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了美國本土的電影獎項,歐洲也有蜚聲世界的三大電影節。再有一些國家地區的本國獎項……太多了,數不勝數。 所有電影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口味十分高大上。換言之,評委們的口味在很多情況下與大眾品味是截然不同的,以至於獲獎的電影,大部分都是那種有深度的文藝片,至於那些爆米花商業大片,就算是票房炸彈又怎麽樣?人家照樣不鳥你。 但美國的金球獎,還有奧斯卡,其實還算是努力謀求商業與藝術的統一的。例如給那些票房炸彈頒發點技術獎什麽的。 最重要的是,因為它在全球的影響力太大了,全世界的電影人、明星都無法拒絕奧斯卡,即使是技術類獎項,或者幹脆就是刷提名,有份參與的電影都覺得與有榮焉。 但奧斯卡是美國人的奧斯卡,人家基本上不跟外語片玩,除了一個最佳外語片獎,很少會有外國電影能‘染指’其他獎項。 而不論是歐洲的三大電影節,還是其他的什麽入流不入流的電影節,均沒有奧斯卡這樣的影響力。好電影,好獎項,好資源——良性循環。 在完善的體製下,好萊塢的電影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了。 文藝片是用來刷逼格的,代表著電影人的良心。但商業片才是一個市場繁榮的基石。 如果《星河戰艦》是一部文藝片,別管它多麽的有深度,有內涵,有檔次,好萊塢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最多將最佳外語電影獎頒給它就好,反正每年一部,不給它還會給別人。 有差別嗎? 但它偏偏不是,偏偏是科幻商業大片! 去看了一遍電影版本,許多好萊塢的權利人士,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都沉默了。 他們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 查了查這個郝英俊導演的履曆,才更是閃瞎氪金狗眼——尼瑪這竟然是他從業以來拍的第二部片子!第一部片子沒引進不知道,但看看它在中國國內的票房吧!對一個純新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然後就是第二部,得,竟然比第一部還要成功,還要轟動,都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了! 這樣一個導演…… 這樣一個既年輕又有才華的導演。 他馬上就江郎才盡了……你們信嗎?不光不信,很多人瞬間都芒刺在背,覺得這個家夥看著不像是省油的燈,他很可能根本沒打算孤軍奮戰,要是搞一個高精尖的導演團隊出來,拍一堆類似水平的電影。嗬嗬,那可就精彩了。 總之,站在最高處,就要有這樣高瞻遠矚,高屋建瓴,走一步想三步的精神。畢竟,蛋糕是他們的,所不同的就是內部的劃分而已。結果現在有人不但想搶一塊吃吃,還尼瑪的嫌不夠過癮,打算照葫蘆畫瓢的自己另做一份了! 這個趨勢,太值得警惕了。 再說到這部電影。 就是因為以上種種複雜的心緒,美國的媒體就一股股的抽氣風來。一會兒萬馬齊喑,對這部電影視而不見,就是冷處理了,誰也沒催他們不是嗎?反正首周票房的確乏善可陳,裝傻也算是個好主意。 但或許有句話真的很有道理,那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就算媒體們施展了無視*,但好東西隻要有人先試水,就算口口相傳,通過各種聊天網等等途徑,好評如潮,加上各種精致又磅礴的圖片、預告片……在主流媒體裝聾作啞的時候,影片在默默地蓄力。 然後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同樣在美國發生了,那就是,在這種遭受冷遇的前提下,這部該死的外語片的第二周票房竟然還實現了逆襲!而且是不小的增幅——尼瑪的平均每場次電影票售出張數都過了百分之八十!