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歎了一口氣,江遠流將丹丸放回了瓶中。
穩妥起見,還是暫時不再打通輪脈為好,畢竟他留下來的主要目的是阻擊敵軍追擊部隊,其它的一切都得為這個目的讓路。
不過練功不行,還有一件提高戰力的事可以做,那就是修煉大智慧禪。
元力師和念力師晉級速度的快慢以及戰力的高低,與其本身的意境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意境,就是修者對自身和世界萬事萬物的理解,理解得越透徹,晉級就越容易,對武技念術的發揮就越充分,戰力自然也越強大。
星海世界對意境的叫法五花八門,比如有傳承於道家的明心見性、洞徹入微、法相天地、虛室生白、元神入道等,有傳承佛家的明台、生花、識我、萬法等。
還有其它各種流派的諸如動靜無意、意在動先、意動相隨、動在意先、無我無意、魂魄歸一、神意相合等等。
江遠流修煉的《大智慧經》也有一套意境傳承,名為大智慧禪境。
大智慧禪境一共十二境,不過目前顯示出來的部分隻有八層禪境,分別是觀色、明見、通照、本我、正覺、傳法、心象、超度。
所謂觀色,就是觀看萬事萬物的表象,對萬事萬物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明見,是指對萬事萬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大概明了其存在的意義。
通照,是已經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了其發展、運動的規律,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本我,則是對自身有深刻的認知,能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
正覺,就是深入到事物的更微觀層麵,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達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層次。
傳法,已經認識了世界的部分法則,並能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意誌強行加褚於他人身上。
心象,對世界萬事萬物通達透明,並能在自己的內心形成另一個世界,從而影響他人。
超度,自身內心的世界更為完整,能把他人拉進自己的世界,改變他人的看法和行為方式。
按照江遠流的理解,觀色、明見、通照、本我、正覺等五層禪境,大概對應星海世界的動靜無意、意在動先、意動相隨、動在意先、無我無意的意境。
因為他自己如今也隻剛剛摸到正覺境的門檻,所以後麵的禪境到底相當於星海世界的什麽意境,並不清楚。
在觀色境,修者對世界的認識還隻處於看見的的階段,談不上認識,所以無論是武技招式還是念術的使用都不帶有強烈的意識,有些“胡亂”發揮的意思,這就叫動靜無意。
明見境後,因為初步認識了萬事萬物,所以使用念術和武技時都是有意識的,也就是先有了使用的意識,再才使用,所以就叫意在動先。
通照境後,對萬事萬物的認識更深刻了,身體的反應跟得上意識了,任何念術和武技招式的使用都能做到意動則身動,所以叫意動相隨。
到了本我境後,人對自身有了深刻的認知,自己的長處在哪裏,缺點是什麽,都一清二楚,對身體的鍛煉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這時候對外界世界的反應,往往是自發的,也就是動作還在意識之前,科學的說法就是條件反射,所以說就是動在意先。
至於正覺境,對事物的認識已經深入到了更高的微觀層麵,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達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層次,一思一行,一舉一動都無意識中符合自然的規律,這時候就是無我無意了。
江遠流在先前的戰鬥中就摸到了正覺境的門檻,所以他的攻擊都自然流暢,快捷有效,讓敵人避無可避。
但他也就是如此了,畢竟還沒有深入到這個境界,對事物的微觀層麵、內在規律掌握得還不透徹,無論攻擊的角度、閃避的路線,還談不上完美,效率還不夠高。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揣摩這個境界,最好能夠邁過那道門檻,如此一來哪怕級別沒有晉升,戰力也可大幅提升。
所謂的意境提升,說穿了就是對世界和自身認識的加深,無論是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乃至其它各種流派,雖然叫法不同,本質都是一樣的。
但認識世界、認識自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消耗大量的精力。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想要對這個世界和自身的認識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很難很難。
江遠流倒是推演出了一個節省時間和精力的辦法,那就是將這個真實世界裏接觸到的一切在自己的識海裏還原出來,再將意識投入到識海中,利用思維加速的能力觀察那些事物,尋找其中的規律。
同時模擬出自己的身體,運用元力和武技招式破解、利用這些規律。
比如說人們所熟知的胡克定律,任何一個固定的物體都一個其支撐的力量薄弱點,隻要轟擊這個薄弱點,物體就會崩碎。
每個物體的薄弱點都是獨特而唯一的,如何找到這個點是一個難解的命題。
江遠流可以在識海中還原不同的物體,運用思維加速的辦法尋找薄弱點分布的規律,一旦成功了,他的攻擊效率就會成倍的提升。
其它諸如風的形成規律、火的燃燒規律、水的流動規律、雷電的產生規律、引力的作用規律等等都是如此,一旦摸透了,都可以成功地加以運用。
這種修煉方法其實和在真實的世界修煉有一些差距,卻有三個好處。
一是識海世界還原的事物種類繁多,不隻是現實中視線所及的範圍中那些。
二是在識海中使用思維加速的效果更好,畢竟思維可以加速成十幾甚至幾十倍,身體的反應卻不能。
以江遠流現在的境界,也就是加速兩三倍,而在識海中,模擬的身體就不受肉體限製了,可以和思維同步,能進行更多的嚐試。
三是不需動用肉體,對體力的消耗少,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
