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完了欲望,兩人開始說起正經事。
“皇阿瑪那裏怎麽說的?”
胤禛簡單把跟康熙說的說了一下,他說完,樂姝不免沉默了一下,然後道:“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我希望老了,身邊還有你。”
上輩子胤禛年老的時候,最信重的弟弟早他一步走了,跟皇後疏離且早他一步走了,兒子更算不上多親近,身邊奉承人不斷,可確實是孤家寡人。
“會的,肯定會的。”
孔家後續麻煩肯定有,不過已經不重要了。
兩人開始投入新的“戰場”。
工業,可以萌芽了。
然後京城的老百姓發現他們的日子一天一個變化,能做的事越來越多,大清的工坊越來越多,招工人,剛開始大部分都是男人,後來發現工人需要的太多,男人不夠用,女人漸漸開始做起了男人才能做的事。
女人有了賺錢的能力,說話便有了底氣,她們看到了大門外麵的天地,然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樂姝便趁機在京城建了第一所女子學院。
兩性關係,想做到完全平等基本不可能,不過是東風壓倒西風,又或者西風壓倒東風。
再公平,也隻是相對的。
樂姝也沒覺得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做到這種事。
她不是偉人,隻是一個還算有幾分聰明,從未來走進曆史的奇跡,她隻是在做這個時代中所能及的事,並且她還知道過猶不及。
順勢而為很重要。
曆史長河裏,不是沒有女子學院出現過,可都不長久,為什麽呢?
樂姝覺得是勢不夠。
生產力太低,男女體力總體上有差別,生理構造讓男女分工不同,而生產力太低,讓男子總體上比女子更加適合生存。
女性意識的覺醒,若是自上而下硬推,可能隻是一時的,可這種意識若是自下而上,那就會形成一種勢,這種勢是不可擋的。
大勢所趨,順者昌逆者亡,便是這個道理。
這所女子學院,便是這樣建成了,哪怕有不少人嚷嚷著有辱斯文,可還是成了。
學院的建立,是為了匯聚這種勢,讓她們更快的形成有力量的“武器”,然後去衝破枷鎖。
女性地位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的,這是一個長久的“事業”,需要幾代人去努力。
雍正十年,大清的民風與康熙年間已經有了天差地別的改變,康熙坐上了格物院新做出來的機械輪椅。
肯定不能跟現代輪椅相比,不過已經能夠讓康熙擺脫時時需要人推著的境地了。
大部分時間,還是身邊的人推著他,可康熙不喜歡被人掌控的感覺,這輪椅,格外得康熙喜歡。
於是康熙頭一次主動對胤禛說:“讓常氏過來,朕想見一見你的皇後。”
事實上,胤禛廢後又立後,康熙心裏是不讚同的。
曆史上皇帝廢後的其實不少,前朝的胡皇後,無錯被廢,結果出了個孫後這麽個“人物”,孫後生的兒子,若不是於謙力挽狂瀾,大明恐怕就變成南明了,成了大宋第二。
康熙生怕胤禛成了朱瞻基。
康熙並不喜歡讓人看到他如今年老體弱的模樣,宴會更是不怎麽參加,樂姝他見過,隻是對她,康熙更多是無視。
他不會跟胤禛這個做的不錯的皇帝唱反調,尤其是他已經確定沒了政治生命的時候,他更不會做糊塗事,當然了,胤禛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讓他無法做糊塗事。
他隻是無聲的反抗。
樂姝知道康熙的意思嗎?
她自然是知道的,康熙表現的多明顯啊!隻是她不在乎。
隻是她沒想到,康熙會主動想要見她。
禮法上,康熙是公公,他想見,樂姝不能拒絕,不會拒絕,也沒必要拒絕。
樂姝被太監引到了一處涼亭,康熙坐在涼亭裏,身形瘦弱,他真的很老了,歲月在這個帝王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跡,可遠遠看過去,卻跟普通老頭沒太大差別。
“給皇阿瑪請安,皇阿瑪萬福金安。”
“皇後來了,坐吧。”
“謝皇阿瑪。”
樂姝就近坐在一個石墩上。
康熙又擺擺手,周圍伺候的宮人離開了,人還都在視線範圍內,不過說話聲音,怕是聽不見了。
樂姝心難免一沉。
康熙這人,樂姝不懂,事實上,她也沒想著去研究他,胤禛上位如此順利,是他算計的好,他了解康熙,了解那些兄弟,樂姝沒必要花精力去了解康熙這個人如何。
此前康熙對她當皇後,心有抵觸,所以這次康熙要見她,她心裏覺得莫名,又見他把宮人避開,這就讓她心裏有些打鼓。
宮人退下了,康熙不說話,他不說話,樂姝秉承著“敵不動,我不動”的原則,她也不開口。
過了許久,康熙才開口:“你倒是比朕想象的還要沉得住氣。”
“皇阿瑪言重了,兒臣隻是不知道該跟皇阿瑪說什麽?”樂姝語氣尊敬道。
康熙笑了笑:“不卑不亢,怪不得老四讓你當皇後,你們倆,很像。”
樂姝聞言,疑惑,她跟胤禛像嗎?
