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就這麽邪乎,沒有一個人幫著太子說話,沒有一個人為太子喊冤!
丞相劉屈犛巴不得太子謀反,殺了太子,這對李廣利有好處。
原來這裏麵有貓膩,劉屈犛和李廣利是兒女親家,也就是劉屈犛的兒子娶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女兒。
而李廣利是昌邑王劉髆的舅舅,昌邑王劉髆是武帝劉徹和李夫人的兒子。
李廣利看到太子劉據被老爹廢了,一直想立外甥劉髆為皇帝的接班人。
還是那句話:“肥水不流外人田!”
丞相劉屈犛剛開始不敢輕舉妄動,不知道皇上到底如何對付劉據。
於是派人請示劉徹,劉徹聽信了太監蘇文和章贛的一麵之詞,認定劉據謀反逼宮。
傳旨丞相剿滅叛亂。
劉屈犛這才決定大幹一場,親自上陣指揮去圍剿太子,有了皇上旨意,也為了討好李廣利,他要弄死太子劉據。
劉據得到了消息,迅速把太子府的兵力集中起來,看看這麽點人馬,劉據心裏涼了半截。
“杯水車薪,這怎麽能抵擋住朝廷的警備軍。”
“怎麽辦?到了火燎眉毛時候!急的劉據直轉圈。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母後,對,求助母親。
劉據急火火來到了長樂宮。進屋就喊:“娘!事情危急,把後宮警備隊借我調動,先自保,然後再向父皇解釋。”
母親相信兒子做的對,於是把後宮禁衛軍指揮權交給劉據。
衛皇後也是事急智昏,支持兒子反抗,無疑以卵擊石。
當前應該停止反抗,估計丞相不敢擅自做主斬殺劉據。
不過在這種危急時刻,沒有那個當母親的會袖手旁觀!
“現在顧不得許多,先保住兒子一命再說其他。”
衛子夫是這樣想的。
太子府和後宮警備軍加在一起有一萬多兵力,劉據集中戰車,誓言與劉屈犛決一死戰。
百姓得知朝廷發生了大事,家家關門閉戶,畢竟刀槍不長眼,膽大的從門縫向外看。
隻見丞相劉屈犛的府邸外,一隊隊士兵鎧甲鮮明,他們的眼神堅定而緊張,
士兵臉上寫滿了堅定,他們緊握手中的兵器,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不遠處,太子宮裏的劉據,率領士卒嚴陣以待。
他們身著輕便的戰袍,同樣與丞相府士卒一樣,臉上寫滿了決絕。
突然,一聲尖銳的號角響起,劉屈犛帶領士兵如同潮水般衝向太子的軍隊,
雙方在開闊的大街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很快,金屬的碰撞聲、士兵的呐喊聲、痛苦的呻吟聲交織在一起。
就在劉據和劉屈犛死磕的時候,漢武帝乘車返回了未央宮。
“反了!都反了!”劉徹咆哮著,他百思不解太子為何謀反?
劉徹久經沙場,真沒把太子這點事放在眼中,他開始發號施令,調集兵馬陸續進京平叛。
長安街成了戰場,劉屈犛率領的漢軍訓練有素,攻勢猛烈。
而太子的士卒則憑借著對太子的忠誠,奮不顧身勇敢抵抗著。
街道上的石板被鮮血染紅,空氣中彌漫著血腥味。
劉據揮舞著長劍,他的心在滴血,想不到會以這種形式與漢軍對抗!
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雙方互有死傷,直到天邊露出魚肚白,戰鬥稍稍平息了下來。
當朝陽升起時,武帝調動的大批軍隊陸續進入了長安。
劉據感到大勢已去,原本他認為朝中已被奸臣所控製,看來自己錯了,是父皇在調動軍隊。
我怎能與父皇兵戎相見!劉據率領眾人且戰且退。
長安城的百姓聽說太子謀反,人們都不依附和同情太子,畢竟百姓的感情是樸素的,朝廷才是根本。
兵敗的劉據回到太子府,簡單收拾了點東西,拔腿就往城外跑。
在決戰前,劉據讓太子妃史良娣,帶著兒子、兒媳女兒藏了起來。
劉據不敢走大道,高一腳低一腳在小路上狂奔,他要盡快逃出城外。
前麵就是覆盎門,是長安城外出城門之一。
此時天近黃昏,劉據穩了穩狂跳的心,決定冒死闖一闖。
“站住,幹什麽去?這麽晚了去哪?”
