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介紹過倪寬,小時候他的家裏很窮,沒錢供他上學念書。


    倪寬就把《五經書》掛在鋤頭鉤上,利用幹活休息時間學詩經。


    後來他拜歐陽生和孔子的後人孔安國為師,儒學水平突飛猛漲。


    在劉徹廣招天下賢士的時候,倪寬以卓然的文采入圍,做了漢武帝的幕僚,然後一步步升遷做了中大夫。


    倪寬支持武帝泰山封禪,但是禦史大夫卜式提出了反對意見。


    “皇上,如今匈奴蠢蠢欲動,西南蠻夷頻頻挑釁,封禪不是著急的事兒,還是往後拖一拖吧!”


    劉徹一聽很不高興,封禪是出風頭得瑟的事兒,正符合他的好大喜功性格。


    卜式反對,正好逆了龍鱗。


    劉徹把臉一沉道:“卜大人,你年事已高,我看還是退居二線吧。


    你適合做太子太傅,教育好太子就行啦!”


    卜式一愣,心中暗自思忖,“皇上這是要把我邊緣化。


    皇上過河拆橋也太快了,他需要百姓捐贈家財的時候,就把我提拔為官,


    如今桑弘羊與民爭利,發明了許多來錢的辦法,國庫裏確實有了錢,但是有錢了也不能馬上揮霍出去吧?”


    劉徹看到卜式不發一語,故意幹咳了一聲。


    卜式馬上收回了思緒,躬身施禮道:“皇上英明,老夫愚鈍,遵命就是了。”


    劉徹馬上把倪寬提拔為禦史大夫,負責泰山封禪具體事項。


    ……


    元封元年三月,倪寬提議道:“皇上,3月天不冷不熱,正適合於登山巡行,要不就把封禪定在3月下旬?”


    “行啊,草長鶯飛的季節,預示著新生命蓬勃生長。”劉徹點頭稱是。


    倪寬繼續道:“陛下,我查了一下資料,秦始皇封禪前進行了東巡,這是先例,


    莫不如皇上率20萬大軍東巡,以壯國威,然後再去泰山封禪。”


    劉徹聽罷補充了一點,“倪大人,封禪回來的路上,我們去蓬萊走一走,你看如何?”


    倪寬馬上聯想到皇上還是沒有忘記修仙。


    倪寬不敢反對,隻是說:“這事你應該問一下公孫卿先生。”劉徹點頭同意。~~~


    轉眼到了3月二十日,這天漢武帝率領18萬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向東巡遊。


    所到之處地方官前接後送,劉徹倒不覺得累。


    等隊伍到達泰山後,倪寬帶隨從先行去山上視察,這時他發現山上的草木還沒發芽。


    去過泰山的人們都知道,山頂的溫度很低,樹木發芽都晚。倪寬返回,把情況匯報給了皇上。


    劉徹根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這本書的理論,認為小草發芽的時候,是封禪的好時機。


    “誰料來早了,怎麽也是來了,總不能白跑一趟吧?”


    劉徹命人刻石“武帝蒞臨處”幾個字立於泰山之巔,然後率領眾人去了蓬萊海邊巡遊。


    原來漢武帝想到海邊試試運氣,看能不能碰到仙人。


    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仙人,最終漢武帝失望率軍回到了長安。


    到了四月,派去的士卒回報,“皇上,泰山草木繁茂,旅遊登山的人很多。”


    “知道了。”


    漢武帝就和倪寬一商量,決定擇吉日返回泰山。


    書說簡短,劉徹親率上次隊伍,浩浩蕩蕩就來到了泰山腳下。


    這裏解釋一下,封禪分為“封”和“禪”兩個步驟。


    “封”是劉徹到泰山頂上築壇祭祀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國家繁榮昌盛的情況。


    因為人們傳說泰山是最高的山,離天最近,所以說站在泰山頂上離天最近,玉皇大帝聽的清楚。


    “禪!”是祭祀土地,感謝大地的奉獻,期望土地繼續努力,讓大漢糧食年年豐收。


    隨後劉徹就按照程序走,劉徹在泰山頂上埋的玉牒上寫的什麽?至今無人知道。


    整個程序進行完畢,天也就黑了。


    到了第2天,風和日麗,劉徹決定再到海邊巡視一番。


    臣子們知道皇上念念不忘修仙,也不敢反對,於是就陪著他來到了海邊。


    麵對浩瀚的大海,劉徹突發奇想:“也許我乘船下海能夠遇到神仙。”


    劉徹想到一出是一出,他決定要乘船下海,這可嚇壞了群臣。


    “皇上萬萬使不得,行馬跑船三分險,大海的脾氣我們可摸不清,皇上龍體要緊。”


    總之一句話,一個大浪打過來,誰能保證不出事?皇上注意安全,不能下海。


    劉徹不聽,非要下海,這時東方朔出麵勸阻道:“皇上,與神仙相遇要順其自然,不必急躁強求。


    若是有道術,就不愁遇不到,如果沒有道術,即便到了蓬萊山,


    見到了神仙也沒有好處,我希望陛下隻管回到宮中耐心等待,神仙自會降臨。”


    還是東方朔會說話,一番言語讓他打消了出海的念頭,一行人浩浩蕩蕩回了長安。


    這次封禪有一個意外插曲,隨行的霍去病唯一的兒子霍嬗,不幸突發暴病而死。


    武帝很悲痛,覺得對不住霍去病,讓他絕了後,真是天意弄人!


    這次出行來回走了兩個月,行程共一萬八千裏,耗資巨大。


    據司馬遷記載,漢武帝當政期間,去泰山封禪共八次,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和財力。


    當時人們很納悶,把這些財力物力救濟災民不好嗎?


    ……


    就在漢武帝泰山封禪的前一年,也就是元鼎五年,南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什麽大事?南越國丞相呂嘉造反,殺了南越王趙興和他的母親樛(jiu)太後。


    南越國丞相呂嘉為何造反呢?這事說來話長,事情是這樣的。


    先說一下南越國。南越國是趙佗創建的,他是河北正定人。


    南越國國都就在現在的廣州,趙佗當政時歸順了漢朝。


    趙佗死後,南越國和漢朝的關係時好時壞。呂嘉當丞相時,南越王是趙興,


    他是南越國第四代君王,繼位時隻有16歲,趙興的母親樛氏為太後,輔佐兒子當政。


    趙興能當上南越國王,這裏麵還有一段經曆。


    趙興的爹是南越明王趙嬰齊,嬰齊在年輕的時候,曾被他爹趙胡派到漢朝,做了漢武帝的侍衛,


    期間嬰齊就娶了邯鄲女子樛氏女做妻子,然後生下了兒子趙興。


    需要說明一點,趙嬰齊曾在南越國娶妻生子,生下了長子趙建德。


    後來趙胡死了,趙嬰齊就帶著樛氏和趙興回國繼承了王位。


    多年過去了,趙嬰齊病重,按照南越國繼承禮儀,嬰齊死後的王位,應該傳給長子趙建德。


    但是在樛氏的操控下,他的兒子,也就是嬰齊的次子趙興繼承了王位。


    還有一件事,樛氏在年輕時,曾和漢朝宮中官員安國少季私通。


    人物關係是不是很混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