她不覺得。
看出她的疑惑,康熙繼續道:“對朕,你忐忑,卻不畏懼,你對皇權沒有敬畏之心,朕最近才發現,老四也沒有。”
康熙做了幾十年的皇帝,身在其位才知道皇帝才是對皇權最有敬畏之心的人。
皇權是一柄劍,可殺任何人,敵人,惡人,友人,親人,甚至是自己。
因為沒敬畏之心,所以他們行事大膽。
大清如今的發展很好,康熙知道,可康熙還是覺得不妥,因為胤禛太過於冒險了。
胤禛和樂姝在走一條被驗證過的正確的道路,可康熙的視角裏,兩人在做的事,堪比始皇帝做的那些事,開辟一條新路。
始皇帝做的事對嗎?
作為一個清朝皇帝看來,是對的,百代皆行秦政,這是始皇帝留給後世。
可結果呢?
大秦二世而亡,雖然有胡亥不做人的緣故,可大秦問題確實不少,一樣新“事物”,必然帶著不確定性,對後世好,未必對當下掌權者好。
即便扶蘇繼位,未必能夠力挽狂瀾,大秦的問題,很複雜。
始皇帝為劉邦做了嫁衣,劉邦繼承了始皇帝的政治“遺產”。
大清如今發展很好,毋庸置疑,可康熙怕啊!新事物的出現,他隱隱感覺有些瘋狂,他害怕大清毀在這背後隱藏的瘋狂當中。
樂姝沉默片刻後道:“皇阿瑪是覺得兒臣做錯了嗎?”
她其實想問的是,胤禛做的不夠好嗎?
康熙搖頭:“朕怕你們毀了祖宗基業。”
樂姝隨即說了一番十分放肆大膽的話:“皇阿瑪,自有秦以來,沒有超過三百年的王朝,您口中的祖宗基業終究都是要毀的,權利應該跟義務對等,王朝製度保障了皇權的絕對權利,可卻對義務沒有明確的規定。
這樣的權利,不是如今儒家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能徹底保障的,皇帝的賢明與否,決定了他掌權期間能否政通人和,百姓能否安居樂業。
昏君掌握皇權,皇權便要麵臨覆滅再生,如此循環往複,人人都說,富不過三代,權利更迭,注定了皇權在義務不夠明確的前提上,它不可能永存。”
“皇阿瑪那裏怎麽說的?”
胤禛簡單把跟康熙說的說了一下,他說完,樂姝不免沉默了一下,然後道:“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我希望老了,身邊還有你。”
上輩子胤禛年老的時候,最信重的弟弟早他一步走了,跟皇後疏離且早他一步走了,兒子更算不上多親近,身邊奉承人不斷,可確實是孤家寡人。
“會的,肯定會的。”
孔家後續麻煩肯定有,不過已經不重要了。
兩人開始投入新的“戰場”。
工業,可以萌芽了。
然後京城的老百姓發現他們的日子一天一個變化,能做的事越來越多,大清的工坊越來越多,招工人,剛開始大部分都是男人,後來發現工人需要的太多,男人不夠用,女人漸漸開始做起了男人才能做的事。
女人有了賺錢的能力,說話便有了底氣,她們看到了大門外麵的天地,然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樂姝便趁機在京城建了第一所女子學院。
兩性關係,想做到完全平等基本不可能,不過是東風壓倒西風,又或者西風壓倒東風。
再公平,也隻是相對的。
樂姝也沒覺得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做到這種事。
她不是偉人,隻是一個還算有幾分聰明,從未來走進曆史的奇跡,她隻是在做這個時代中所能及的事,並且她還知道過猶不及。
順勢而為很重要。
曆史長河裏,不是沒有女子學院出現過,可都不長久,為什麽呢?
樂姝覺得是勢不夠。
生產力太低,男女體力總體上有差別,生理構造讓男女分工不同,而生產力太低,讓男子總體上比女子更加適合生存。
女性意識的覺醒,若是自上而下硬推,可能隻是一時的,可這種意識若是自下而上,那就會形成一種勢,這種勢是不可擋的。
大勢所趨,順者昌逆者亡,便是這個道理。
這所女子學院,便是這樣建成了,哪怕有不少人嚷嚷著有辱斯文,可還是成了。
學院的建立,是為了匯聚這種勢,讓她們更快的形成有力量的“武器”,然後去衝破枷鎖。
女性地位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的,這是一個長久的“事業”,需要幾代人去努力。
雍正十年,大清的民風與康熙年間已經有了天差地別的改變,康熙坐上了格物院新做出來的機械輪椅。
肯定不能跟現代輪椅相比,不過已經能夠讓康熙擺脫時時需要人推著的境地了。
大部分時間,還是身邊的人推著他,可康熙不喜歡被人掌控的感覺,這輪椅,格外得康熙喜歡。
於是康熙頭一次主動對胤禛說:“讓常氏過來,朕想見一見你的皇後。”
事實上,胤禛廢後又立後,康熙心裏是不讚同的。
曆史上皇帝廢後的其實不少,前朝的胡皇後,無錯被廢,結果出了個孫後這麽個“人物”,孫後生的兒子,若不是於謙力挽狂瀾,大明恐怕就變成南明了,成了大宋第二。
康熙生怕胤禛成了朱瞻基。
康熙並不喜歡讓人看到他如今年老體弱的模樣,宴會更是不怎麽參加,樂姝他見過,隻是對她,康熙更多是無視。
他不會跟胤禛這個做的不錯的皇帝唱反調,尤其是他已經確定沒了政治生命的時候,他更不會做糊塗事,當然了,胤禛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讓他無法做糊塗事。
他隻是無聲的反抗。
樂姝知道康熙的意思嗎?
