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數百流民占據長安南山作亂。
造反頭領提出反的口號是:“殺貪官,誅汙吏。”
他們夜襲縣衙,殺死縣令,打開糧倉放糧,氣焰十分囂張。
這可把成帝氣壞了,“奶奶滴!天子腳下也不太平。”
成帝召來朝議,此時太守傅剛自請出兵剿匪,成帝準奏。
“弘農太守聽令”,
“在!”
朕委任你為中軍校尉,率一千多官兵進山剿匪,不得有誤。
“喏——”
傅剛領命而去。
風雲驟起,南山成了朝廷關注的焦點。
剿匪隊伍在傅剛帶領下進了山。
他以為不就幾百上千的流民嗎?有啥不好對付的!
可實際一上手,不是那回事。他哪裏知道這些流民和當地黑社會勾結在一起,
取長補短,戰鬥力和謀略增加了無數倍。
另外山中的流民走山路如履平地,他們和朝廷官兵玩起了捉貓貓。
你來我們就跑,你走我們就擾,朝廷官兵疲於奔命,看得見逮不住,幹著急。
結果一個多月,傅剛剿匪沒有任何效果。
成帝複派京兆尹馬彪率軍剿匪,依然沒有效果。
氣得成帝整天罵娘。
這時王鳳想起了王尊,“這家夥很厲害,天不怕地不怕。何不起用此人?”
於是王鳳推薦王尊去剿匪。
成帝也知道王尊的大名,於是點頭同意。
當時王尊還是平民一個,不是被罷了官了嗎?
成帝任命王尊為諫大夫,守京都尉,行京兆尹事。
哈哈,這官職不低了。
這是王尊第五次走馬上任。
乖乖,他破了西漢官員複出的記錄,不,在曆史上這種人也不多見,讓朝廷又愛又恨!
王尊三月率軍進山剿匪,到10月,金秋來臨之際,聚眾造反的流民被他徹底平滅。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這就是能力,不服老王不行。
一個月後,成帝升任王尊為京兆尹。
三年後,王尊因遇到使者時行為失當,沒有禮貌而被再次罷免了官職。
當時禦史大夫張譚落井下石,報複王尊彈劾之仇,“上奏說王尊暴虐的性情沒有改變,
對外說大話,對上級傲慢無禮。”
但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對王尊被罷免深表同情,上萬言書為王尊求情。
當時長安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上書漢成帝,“皇上,王尊是忠臣,是能臣,要重用人才啊!”
成帝有所觸動,複任命王尊為徐州刺史,不久又調任東郡太守。
看到了吧?王尊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他的升遷伴隨著罷免,罷免伴起用,兜兜轉轉,好像一個怪圈。
所幸最後王尊死在了京兆尹任上,為他這不平凡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王尊,奇人也,那些自以為三上三下的官員很牛批,與王尊相比,都是渣渣!
……
匡衡在民間,因“鑿壁偷光”的故事聲名顯赫,其實他為官十分不堪,尤其是晚年。
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見風使舵彈劾佞臣中書令石顯,被王尊狀告其不作為,馬後炮,勢利小人等等罪名。
匡衡心虛汗顏,請求辭職回家,成帝極力挽留。
翌年,匡衡被封為樂安侯。
由於其封地文書載明的土地數目不詳細,與當地臨淮郡發生了土地爭端。
其封邑原本有41萬畝土地,有人告發他多占了四萬畝,
後又因其子匡昌醉後殺人,被捕入獄。
他的次子,匡昌的弟弟仗著父親是丞相,預謀結夥劫獄營救,結果事情敗露被捕。
諸多事情讓匡衡惶惶不安,自請免冠待罪。
成帝繼位後,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匡衡被貶為庶民,返回故裏。
不幾年,病死家中,卒年65歲。
匡衡死後,丞相一職由光祿大夫,左將軍王商擔任。
王商,涿郡蠡吾縣人,今河北博野縣人。
他是漢宣帝劉詢生母王翁須的侄子,王翁須是史皇孫劉進的妻子。
按輩分來說,漢成帝劉驁,得叫王商一聲表叔,屬於外戚。
還有一層關係,王商和史丹是姻親關係。
史丹的女兒嫁給了王商的兒子。
史丹是太子劉據太子妃史良娣的侄子,是另一外戚。
臥靠!看到了吧?漢成帝繼位後,他爹平帝劉奭,給兒子留下的班底都是外戚。
哈哈!這還不算過分的。
漢成帝在母親王政君攛掇下,於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封其舅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
五人同日受封,世稱為“五侯”,也稱王氏五侯。
提醒一下,此王商和前麵說的丞相王商,是不同的兩個人。
此王商是漢成帝的舅舅,皇後王政君的弟弟,王禁的第五子。
王氏家族權勢不斷壯大,最終導致了王莽篡漢稱帝。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話接前言,說回丞相王商。
王商不同於王政君兄弟們,成帝的舅舅們“霍霍”大漢朝,
而丞相王商忠於漢朝。
所謂忠奸勢不兩立,你說雙方能不發生點事嗎?
