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宣帝誅滅霍氏九族有點殘酷無情,霍光有能力奪權卻沒有奪權,
恪守武帝的遺訓,效仿周公。這一點誰也抹殺不了。
當時宣帝可不這樣想,他覺得霍光死了,他就是老大,想怎樣就怎樣,誰能管得了?
六月的天,有點燥熱,未央宮裏一片歡聲笑語,為慶祝誅滅霍家餘孽,宣帝又是開慶祝酒會,又是論功行賞。
凡是參與的人,全部有賞。其中魏相的功勞最大,被宣帝拜為了丞相。
歡樂今宵過後,第二天一大早,朝中博士孟廣生拜見了宣帝。
“孟先生,這麽早有什麽事嗎?”
說話間,陪侍的張婕妤扭著屁股去了後間屋。
“陛下,也沒什麽大事,就想和陛下嘮嘮嗑。”
“哈哈!孟先生果然有閑情逸致。”
“陛下,這會你沒事吧?”
“~沒事——。”
“陛下,臣昨晚想起了一個故事,很有意思,我講給您聽吧?”
“孟先生,朕就愛聽故事,快快講來。”
孟廣生清了清嗓子,娓娓道來:從前有一位客人去拜訪一家人,他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筒是直的,柴火就堆在鍋台旁邊。
這個人就對主人說,你家的煙筒不應該是直的,應該將柴火搬到遠處去,否則恐怕會發生火災。
主人不以為然。
沒過多久,主人家果然發生了火災,幸好鄰居及時感到撲滅了大火。
於是主人家殺牛擺酒,表示對鄰居的感謝,在救火中被燒傷的坐在上席。
其餘則按出力大小順序就坐。而當初那位建議他改造煙囪的人卻被忽略掉了。
這時有人對這家主人說,如果當初采納那個客人的建議,
就不會發生火災了,也不用殺牛擺酒大大破費。
如今因救火而受傷的人被奉為了上賓,建議改造煙筒並移走柴火的人,難道不應該被奉為上賓嗎?
主人恍然大悟,於是就把那位客人請來了。
故事剛講完,宣帝紅著臉道:“孟先生,我錯了,我應該把徐福徐先生奉為上賓。”
孟廣生微笑著告辭而去。
原來茂陵人徐福和孟廣生是好朋友,孟先生知道徐福曾提醒皇上提防霍家這件事。
最後賞賜卻沒徐福的份,孟先生於是為徐福鳴不平,提醒宣帝忘了徐福。
若論功勞,徐福最大,他曾三次上書,預言霍家因權勢過大將遭致滅亡,
他建議宣帝及時抑製霍家的權力,防止其叛亂。
徐福的忠告最終沒被宣帝采納。
宣帝聽了孟廣生的故事,恍然大悟,心想如果聽從徐福的話,也不至於造成霍禹的謀反。
宣帝深感慚愧,馬上傳旨召來了徐福,賞賜其絲綢十匹,並拜其為郎官。
後來孟先生講的這個故事演變成了成語“曲突徙薪”,意思是指事先采取預防措施,可以防止災禍的發生。
……
時間過的真快,霍成君皇後去世一年多了,臣子們上書要求皇上再立皇後。
說實話,宣帝真怕了,怕再立一個皇後,像霍成君那樣心狠手辣,將會對太子不利。
但是又拗不過臣子們。
此時丞相勸宣帝還是立皇後為好,暗示他選一個老實沒兒子的妃子為皇後。
宣帝一想,丞相這主意不錯。
如果不是丞相提醒,宣帝就立了他最愛的張婕妤為皇後了,張婕妤生有一子劉欽,由於有兒子,張婕妤自然排除在外。
衛婕妤也不行,她生有一子劉囂。
公孫婕妤有一子劉宇,戎婕妤有一子劉竟,她倆都不行。
這幾個妃子都很得寵,但都有兒子,顯然不合適。
宣帝心中暗想,“誰合適呢?又沒兒子還善良。”
“唉呀!我咋把她忘了。”
宣帝突然想起了王婕妤。
王婕妤是宣帝的忘年交王奉光的女兒。
王奉光,長陵人。
宣帝在民間的時候,啊,對了,那時候他還叫劉病已,經常去鬥雞場去玩。
一來二去,他就結識了同樣喜歡鬥雞的王奉光。
因為共同的愛好。二人成了忘年交。
