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實行幣製改革,接連三次失敗,帶來的惡果是民不聊生。


    貨幣混亂,造成經濟崩潰,私鑄錢幣,土地兼並現象嚴重,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大司徒王尋心中很著急。西漢末年,大司徒的職位相當於丞相。


    他不顧前兩天崴了腳的痛,匆匆忙忙來央宮前殿,拜見王莽。


    “王司徒,有事嗎?”


    “皇上,情況十分不妙。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幾乎崩潰,毫不諱言,再這樣下去,百姓要造反了。”


    “司徒,不會吧,新朝新氣象,不要危言聳聽!”王莽不以為然。


    “皇上,我聽說湖北,山東一帶饑民聚集,不可不防民變啊!”


    “王司徒,如何改變不利局麵呢?提出問題,要解決問題。”


    “皇上,為今之計,就是轉移尖銳的階級矛盾,最好的辦法是對外擴張。”


    曆朝曆代,在社會矛盾無法化解的情況下,打仗是最好的辦法,可以凝聚人心。


    王莽一聽冷笑道,王司徒,你這是把朕放在火上烤,朕凝聚誰的人心?


    朝廷沒錢,還特麽打仗,你腦子被驢踢了吧?


    王尋被嗬斥而退。


    王莽認為,隻有改革幣製才能緩解經濟危機,


    隻要貨幣穩定下來,所有的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始建國五年,公元14年,王莽再次出手了。


    他大刀闊斧進行了第四次幣製改革。


    為防止民間不法商人私鑄貨幣,他引入了一些非常複雜的貨幣形式。


    如黃金幣、白金幣、赤金幣等。


    發行完畢,王莽打算試水半年,看效果如何?


    ……


    麵對地方紛紛上奏的折子,官員們知道各地情況很糟糕,朝中大臣開始質疑王莽的能力,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哥幾個,新朝改革怎麽接連失敗?是不是符命失靈了?”


    “誰說不是呢!三次貨幣改革都以失敗告終。新朝合法性值得懷疑。”


    大臣們的議論,就被禦史大夫王駿和“二杆子”陳饒聽到了。


    二杆子陳饒,是禦史大夫王駿提拔上來的人,屬於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


    “王大人,臣子們私下議論皇上,這是死罪,最大的危險來自於懷疑,這不是好兆頭,應該匯報給皇上。”


    “所言極是,你我這就進宮上奏這件事,防患於未然。”


    二人不敢怠慢,進宮稟報。


    “皇上,風起於青萍之末,防微杜漸,人言可畏啊,一些大臣在背後非議皇上,不得不防。”王駿憂慮道。


    王駿是前諫議大夫王吉之子。他多次出使匈奴,是王莽手下的外交家。


    “皇上,這時候要凝聚群臣的向心力。維護新朝的權威!”


    二杆子陳饒說道。


    “真有此事?前兩天,大司徒說各地有流民聚集現象,我還不信。


    兩位愛卿,如何才能收攏群臣向心力呢?”


    “皇上,何不改革官製,恢複西周官僚製度。西周製度是最優秀的。”


    王駿出主意道。


    “對對,遵照符命改革官製,把那些說皇上壞話的官員罷職。”


    二杆子陳饒道。


    王駿白了二杆子一眼,


    “改革官製不是官報私仇,是為了節源開流,用少的薪水支撐住官僚體係。不要誤導皇上。”


    王駿知道國庫空虛,適時獻上自己的建議。


    王莽馬上領會了其中意思,點頭稱是。


    其實即便王駿不提這件事,王莽也在籌劃這項改製,既然王駿提了出來,王莽把這項改革往前提了一步。


    ……


    王莽改革官製是從兩個方麵進行的,從朝廷到藩國,他都要進行拉網式除舊布新。


    他依照儒家經典,仿照西周官製,對新朝進行改革。


    王莽有一定的儒家知識,但談不上精通,他最大的缺點是“食古不化”,照搬照抄西周製度,不結合實際情況。


    比如將大司徒改為羲和,後又改為更始。


    將大司空改為納言,後改為秩宗。


    將大司馬改為司允,後改為太尉,將地方太守改為大尹,太常改為宗正等等。


    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官職,比如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等等。


