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內,自雨亭。
作為宰相,李異府的家宅很大,以至於家裏都有一座調節風水的小湖。
湖中之水,乃是由暗渠從洛河引來的,屬於長流之水,自然日夜清澈。
自雨亭位於湖中心,隻有一道廊橋與岸邊相連。平日裏,每有需要靜心獨處的時候,李異府就會來到此處。
而今天晚上,此處卻有另一個人在場,那人便是他的大兒子李津。
自雨亭的屋簷上修有儲水的裝置,可以在雨中儲存那無根水。等到酷暑難捱的時候,隻需要拉動機括,便可令這水從屋簷自行滴落,猶如下雨一般。故而,這個亭子才會被命名為“自雨亭”。
“知道為父找你過來夜談有何事嗎?”李異府一邊問著,一邊用筷子夾起片魚膾,蘸了蘸碟子裏的醋醴,為其裹上了滿滿的薑末,然後再放進口中,細細咀嚼。
看著自家阿爺吃魚的樣子,這位宰相之子不由得暗暗感到有些作嘔。
雖然他小時候也喜歡吃魚,但自從有次看到有人將口中痰液吐進池水之中,水裏麵的魚浮上來就將那口黏痰吞進肚子,李津就再也不喜歡吃魚了。
“你啊,就是有潔癖。為了這口鮮味,別說吃魚肉了,就是不得不直接啖食醃臢之物,又有何妨?”
李異府仿佛真是一隻貓兒轉世,吃起魚來箸不應暇,一刻也沒帶停的。
他越是這樣,李津的麵孔就越是蒼白。最終,當這位宰相快將一碟子魚膾全都吃完的時候,李津終於忍不住了。
他一下子從石墩上站了起來,撲到自雨亭欄杆旁邊,也不顧頭上滴落的流水打濕了腦袋,探著身子就往湖裏吐了出來。
這時,李異府才放下了自己的筷子。
他站起身走到自己大兒子身邊,從懷裏掏出一塊錦帕,適時遞了過去。
“不要怪阿爺,這也是教你一個乖。”李異府看著自己的大兒子用錦帕擦嘴,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不由得語重心長道:“阿爺不是怪你請人去殺那個鄭樉。
你讓人刺死那個鄭氏子,確實是好處多多,一本而萬利。可你不應該還留著那個殺人者,哪怕你保證過護其周全。
我已經令人將其送出洛京,委以官身,也算是兌現了你的承諾。至於那人日後再出什麽事情,那也隻能是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和我李家沒有一文錢的關係。”
“可是,阿爺……”
李津還欲反駁,不過他剛一開口,就被李異府嚴厲的眼神瞪了回去。
“沒有什麽可是。你既然想吃那最鮮的魚,就要學會忘記魚吃過什麽醃臢東西。首鼠兩端,乃我輩中人的大忌!”
說罷,這位宰相就讓自己這個大兒子自行離去休息,而他自己則扔留在自雨亭裏。
聽著那淅淅瀝瀝的“雨聲”,良久過後,李異府方才喃喃自語道:“還望聖人能夠明察啊,我兒雖確有‘謀家’之意,但此舉亦不失為一件於國有益之舉……您可千千萬萬想仔細了,不用搞錯了先後次序。”
原來,李津之所以要動手謀害鄭樉,其實也是一件考慮了許久的事情。
他的本意是納一份“投名狀”。
如今,雖然聖人天子有意更換太子,而且有了諸多廢立太子的先兆,但這太子確實不是想立就能立,想廢就能廢的。
否則,聖人天子也不用刻意去扶植那陘陽鄭氏,讓後者得到從世家躋身門閥的機會,然後才好去當個合格的外戚。
更何況,鄭貴妃雖然專寵於後宮,但是她誕下的子嗣年紀實在太小了,除非聖人天子還能再在皇位上坐二十年,要不然那個稚童實在看不出有什麽登臨大寶的機會。
