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皇上!大事不好!”何事驚慌?


    劉徹剛起床,有太監急報。“皇上!遼東有急報。”


    快講,遼東發生什麽事了?


    “回皇上,遼東太守涉何在房間裏被人殺死了!”


    “啊!誰幹的?”


    “回皇上,遼東派來的信使,說是衛氏朝鮮派出的殺手,砍下涉何的腦袋潛逃而去。”


    “又是衛氏朝鮮!奶奶滴!不收拾他們,他們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不知道鍋是鐵打的!


    元封二年,漢武帝與衛氏朝鮮之間的戰爭爆發了。


    ……


    什麽是衛氏朝鮮呢?在西漢初年,也就是劉邦和呂後統治時期,燕王盧綰反叛朝廷,


    最後盧綰被劉邦擊敗,他就逃亡去了匈奴。盧綰手下的大將衛滿則往北跑,渡過大同江逃到了朝鮮半島。


    當時朝鮮半島,也就是如今平壤這個地方,被商紂王的叔父箕子的後人統治著,人們稱之為“箕子朝鮮”。


    衛滿帶著殘兵敗將就投靠了箕子朝鮮。朝鮮國王就把南部領土讓衛滿管轄。


    你還別說,衛滿能力超強,忍辱負重從一點一滴做起,慢慢就發展成了強大的諸侯王。


    衛滿不甘心受製於人,開始挑戰原來的恩人箕子朝鮮國王。


    很顯然的道理,幹掉老大我當老大!不當國王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經過多年的戰爭,衛滿終於推翻了箕子王朝,隨後就建立了“衛氏朝鮮”。


    轉眼n年過去了,衛滿去世,王位由他的兒子衛蒙繼承。


    又過了n年,衛蒙去世,他的兒子衛右渠繼承了王位,衛右渠就是衛氏朝鮮的第三代國王。


    “當當當!”到了此時,衛右渠和漢武帝劉徹“碰頭”了。


    劉徹收拾完南越和東越,穩定了南方,反手要衛氏朝鮮稱臣納貢。


    劉徹和衛右渠來了一個心靈上的對話。


    劉徹道:“老衛啊,你在北邊別讓四周小國騷擾大漢邊境,我任命你為該地區的老大,


    你不用向漢朝進貢和朝拜,給大漢站好崗,放好哨就ok了。”


    衛右渠滿口答應,“劉哥,你放心吧,隻要我在,沒人敢騷擾大漢。”


    衛右渠很狡猾,說一套做一套,他利用大漢賦予的地區老大權力,不斷兼並四周小國,


    這還不算,許多小國想投靠大漢,他不同意,發兵打這些小國。


    劉徹不是傻子,心說衛右渠逐漸壯大,對大漢不是好事。


    別趕跑了一個匈奴,再來一個衛氏朝鮮。


    另外衛右渠背後搞小動作,打壓準備投靠大漢的小國家,這是不能容忍的。


    不能再任其胡作非為,必須警告衛右渠收手。


    劉徹想到了許多。


    “不識好歹,讓朝鮮國王來長安朝拜進貢,讓他們明白自己所處的是從屬關係。”


    為此劉徹派謀士涉何出使朝鮮。


    涉何是有名的辯士,嘴巴像開了光一樣能說會道。


    涉何奉旨乘車就去了衛氏朝鮮。


    然而任憑他把死人說活,卻無法說服衛右渠稱臣納貢。


    涉何沒辦法,隻好讓手下趕上馬車往回走。


    衛右渠也覺得不好意思,命手下裨將老李送一程。


    老李盡心盡職把漢使涉何等人送過了大同江。


    老李道:“涉大人,送君千裏必有一別,天高水長,我們還有見麵的那一回,就此告別吧。”


    涉何假裝與老李握手道別,另一隻手悄悄從兜裏摸出來一把匕首。突然道:“老李,你看那邊是誰?”