    王莽還依照古籍,更改官員的俸祿,並根據西周製度,封了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


    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隻能領到微薄的幾千錢,不夠家裏的花銷,臣子們怨聲載道。


    官宣也要吃飯養家,沒有足夠的薪水,他們就開始貪汙,進一步盤剝老百姓,官民對立情緒急劇增加。


    ……


    藩國友邦方麵,王莽為了改稱呼,把匈奴單於和高句麗國王都得罪了,雙方劍拔弩張。


    事情是這樣的,王莽命外交家王駿,帶領甄阜、王颯、陳饒、帛敝、丁業等人。


    攜帶著酒肉和美女,去匈奴收回舊印換上新印,美其名曰:去舊迎新。


    當時匈奴單於是呼韓邪的兒子烏珠留若鞮單於。


    此時匈奴丞相奏道:“大王,漢朝來了詔書,漢使者已在路上,來人要把舊印收走,給我們換新印。”


    “好事啊,免費換新印。”


    “大王,事情沒那麽簡單,漢使者千裏迢迢來換印,其中必有蹊蹺。”


    “如何應對?”


    “大王,先不要交還舊印,等拿到新印,再交舊印不遲。”


    大單於點頭同意。


    曉行夜宿,風餐露宿,匈奴王庭出現在漢使者麵前。


    “漢使者求見大王。”看大門士兵通報。


    丞相親自出迎。“歡迎漢使者到來。”


    王駿跟隨丞相見到了單於,說明了情況。


    老外交家王駿經驗豐富,他怕夜長夢多,開始忽悠大單於。


    “漢皇為大單於換新印,是為了去舊迎新,開始兩國新的外交關係,順便帶來了許多美酒和肉,


    還有幾名美女,請大單於笑納,希望大單於配合我們把工作,盡快把舊印交換。”


    說著話,王駿一招手,在兩個隨從陪伴下,五名絕色美女走了進來。


    “大王,這是我為大王精心挑選的美女,不知合意否?”


    匈奴單於特別好色,左擁右抱十分滿意。


    到這份上,單於也不好意思不交,當天就把舊印交給了王駿。


    新印交給大單於,雙方握手擁抱。


    “王大人,酒席都準備好了,咱們喝酒去吧。”單於拉上王駿等好使,一起很友好喝起了酒。


    一直喝到了半夜才散。


    到了第二天早上,丞相拜見大單於。


    “大王,漢朝新印你看了嗎?”


    “唉呀,昨晚隻顧喝酒了,把這事忘了。”


    說著話,單於把新印交給丞相看。


    不看則可,匈奴丞相一看大叫一聲,“大王,咱們被騙了,快派人去要回舊印!”


    單於一臉懵逼!“丞相,咋了?”


    “你看看,舊印刻的是“匈奴單於璽”,新印刻的是“匈奴單於章”。


    漢朝皇帝和我們玩花招,去“璽”換“章”。


    “有何不同?”單於不懂就問。


    我聽說“璽印”是與漢朝平起平坐的稱呼,“印章”代表比漢朝低一等的意思。


    匈奴單於聽罷怒道:“可惱可恨,漢朝皇帝卑鄙無恥,不講信用。


    當初漢高祖和莫頓單於結為兄弟,漢宣帝和我父親平起平坐,如今玩陰的,欺人太甚!”


    “不能讓漢使溜走,扣押起來。”


    “大王莫急,漢使還沒回國,我親自去驛館追回舊印。”


    “有勞丞相了。”


    匈奴丞相不敢怠慢,很快來到了驛館。


    見到王駿表明要討回舊印。


    王駿還沒答話,身旁的二杆子陳饒,轉身從屋裏拎出一個布袋,扔到匈奴丞相麵前。


    “拿去吧,布袋裏是你們的舊印。”


    丞相疑惑之下,探手拿出一看,舊印分成了四塊。


    原來昨晚散了酒席,回到驛館,陳饒怕匈奴討要舊印,幹脆用斧頭劈成了四半。


    匈奴丞相空手回去複命。


    此時王駿埋怨陳饒莽撞。


    “我們這些人還留在匈奴,你劈了原來的印,惹怒匈奴,我們這些人,誰也別想活著回去。”


    二杆子啊二杆子,你真不虛此名。


    “王大人,我沒考慮那麽多,奈何?”


    陳饒現在也害怕了。


    王駿不愧是老外交,沉吟片刻有了主意。


    他翻身上馬,打馬去了大單於王庭。


    最後經過王駿交涉,答應帶著匈奴隨從,回漢朝再製作一個新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