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君侯到底是什麽意思?”
“他是想扶漢,還是要自立?”
“不會是打算一條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間的衛明與王淩低聲咬著耳朵。
好消息是蘇君侯終於認真了起來,想要在遼東大幹一場。
而壞消息是,他們本來是想要勸蘇君侯堅定造反大業,以遼東為根基,割據一方,以謀天下之變的。
但,蘇君侯卻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沒提這方麵事情,讓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麽想的。
“衛先生無須擔憂。”
王淩頓了頓,點頭道:
“我一早便追隨君侯,他雖然行事不羈,常有驚人之舉,但其胸懷大誌,目光深遠,心係百姓,絕非池中之物。”
“造反這等事情何其敏感,雖然遼東天高皇帝遠,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沒有反對訓斥我等,已是一個極好的信號。”
“或許他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或是想要先穩固遼東,再靜觀其變。”
“總之,我等且不可操之過急。”
王淩接著說:
“君侯既然有意在遼東大施拳腳,我等便應全力輔佐,助他成就一番事業。”
“至於最終是扶漢還是謀變,且看時勢如何發展,再做打算吧。”
聽了王淩的話,衛明躁動的心也些許平複了下來。
與此同時,對於眼前這個年紀輕輕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絲佩服。
這個小子,比初見時,可謂成長飛快,不但坐到了將軍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這些天下大勢,也是能侃侃而談。
甚至讓他都有了一絲危機感。
這蘇君侯該說他運氣太好,還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誌士可謂閃瞎人眼。
武官中,那呂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後來新來的這些關羽、張飛、趙雲和典韋等人也各個身手不凡的當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淩小小年紀便已是沉穩幹練。
而那劉玄德和牽子經也都是名師出身,各有獨到見解。
這些人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都是有真才實學之輩,遠非他過去所見那些義軍首領的部屬,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並論的。
就光看這些人才,衛明就驀然的生出一種天命在我的感覺。
不過麽,他也知道,王淩說的很對,這事兒現在急不來。
於是乎,衛明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急躁與急切暫時壓下,轉而看向王淩:
“王主簿所言極是,是在下太過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眾忠臣良將輔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隻需耐心等待,時機一到,自然能夠順應天命,成就一番偉業。”
“衛先生能這麽想,再好不過。”
王淩輕輕一笑:
“我們等身為臣子,首要之務便是輔佐君侯,為遼東的百姓謀福祉,為天下的太平盡綿薄之力。”
“對於君侯所說的方略,不知您有什麽看法?”
“是這樣的.”
夜色深沉,兩位謀臣徹夜未眠,繼續調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帶著希望與挑戰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陽光灑滿驛館,在用過早膳後,蘇曜再次召集了所有親信與隨行官員,召開新的會議,確立方向。
在請衛明等人正式把遼東情況講解給眾人後,蘇曜首先發言,確定基調:
“諸位,為了社稷與百姓,我等的遼東之行絕不可草率處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負重任,不僅要穩固遼東乃至幽州邊防,更要讓此地百姓安居樂業。”
“對此,我確實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體來說我又沒有主政一方的經驗。”
“接下來具體該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個章程出來,大家都議一下,集思廣益,上不負皇恩,下不負黎庶。”
身為一名戰鬥係玩家,蘇曜對內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這一次,不想當雙標狗,準備認真來做事的蘇曜發現,真的硬核手操,那實在是太令人禿頭了。
先通過集議,看看如今收到的這些人,能提出什麽好的議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發言卻又引來了一陣讚歎。
這些人說些什麽,他廣納賢言,心係蒼生,真乃我大漢之福,遼東百姓之幸雲雲,讓他差點繃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後,率先發言的還是牽招。
坦率的說,名師出身的他對自己在謀略政務上還是頗為自負的。
結果,昨日他的提案卻被衛明等人的亂入貿然打斷。
而蘇君侯如今的態度看,顯然是改變了方針。
這讓他頗有一種差人一子的感覺。
懷抱著這份不甘,牽招率先出列,決定以實際行動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重新贏得蘇曜的信任,穩固地位。
於是乎,牽招率先出列,輕咳一聲,清了清嗓子:
“遼東局勢雖然複雜,但正所謂萬物一理,一通百通,治國之道也正是如此。”
“而不管是治國也好,治郡也罷,乃至於小小的縣城,所要慮及的也不過是人,財,兵,刑,禮五樣。”
“人財刑兵禮?”
蘇曜聽了微微點頭,這麽個說法,讓他不由想到了後世的那吏、戶、禮、兵、刑、工部的三省六部製。
牽招見蘇曜點頭,周圍人也都在安靜聆聽,點點頭繼續道:
“沒錯,君侯英明。”
“人,乃國之根本,需選賢任能,安撫民心,整頓吏治,使百姓安居樂業,方能國富民強。
財,乃國之血脈,需開源節流,勸農重本,興修水利,鼓勵工商,確保國庫充盈,以應不時之需。
兵,乃國之爪牙,需加強軍備,訓練士卒,使得外敵不敢輕犯,內亂得以平息。
刑,乃國之規矩,需嚴明法度,理訟斷獄,使百姓知法守法,社會井然有序。
禮,乃國之教化,需倡禮興學,廣建學校,招攬名師,獎勵風俗,使民風淳厚,地方長治久安。
此即乃是屬下歸納的治國五策,其治天下如此,治郡國亦然。”
牽招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贏得了在場眾人的讚同目光,他的臉上也帶上了一絲得色。
劉備見這個老朋友的表情就知道他尾巴開始翹了,趕緊追問道:
“此聖賢書中的道理,凡經學出身者基本懂的都懂,但能真正做好,落到實處,保境安民者卻是少之又少,子經應也知道其中難處吧。”
“他是想扶漢,還是要自立?”