王奉光有個女兒王氏姑娘,人長得模樣很俊俏,追求她的少年郎排成了隊。
父親王奉光就選了一個條件好,身材高大的小夥子當自己乘龍快婿。
郎才女貌,兩個年輕人就訂了婚。誰知到結婚的那天,準新郎突發暴病“嗝屁”了。
過了一年,王奉光又為女兒選了一門親事。
誰能料到,到王姑娘出嫁的那天,新郎官像上一個新郎官一樣,突發暴病“嗝屁”了。
這樣說吧,王奉光接連為女兒選了五門親事,都是結婚前新郎官就死了。
對於這些事,人們議論紛紛說王姑娘克夫,甚至說她是白虎,再也沒人敢娶她了。
無奈之下,王奉光就找到了好朋友,如今的皇帝劉詢,請求他把女兒娶進宮。
劉詢落魄的時候,王奉光經常接濟他。
宣帝心想,宮中多一個妃子也不顯多,少一個也不顯少,為了老朋友了卻心事,
宣帝就把王姑娘納進了宮,此後王姑娘成了王婕妤。
你說稀罕不稀罕,王婕妤並沒有克死宣帝,自從娶了王婕妤進宮,宣帝變得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不過有一樣不好,王婕妤進宮多年沒兒沒女。
如今在宣帝看來,沒兒沒女是優勢,心想如果王婕妤做了皇後,她會悉心撫養劉奭的。
得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宣帝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宣布立王婕妤為皇後。
其他幾個婕妤一看差點笑破肚皮,反正王婕妤隻是一個皇後名,宣帝喜歡的依然是我們,得寵就行。
從此以後,王皇後視劉奭為己出。
若幹年後,人們為了與漢元帝劉奭的皇後王政君區別開來,稱宣帝的王皇後為邛成太後。
“邛成太後”的名稱,來自她的父親王奉光被封為了邛成侯。
王婕妤之所以能成為皇後,靠得不是美貌,不是得寵,不是因為有兒子,恰恰是她沒有兒子才被選中的。
說難聽一點,宣帝立的不是皇後,而是為兒子劉奭找了一個保姆。
恪守武帝的遺訓,效仿周公。這一點誰也抹殺不了。
當時宣帝可不這樣想,他覺得霍光死了,他就是老大,想怎樣就怎樣,誰能管得了?
六月的天,有點燥熱,未央宮裏一片歡聲笑語,為慶祝誅滅霍家餘孽,宣帝又是開慶祝酒會,又是論功行賞。
凡是參與的人,全部有賞。其中魏相的功勞最大,被宣帝拜為了丞相。
歡樂今宵過後,第二天一大早,朝中博士孟廣生拜見了宣帝。
“孟先生,這麽早有什麽事嗎?”
說話間,陪侍的張婕妤扭著屁股去了後間屋。
“陛下,也沒什麽大事,就想和陛下嘮嘮嗑。”
“哈哈!孟先生果然有閑情逸致。”
“陛下,這會你沒事吧?”
“~沒事——。”
“陛下,臣昨晚想起了一個故事,很有意思,我講給您聽吧?”
“孟先生,朕就愛聽故事,快快講來。”
孟廣生清了清嗓子,娓娓道來:從前有一位客人去拜訪一家人,他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筒是直的,柴火就堆在鍋台旁邊。
這個人就對主人說,你家的煙筒不應該是直的,應該將柴火搬到遠處去,否則恐怕會發生火災。
主人不以為然。
沒過多久,主人家果然發生了火災,幸好鄰居及時感到撲滅了大火。
於是主人家殺牛擺酒,表示對鄰居的感謝,在救火中被燒傷的坐在上席。
其餘則按出力大小順序就坐。而當初那位建議他改造煙囪的人卻被忽略掉了。
這時有人對這家主人說,如果當初采納那個客人的建議,
就不會發生火災了,也不用殺牛擺酒大大破費。
如今因救火而受傷的人被奉為了上賓,建議改造煙筒並移走柴火的人,難道不應該被奉為上賓嗎?
