後趙禹落得一個平易近人的好名聲,致仕後,在家頤養天年,80歲壽終正寢。
但是,張湯依然執迷不悟,牛皮哄哄我行我素。
有人說,別看張湯鬧得歡,就怕他將來拉清單!
張湯拉不拉清單,以後再說。
……
就在張湯苦於找不到衡山王劉賜謀反證據時,衡山王和他的兩個兒子,
因相互告狀,謀反之事暴露了出來,這下子可把張湯樂壞了。
浪裏格朗!“這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湯正在辦案。
張湯是大漢朝最高法院院長,每天來自全國各地請示辦案的折子堆成了山。
這天他正在批閱卷宗,看門老大爺通報道:“張院長,外麵有個小夥子求見。”
張湯抬起頭問:“他是哪裏人?”
“他好像說,他是衡山王的二小子。”
“啊?快請——”
來的年輕人,正是衡山王劉賜的次子。~~~
當時張湯問:“馬氏,你是淮南國世子妃,應該知道你丈夫劉遷都和誰來往?
別說你不知道,給你立功贖罪的機會,你要珍惜!
否則老虎凳和辣椒水,嘿嘿!可不是吃素的!”
女人倒是扛不住嚇唬。
“大人,我交代,我爭取立功。”
“嗯,這就對了,說吧。”張湯轉頭示意旁邊獄吏開始記錄。
“大人,我丈夫交往很廣,但是有一個人很少來,最近卻來的頻繁。”
“啊?說說是誰?”
“此人是我公爹的弟弟,衡山王劉賜。他來過我家幾次。”
“什麽?你確定是劉賜?不是他兄弟倆不來往嗎?”張湯疑惑問道。
衡山王劉賜是淮南厲王劉長的第三子,劉安的弟弟。
“大人,之前他兄弟倆確實為爭家產鬧得不愉快,相互指責,多年不來往。
最近一段時間兄弟倆和好了,至於為什麽?賤妾可就不知道了。”
“馬氏,說你知道的事。”張湯催促道。
“大人,就在前幾天,劉賜又來了,至於說了些什麽,賤妾真的不知。”
無論怎麽恫嚇,馬氏也不知道,張湯這才作罷。
獲得這條線索,張湯笑了,“心想,之前有矛盾不來往,
劉安要謀反,兄弟倆重歸於好,哈哈!事出反常必有妖!”
張湯就喜歡有大案出現,於是盯上了衡山王劉賜。
隨後的審問,也沒問出劉賜謀反的證據,
再加上當事人劉安和世子劉遷“”嗝屁”了,無奈之下,他隻好押著一幹人犯回了長安。
……
劉徹宣布廢除淮南國。然後與張湯一合計,以輔佐淮南王劉安不力為由,斬殺淮南國臣子200多人。
劉徹愛惜人才,想留下與淮南王劉安關係密切的嚴助。
嚴助是劉徹重用的大臣,官居大中大夫。
他和劉安是鐵哥們,當年嚴助還沒發達時,劉安慧眼識人,提供金錢資助他上位。
這次嚴助也被牽連進去了,真要殺嚴助,劉徹有點不舍,打算留下他。
這時張湯進言道:“陛下,慈悲留禍害,聽說嚴助收了劉安不少錢,
不殺嚴助,以後朝中大臣都將效仿,從地方諸侯國取利,就會效忠諸侯王!”
劉徹點頭稱是,這才殺了嚴助。
雷被因舉報劉安謀反,劉徹想留下他。
張湯再次進言道:“雷被是淮南國世子劉遷的老師,在和劉遷沒鬧翻前,參與了謀反,
陛下,雷被舉報劉安,也是為了他自己,這樣的人該殺不該留!”
劉徹點頭同意,雷被身首異處。
張湯在淮南王劉安謀反這件案子上,一口氣殺了上千人。
張湯對罪犯絕不容忍,尤其是皇上眼中的罪犯更是如此。
因此群臣對張湯很懼怕,“黑社會”分子對他更是膽戰心驚。
都說:“寧可遇到老虎,也別碰上張湯!”