而太子那個庶出的弟弟,澤王李生金,雖然年紀合適,但無論從其母族出身,還是其個人的能力來看,這人這輩子的上限就是個沒有皇帝命的富貴親王。
故而,李潛的太子之位看似如蒲草般零落飄搖,可人家實際卻是樹大根深。
隻是,這樣一來,李異府這個宰相中書令得來的時機和緣由就有些尷尬了。
世人皆隻知道其一鱗半爪,認為李異府這人是靠著逢迎上意,在之前聖人欲廢太子那件事上,站在聖人一方才得以幸進。
太子李潛恐怕也是這麽想的。
隻不過,別看保養得當,外表看起來最多隻是不惑的年紀,可李異府實際上已經年逾五十了——說白了,他還能做中書令做到七十歲不成——就算他再怎麽揣度聖意,一個合格的聖人天子也不會允許一個掌握實權超二十年的宰相存在。
太子若是登臨大寶,到時候要報複的對象,多半也不是他李異府而是他的兒孫。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李津才會貿然策動刺殺鄭氏子的行動,這位宰相之子想要為自己,為李家留一條後路。
兒子能夠想到這一點,李異府其實還是比較欣慰的。甚至,那刺殺地點選在樊樓,雖然隻是李津自己的籌謀,但實際上暗中確也幫了李異府一個忙。因此,於謀家而言,這場刺殺他是讚同的。
他唯一擔心的則是,這件事有沒有可能被聖人天子瞧出什麽端倪?平心而論,出於對李龍這位英明君主的了解,李異府覺得這種可能性其實還是挺高的。
他隻能寄希望於李隆看到了,鄭樉被殺之後,將那三國的使者抓住嫌犯,對大周而言,其實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蕃國、蒙舍詔、扶南國,這三個國家皆位於大周南垂疆域之外,皆是控弦帶甲之士數萬的“大”國,實力不容小覷。
本來,出於對國事的籌謀,作為中書令的李異府已經定計策要拉攏扶南國了(派其子李津帶那些人去玩樂),而且還暗示作為其國君之弟的使者布耷拉彌,大周有能力幫些“朋友”實現更大的人生規劃。
可是,扶南國使者結果又和蕃國、蒙舍詔的人糾纏到了一起……
“這就有點給臉不要臉了。”李異府暗暗心道:“古有二桃殺三士,那今時今日何嚐不能有‘兩逃間三使者’呢?”
作為宰相,李異府的家宅很大,以至於家裏都有一座調節風水的小湖。
湖中之水,乃是由暗渠從洛河引來的,屬於長流之水,自然日夜清澈。
自雨亭位於湖中心,隻有一道廊橋與岸邊相連。平日裏,每有需要靜心獨處的時候,李異府就會來到此處。
而今天晚上,此處卻有另一個人在場,那人便是他的大兒子李津。
自雨亭的屋簷上修有儲水的裝置,可以在雨中儲存那無根水。等到酷暑難捱的時候,隻需要拉動機括,便可令這水從屋簷自行滴落,猶如下雨一般。故而,這個亭子才會被命名為“自雨亭”。
“知道為父找你過來夜談有何事嗎?”李異府一邊問著,一邊用筷子夾起片魚膾,蘸了蘸碟子裏的醋醴,為其裹上了滿滿的薑末,然後再放進口中,細細咀嚼。
看著自家阿爺吃魚的樣子,這位宰相之子不由得暗暗感到有些作嘔。
雖然他小時候也喜歡吃魚,但自從有次看到有人將口中痰液吐進池水之中,水裏麵的魚浮上來就將那口黏痰吞進肚子,李津就再也不喜歡吃魚了。
“你啊,就是有潔癖。為了這口鮮味,別說吃魚肉了,就是不得不直接啖食醃臢之物,又有何妨?”