主人恍然大悟,於是就把那位客人請來了。
故事剛講完,宣帝紅著臉道:“孟先生,我錯了,我應該把徐福徐先生奉為上賓。”
孟廣生微笑著告辭而去。
原來茂陵人徐福和孟廣生是好朋友,孟先生知道徐福曾提醒皇上提防霍家這件事。
最後賞賜卻沒徐福的份,孟先生於是為徐福鳴不平,提醒宣帝忘了徐福。
若論功勞,徐福最大,他曾三次上書,預言霍家因權勢過大將遭致滅亡,
他建議宣帝及時抑製霍家的權力,防止其叛亂。
徐福的忠告最終沒被宣帝采納。
宣帝聽了孟廣生的故事,恍然大悟,心想如果聽從徐福的話,也不至於造成霍禹的謀反。
宣帝深感慚愧,馬上傳旨召來了徐福,賞賜其絲綢十匹,並拜其為郎官。
後來孟先生講的這個故事演變成了成語“曲突徙薪”,意思是指事先采取預防措施,可以防止災禍的發生。
……
時間過的真快,霍成君皇後去世一年多了,臣子們上書要求皇上再立皇後。
說實話,宣帝真怕了,怕再立一個皇後,像霍成君那樣心狠手辣,將會對太子不利。
但是又拗不過臣子們。
此時丞相勸宣帝還是立皇後為好,暗示他選一個老實沒兒子的妃子為皇後。
宣帝一想,丞相這主意不錯。
如果不是丞相提醒,宣帝就立了他最愛的張婕妤為皇後了,張婕妤生有一子劉欽,由於有兒子,張婕妤自然排除在外。
衛婕妤也不行,她生有一子劉囂。
公孫婕妤有一子劉宇,戎婕妤有一子劉竟,她倆都不行。
這幾個妃子都很得寵,但都有兒子,顯然不合適。
宣帝心中暗想,“誰合適呢?又沒兒子還善良。”
“唉呀!我咋把她忘了。”
宣帝突然想起了王婕妤。
王婕妤是宣帝的忘年交王奉光的女兒。
王奉光,長陵人。
宣帝在民間的時候,啊,對了,那時候他還叫劉病已,經常去鬥雞場去玩。
一來二去,他就結識了同樣喜歡鬥雞的王奉光。
因為共同的愛好。二人成了忘年交。
王奉光有個女兒王氏姑娘,人長得模樣很俊俏,追求她的少年郎排成了隊。
父親王奉光就選了一個條件好,身材高大的小夥子當自己乘龍快婿。
郎才女貌,兩個年輕人就訂了婚。誰知到結婚的那天,準新郎突發暴病“嗝屁”了。
過了一年,王奉光又為女兒選了一門親事。
誰能料到,到王姑娘出嫁的那天,新郎官像上一個新郎官一樣,突發暴病“嗝屁”了。
這樣說吧,王奉光接連為女兒選了五門親事,都是結婚前新郎官就死了。
對於這些事,人們議論紛紛說王姑娘克夫,甚至說她是白虎,再也沒人敢娶她了。
無奈之下,王奉光就找到了好朋友,如今的皇帝劉詢,請求他把女兒娶進宮。
劉詢落魄的時候,王奉光經常接濟他。
宣帝心想,宮中多一個妃子也不顯多,少一個也不顯少,為了老朋友了卻心事,
宣帝就把王姑娘納進了宮,此後王姑娘成了王婕妤。
你說稀罕不稀罕,王婕妤並沒有克死宣帝,自從娶了王婕妤進宮,宣帝變得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不過有一樣不好,王婕妤進宮多年沒兒沒女。
如今在宣帝看來,沒兒沒女是優勢,心想如果王婕妤做了皇後,她會悉心撫養劉奭的。
得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宣帝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宣布立王婕妤為皇後。
其他幾個婕妤一看差點笑破肚皮,反正王婕妤隻是一個皇後名,宣帝喜歡的依然是我們,得寵就行。
從此以後,王皇後視劉奭為己出。
若幹年後,人們為了與漢元帝劉奭的皇後王政君區別開來,稱宣帝的王皇後為邛成太後。
“邛成太後”的名稱,來自她的父親王奉光被封為了邛成侯。
王婕妤之所以能成為皇後,靠得不是美貌,不是得寵,不是因為有兒子,恰恰是她沒有兒子才被選中的。
說難聽一點,宣帝立的不是皇後,而是為兒子劉奭找了一個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