張湯冷酷無情,身邊鮮有朋友。但是他和同樣是酷吏的趙禹卻情同兄弟。
這就應了“再壞的人也有一兩個朋友”這句話~~~
趙禹,今陝西鹹陽武功縣人,他從小是別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你看看人家趙禹,再看看你,怎麽你就不如人家趙禹學習好,
都是一個老師教的,人家趙禹考上了清華,你看你……”
在古代,學習好將來能當官。長大後,趙禹做了丞相周亞夫的幕僚,這叫“丞相史”。
趙禹很受周亞夫的器重,文帝駕崩,武帝劉徹繼位。
趙禹抖擻精神,要在劉徹麵前表現一番。
不是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嗎?”不努力,誰能保證自己不被劉徹邊緣化呢?
趙宇在辦案中十分清廉,從來不收當事人的錢財,
不像有些人,吃了原告吃被告!趙禹結案率很高,卻從沒造成過冤假錯案。
放到現在就是模範法官,你說領導會不喜歡他嗎?
劉徹比誰都精,不會埋沒人才,於是提拔趙禹為中大夫。
回頭看曆史,劉徹重用的酷吏多數不貪汙受賄,都能夠做到潔身自好。
他們也知道,劉徹狠起來比他們更狠,這叫:“破鍋還需破鍋蓋,惡人還需惡人磨!”也隻有劉徹能玩轉這些酷吏們。
趙禹這個人很有特色,他從不和同僚搞好關係,按他的話說,關係鐵就會縱容他們犯錯。
趙禹說同僚,給你們點陽光就燦爛,必須施加壓力給你們。我一定要當好皇上的紀委書記。
有時候同僚提著禮品上他家串門,他全程黑著臉,有一搭沒一搭說著家常,決不提朝廷的事。
按他的話就是,我不在家辦公,有什麽事朝堂上說。
同僚臨走前,他都是把禮品給人家拿走,實在不拿,他就隔著牆頭扔到大街上去。
有同僚勸他說,“趙禹,你這樣以後就沒人登門拜訪了,”
他說沒人來更好,我還不希望他們來呢!從此以後就有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
武帝元狩元年,在武帝劉徹授意下,張湯和趙禹製定了《見知法》,裏麵包含若幹條規定。
比如見知故縱之罪:是說無論是民眾還是官吏,見到或者知道有人犯法,必須要舉報?
否則就是故縱,與犯者同罪。
還有緩深故之罪,是指故意製造理由,逮捕犯人並受到重刑處罰的官吏,
全部從輕發落,或從寬處理。
急縱出之誅,是指官吏釋放了犯人,因而被懷疑是故意縱容犯人的,應被判處死刑,
並視嚴重程度,判斷是否滅族。
這三條律法,直接造成了“寬進嚴出”的局麵。
武帝一朝奉行“寧可錯殺上百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的局麵,由此開始。
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哪個官員錯放了,將麵臨著滅族的危險。
漢武帝實行的這些律法,與他老爺爺高祖時候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從這個時候,酷吏當道,律法嚴苛的局麵逐漸形成。
到了晚年,趙禹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特麽是不是沒人性啊?為皇上服務,我都沒親人了!”
在其他官員,還在推行嚴刑峻法時,趙禹的執法卻充滿了人情味,不再那麽嚴苛。
最後趙禹落得一個平易近人的好名聲,致仕後,在家頤養天年,80歲壽終正寢。
但是,張湯依然執迷不悟,牛皮哄哄我行我素。
有人說,別看張湯鬧得歡,就怕他將來拉清單!
張湯拉不拉清單,以後再說。
……
就在張湯苦於找不到衡山王劉賜謀反證據時,衡山王和他的兩個兒子,
因相互告狀,謀反之事暴露了出來,這下子可把張湯樂壞了。
浪裏格朗!“這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湯正在辦案。
張湯是大漢朝最高法院院長,每天來自全國各地請示辦案的折子堆成了山。
這天他正在批閱卷宗,看門老大爺通報道:“張院長,外麵有個小夥子求見。”
張湯抬起頭問:“他是哪裏人?”
“他好像說,他是衡山王的二小子。”
“啊?快請——”
來的年輕人,正是衡山王劉賜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