王商榮登丞相之位,大將軍、大司馬王鳳登門拜訪,無非就是套近乎,拉攏王商。
王鳳開門見山道:“丞相,一筆寫不出兩個王來,以後隻要咱倆團結起來,朝中還不是咱倆說了算?”
王商義正辭嚴道:“你身為大將軍大司馬,拜訪我這個丞相有點不妥吧?
有啥事明天朝堂上說就是了!”
王鳳吃雞大窩脖,鬧了個大紅臉,悻悻而歸。
建始三年(前30年)秋,長安城百姓紛紛跑上街頭,驚恐萬狀議論道:
“哥幾個,聽說了沒?說過幾天要發大水,大水漫過城樓,趕緊準備逃吧!”
百姓不知真假,不知該怎麽辦?
逃,談何容易,家裏東西咋辦?
不逃,一旦真的發生,非死不可!
朝廷也不知道咋辦?古代沒有天氣觀測,無法預知。
漢成帝立即召集公卿大臣商議對策。
此時大將軍王鳳出班奏道:“陛下,水火無情,不管真假,應該早做準備。”
“大將軍,你的意思是發大水的概率很大?”
“陛下,很有可能,這幾年天象異常,不得不防。
微臣建議多準備船隻,提前讓後宮女人上船躲避。
還有,通知百姓登上長安城牆,以躲避水災。”
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
這時有一道聲音傳來:“陛下,微臣反對!”
眾人循聲音一看,是丞相王商。
“陛下,自古即便是再無道的國家,也沒有大水突然漫過城郭的時候,商紂王無道吧?沒有爆發過特大洪水。
況且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怎麽會無端發起大水呢?
陛下,微臣認為這一定是謠傳。在這種敏感的時候,陛下一定要穩住心態,
如聽從大司馬的話,下令讓百姓登上城牆,反而會助長謠言,製造混亂!請皇上三思!”
漢成帝一聽,有道理,皇宮亂,百姓更亂,於是打消逃走的念頭,心中也就不再恐慌。
過了許久,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就慢慢恢複了。
事後經過調查,確實是謠言,成帝把製造謠言的禍首斬首示眾。
成帝對王商力排眾議很是讚賞。
王鳳因此事而十分羞慚,心中暗罵王商不隨大流!二人心生嫌隙。
造反頭領提出反的口號是:“殺貪官,誅汙吏。”
他們夜襲縣衙,殺死縣令,打開糧倉放糧,氣焰十分囂張。
這可把成帝氣壞了,“奶奶滴!天子腳下也不太平。”
成帝召來朝議,此時太守傅剛自請出兵剿匪,成帝準奏。
“弘農太守聽令”,
“在!”
朕委任你為中軍校尉,率一千多官兵進山剿匪,不得有誤。
“喏——”
傅剛領命而去。
風雲驟起,南山成了朝廷關注的焦點。
剿匪隊伍在傅剛帶領下進了山。
他以為不就幾百上千的流民嗎?有啥不好對付的!
可實際一上手,不是那回事。他哪裏知道這些流民和當地黑社會勾結在一起,
取長補短,戰鬥力和謀略增加了無數倍。
另外山中的流民走山路如履平地,他們和朝廷官兵玩起了捉貓貓。
你來我們就跑,你走我們就擾,朝廷官兵疲於奔命,看得見逮不住,幹著急。
結果一個多月,傅剛剿匪沒有任何效果。
成帝複派京兆尹馬彪率軍剿匪,依然沒有效果。
氣得成帝整天罵娘。
這時王鳳想起了王尊,“這家夥很厲害,天不怕地不怕。何不起用此人?”
於是王鳳推薦王尊去剿匪。
成帝也知道王尊的大名,於是點頭同意。
當時王尊還是平民一個,不是被罷了官了嗎?
成帝任命王尊為諫大夫,守京都尉,行京兆尹事。
哈哈,這官職不低了。
這是王尊第五次走馬上任。
乖乖,他破了西漢官員複出的記錄,不,在曆史上這種人也不多見,讓朝廷又愛又恨!
王尊三月率軍進山剿匪,到10月,金秋來臨之際,聚眾造反的流民被他徹底平滅。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這就是能力,不服老王不行。
一個月後,成帝升任王尊為京兆尹。
三年後,王尊因遇到使者時行為失當,沒有禮貌而被再次罷免了官職。
當時禦史大夫張譚落井下石,報複王尊彈劾之仇,“上奏說王尊暴虐的性情沒有改變,
對外說大話,對上級傲慢無禮。”
但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對王尊被罷免深表同情,上萬言書為王尊求情。
當時長安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上書漢成帝,“皇上,王尊是忠臣,是能臣,要重用人才啊!”