    老李本能的扭頭去看,說時遲那時快,涉何把匕首深深插入他的胸膛。


    老李慘叫一聲癱倒在地,不大工夫氣絕身亡。


    涉何踢了死屍一腳,然後乘車揚長而去。


    ……


    涉何回到了宮裏,就把殺朝鮮裨將這事告訴了劉徹。


    劉徹誇獎他做的對,就是要給衛氏朝鮮一個臉色看,不能讓他們太猖狂!


    劉徹任命涉何為遼東太守,即日啟程赴任。


    話分兩頭,朝鮮國王衛右渠,一直沒等回來裨將老李,死人是不會回來的。


    朝鮮國王不知道內情,於是派人去找老李,結果在大同江邊發現了老李的屍體。


    不用問,是漢使殺了老李。朝鮮國王勃然大怒,派出特工潛入遼東郡府,手刃了涉何,為老李報了仇。


    這就出現了文章開頭太監通報劉徹,遼東太守涉何被殺一幕~~~


    劉徹一直想找理由收拾衛右渠,這不就是理由嗎?擅殺朝廷命臣,罪不容赦!


    劉徹聚集眾將,一臉嚴肅道:“樓船將軍楊仆何在?”


    “臣在——!”


    “朕命你率領5萬士卒,從齊國渡海進攻朝鮮,不得有誤!”


    遵命!楊仆轉身去了。


    “左將軍荀彘何在?”劉徹大聲道。


    “~微臣在——!”


    “朕命你率五萬人馬,從遼東出發進攻朝鮮半島,不得有誤!”


    “臣遵旨!”荀彘轉身去了。


    劉徹這是要水路雙頭並進拿下衛氏朝鮮。


    話說漢軍兩位將領分頭行動。


    楊仆這員老將十分穩重,久經沙場,指揮若定,他和大將軍衛青,


    以及伏波將軍路博德都有過合作,各種戰役配合的相當默契。


    荀彘這個人年輕氣盛,他最初是武帝的趕車把式,由於駕車技術一流,


    被劉徹提拔成了左將軍。論打仗能力他不如楊仆。


    但是他比楊仆在劉徹麵前得寵。


    戰事一開始,漢軍這兩路軍打得都不順暢,雖然不順暢,但是漢軍兵力占優勢,穩步推進。


    楊仆這支軍隊很快推進到了王險城(今朝鮮平壤),誰知接下來遭遇了衛家軍的拚死抵抗。


    楊仆指揮軍隊進行了無數次進攻,都被衛家軍打了回來。


    這時荀彘帶領的部隊也趕到了。兩位將軍碰了頭,荀彘道:“楊將軍,紮堆攻城不利於躲避城頭的滾木擂石。


    這樣吧,楊將軍你進攻東門。我率軍進攻南門,你看如何?”


    楊仆點頭同意。


    荀彘有自己的小算盤,分工行動是為了自己搶頭功,他從俘虜口中得知,


    南城門布置的兵力薄弱,東城門才是主城門,兵力強大。


    楊仆不知道內情,拚命攻打,越是拚命,東城門增兵更多。


    荀彘就是要楊仆把衛家軍主力吸引過去,然後他趁機奪下城池,如此他就立了大功。


    荀彘這樣做是沒有整體戰局觀念,隻想自己立功,這恰恰被衛家軍鑽了空子。


    漢軍兩支軍隊各打各的,不能夠互相配合,這樣一來,漢軍兵力優勢大打折扣,王險城久攻不破。


    遠在未央宮的劉徹得知漢軍傷亡嚴重,心中暗自思忖,“眼看天氣越來越冷,朝鮮半島冬天來得早,


    如果不能攻破王險城,漢軍將無功而返。


    這麽遠的征討,勞命傷財是小事,被衛右渠恥笑是大事。”


    劉徹是愛麵子的皇帝,他要速戰速決拿下朝鮮,另外他納悶,漢軍兵力遠大於衛家軍,怎麽就久攻不下呢?莫非這裏麵有貓膩?


    想到此,劉徹命濟南太守公孫遂持符節去看看情況,並授命其相機行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