“軍爺,孩子生病了,我出城買一副中藥,行行好,很快我就回來。”
說話間,城門官田仁走了過來,他一眼認出了劉據。
田仁不動聲色,就在剛才,他接到了朝廷的通緝令,不許放任何人出城。
突然田仁對劉據深施一禮,命令士兵放行。
劉據猛然醒悟,原來城門官認出了自己。
走出幾步,劉據感激的回望一眼,意思是謝謝了,轉身疾走消失在暮色裏。
原來城門官田仁為人寬厚,認為皇帝與兒子爭鬥是一時之氣,早晚要和好。
他不願逼迫太子太甚,網開一麵放走了劉據。
……
武帝深恨劉據謀反,向各地發出通緝令:緝拿追隨太子謀反的所有人。
一時間人頭落地,血流滾滾。
第一時間裏,武帝收回了衛皇後的皇後印璽,衛子夫絕望自縊而死,死後葬到了長安城外的桐柏。
禦史大夫暴勝之,因阻止丞相劉屈犛斬殺放走劉據的城門官田仁,
如今武帝要追究他的責任,恐懼萬分的暴勝之自殺身亡。
北軍守城將領任安,當時太子劉據假借皇上命令,調動他率軍抵抗丞相劉屈犛軍隊的進攻,
任安卻選擇了保持中立,既不幫助太子,也不幫助丞相,作壁上觀。
武帝斥責任安“心懷狡詐,有不忠之心”,下令腰斬任安。
任安和司馬遷是鐵哥們,去信求司馬遷救他,等司馬遷趕到後,任安已被腰斬。
司馬遷悲痛不已,寫下了《報任安書》,解釋自己來遲的原因,
以及自己為何忍辱負重編纂《史記》的重大意義。
太子劉據的老師石德,在逃跑路上被人捉住,武帝下令腰斬了石德,加封捉住石德的人為列侯。
劉據的太子妃史良娣,長子劉進,兒媳婦王翁須,以及劉進的妹妹,皆在長安遇難。
劉進和妻子王翁須剛出生的兒子,被一神秘人抱走撫養,
多年後,因緣際會這個死裏逃生的孩子做了皇帝,他就是漢宣帝。
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
武帝和太子的爭鬥讓大臣們無所適從,誰也不知道如何勸說,也沒人敢勸說。
說誰呢?說武帝,這不是找死嗎?
說太子,太子受驚藏哪了都不知道,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哥幾個,看到了吧?咱們皇帝回光返照了!前幾天身子還病病歪歪的,
巫蠱事件一抓,身體健康了,也不咳嗦也不喘了,比吃了靈丹妙藥都管用。
哈哈哈!你說稀奇不稀奇?”
幾個大臣聚在一起調侃道。
未央宮裏的武帝怒氣未消,他要徹底肅清餘孽。
對當時追隨太子的人大開殺戒,輕者流放,重者砍頭。
朝中大臣們選擇了緘默不語。
就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冒著被砍頭的風險,為太子喊冤叫屈。
誰這麽不怕死呢?此人就是壺關三老令狐茂,他向武帝上了一道書:《訟太子冤書》,
折子中主要意思勸說武帝別再父子相殘。還說武帝為何相信江充的話,
江充害死了趙太子丹,現在又要害太子劉據,
這種專門挑撥離間的人,為何皇上如此器重呢?