她自然是知道的,康熙表現的多明顯啊!隻是她不在乎。
隻是她沒想到,康熙會主動想要見她。
禮法上,康熙是公公,他想見,樂姝不能拒絕,不會拒絕,也沒必要拒絕。
樂姝被太監引到了一處涼亭,康熙坐在涼亭裏,身形瘦弱,他真的很老了,歲月在這個帝王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跡,可遠遠看過去,卻跟普通老頭沒太大差別。
“給皇阿瑪請安,皇阿瑪萬福金安。”
“皇後來了,坐吧。”
“謝皇阿瑪。”
樂姝就近坐在一個石墩上。
康熙又擺擺手,周圍伺候的宮人離開了,人還都在視線範圍內,不過說話聲音,怕是聽不見了。
樂姝心難免一沉。
康熙這人,樂姝不懂,事實上,她也沒想著去研究他,胤禛上位如此順利,是他算計的好,他了解康熙,了解那些兄弟,樂姝沒必要花精力去了解康熙這個人如何。
此前康熙對她當皇後,心有抵觸,所以這次康熙要見她,她心裏覺得莫名,又見他把宮人避開,這就讓她心裏有些打鼓。
宮人退下了,康熙不說話,他不說話,樂姝秉承著“敵不動,我不動”的原則,她也不開口。
過了許久,康熙才開口:“你倒是比朕想象的還要沉得住氣。”
“皇阿瑪言重了,兒臣隻是不知道該跟皇阿瑪說什麽?”樂姝語氣尊敬道。
康熙笑了笑:“不卑不亢,怪不得老四讓你當皇後,你們倆,很像。”
樂姝聞言,疑惑,她跟胤禛像嗎?
她不覺得。
看出她的疑惑,康熙繼續道:“對朕,你忐忑,卻不畏懼,你對皇權沒有敬畏之心,朕最近才發現,老四也沒有。”
康熙做了幾十年的皇帝,身在其位才知道皇帝才是對皇權最有敬畏之心的人。
皇權是一柄劍,可殺任何人,敵人,惡人,友人,親人,甚至是自己。
因為沒敬畏之心,所以他們行事大膽。
大清如今的發展很好,康熙知道,可康熙還是覺得不妥,因為胤禛太過於冒險了。
胤禛和樂姝在走一條被驗證過的正確的道路,可康熙的視角裏,兩人在做的事,堪比始皇帝做的那些事,開辟一條新路。
始皇帝做的事對嗎?
作為一個清朝皇帝看來,是對的,百代皆行秦政,這是始皇帝留給後世。
可結果呢?
大秦二世而亡,雖然有胡亥不做人的緣故,可大秦問題確實不少,一樣新“事物”,必然帶著不確定性,對後世好,未必對當下掌權者好。
即便扶蘇繼位,未必能夠力挽狂瀾,大秦的問題,很複雜。
始皇帝為劉邦做了嫁衣,劉邦繼承了始皇帝的政治“遺產”。
大清如今發展很好,毋庸置疑,可康熙怕啊!新事物的出現,他隱隱感覺有些瘋狂,他害怕大清毀在這背後隱藏的瘋狂當中。
樂姝沉默片刻後道:“皇阿瑪是覺得兒臣做錯了嗎?”
她其實想問的是,胤禛做的不夠好嗎?
康熙搖頭:“朕怕你們毀了祖宗基業。”
樂姝隨即說了一番十分放肆大膽的話:“皇阿瑪,自有秦以來,沒有超過三百年的王朝,您口中的祖宗基業終究都是要毀的,權利應該跟義務對等,王朝製度保障了皇權的絕對權利,可卻對義務沒有明確的規定。
這樣的權利,不是如今儒家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能徹底保障的,皇帝的賢明與否,決定了他掌權期間能否政通人和,百姓能否安居樂業。
昏君掌握皇權,皇權便要麵臨覆滅再生,如此循環往複,人人都說,富不過三代,權利更迭,注定了皇權在義務不夠明確的前提上,它不可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