成帝有所觸動,複任命王尊為徐州刺史,不久又調任東郡太守。
看到了吧?王尊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他的升遷伴隨著罷免,罷免伴起用,兜兜轉轉,好像一個怪圈。
所幸最後王尊死在了京兆尹任上,為他這不平凡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王尊,奇人也,那些自以為三上三下的官員很牛批,與王尊相比,都是渣渣!
……
匡衡在民間,因“鑿壁偷光”的故事聲名顯赫,其實他為官十分不堪,尤其是晚年。
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見風使舵彈劾佞臣中書令石顯,被王尊狀告其不作為,馬後炮,勢利小人等等罪名。
匡衡心虛汗顏,請求辭職回家,成帝極力挽留。
翌年,匡衡被封為樂安侯。
由於其封地文書載明的土地數目不詳細,與當地臨淮郡發生了土地爭端。
其封邑原本有41萬畝土地,有人告發他多占了四萬畝,
後又因其子匡昌醉後殺人,被捕入獄。
他的次子,匡昌的弟弟仗著父親是丞相,預謀結夥劫獄營救,結果事情敗露被捕。
諸多事情讓匡衡惶惶不安,自請免冠待罪。
成帝繼位後,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匡衡被貶為庶民,返回故裏。
不幾年,病死家中,卒年65歲。
匡衡死後,丞相一職由光祿大夫,左將軍王商擔任。
王商,涿郡蠡吾縣人,今河北博野縣人。
他是漢宣帝劉詢生母王翁須的侄子,王翁須是史皇孫劉進的妻子。
按輩分來說,漢成帝劉驁,得叫王商一聲表叔,屬於外戚。
還有一層關係,王商和史丹是姻親關係。
史丹的女兒嫁給了王商的兒子。
史丹是太子劉據太子妃史良娣的侄子,是另一外戚。
臥靠!看到了吧?漢成帝繼位後,他爹平帝劉奭,給兒子留下的班底都是外戚。
哈哈!這還不算過分的。
漢成帝在母親王政君攛掇下,於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封其舅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
五人同日受封,世稱為“五侯”,也稱王氏五侯。
提醒一下,此王商和前麵說的丞相王商,是不同的兩個人。
此王商是漢成帝的舅舅,皇後王政君的弟弟,王禁的第五子。
王氏家族權勢不斷壯大,最終導致了王莽篡漢稱帝。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話接前言,說回丞相王商。
王商不同於王政君兄弟們,成帝的舅舅們“霍霍”大漢朝,
而丞相王商忠於漢朝。
所謂忠奸勢不兩立,你說雙方能不發生點事嗎?
王商榮登丞相之位,大將軍、大司馬王鳳登門拜訪,無非就是套近乎,拉攏王商。
王鳳開門見山道:“丞相,一筆寫不出兩個王來,以後隻要咱倆團結起來,朝中還不是咱倆說了算?”
王商義正辭嚴道:“你身為大將軍大司馬,拜訪我這個丞相有點不妥吧?
有啥事明天朝堂上說就是了!”
王鳳吃雞大窩脖,鬧了個大紅臉,悻悻而歸。
建始三年(前30年)秋,長安城百姓紛紛跑上街頭,驚恐萬狀議論道:
“哥幾個,聽說了沒?說過幾天要發大水,大水漫過城樓,趕緊準備逃吧!”
百姓不知真假,不知該怎麽辦?
逃,談何容易,家裏東西咋辦?
不逃,一旦真的發生,非死不可!
朝廷也不知道咋辦?古代沒有天氣觀測,無法預知。
漢成帝立即召集公卿大臣商議對策。
此時大將軍王鳳出班奏道:“陛下,水火無情,不管真假,應該早做準備。”
“大將軍,你的意思是發大水的概率很大?”
“陛下,很有可能,這幾年天象異常,不得不防。
微臣建議多準備船隻,提前讓後宮女人上船躲避。
還有,通知百姓登上長安城牆,以躲避水災。”
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
這時有一道聲音傳來:“陛下,微臣反對!”
眾人循聲音一看,是丞相王商。
“陛下,自古即便是再無道的國家,也沒有大水突然漫過城郭的時候,商紂王無道吧?沒有爆發過特大洪水。
況且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怎麽會無端發起大水呢?
陛下,微臣認為這一定是謠傳。在這種敏感的時候,陛下一定要穩住心態,
如聽從大司馬的話,下令讓百姓登上城牆,反而會助長謠言,製造混亂!請皇上三思!”
漢成帝一聽,有道理,皇宮亂,百姓更亂,於是打消逃走的念頭,心中也就不再恐慌。
過了許久,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就慢慢恢複了。
事後經過調查,確實是謠言,成帝把製造謠言的禍首斬首示眾。
成帝對王商力排眾議很是讚賞。
王鳳因此事而十分羞慚,心中暗罵王商不隨大流!二人心生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