李異府仿佛真是一隻貓兒轉世,吃起魚來箸不應暇,一刻也沒帶停的。
他越是這樣,李津的麵孔就越是蒼白。最終,當這位宰相快將一碟子魚膾全都吃完的時候,李津終於忍不住了。
他一下子從石墩上站了起來,撲到自雨亭欄杆旁邊,也不顧頭上滴落的流水打濕了腦袋,探著身子就往湖裏吐了出來。
這時,李異府才放下了自己的筷子。
他站起身走到自己大兒子身邊,從懷裏掏出一塊錦帕,適時遞了過去。
“不要怪阿爺,這也是教你一個乖。”李異府看著自己的大兒子用錦帕擦嘴,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不由得語重心長道:“阿爺不是怪你請人去殺那個鄭樉。
你讓人刺死那個鄭氏子,確實是好處多多,一本而萬利。可你不應該還留著那個殺人者,哪怕你保證過護其周全。
我已經令人將其送出洛京,委以官身,也算是兌現了你的承諾。至於那人日後再出什麽事情,那也隻能是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和我李家沒有一文錢的關係。”
“可是,阿爺……”
李津還欲反駁,不過他剛一開口,就被李異府嚴厲的眼神瞪了回去。
“沒有什麽可是。你既然想吃那最鮮的魚,就要學會忘記魚吃過什麽醃臢東西。首鼠兩端,乃我輩中人的大忌!”
說罷,這位宰相就讓自己這個大兒子自行離去休息,而他自己則扔留在自雨亭裏。
聽著那淅淅瀝瀝的“雨聲”,良久過後,李異府方才喃喃自語道:“還望聖人能夠明察啊,我兒雖確有‘謀家’之意,但此舉亦不失為一件於國有益之舉……您可千千萬萬想仔細了,不用搞錯了先後次序。”
原來,李津之所以要動手謀害鄭樉,其實也是一件考慮了許久的事情。
他的本意是納一份“投名狀”。
如今,雖然聖人天子有意更換太子,而且有了諸多廢立太子的先兆,但這太子確實不是想立就能立,想廢就能廢的。
否則,聖人天子也不用刻意去扶植那陘陽鄭氏,讓後者得到從世家躋身門閥的機會,然後才好去當個合格的外戚。
更何況,鄭貴妃雖然專寵於後宮,但是她誕下的子嗣年紀實在太小了,除非聖人天子還能再在皇位上坐二十年,要不然那個稚童實在看不出有什麽登臨大寶的機會。
而太子那個庶出的弟弟,澤王李生金,雖然年紀合適,但無論從其母族出身,還是其個人的能力來看,這人這輩子的上限就是個沒有皇帝命的富貴親王。
故而,李潛的太子之位看似如蒲草般零落飄搖,可人家實際卻是樹大根深。
隻是,這樣一來,李異府這個宰相中書令得來的時機和緣由就有些尷尬了。
世人皆隻知道其一鱗半爪,認為李異府這人是靠著逢迎上意,在之前聖人欲廢太子那件事上,站在聖人一方才得以幸進。
太子李潛恐怕也是這麽想的。
隻不過,別看保養得當,外表看起來最多隻是不惑的年紀,可李異府實際上已經年逾五十了——說白了,他還能做中書令做到七十歲不成——就算他再怎麽揣度聖意,一個合格的聖人天子也不會允許一個掌握實權超二十年的宰相存在。
太子若是登臨大寶,到時候要報複的對象,多半也不是他李異府而是他的兒孫。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李津才會貿然策動刺殺鄭氏子的行動,這位宰相之子想要為自己,為李家留一條後路。
兒子能夠想到這一點,李異府其實還是比較欣慰的。甚至,那刺殺地點選在樊樓,雖然隻是李津自己的籌謀,但實際上暗中確也幫了李異府一個忙。因此,於謀家而言,這場刺殺他是讚同的。
他唯一擔心的則是,這件事有沒有可能被聖人天子瞧出什麽端倪?平心而論,出於對李龍這位英明君主的了解,李異府覺得這種可能性其實還是挺高的。
他隻能寄希望於李隆看到了,鄭樉被殺之後,將那三國的使者抓住嫌犯,對大周而言,其實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蕃國、蒙舍詔、扶南國,這三個國家皆位於大周南垂疆域之外,皆是控弦帶甲之士數萬的“大”國,實力不容小覷。
本來,出於對國事的籌謀,作為中書令的李異府已經定計策要拉攏扶南國了(派其子李津帶那些人去玩樂),而且還暗示作為其國君之弟的使者布耷拉彌,大周有能力幫些“朋友”實現更大的人生規劃。
可是,扶南國使者結果又和蕃國、蒙舍詔的人糾纏到了一起……
“這就有點給臉不要臉了。”李異府暗暗心道:“古有二桃殺三士,那今時今日何嚐不能有‘兩逃間三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