還有沒有天理,有沒有王法啦! 欲哭無淚。 在這種情況下,各種野生的影評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生長出來,網絡上不知道多少人討論這部電影,狂刷存在感,頗有不少的熱門話題。 《星河戰艦》的種種周邊,小到海報、徽章、人物塑料模型,大到裏麵的服裝同款、飛船模型、蟲子的等人模型,全都有了狂熱粉絲在收集。目前最受歡迎的,就是裏麵的同款軍服了。第102章 不得不說,軍服設計的好了,的確太過出彩。就像當年那誰吩咐設計的納.粹軍服,就因為足夠酷炫,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中二的少年少女跑去參軍……這個也一樣,有些人簡直就是瘋了,竟然一口氣將所有的造型全部收集一套,也不知道集齊七套能不能召喚神龍…… 堵看來是堵不上了,主流媒體們隻能無奈的轉變策略。 報導,也是有所側重的。 比如如今的主流媒體,側重的就是《星河戰艦》的技術層麵。而且不是拍攝的技巧、使用的特效,主要著重的就是那個最顯眼的裸眼3d技術,談論這種技術的優劣與否,有沒有必要應用,對傳統觀影方式的衝擊如何等等,剩下的關於劇情、導演、演員都是用春秋筆法草草略過,並不多提。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我們的電影,要不要也加入裸眼3d技術? 要不要,而非能不能。 從措辭上來看,也能看出美國身為世界霸主的自信——有什麽東西,別人有而他們沒有,這當然不可能是能力問題,既然別人都做得出來,他們自然更能做得出來,這有什麽疑問嗎?所以唯一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做出來呢? 仿佛隻要一說‘有必要’,第二天他們就能搞出同樣的東西來,不費吹灰之力。 總之,媒體很輕鬆的就把話題轉了個向,如今大家討論的東西,自然與《星河戰艦》有關,怎麽會沒關呢?我們都承認你的技術用的不錯,但就算技術用的不錯,這部電影終究隻是一個背景而已,還會有更多的嗎? 所以那詭異的票房曲線,漂亮的票房數據,都被掩映在了‘技術革新’這個命題下,仿佛這部電影為什麽會火,為什麽會引起轟動,都是因為它率先使用了新技術。 電影上映的時候,已經是下半年了,很快,用不了多久,就會到了好萊塢的頒獎季。 可以說,即使金球獎、奧斯卡是比較商業化的獎項,但不欣賞科幻片卻是和其他電影獎項共進退的。當年的阿凡達牛不牛?票房刷新的記錄簡直一枝獨秀到嚇死爹,前無古人,估計也很難有後來者了,且好多人認為,即使有電影能夠超越阿凡達的票房紀錄,導演也肯定是那個已經非人類的世界之王卡梅隆…… 但即使這麽牛了,當年狂刷九項奧斯卡提名,最後得了個啥?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 坑不坑爹?! 現在說到《星河戰艦》。其實這部電影和當年的阿凡達很像,首先是大投資——郝英俊自己玩特效讓實際投資降了一大截,但投資不能這麽算,所以星河戰艦公布出來的投資預算表也是很驚人的——扔進去的錢,在電影出來之前,讓所有人都覺得這導演瘋了。 然後是特效有開創效果的科幻大片。阿凡達首創3d巨幕演員cg模式真人扮演等等,而星河戰艦則是將裸眼3d技術首次應用在了大屏幕上,特效水平均甩了同時期所有電影八條街,帶給觀眾們的都是一場饕餮視覺盛宴。 但有一點,是星河戰艦比不了阿凡達的。 那就是,星河戰艦是部外語片——它裏麵的演員甚至一個美國籍的都沒有!連句英語台詞都沒有!你說你坑不坑爹?簡直將學院評委們所有的忌諱都犯了。 科幻片、外語片、主角非白人、主角非黑人、票房高人氣足、政治極其不正確…… 這樣的片子,還指望能收多少青睞?評委們巴不得連個提名都不給他!反正有什麽壓力呢?當年阿凡達那麽眾望所歸,不照樣讓它吃了癟!以美國本土的影響力來說,星河戰艦絕對到不了當年阿凡達的高度,都不是自己人,有多少影迷肯死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