“不會是打算一條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間的衛明與王淩低聲咬著耳朵。
好消息是蘇君侯終於認真了起來,想要在遼東大幹一場。
而壞消息是,他們本來是想要勸蘇君侯堅定造反大業,以遼東為根基,割據一方,以謀天下之變的。
但,蘇君侯卻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沒提這方麵事情,讓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麽想的。
“衛先生無須擔憂。”
王淩頓了頓,點頭道:
“我一早便追隨君侯,他雖然行事不羈,常有驚人之舉,但其胸懷大誌,目光深遠,心係百姓,絕非池中之物。”
“造反這等事情何其敏感,雖然遼東天高皇帝遠,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沒有反對訓斥我等,已是一個極好的信號。”
“或許他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或是想要先穩固遼東,再靜觀其變。”
“總之,我等且不可操之過急。”
王淩接著說:
“君侯既然有意在遼東大施拳腳,我等便應全力輔佐,助他成就一番事業。”
“至於最終是扶漢還是謀變,且看時勢如何發展,再做打算吧。”
聽了王淩的話,衛明躁動的心也些許平複了下來。
與此同時,對於眼前這個年紀輕輕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絲佩服。
這個小子,比初見時,可謂成長飛快,不但坐到了將軍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這些天下大勢,也是能侃侃而談。
甚至讓他都有了一絲危機感。
這蘇君侯該說他運氣太好,還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誌士可謂閃瞎人眼。
武官中,那呂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後來新來的這些關羽、張飛、趙雲和典韋等人也各個身手不凡的當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淩小小年紀便已是沉穩幹練。
而那劉玄德和牽子經也都是名師出身,各有獨到見解。
這些人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都是有真才實學之輩,遠非他過去所見那些義軍首領的部屬,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並論的。
就光看這些人才,衛明就驀然的生出一種天命在我的感覺。
不過麽,他也知道,王淩說的很對,這事兒現在急不來。
於是乎,衛明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急躁與急切暫時壓下,轉而看向王淩:
“王主簿所言極是,是在下太過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眾忠臣良將輔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隻需耐心等待,時機一到,自然能夠順應天命,成就一番偉業。”
“衛先生能這麽想,再好不過。”
王淩輕輕一笑:
“我們等身為臣子,首要之務便是輔佐君侯,為遼東的百姓謀福祉,為天下的太平盡綿薄之力。”
“對於君侯所說的方略,不知您有什麽看法?”
“是這樣的.”
夜色深沉,兩位謀臣徹夜未眠,繼續調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帶著希望與挑戰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陽光灑滿驛館,在用過早膳後,蘇曜再次召集了所有親信與隨行官員,召開新的會議,確立方向。
在請衛明等人正式把遼東情況講解給眾人後,蘇曜首先發言,確定基調:
“諸位,為了社稷與百姓,我等的遼東之行絕不可草率處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負重任,不僅要穩固遼東乃至幽州邊防,更要讓此地百姓安居樂業。”
“對此,我確實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體來說我又沒有主政一方的經驗。”
“接下來具體該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個章程出來,大家都議一下,集思廣益,上不負皇恩,下不負黎庶。”
身為一名戰鬥係玩家,蘇曜對內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這一次,不想當雙標狗,準備認真來做事的蘇曜發現,真的硬核手操,那實在是太令人禿頭了。
先通過集議,看看如今收到的這些人,能提出什麽好的議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發言卻又引來了一陣讚歎。
這些人說些什麽,他廣納賢言,心係蒼生,真乃我大漢之福,遼東百姓之幸雲雲,讓他差點繃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後,率先發言的還是牽招。
坦率的說,名師出身的他對自己在謀略政務上還是頗為自負的。
結果,昨日他的提案卻被衛明等人的亂入貿然打斷。
而蘇君侯如今的態度看,顯然是改變了方針。
這讓他頗有一種差人一子的感覺。
懷抱著這份不甘,牽招率先出列,決定以實際行動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重新贏得蘇曜的信任,穩固地位。
於是乎,牽招率先出列,輕咳一聲,清了清嗓子:
“遼東局勢雖然複雜,但正所謂萬物一理,一通百通,治國之道也正是如此。”
“而不管是治國也好,治郡也罷,乃至於小小的縣城,所要慮及的也不過是人,財,兵,刑,禮五樣。”
“人財刑兵禮?”
蘇曜聽了微微點頭,這麽個說法,讓他不由想到了後世的那吏、戶、禮、兵、刑、工部的三省六部製。
牽招見蘇曜點頭,周圍人也都在安靜聆聽,點點頭繼續道:
“沒錯,君侯英明。”
“人,乃國之根本,需選賢任能,安撫民心,整頓吏治,使百姓安居樂業,方能國富民強。
財,乃國之血脈,需開源節流,勸農重本,興修水利,鼓勵工商,確保國庫充盈,以應不時之需。
兵,乃國之爪牙,需加強軍備,訓練士卒,使得外敵不敢輕犯,內亂得以平息。
刑,乃國之規矩,需嚴明法度,理訟斷獄,使百姓知法守法,社會井然有序。
禮,乃國之教化,需倡禮興學,廣建學校,招攬名師,獎勵風俗,使民風淳厚,地方長治久安。
此即乃是屬下歸納的治國五策,其治天下如此,治郡國亦然。”
牽招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贏得了在場眾人的讚同目光,他的臉上也帶上了一絲得色。
劉備見這個老朋友的表情就知道他尾巴開始翹了,趕緊追問道:
“此聖賢書中的道理,凡經學出身者基本懂的都懂,但能真正做好,落到實處,保境安民者卻是少之又少,子經應也知道其中難處吧。”