還說太子盜用軍隊是為了自己免受傷害,並不是要謀反。
太子殺江充是逼不得已。等等,武帝看罷有所觸動,但是還是沒有撤銷通緝令。
就在各地搜尋劉據的時候,他已經逃到了隸屬京兆尹的湖縣。
大概位置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北一帶。
丞相劉屈犛巴不得太子謀反,殺了太子,這對李廣利有好處。
原來這裏麵有貓膩,劉屈犛和李廣利是兒女親家,也就是劉屈犛的兒子娶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女兒。
而李廣利是昌邑王劉髆的舅舅,昌邑王劉髆是武帝劉徹和李夫人的兒子。
李廣利看到太子劉據被老爹廢了,一直想立外甥劉髆為皇帝的接班人。
還是那句話:“肥水不流外人田!”
丞相劉屈犛剛開始不敢輕舉妄動,不知道皇上到底如何對付劉據。
於是派人請示劉徹,劉徹聽信了太監蘇文和章贛的一麵之詞,認定劉據謀反逼宮。
傳旨丞相剿滅叛亂。
劉屈犛這才決定大幹一場,親自上陣指揮去圍剿太子,有了皇上旨意,也為了討好李廣利,他要弄死太子劉據。
劉據得到了消息,迅速把太子府的兵力集中起來,看看這麽點人馬,劉據心裏涼了半截。
“杯水車薪,這怎麽能抵擋住朝廷的警備軍。”
“怎麽辦?到了火燎眉毛時候!急的劉據直轉圈。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母後,對,求助母親。
劉據急火火來到了長樂宮。進屋就喊:“娘!事情危急,把後宮警備隊借我調動,先自保,然後再向父皇解釋。”
母親相信兒子做的對,於是把後宮禁衛軍指揮權交給劉據。
衛皇後也是事急智昏,支持兒子反抗,無疑以卵擊石。
當前應該停止反抗,估計丞相不敢擅自做主斬殺劉據。
不過在這種危急時刻,沒有那個當母親的會袖手旁觀!
“現在顧不得許多,先保住兒子一命再說其他。”
衛子夫是這樣想的。
太子府和後宮警備軍加在一起有一萬多兵力,劉據集中戰車,誓言與劉屈犛決一死戰。
百姓得知朝廷發生了大事,家家關門閉戶,畢竟刀槍不長眼,膽大的從門縫向外看。
隻見丞相劉屈犛的府邸外,一隊隊士兵鎧甲鮮明,他們的眼神堅定而緊張,
士兵臉上寫滿了堅定,他們緊握手中的兵器,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不遠處,太子宮裏的劉據,率領士卒嚴陣以待。
他們身著輕便的戰袍,同樣與丞相府士卒一樣,臉上寫滿了決絕。
突然,一聲尖銳的號角響起,劉屈犛帶領士兵如同潮水般衝向太子的軍隊,
雙方在開闊的大街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很快,金屬的碰撞聲、士兵的呐喊聲、痛苦的呻吟聲交織在一起。
就在劉據和劉屈犛死磕的時候,漢武帝乘車返回了未央宮。
“反了!都反了!”劉徹咆哮著,他百思不解太子為何謀反?
劉徹久經沙場,真沒把太子這點事放在眼中,他開始發號施令,調集兵馬陸續進京平叛。
長安街成了戰場,劉屈犛率領的漢軍訓練有素,攻勢猛烈。
而太子的士卒則憑借著對太子的忠誠,奮不顧身勇敢抵抗著。
街道上的石板被鮮血染紅,空氣中彌漫著血腥味。
劉據揮舞著長劍,他的心在滴血,想不到會以這種形式與漢軍對抗!
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雙方互有死傷,直到天邊露出魚肚白,戰鬥稍稍平息了下來。
當朝陽升起時,武帝調動的大批軍隊陸續進入了長安。
劉據感到大勢已去,原本他認為朝中已被奸臣所控製,看來自己錯了,是父皇在調動軍隊。
我怎能與父皇兵戎相見!劉據率領眾人且戰且退。
長安城的百姓聽說太子謀反,人們都不依附和同情太子,畢竟百姓的感情是樸素的,朝廷才是根本。
兵敗的劉據回到太子府,簡單收拾了點東西,拔腿就往城外跑。
在決戰前,劉據讓太子妃史良娣,帶著兒子、兒媳女兒藏了起來。
劉據不敢走大道,高一腳低一腳在小路上狂奔,他要盡快逃出城外。
前麵就是覆盎門,是長安城外出城門之一。
此時天近黃昏,劉據穩了穩狂跳的心,決定冒死闖一闖。
“站住,幹什麽去?這麽晚了去哪?”