分出一絲神念關注外麵的動靜,江遠流將意識投入自己的識海。
穩妥起見,還是暫時不再打通輪脈為好,畢竟他留下來的主要目的是阻擊敵軍追擊部隊,其它的一切都得為這個目的讓路。
不過練功不行,還有一件提高戰力的事可以做,那就是修煉大智慧禪。
元力師和念力師晉級速度的快慢以及戰力的高低,與其本身的意境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意境,就是修者對自身和世界萬事萬物的理解,理解得越透徹,晉級就越容易,對武技念術的發揮就越充分,戰力自然也越強大。
星海世界對意境的叫法五花八門,比如有傳承於道家的明心見性、洞徹入微、法相天地、虛室生白、元神入道等,有傳承佛家的明台、生花、識我、萬法等。
還有其它各種流派的諸如動靜無意、意在動先、意動相隨、動在意先、無我無意、魂魄歸一、神意相合等等。
江遠流修煉的《大智慧經》也有一套意境傳承,名為大智慧禪境。
大智慧禪境一共十二境,不過目前顯示出來的部分隻有八層禪境,分別是觀色、明見、通照、本我、正覺、傳法、心象、超度。
所謂觀色,就是觀看萬事萬物的表象,對萬事萬物有一個粗淺的概念。
明見,是指對萬事萬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大概明了其存在的意義。
通照,是已經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了其發展、運動的規律,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本我,則是對自身有深刻的認知,能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
正覺,就是深入到事物的更微觀層麵,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達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層次。
傳法,已經認識了世界的部分法則,並能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意誌強行加褚於他人身上。
心象,對世界萬事萬物通達透明,並能在自己的內心形成另一個世界,從而影響他人。
超度,自身內心的世界更為完整,能把他人拉進自己的世界,改變他人的看法和行為方式。
按照江遠流的理解,觀色、明見、通照、本我、正覺等五層禪境,大概對應星海世界的動靜無意、意在動先、意動相隨、動在意先、無我無意的意境。
因為他自己如今也隻剛剛摸到正覺境的門檻,所以後麵的禪境到底相當於星海世界的什麽意境,並不清楚。
在觀色境,修者對世界的認識還隻處於看見的的階段,談不上認識,所以無論是武技招式還是念術的使用都不帶有強烈的意識,有些“胡亂”發揮的意思,這就叫動靜無意。
明見境後,因為初步認識了萬事萬物,所以使用念術和武技時都是有意識的,也就是先有了使用的意識,再才使用,所以就叫意在動先。
通照境後,對萬事萬物的認識更深刻了,身體的反應跟得上意識了,任何念術和武技招式的使用都能做到意動則身動,所以叫意動相隨。
到了本我境後,人對自身有了深刻的認知,自己的長處在哪裏,缺點是什麽,都一清二楚,對身體的鍛煉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這時候對外界世界的反應,往往是自發的,也就是動作還在意識之前,科學的說法就是條件反射,所以說就是動在意先。
至於正覺境,對事物的認識已經深入到了更高的微觀層麵,對萬事萬物的看法達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層次,一思一行,一舉一動都無意識中符合自然的規律,這時候就是無我無意了。
江遠流在先前的戰鬥中就摸到了正覺境的門檻,所以他的攻擊都自然流暢,快捷有效,讓敵人避無可避。
但他也就是如此了,畢竟還沒有深入到這個境界,對事物的微觀層麵、內在規律掌握得還不透徹,無論攻擊的角度、閃避的路線,還談不上完美,效率還不夠高。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揣摩這個境界,最好能夠邁過那道門檻,如此一來哪怕級別沒有晉升,戰力也可大幅提升。
所謂的意境提升,說穿了就是對世界和自身認識的加深,無論是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乃至其它各種流派,雖然叫法不同,本質都是一樣的。
但認識世界、認識自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消耗大量的精力。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想要對這個世界和自身的認識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很難很難。
江遠流倒是推演出了一個節省時間和精力的辦法,那就是將這個真實世界裏接觸到的一切在自己的識海裏還原出來,再將意識投入到識海中,利用思維加速的能力觀察那些事物,尋找其中的規律。
同時模擬出自己的身體,運用元力和武技招式破解、利用這些規律。
比如說人們所熟知的胡克定律,任何一個固定的物體都一個其支撐的力量薄弱點,隻要轟擊這個薄弱點,物體就會崩碎。
每個物體的薄弱點都是獨特而唯一的,如何找到這個點是一個難解的命題。
江遠流可以在識海中還原不同的物體,運用思維加速的辦法尋找薄弱點分布的規律,一旦成功了,他的攻擊效率就會成倍的提升。
其它諸如風的形成規律、火的燃燒規律、水的流動規律、雷電的產生規律、引力的作用規律等等都是如此,一旦摸透了,都可以成功地加以運用。
這種修煉方法其實和在真實的世界修煉有一些差距,卻有三個好處。
一是識海世界還原的事物種類繁多,不隻是現實中視線所及的範圍中那些。
二是在識海中使用思維加速的效果更好,畢竟思維可以加速成十幾甚至幾十倍,身體的反應卻不能。
以江遠流現在的境界,也就是加速兩三倍,而在識海中,模擬的身體就不受肉體限製了,可以和思維同步,能進行更多的嚐試。
三是不需動用肉體,對體力的消耗少,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
分出一絲神念關注外麵的動靜,江遠流將意識投入自己的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