“軍爺,孩子生病了,我出城買一副中藥,行行好,很快我就回來。”
說話間,城門官田仁走了過來,他一眼認出了劉據。
田仁不動聲色,就在剛才,他接到了朝廷的通緝令,不許放任何人出城。
突然田仁對劉據深施一禮,命令士兵放行。
劉據猛然醒悟,原來城門官認出了自己。
走出幾步,劉據感激的回望一眼,意思是謝謝了,轉身疾走消失在暮色裏。
原來城門官田仁為人寬厚,認為皇帝與兒子爭鬥是一時之氣,早晚要和好。
他不願逼迫太子太甚,網開一麵放走了劉據。
……
武帝深恨劉據謀反,向各地發出通緝令:緝拿追隨太子謀反的所有人。
一時間人頭落地,血流滾滾。
第一時間裏,武帝收回了衛皇後的皇後印璽,衛子夫絕望自縊而死,死後葬到了長安城外的桐柏。
禦史大夫暴勝之,因阻止丞相劉屈犛斬殺放走劉據的城門官田仁,
如今武帝要追究他的責任,恐懼萬分的暴勝之自殺身亡。
北軍守城將領任安,當時太子劉據假借皇上命令,調動他率軍抵抗丞相劉屈犛軍隊的進攻,
任安卻選擇了保持中立,既不幫助太子,也不幫助丞相,作壁上觀。
武帝斥責任安“心懷狡詐,有不忠之心”,下令腰斬任安。
任安和司馬遷是鐵哥們,去信求司馬遷救他,等司馬遷趕到後,任安已被腰斬。
司馬遷悲痛不已,寫下了《報任安書》,解釋自己來遲的原因,
以及自己為何忍辱負重編纂《史記》的重大意義。
太子劉據的老師石德,在逃跑路上被人捉住,武帝下令腰斬了石德,加封捉住石德的人為列侯。
劉據的太子妃史良娣,長子劉進,兒媳婦王翁須,以及劉進的妹妹,皆在長安遇難。
劉進和妻子王翁須剛出生的兒子,被一神秘人抱走撫養,
多年後,因緣際會這個死裏逃生的孩子做了皇帝,他就是漢宣帝。
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
武帝和太子的爭鬥讓大臣們無所適從,誰也不知道如何勸說,也沒人敢勸說。
說誰呢?說武帝,這不是找死嗎?
說太子,太子受驚藏哪了都不知道,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哥幾個,看到了吧?咱們皇帝回光返照了!前幾天身子還病病歪歪的,
巫蠱事件一抓,身體健康了,也不咳嗦也不喘了,比吃了靈丹妙藥都管用。
哈哈哈!你說稀奇不稀奇?”
幾個大臣聚在一起調侃道。
未央宮裏的武帝怒氣未消,他要徹底肅清餘孽。
對當時追隨太子的人大開殺戒,輕者流放,重者砍頭。
朝中大臣們選擇了緘默不語。
就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冒著被砍頭的風險,為太子喊冤叫屈。
誰這麽不怕死呢?此人就是壺關三老令狐茂,他向武帝上了一道書:《訟太子冤書》,
折子中主要意思勸說武帝別再父子相殘。還說武帝為何相信江充的話,
江充害死了趙太子丹,現在又要害太子劉據,
這種專門挑撥離間的人,為何皇上如此器重呢?
還說太子盜用軍隊是為了自己免受傷害,並不是要謀反。
太子殺江充是逼不得已。等等,武帝看罷有所觸動,但是還是沒有撤銷通緝令。
就在各地搜尋劉據的時候,他已經逃到了隸屬京兆尹的湖縣。
大概位置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